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有许多欢愉在其中
植茶、制茶、饮茶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品茶,是一种高雅的享受。品茶或在美景如画的湖边茶居,或在大街小巷的茶楼里,或在古色古香的茶馆里。饮茶,有清凉止渴、清热解毒之功效。还有一看,有许多欢愉在其中。
经年茶客钟情茶道,他们把淡茶叫“清”,浓茶谓“酽”,对茶的色、香、味、形都非常讲究。买来一掬新茶,放在透明的玻璃杯中,用沸水冲泡,只见茶叶上下翻动,尖朝上,枝朝下,毛毫竞相显露,慢慢舒展开来,于是泡出了一杯绿水,唤来了一壶春色。还有一种品法,一个人独坐书房或在向阳的窗子下,面前放一杯热茶,手捧一本爱读的书,看一会儿书,想一会儿事;或呆呆地看着茶叶在水中缓缓地舒展,轻轻呷上一口,留在口中回味,感受那或浓或淡的苦、或有或无的香。
而今,茶馆处处有,品茶成时尚。茶不因时尚而老去,时尚倒使饮茶、看茶、品茶更加盛行起来。这时候若有品茶师在场,他们定会摇头晃脑地品评:此茶挺直略扁,润绿显毫,香高味醇,汤清色碧,此乃好茶也!这才是真正的看茶。茶客们啜一口香茗,顿感清香入内,通体松酥,疲劳烦躁被稀释得淋漓尽致,令其久久不忍停杯罢盏。
饮茶胜境古贾国与中国茶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夏、商两代,到了有文献记载的第三个朝代周朝(约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周武王执政时,进行了许多改革,促使社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特别是实行了“分封制”之后,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71个诸侯国。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卿、大夫。据《左传》记载,陕西蒲城属贾大夫的食邑,称为贾国。东以沮水(洛水)与芮为界,西及石川河岸,北依白水河邻近梁,南跨卤阳湖与渭比邻。宋敏求的《长安志》载,贾国的都城在“蒲城县西南十五里,西周贾伯国,今名贾曲。”贾国距宗周京城100公里,地形平坦,地处秦川沃野,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清代屈沫曾写过这样的赞美诗句:“漫道村庄俗,村如此亦佳。远山横道岸,流水近人家。树树悬青枣,畦畦长绿葭。源泉有真液,倩火煮新茶。”(摘于刘福谦着《蒲城历史丛话·历代变迁》)这首风景性的茶诗,出于蒲城人的手笔。它不仅告诉人们古贾国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而且是个品茗饮茶的好去处。笔者反复吟诵之后,认为它至少为我们传递了以下几方面的茶事信息:
其一,茶史悠久 。提起秦人饮茶,据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推断,“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秦人取蜀第一次在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当时蜀人已经种茶、饮茶,并将此艺能传授给秦人。另据东汉班固《汉书·赵飞燕别传》云:“帝(刘骜)崩后,后一夕寝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座,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这就证实汉代长安宫廷里已有饮茶的时尚。到了唐代,许多帝王对茶事亦很投入,从宫廷到山庄,从文士到百姓,饮茶之风十分盛行。进入宋代,茶馆业已经兴盛起来。这首诗反映了古代蒲城地区,不仅出现了茶,而且人们就饮茶,并且会饮茶,通晓煮饮方法。君可知,在春秋战国以前的周朝时期,茶叶已经从药用逐渐转变(发展)到饮用阶段,西汉时期的长安宫廷已有饮茶习俗,有了饮茶文化的萌芽。不过,当时饮茶方法很原始,不像当今的冲泡,而是烧煮。诗中的“倩火煮新茶”可以说是真实地反映了历史情况。
其二,注重水火。 唐代陆羽《茶经·五之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当今业内人员又常说:“水是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诗中“源泉有真液”之句,显然是符合陆羽茶学理论的。这里既说明当时人们明白以上好的水煮茶的道理,又反映了古贾国就有“真液”,“真液”者适宜于煮茶的好水也。查阅蒲城历史可知,古贾国有洛水、白水河、石川河、渭水环绕四周,镐漫水、浩泉又纵贯境内。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位于贾曲西北方向的漫泉河水在贾城西侧由北向南而流,至城南迂回朝东,环绕于此,也许此水就是作者笔下“真液”之源。细心的人一看就明白,这首诗在写水的同时又写了火,“倩火”二字在诗中显得非常巧妙,说明了人们煮茶不是一般的火。这火无非是《茶经》所提出的“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全句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懂得了以“倩火”煮上好的水烧新茶喝的道理。
其三,选择幽境 。这首诗饱含热爱故乡之情赞颂了古贾国的优美环境,那里有远山近水,农家小户散落其间,枣树园果实累累,碧绿的芦苇遍布四野。试想能在此以天然的泉水煮上好的新茶,边品佳茗,边观胜景,岂不是人生难得的享受吗?若换个角度,从茶学理论、茶文化角度来说,这首诗还鲜明地体现了贾国人早已把饮茶与环境结合起来,把饮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也就是说把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结合起来了。这一点,对千百年前的人来说,实属难能可贵。时代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在,茶学界有人提出品茶必备“四要素”:即好茶、好水、精具、佳境。可是,我们的祖先,早就晓之此理且付之以行,作为三秦大地的子孙后代,为此而感到无比自豪。西湖龙井资讯平台
济南告别“饮茶不产茶”的历史
济南第5届国际茶叶博览会将于本周末在济南茶叶市场开幕,届时被誉为“泉城第一茶”的“泉城绿”将首次亮相。济南没有规模种植基地、没有炒茶的历史将被改写,济南人可以尝到产自本土的手工炒制春茶了。“泉城绿”鲜叶原料采自位于南部山区的南湖玉露有机茶种植基地,由今春头茬新芽——— 一芽一叶的特级鲜叶烘焙制作而成。作为我国江北茶区中纬度最高的种植基地,南部山区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良好,而且有机质含量丰富,茶树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齐全。从生长在这种土壤的茶树上采下来的新梢有效成分丰富,由此加工而成的茶叶香高味浓。
首次亮相的济南本地茶将把生产线搬到茶博会现场,展示茶叶加工的全过程,并现场炒制今春头茬新芽,这也是本次茶博会的一大亮点。此外,茶博会上还将展出标价为8888元(500克)的“泉城绿”第一锅。经济南检测中心检测绿茶的农药残留限值,它没有任何农药残留,是名副其实的有机茶,改写了济南“饮茶不产茶”的历史。
孙中山先生对饮茶的评价
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不但长期从事革命活动,而且对于振兴我国实业,也有精辟的研究和见解。 孙中山先生对饮茶有很高的评价,且认为发展茶业对振兴中华实业有着重要位置。他在《建国方略之一,孙文学说——知难行易》中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较高的文明,表现在饮食和烹任都比西方各国讲究和合理。
他说, “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谈板,而加以莱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他也说“茶为文明国所既知已用之一种饮料,…就茶言之,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中国实出产之,其种植及制造,为中国最重要工业之一。”
孙中山先生在《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出口货物,除了丝之外,第二宗便是茶。……外国人没有茶以前,他们都是喝酒;后来得了中国的茶,便喝茶来代酒,以后喝茶称为习惯,茶便称为一种需要品”
饮茶吟诗痛痛快快地茶隐
阮元不善酒,曾说过:“余不能饮,最多一杯而已。”因此,凡所到之处,他常常是携茶自娱,写有茶诗六十余首。他还有一个“茶隐”的习惯,就是在他做官期间,每逢他的生日,便停止办公一天,邀几个亲朋好友,来到山间或竹林等幽静之处,饮茶吟诗,痛痛快快地玩一天,称为“茶隐”。
亲颜喜付与诸孙,黄果如饴共甘悦。”美景、香茶与人伦之乐共存。阮福在中国茶叶史上名声更大。他一生著述颇丰,且不乏鸿文巨作,如《孝经义疏补》十卷、《滇南古金石录》一卷等等。他融会贯通以往存有的普洱茶资料《云南通志》、檀萃《滇海虞衡志》、李石《续博物志》、《贡茶案册》、《思茅志稿》等,并参照、比较当时普洱茶状况,撰写了《普洱茶记》。他记述茶事翔实,考证有据。此外,阮福还记述了普洱茶的制作技术和花色品种。
阮元的爱茶习惯,其子女也耳濡目染,尤其对他的三子阮福影响更大。在广州时,阮福曾为父亲专门运学士泉泉水泡茶。其中有:“茗投龙井叶,咀味清且甘。诸孙与杯勺,可抵饴弄含。”品茶之余享受天伦之乐。在昆明,阮元在抚署宜园,当雪晴时,煮茶于竹林中,并题竹林茶隐卷。玉川老婢来煮茶,梅瓣雪泉试同啜。借闲一日得披图,静坐幽篁自怡悦。”阮福奉命敬和一首,其中云:“我家茶隐自年年,两弟今年未随啜。
饮茶是人生一乐
饮茶是人生一乐。从古至今,茶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历史文化和现代保健必需。鲁迅说过:“会喝茶,喝好茶,是一种幸福”。
一杯茶可以穿透人生,让你看到生命素雅的本质。喝茶,讲究的是心境,更多的是一种对茶的玩味与赏析,一种心情,一种景致,似在椰林海边,看天高云淡,听风声涛声,一杯清茶,几个知己,把茶思化为缕缕清香,茶的意趣就出来了。或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微雪清寒的夜晚,有客踏雪来访,铲雪融水,发火煮茶,即使那时相对无言,舍外雪压寒枝,数点梅花映窗,又是另一种静坐喝茶的情趣。
好的茶叶就像一种人生,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虽然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故事,没能捕捉到刻骨铭心的镜头,而只有平平静静、平平淡淡,但这份平凡却令人回味隽永,品位出淡泊名利的心境来。做人也要像茶一样,坦诚质朴,给人以温暖,繁华过后,唇齿间仍留有淡淡余香,值得人们去细致回味。
我们正在经历的人生,不就像一片茶叶的旅行吗?满载而归时,择一处清幽,斟一盏芳茗,细看一撮茶叶在滚烫的热水中历练、翻滚,渐渐舒展,最后沉落杯底,在一遍遍的冲泡之后,逐渐回复到平静真实的过程。
我想,这应该就是人们常说的技能臻于极致就是道了吧,达于道者,一举一动无不是技艺之巅。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轻松的把一个难题化为美的极致,让来参加茶会的人超脱世俗,进入洁心净身的境界。难怪千利休在晚年阐释“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时说:饮茶没有特别神秘之处,把炭放进炉子里,等水开到适当程度,加上茶叶使其产生适当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长情形,把花插在瓶子里。在夏天的时候使人想到凉爽,在冬天的时候使人想到温暖,没有别的秘密。
人的一生,曲折往复,犹如这杯中茶叶,无声舒展,淡然收尾,沉静,清苦,那味蕾上的涩涩余香,是生命的滋味,亦是茶的原味。
邮编:423000
苏仙区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中部,北瞻衡岳,南恃五岭,东界罗霄,是郴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苏仙区前身为原郴县,自秦置郴县,历经了2200多年的沧桑。县城先后为郡、州、路、府、区治,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斗转星移,岁月如歌,199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郴县设立苏仙区,从此翻开苏仙历史的新篇章。
城乡全部开通程控电话、无线通讯和数字通讯,可直拨世界各地。目前,四通八达的交通、快速便捷的通讯、高效优质的服务等网络已经构成,奠定了实现苏仙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基础。
苏仙区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是享誉世界的“有色金属之乡”。现已探明的有色金属有7类50多个品种,已探明的矿床18处,其中特大型4处。区内的柿竹园有色金属矿被国际地质界誉为“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有矿物140多种,铅、锌、锡、钨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其中钨储量居全国第一位。苏仙区境内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湘南有名的鱼米之乡和富裕之地,不仅盛产稻谷、茶叶、水果、茶油、烤烟、竹木,还十分适宜于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全区现有耕地19688.88公顷,水面3648.7公顷,森林9258.88公顷,可供开发的丘岗山地99559公顷。2000多种动植物中,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25种,珍稀植物12种。苏仙区是水电能源基地,境内有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331处,12.7万千瓦,至2001年,全区共兴建中小型电站46处,总装机容量达6.345万千瓦,年发电量2.4亿千瓦时,是全国一百个电气化县(区)之一。
苏仙区人杰地灵,风景绮丽,是一颗璀璨的旅游明珠,自古享有“山川之秀甲湘南”的美誉。有以红山绿水、秀峰险寨、奇石怪洞、绝壁悬棺、古佛古寺为特色的全国面积最大丹霞地貌区飞天山风景区和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有山水秀丽、万木葱茏,白鹿洞、三绝碑、苏仙观、屈将室等人文景观争相辉映的“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有集奇、险、秀、美、幽、旷于一体,水上乐园、寺庙香火争相点缀的“湘南翠屏”王仙岭;有云遮雾绕、山高林秀、百兽自乐,集狩猎、休闲度假、避暑、森林旅游于一体的五盖山国际狩猎场和五盖山国家森林公园;还有宏观壮美的高峰水库风景区,清新怡人的龙潭湖度假山庄,得天独厚的天堂温泉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乐不思归。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苏仙区旧貌换新颜,全区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及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1995年撤县设区以来,全区上下精诚团结,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开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先后被国家授予全国首批教育工作“双基”达标先进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国家造林绿化百佳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区等殊荣。
自然地理
苏仙区位于湖南省南部郴州市中部,北瞻衡岳,南恃五岭,东界罗霄。坐标位于东经12°41′,北纬25°25′。
地形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倾斜。
苏仙区地形以丘陵为主。主要有王仙岭,苏仙岭,五盖山,飞天山等山脉丘陵。
王仙岭,坐落在郴洲市苏仙区境内。其地形呈峰谷状,由低山、中低山、中山三层次组成。海拔高度在300-1000米之间。
苏仙区位于湘江支流耒水上游,南岭山脉北麓,处郴州市中心。苏仙区共有上型号水库48座,苏仙区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全区上型号水库进行集中整治,抓好深塘、陡源冲等10座小Ⅱ型病险水库治理,着力构筑水资源安全体系。
苏仙区柳泉、石面坦、大头垅、高峰四大灌区干渠总长160公里,总灌溉面积10余万亩,2006年苏仙区人饮解困工程总投资70.3万元,共兴建11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1处,分散供水工程10处,共惠及7个乡镇,13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705户,使3329人结束了无干净水喝的历史。
东河系耒水一级支流,也是苏仙区境内主要河流。
目前,全区群众自办水利工程达2100余处。
苏仙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历年平均气温为17.8℃,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69.8毫米。苏仙区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是享誉世界的“有色金属之乡”。现已探明的有色金属有7类50多个品种,已探明的矿床18处,其中特大型4处。区内的柿竹园有色金属矿被国际地质界誉为“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有矿物140多种,铅、锌、锡、钨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其中钨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苏仙区境内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湘南有名的鱼米之乡和富裕之地,不仅盛产稻谷、茶叶、水果、茶油、烤烟、竹木,还十分适宜于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
全区现有耕地19688.88公顷,水面3648.7公顷,森林9258.88公顷,可供开发的丘岗山地99559公顷。2000多种动植物中,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25种,珍稀植物12种。
苏仙区是水电能源基地,境内有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331处,12.7万千瓦,至2001年,全区共兴建中小型电站46处,总装机容量达6.345万千瓦,年发电量2.4亿千瓦时,是全国一百个电气化县(区)之一。
苏仙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是华南著名的风景胜地,有国家级地质公园飞天山、“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我国南方唯一对外开放的国际狩猎场五盖山、休闲疗养胜地天堂温泉、“湘南翠屏”王仙岭生态公园、清新怡人的龙潭湖度假山庄等,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乐不思归。
历史沿革
苏仙区以辖原郴州市的苏仙而得名。“苏仙”一词由西汉文帝时,郴人苏耽在牛脾山修道成仙,故将牛脾山改名苏仙岭。秦末始见郴县名,汉初即有苏仙岭。苏仙与郴县几乎同时。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县城先后为郡、州、区、路、府、区治,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斗转星移,岁月如歌,199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郴县设苏仙区。
风土人情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郴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戏剧有:昆剧、祁剧、京剧、越剧、花鼓戏、花灯戏、皮影戏及杂技等。其中尤以昆曲最负盛名,拥有全国六大昆剧院团之一的湖南省昆剧团。
昆剧,又名昆曲,以其朴实高雅的艺术风格,被周恩来同志誉为“百花园中的兰花”,2001年5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于明朝万历年间传入郴州,在充分吸收本地戏曲、地方语言和民情风俗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湖南昆剧。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湘昆剧团得以发展壮大,被国家文化部确立为全国专业昆剧保护院团之一。曾经六次赴北京、二次进中南海作汇报演出,并作为中国昆剧艺术代表团的成员,赴香港、台湾演出。该团演出的《疯秀才断案》曾由中国中央新闻**制片厂摄制为**,在全国发行上映。萧克将军曾赋诗一首盛赞湘昆:“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几经严霜后,亭亭发英姿。”
郴州现有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3人(湖南全省共7人),分别是湖南昆剧团演员张富光、傅艺萍,郴州歌舞团演员郭卫民。罗艳、傅艺萍、伍少娟、周恒辉、周福祥、唐飞、张小明等先后获得湖南省戏剧表演“芙蓉奖”。有570首民歌入编《湖南民间歌曲集》,135首民乐曲入编《湖南民间器乐集》。昆曲《苏仙传奇》、《雾失楼台》、《荆钗记》,歌剧《公寓·13》、《无手的军礼》等分别在全国、全省获奖。
经济概况
开放型经济成就辉煌
苏仙区终坚持开放带动首选战略,坚持以招商引资统揽经济工作全局,着力创新方式,经营环境,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先后有嘉玛服饰、高斯贝尔、金旺、新华学校、华鹤豪庭、解放商用汽车城、牛牛乳业、诚信印务、阳光食品等20多个投资2000万元以上外来投资企业落户苏仙区。2002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1800万美元,同比增长100%,实际利用内资2.8亿元,完成外贸出口1060万美元,同比增长120.8%。2003年1—4月,全区实际利用外资832.95万美元,同比增长1565%;实际利用内资9010万元,同比增长38.5%;完成外贸出口769.1万美元,同比增长854%外向型经济有力的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2002年,仅嘉玛服饰和高斯贝尔就拉动GDP增长1.15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生机勃勃
苏仙区着力创造优越的经营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使民营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正呈生机勃勃之势。目前,全区共有民营经济10336家,年产值过500万元的企业37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15家。民营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达5.29亿元。2002年全区民营经济实现总产值27.9亿元,同比增长17.1%;上交税金6787万元,同比增长15%;占财政总收入的40%,安排转移剩余劳动力9.5万人,占社会就业人数的48.3%。2003年1—4月,全区完成民营经济总产值11.23亿元,同比增长13.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56万元,同比增长40%;上交税金2188万元,同比增长20.5%。民营经济已成为苏仙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农业经济方兴未艾
苏仙区立足建设城郊农业,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加快农业调整步伐,加强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形成了奶牛养殖、竹木制品、麻竹笋、黑山羊、杂交野猪等品牌。总投资1500万元的郴州牛牛乳业有限公司已引进奶牛100头,发展黑山羊养殖大户430户,杂交野猪产业化项目计划投资4608万元,年出栏杂交野猪5万头。二是农产品基地不断壮大。重点发展了麻竹笋、苗木花卉、蔬菜及特种水产品的种养殖。着力建立三个“万亩产业基地”,即3万亩麻竹笋、3.5万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5.6万亩优质稻基地;四个“特色种植基地”,即以桥口白溪为中心的苗木花卉、白鹿洞长冲铺葡萄基地、桥口草皮、大奎上反季节蔬菜基地。三是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组建了郴州海华竹艺制品公司、郴州凌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牛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三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投资1500万元的郴州海华竹艺制品公司可年加工楠竹70万根,带动全区竹农1500多户和10万亩楠竹生产。投资1200万元的凌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了年加工6万亩麻竹笋产品。
经济环境不断优化
按照更新观念,营造氛围,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努力建设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环境最好的县(市、区)之一的总体目标,苏仙区大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了政务公开中心和一站式审批,全面推行涉农收费公示,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阻扰经济发展的人和事,营造了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正廉明的法治环境和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形成投资门槛低、回报高的“洼地”,吸引大批区外资金、人才、技术向区内聚集,带动了全区经济的大发展。据统计,从2002年至今现已落户苏仙区的企业达41家,投资过千万元的有31家,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3400多人。
行政区划
SuxianQu
431003
423000
桔井路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苏仙区辖2个街道、8个镇、9个乡。
苏仙岭街道
辖:苏园路、立交桥、高山背、白鹿洞、龙船头、鳌头湾、六角亭、杨家坪、南岭山庄、飞虹路、陈家湾、解放里、胜利里、四普庄、苏仙北路、苏仙岭16个社区居委会。
南塔街道
辖:南街、北街、八一路、龙骨井、东街、扎上街、裕后街、曹家坪8个社区居委会。
桥口镇
辖:桥口、市农科所、市农校、市桥口氮肥厂、区农科所、区园艺场6个居委会;黄泥滩、瓦窑坪、清江、雅江、小禾塘、高椅岭、桥口、石河、排塘、宝安岭、白溪、下渡、幸福、高家塘、龙湾15个村委会。
白露塘镇
辖:白露塘、神合堂、柿竹园、市红旗造纸厂、区苗圃、柿竹园畜牧场、区农垦场7个居委会;湘南学院社区居委会;秧溪、雅市、金田、仙溪冲、塘湾、竹园、香山坪、坪田、板桥、珠江桥、上白水、下白水、观山洞、白露塘、柿竹园、东波16个村委会。
良田镇
辖:良田、铁修汽配厂2个居委会;向阳、百丈、桥头、麦田、枧石塘、良田、铺下、陈家湾、塘了坪、堆上、高雅岭、井冲、二渡水、大虾尾、鲁塘岭15个村委会。
栖凤渡镇
辖:栖凤渡、火车站、街洞煤矿、湘勘五队、栖凤渡煤矿、区农药厂6个居委会;枫塘、南香、瓦灶、栖凤渡、太阳坌、畔冲、新庄、大丘铺、枫树下、庄门10个村委会。
坳上镇
辖:坳上、高峰、玛瑙山3个居委会;黄泥坳、走马岭、田家湾、东市、水头、水塘、新丰、大开湾、苏木头、青龙首、牛坪、水龙、坳上、沙江14个村委会。
许家洞镇
辖:许家洞、茅塘、许家洞煤矿3个居委会;焦冲、何家、袁家、黄草、清泉、天堂、联盟、许家洞8个村委会。
白鹿洞镇
辖:白鹿洞居委会;龙门池、白鹿洞、锁石桥、四普庄、南塔岭、卜里坪、官庄坪、长冲铺8个村委会。
五里牌镇
辖:五里牌、7429工厂2个居委会;红五星、张家冲、鳌头岭、牛形坳、湾门前、柘源、舒源、街洞、罗家、洞尾、秧塘11个村委会。
岗脚乡
辖:岗脚居委会;岗脚、河头、湾塘、云凤、樊家、南楼、香草坪7个村委会。
廖王坪乡
辖:廖王坪居委会;正源、凉源、思田、草田铺、朱家湾、廖王坪、余家、三塘下8个村委会。
马头岭乡
辖:马头岭居委会;马头岭、荷叶塘、七洲、株梓塘、钟家、太和、板子楼7个村委会。
荷叶坪乡
辖:荷叶坪居委会;洪塘、董家、海棠、板屋、长青、大禾、荷叶坪、高冲、兰王庙9个村委会。
塘溪乡
辖:塘溪居委会;珠堆、麻田、石虎铺、长冲、高坪、塘溪、和平、山河、横龙、小溪、五马龙、龙潭12个村委会。
太平乡
辖:太平居委会;新塘、洞庭湖、界牌、太平、碧冲、联星6个村委会。
邓家塘乡
辖:邓家塘居委会;邓家塘、两湾洞、江南、南水界、太平头、肖家山6个村委会。
廖家湾乡
辖:廖家湾居委会;廖家湾、扶塘、黄家湾、下洞、上洞、菜岭、东边岭、鱼网、大竹山、吴溪10个村委会。
大奎上乡
辖:大奎上居委会;小坌、栗木水、三口洞、铁甲坪、上埂、大奎上、太坪头、凉伞坪8个村委会。
郴州市有色工业科技园管委会
辖:有色工业科技园居委会。
2021年4月,苏仙区上榜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第60名。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苏仙区位列第286名。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苏仙区上榜。
2020年11月,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发布,苏仙区榜上有名。
2019年3月,苏仙区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湘赣片区)。
2017年2月,苏仙区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