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区是昆明四城区之一,是古滇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因盛极一时的滇池古渡口官渡而得名。该区是昆明城区的东南部分。西隔滇池与西山区相望,南接呈贡县,西北与五华区、盘龙区相邻,北对嵩明县,东则与宜良县接壤。 官渡区因滇池古渡口“官渡”而得名。宋大理国时,高氏于蜗洞置治所,建官渡古城、法定寺。至元十二年(1275)鄯阐府改善州,领昆明、官渡二县,后废州,置中庆路,并官渡县入昆明县,为路治,于蜗洞置通往高峣之渡口,“官渡”由此得名。 1956年10月19日,经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昆明市人民委员会将原第五区、六区合并为官渡区。1958年12月,龙泉区并入官渡区。1959年3月,区人民委员会由官渡镇迁驻关上。1961年小哨片区由嵩明县成建制划归官渡区。 2000年,官渡区辖9个镇、8个乡:关上镇、茨坝镇、龙泉镇、联盟镇、金马镇、大板桥镇、小板桥镇、官渡镇、前卫镇、矣六乡、六甲乡、小河乡、小哨乡、双龙乡、福海乡、双哨乡、阿拉彝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39830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关上镇 153755、 前卫镇 159650 、官渡镇 26765 、茨坝镇 48645、 金马镇 260535 、龙泉镇 157992、 小板桥镇 52749 、大板桥镇 32255 、联盟镇 189878 、阿拉乡 70153、 福海乡 143553 、矣六乡 37921 、六甲乡 30228、 小哨乡 17324、 双龙乡 8445 、小河乡 4556、 双哨乡 3901。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区划调整前,官渡区位于昆明市东北部,东西宽41千米,南北长43千米。面积1025平方千米。东邻宜良县,南与呈贡县接壤,北与嵩明县交界,西北与西山区相连。全区辖关上、联盟、金马、前卫、龙泉、官渡、小板桥、大板桥、茨坝9个镇及福海、六甲、矣六、阿拉彝族乡、小哨、双哨、双龙、小河8个乡,122个办事处,694个生产合作社,545个自然村。 2004年6月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2号)调整昆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昆明市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后,官渡区辖关上、金马、东站、太和4个街道办事处,大板桥、小板桥、官渡3个镇,小哨、矣六、六甲3个乡和阿拉彝族乡。区划调整后,面积552.21平方千米土地,城市建成区面积51.2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1万左右,辖4街3镇4乡。 2006年,撤销小哨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大板桥镇,镇政府驻原大板桥镇政府驻地。调整后,官渡区辖关上、金马、吴井、太和4个街道办事处,大板桥、小板桥、官渡3个镇,矣六、六甲2个乡和阿拉彝族乡。 2009年撤销小板桥镇、官渡镇、矣六乡、六甲乡、阿拉彝族乡,分别设立小板桥街道、官渡街道、矣六街道、六甲街道、阿拉街道。 2010年撤销大板桥镇,设立大板桥街道。 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昆明官渡区
答案 官渡区是昆明四城区之一,是古滇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因盛极一时的滇池古渡口官渡而得名。该区是昆明城区的东南部分。西隔滇池与西山区相望,南接呈贡县,西北与五华区、盘龙区相邻,北对嵩明县,东则与宜良县接壤。 官渡区因滇池古渡口“官渡”而得名。宋大理国时,高氏于蜗洞置治所,建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国外stocksnap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外贸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