瞰海地处三岔河口,是市区内交通最便捷的地方,河北大街、三条石大街、西青道快速路四通八达,东西两站近在咫尺,而地铁6号线也直达瞰海。
“天子津渡”遗址公园、窑洼炮台、福聚兴机器厂、老北开渡口、百年老街估衣街、近代工业与城市历史博物馆、“天津之眼”,形成海河源头独具特色的景观资源,与泰达城堤岸时尚休闲区相得益彰,共同见证瞰海非凡的居住价值。
瞰海依托150万平米泰达城恢弘气度,共享泰达城丰富综合配套——40万平米的欢乐港,为瞰海了集现代旅游商务、购物娱乐、文化教育、生活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商业区,满足了居住者多层次的生活需求。
瞰海,城市源头的高品质人文社区,俯瞰城市生活的无限风光,带来更具居住价值的生活享受!瞰海,8座现代精美建筑,围合城市中心的罕有绿色风景,以先进的规划理念,舒适的空间尺度,将建筑美学与生活品质完美揉合,承载现代都会人群对于居住空间的更高追求。
130米超大楼间距精巧的建筑布局,形成超大的楼间距,让充足的阳光为生活倍添温暖,让居者的视野毫无遮挡,尽情俯览社区优美景致。
完美人车分流车行出入口与人行出入口完全分开,互不打扰,无论信步归家或还是驾车出行,都无比通达快捷。
双地下停车库小区设双层汽车地下车库及独立自行车地下车库,车辆全部入地下,保证了园林景观的完整;机非车辆有了自己的空间,不打扰居者的休闲生活。
无底商居住社区瞰海的商业自成一体,与住宅互不干扰,真正实现无底商、纯居住的高档生活住区,让你既能享受静谧的私享空间,又能在举步之间,拥有便捷。
广场式社区入口开阔的休闲广场让居住者出入从容。
入口景观碧树成行,美丽景致傲然呈,一览无余。
20米绿化隔离带以绿色植物构建20米绿化带,隔开噪音与污染,围合一处真正属于你的绿色空间。
亮点2:30000平米水景园林——将一切尺度,归于艺术3万平米水景园林,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而是将溪谷、叠瀑、喷泉、小径、树群、凌波小桥、下沉式会所、阳光广场、中心水面精心串联起来的,以“流水、森林、庭院”为主题的都市园林宅邸。
世界景观大师造园EDSA,作为世界景观规划设计行业的领袖企业。
以国际化园林规划理念,打造怡人风光,实现城市中心的桃源生活。
1200米灵动水系以喷泉、涌池、浣花流溪、叠瀑清流、中心水景平台等丰富手法,形成曲径迂回的生态水系景观,给这里的每一位主人一个无限浪漫的归家旅途。
200米超长景观轴线以丰富植被、茂密成树、飞崖叠瀑、浅水绕行与立体喷泉组成的丰富而秀丽的自然景致,一一呈现,为每一个热爱风景的人。
90余种景观树种选用银杏、雪松、枫树、悬铃木等精心栽植,配合草地、灌木、树群、花卉等自然植被,成就市中心罕有绿意,营造丰富的四季风景。
7.2米起伏坡地绿意可以无限延伸,观景总有惊喜。
不同层次空间、绿地、树木、水景,在7.2米高低落差中巧妙融汇,呈现出步移风景易的观景享受。
13处丰富景观节点这里的花海长廊、流水小桥、环水广场、亲子游乐区等13处风景小品,点缀在自然绿意之间,为你的风景之旅增添无限生机。
亮点3:蓝调生活格调空间——姿态可以低调,享受需要高调近千平米飞瀑格调会所供业主私享的飞瀑格调会所,充分利用空间高低落差,引曳“飞流”自“上天”倾泻而下,为业主们了丰富多样的服务设施:游泳馆、儿童戏水池、VIP健身房、休闲茶座,让你与家人畅享其乐融融的都市生活。
首层豪华星级大堂6米挑高,通透明亮的豪华星级大堂,尽显业主尊贵,精心设计的独立会客室,让等待也成为一种品位。
基本信息
小区地址:河北大街与北开大街交口
物业类型:普通住宅开发商:天津泰达和泓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物业费:2.3元/平米/月物业公司:佳欣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户数:1344户停车位:300元/月绿化率:35%%容积率:3.8总建筑面积:15503.76平方米房价走势
瞰海北开花园10月均价20298元/平米,比9月下跌0.59%三条石板块10月均价18372元/平米,比9月下跌3.95%周边配套
娱乐活动内部配套:游泳池网球场篮球场健身房停车场羽毛球场儿童游乐场;
一、北京建筑大学邮编是多少
北京建筑大学的邮编为100044,该校地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
二、北京建筑大学简介学校有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西城校区占地12.3万平方米,大兴校区占地50.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48.8万平方米。目前,学校正按照“大兴校区建成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西城校区建成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科技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基地”的“两高”布局目标加快推进两校区建设。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52.9万册、电子图书185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52个,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是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最为齐全的高校。
学校学科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体系完备。学校现有1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单位,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现有3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自动化。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学科设置以工学为主,兼有管理学、理学和艺术学。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建筑学、土木工程),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有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拥有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我校全部工学学科参加了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并获档次评价,其中建筑学、土木工程2个学科评估结果为B。
学校名师荟萃、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1019人,其中专任教师644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9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87人,教授106人,博士生导师24人。拥有*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入选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中科院“*”1人,北京学者2人,北京市高创计划杰出人才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才8人,北京市长城学者8人,北京市科技新星8人,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个人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教育部、住建部专业指导和评估委员会委员9人,省部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学术创新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80余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团队、北京市教委学术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管理创新团队等各类团队28个。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学校2014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年来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9 项,其中一等奖13 项。学校是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高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10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另有4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 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 个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95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近五年来,学生在全国和首都高校“挑战杯”、“创青春”等科技文化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4 项、省部级以上奖励743项。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精英良才。现有各类在校生11842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7717人,硕士研究生2171人,博士研究生20人,成人教育学生1842人,留学生92人,已形成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多年来,学校遵循“立德树人、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秉承“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校训和“爱国奉献 坚毅笃行 诚信朴实 敢为人先”的北建大精神,为国家培养了6万多名优秀毕业生,他们参与了北京60年来重大城市建设工程,成为国家和首都城市建设系统的骨干力量。校友中涌现出了被称为“当代鲁班”的李瑞环,核工业基地建设的奠基人赵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在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桂生、沈小克、张宇、罗玲、胡越、包琦玮、高士国、杨伯钢,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毕业生全员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4年进入“全国高校就业50强”行列。
学校坚持科技兴校,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学校始终坚持科技兴校,不断强化面向需求办学的特色,形成了建筑遗产保护、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及地下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现代城市测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为代表的若干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领域、科研方向和创新团队。学校现有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以及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城市测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等2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近年来,我校教师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共13项,2010、2011、2012连续三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近五年,新增各类科技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90余项;科技服务经费连年超过2亿元。学校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具有建筑行业特色的大学科技园,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工作首批试点的2所高校之一。
学校面向国际,办学形式多样。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63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获评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首都高校平安校园示范校”、“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北京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市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