临海17个村,海岸线长25公里,围垦17个(其中6个千亩围垦),海堤总长17.64公里,已加固达标9.03公里,水闸27座;东圳干渠1条10公里,分渠6条12公里,斗渠13条15公里。盐场面积1935亩,职工79人,年产量8000吨,产值200万元。
该镇地处礼泉半岛,濒海多丘陵,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西横长13.8公里,南北最狭处只1.75公里,最宽处6.38公里,属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总耕地面积21494亩,其中水田4394亩,农地17101亩,境内有市办拆船厂、镇办轧钢厂、粮油加工厂、农材厂、自来水厂等,农业主种水稻、地瓜、甘蔗,兼种花生、大豆。林业面积1043亩,以种相思树、木麻黄、黑木公为主,果树58亩,种柑桔、香蕉、龙眼等。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兼养鸡、鸭。水产养殖场3个,主养对虾,兼养花蛤。土特产有蚮、蛏等。
交通状况
东庄镇水陆交通方便,秀屿港是湄洲湾内的天然涂水良港,已建有3千吨码头2座,5千吨码头一座,万吨码头已动工兴建,五秀公社贯穿全境,直达秀屿码头,支路可通各村,灵川至东庄公路在后江与五秀公路相交。 地名:东庄
位置: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
邮编:351156
代码:350305
区号:0594
车牌号:闽B
拼音:dōng zhuāng 辖1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
001_营边居委会、
201_东红村、
202_杜边村、
203_石码村、
204_西温村、
205_塘边村、
206_栖梧村、
207_锦山村、
208_东庄村、
209_厝头村、
210_苏厝村、
211_苏田村、
212_后江村、
213_马厂村、
214_石前村、
215_石头村、
216_石尾村、
217_堤头村、
218_白山村、
219_东沁村、
220_大象村、
221_前云村、
222_秀屿村、
223_莆头村。 东庄镇乡村民资医疗企业,近一步与国际接轨。在全国医疗行业占80%以上;在全国各省市从事医疗行业共有1万家占93%;资产总数达360亿元;年营业额3050亿元;员工总数63万人;在中外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500家占80%,资产总数25亿元,年营业额50亿元,员工总数5万人。在医疗及相关企业创造的产值,超过了中国中西部个别省的生产总值。
东庄人所主要从事的医疗(医药、器械)行业。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东庄人走南闯北,主要从事的医疗行业经历了萌芽、被认可、发展等阶段,已逐渐步入规模、规格、规范的轨道,为推进国家医疗行业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探索出“敢拼才能赢”的东庄品牌,树立了东庄人敢闯、敢拼、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质。 秀屿港作为秀屿区乃至莆田市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前沿阵地,也是莆田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港口优势突出。拥有港阔水深的港湾,深宽顺直的 莆田秀屿区东庄镇港口航道,风平浪静的港口。
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大港口优惠政策的大力指导下,目前有19个重点在建项目落户该镇,秀屿港正兴起新一轮港口开发建设的热潮。 秀港大道贯穿全境,交通干道计有19公里,集镇区道路、秀屿港区道路日趋完善,初具网络。铁路、高速公路、仙港大道、荔港大道、城港大道、涵港大道等一批重大疏港通道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其中城港大道、向莆铁路、沁桥路、高速公路秀屿支线正在动工。
11万伏和3.5万伏变电站各一座,由莆田电业局直供。东庄、望山两个邮电支局,一个电信站。日供水1.5吨的自来水厂1个。这些都为东庄镇的新一轮开发建设构建了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 名胜古迹有西温的江东祠古戏台,建于明朝。象山的嵩山护国寺、宋末丞相陆秀夫衣冠墓和象山书院。
东庄明代象山书院位于秀屿区东庄嵩山上,距秀屿港码头约2公里,顶有象眼观天,象鼻交榕,故亦名象山。创建于明初,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扩建,清道光九年(1829)重修,供学子求学。
《八闽通志》载:嵩山,在海滨。山顶有峰名“文笔”,其上石壁有苔结“文笔峰”三大字,宛然如书,刮去复生。旁有石室,俗呼“仙姑岩”。峰之下有嵩山院焉。明周瑛《弘治兴化府志》载:其山峭拔,上有万松怪石错布,如人如兽。有嵩山院在上。书院是古代教育机构。始于唐代。原为修书、校书、藏书之所,后才用于讲学。一般在蒙学之上,有的是本地、本省的最高学府。提倡自由讲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习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也有专攻武学、医学者。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学校。
相传,每逢仙姑岩上的“文笔峰”三字,削去复生,里人必有登第,神秘兮兮。因而,当地人士倡议在仙姑岩右,梵林左鼎建书院,延师课徒。书院曾经培养出吏部、布政司和传旨大人等官员,英贤辈出。历史上,有明洪武工部主事李仕弘、广东按察司佥事李德美、吏部天官李多见、进士陈日新、云南按察使游云鸿、清闽水师提督游应龙等曾在象山书院就读过。明景泰二年(1451)状元及第柯潜《题文峰岩》:
天作奇峰戴巨鳌,葱葱佳气映宫袍。
千村草色兼天远,万壑秋声挟雨豪。
海月欲生凉似水,涧云初起涌如涛。
兴来把笔题新句,只恐明朝纸价高。
清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官至大理寺卿郭尚先撰写楹联和横匾“文章司命”、“书林”、“艺苑” 及碑记。清道光已丑年(1829)醴泉象山书院碑记载:醴泉里,莆海滨名胜之一也。里中惟象山为冠,巅有巨石耸起,苔纹苍苍,结成“文笔峰”三字,刮去复生,古已载之县志。迩来里协力鸠工,在仙宫右,梵林左鼎建书院,巍然可观,识者谓之地气所钟。文星所萃焉。余视学川省,朝聘肖君、廷元刘君,驰书嘱作碑记。余素阅县志,见此里代有闻人,爱之慕之,以未获亲临其地为憾。兹及于象山之上拓地兴建,以增植人才,行见文教日隆,英贤辈出,此举不可谓盛然矣,于是欣然为之珥笔云。檀樾主竹林陈开山乐捐地壹亩,加捐白金陆两正。
象山书院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殿奉祀“文昌帝君”,石柱上刻对联:“象山有鸟皆成凤,醴水何鱼不化龙。”中殿为“朱子殿”,供奉朱熹神像,石柱上雕刻楹联:“理学渊源垂宇宙,儒宗奥旨立津梁。”后殿为“宗圣殿”,供奉三教先生及孔子坐像,门柱上刻有对联:“三学哲理融寰宇,一笔翰墨扭乾坤。”三殿依山势层层升高,恢宏壮观。殿的柱子、梁架以及额枋等均为石构,体现浑朴的书院特色。书院一度成为东庄中学初期校舍。1990年重建,其朱子殿和宗圣殿于1999年重修。
象山书院有许多名人的摩崖石刻。其中,较著名的有: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冬兴化知府金陵人丁镛题诗:
悬崖峭壁齐虹霓,七盘九折云为梯;
空蒙海气荡日月,千载容我来扳贻。
禅宫一宿爽毛骨,扶桑半夜闻天鸡;
神仙仿佛跨鸾鹤,授我丹诀封紫泥。
该诗在清乾隆年间修纂《莆田县志》时有收录。
还有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象山书院教席莆田人唐其章的一首诗刻:
五载谈经在此间,诸生相对有馀闲;
崖前紫石偕朝暮,海外风潮任去还。
好鸟时花亲讲席,苍松翠竹近禅关;
莫云地尽无形胜,不减蓬莱第一山。
象山书院地理位置特殊,文化底蕴深厚。90年代以来,台胞在象山书院附近倡建陈靖姑祖庙。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东庄镇注重景区旅游开发,抓住陈靖姑信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弘扬陈靖姑文化,将东庄象山书院打造成两岸品牌旅游基地,促进两岸交流。 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莆仙戏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在莆田城乡广受欢迎。2005年以来,莆田市在开展“三下乡”活动中,充分利用莆仙戏在民间的影响力,在演出古装大戏前加演现代文明小戏,普及道德规范,传播文明风尚,被当地群众称为家门口的文化大餐。
《土筛记》
这出戏说的是,一对夫妇用土筛将重病老父抬到荒山野外丢弃,年幼的儿子却将土筛又捡回家。父母问起,儿子说:“等你们老了,我也用它把你们抬上山。”这对不孝夫妇被儿子的话惊醒,赶紧把老父亲背回家治病。
《新媳妇入门》
这出现代小戏诙谐幽默地讲述了新时代的婆媳关系,提倡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莆仙戏内容贴近生活,富有教育意义。
老百姓喜欢,文艺工作者们干劲也更足了。莆田有120多个剧团,演出人员3500多人,每年演出现代小戏6万多场次。莆田市还从各个部门征集优秀剧本,编印成一套五册的《剧本集》,涉及公民道德、廉政文化、计生政策、平安建设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邮编:210012
雨花台是一座以自然山林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体,融和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全国独具特色的纪念性风景名胜区。雨花石是这里的特产。
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韵,一部青史铸千秋圣台。
雨花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圣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和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一个集教育、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江苏省级纪念性风景名胜区。
雨花台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城堡南,它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高约100 米、长约3.5公里,顶部呈平台状,由3个山岗组成。东岗又称梅岗,中岗也称凤台岗,西岗延伸至安德门外,无别名。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人和革命群众达10万之多。
从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这一带传礼授农算起,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起,雨花台一带就成为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明、清两代,景区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雨花台还是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吟咏之地,从李白、王安石、陆游、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鲁迅、田汉、郭沫若、刘海粟,都留下了吟咏雨花台的优美诗篇。由于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处制高点,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晋豫章太守梅颐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南宋金兵入侵,抗金名将岳飞在此痛击金兵;此后的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辛亥革命讨伐清兵,抗日战争“首都保卫战”,都曾在此掀起连天烽火,雨花台也因此逐渐荒芜。
1927年以后,雨花台沦为国民党统治者屠杀***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决定在此兴建烈士陵园。
如今的雨花台,已是一座以自然山林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体,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全国独具特色的纪念性风景名胜区。
景区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集体、全国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
传说
相传南朝梁天监六年(507 年),金陵城南门外高座寺的云光法师常在石子岗上设坛说法,说得生动绝妙,感动了佛祖,天上竟落花如雨。唐朝时根据这一传说将石子岗改名为雨花台。高座寺内有清泉二眼,名永宁泉,其水质清洌,饮之甘甜。南宋诗人陆游品其泉水后,称之为"江南第二泉",今二泉之水虽枯,古之盛名犹存。
结构
雨花台陵园大门由花岗石砌成,高11.7 米。大门内三面环山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座烈士群雕,雕像高10.3米、宽14.2米,由179块花岗石拼装而成,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花岗石群雕。雕像采用了上实下虚的手法,着重刻划了烈士的面部神态。两侧的环陵大道可直达雨花台主峰,主峰上矗立着一块4.23 米高的石碑,碑身正面镌刻着邓小平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金字,背面刻着纪念碑文。碑前还竖有一座高5.5米的烈士青铜塑像。在纪念碑南边的山岗上还有一座呈"U "字型,颇具民族风格的花岗岩结构的大型建筑--"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94米、宽49米,主堡高26米,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馆内陈列着烈士们的遗像、遗书和遗物等。
景点
风华千秋雨花韵。在雨花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从西周太伯兴修水利起,便有了先人的遗迹,至明、清,更是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雪映山眉紫,烟消树顶圆”,这些美妙的诗句,正是历史上雨花台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栩栩如生的写照。
在雨花台上下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古圣先贤和仁人志士曾在此演绎了壮丽的人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雨花台,三国东吴时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时,佛教盛行,传说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因说法虔诚所至,感动上苍,落花如雨,始得名。明、清两代,景区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为江南著名风景游览胜地。
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由名胜古迹区、烈士陵园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和生态密林区六大功能区组成。近年来,新、复建了雨花阁、二忠祠、木末亭、乾隆御碑亭、方孝孺墓、辛亥革命人马冢、甘露井、曦园、怡苑、梅岗等20余处名胜古迹和楼台亭阁馆。
雨花台风景区的著名景点"江南第二泉",原名雨花泉,泉有二孔,水出地面1米,纤湮缕浸,清洌甘美,色味俱绝,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到四川任职时途经建康,登雨花台游览,用泉水沏茶,备加赞赏,品为二泉,位列金陵名泉之首。明代赵谦为二泉题匾,"江南"二字为后人所加,现在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江南第二泉"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萧娴题写。 在江南第二泉上面,是百年老店"二泉茶社"。原茶社为木结构,经白蚁常年侵蚀,已成危房。随着雨花台风景区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为拓展雨花茶的文化特色,2001年,雨花台风景区对二泉茶社实施整体翻修。
如今,这里有气势雄伟全国规模最大的烈士纪念建筑群,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郁郁葱葱的山林,四季应时的花草,以及驰名中外的雨花石和闻名遐迩的雨花茶等,已成为集教育、旅游、休闲、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风景名胜区。
名胜古迹: 雨花阁 甘露井、甘露井亭 二忠祠 乾隆御碑 李杰墓 明太监义会碑 杨邦_剖心处 方孝孺墓 木末亭 辛亥革命阵亡将士人马合冢等几处遗迹。
纪念碑廊
纪念碑廊位于纪念碑护墙内侧,东西各90块黑色磨光花岗岩石壁上镌刻了由国内36名书法家书写的《***宣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新民主义论》3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烈士就义群雕
位于雨花台北殉难处,高10.3米、宽14.2米,由179块花岗岩拼装而成,再现了革命烈士就义时的英勇形象
烈士纪念碑
烈士纪念碑建于雨花台海拔60米的制高点上,高42.3米(寓意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宽7米、厚5米,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前立有一尊5米多高的革命志士青铜塑像。碑身正面“雨花台烈士纪念碑”为邓小平题写。碑身背面刻有江苏省和南京市人民政府所撰的碑文.
烈士纪念馆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东西展开长90米,南北伸展宽49米,高26米,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为传统大屋顶造型的现代建筑。
《国际歌》和《国歌》照壁
《国际歌》和《国歌》照壁位于纪念池南北两端,花岗石质地,分别用汉、蒙、藏、维、壮5种文字镌刻。
忠魂亭
忠魂亭位于雨花台中心纪念区最南端,1996年由南京市30万***员捐资建造。为尖顶方形四门的钢混结构。“忠魂亭”三字由江泽民题写。整体建筑由忠魂亭及其周边广场、思源池和忠魂颂浮雕构成。
特产
雨花石
雨花台的"特产"雨花石可称为一绝。雨花石在地质上称作砾石。是玛瑙的别支。它讲究质、色、形、纹,其色彩极为丰富,形状纹路也是千变万化。根据其天然色调及纹路形象,文人墨客常赋予许多诗情画意的名字。
雨花石雨花石产于南京雨花台砾石层。雨花台砾石层为古长江及其支流秦淮河、滁河的沉积物。形成距今约1200万——300万年的地质时代,即中新世、上新世,乃至第四季早期.雨花台砾石层是南京附近的重要地层,在1924年世界地质大会上,由地质学家刘季辰、赵汝钧创名。雨花台砾石层中的砾石来源与长江及支流有关。
目前关于雨花台砾石层的砾石来源有两种假说:
一是远源,即来自长江中游一带;二是近源,即来自南京附近。李立文教授经过对幕府山、铁心桥和秦淮新河畔的原生玛瑙标本及湖北松兹、四川宜宾的玛瑙质砾石标本的研究后认为:雨花台砾石层的来源较为复杂,它既有远源,也有近源,并以近源为主。
雨花茶
雨花茶,是雨花台50年代引种创制的茶中珍品,色泽翠嫩,滋味香淳,曾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茶园位于陵园景区西南部,占地4.5公顷。
雨花茶,茶叶外形圆绿,如松针,带白毫,紧直。冲泡后茶色碧绿、清澈,香气清幽,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留芳 ,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南京雨花茶是绿茶炒青中的珍品,也是中国三针之一,是优质细嫩针状春茶,产于南京中山陵,雨花台园林风景区,当茶芽萌生至一芽三叶时,于清明前约十天开采直至清明,只选一芽一叶芽叶,采下长度为2--3厘来的茶芽,杀青,揉捻,整形干燥,涂乌柏油手炒,每锅只可炒250克茶。
雨花茶,以紧,直,绿,匀为其特色,其形似松针,条索紧直、浑圆,两端略尖,锋苗挺秀,茸毫隐露,色呈墨绿,绿透银光,香气浓郁高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沸水冲泡,芽芽直立,上下沉浮,犹如翡翠,清香四溢。颇受全国人民的垂青。雨花茶是南京特产,也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它外形圆绿,条索紧直,锋苗挺秀,带有白毫,犹如松针,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故定名为雨花茶。
雨花茶色、香、味、形俱佳,冲泡后,茶色碧绿而清澈,香气清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有止渴、清神、消食、治喘、除烦去腻等功效。
特色花卉和花卉展
雨花台的绿地覆盖率达90%以上,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色彩缤纷的花朵,杜鹃花作为景区特色观赏植物,每年都定期举办盛大的杜鹃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