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昭武县,属建安郡。晋元康元年(291)改名邵武县,曾名昭阳、武阳、邵阳、昭武。隋开是九年(589)废县,归泉州(州治今福州);十二年(592)复置邵武县,属抚州。唐武德四年(621)属建州。五代晋天福元年(936)改名昭武县,五代汉乾佑元年(948)复名邵武。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属邵武军。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邵武路。明洪武元年(1368)属邵武府,清亦同。民国初属建安道。1932年曾建苏维埃政府,1949年5月9日解放,属建瓯专区、建阳专区、南平专区、建阳地区、南平地区。1983年撤县设省辖县级邵武市,现由南平市代管。
2000年,撤销大竹乡,设立大竹镇;吴家塘农场改制设立吴家塘镇,吴家塘镇辖吴家塘居委会和坊上、行岭、杨家圩、铁罗、庄坛5个村;吴家塘镇人民政府驻吴家塘。2000年底,邵武市辖4街道12镇3乡:昭阳街道、通泰街道、水北街道、晒口街道、拿口镇、和平镇、水北镇、大埠岗镇、沿山镇、洪墩镇、城郊镇、下沙镇、卫闽镇、肖家坊镇、大竹镇、吴家塘镇、张厝乡、桂林乡、金坑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288401人,其中:昭阳街道 35198人、通泰街道 39861人、水北街道 35127人、晒口街道 8055人、城郊镇 12899人、水北镇 19045人、下沙镇 8421人、卫闽镇 7433人、沿山镇 15322人、拿口镇 21853人、洪墩镇 13790人、大埠岗镇 11312人、和平镇 14443人、肖家坊镇 9845人、大竹镇 7467人、吴家塘镇 7075人、桂林乡 9666人、张厝乡 5699人、金坑乡 5890人
2003年,邵武市辖4个街道、12个镇、3个乡:昭阳街道、通泰街道、水北街道、晒口街道、拿口镇、和平镇、水北镇、大埠岗镇、沿山镇、洪墩镇、城郊镇、下沙镇、卫闽镇、肖家坊镇、大竹镇、吴家塘镇、张厝乡、桂林乡、金坑乡。2003年末,户籍人口30.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10万人
邮编:354000 代码:350781 区号:0599 拼音:Shaowu Shi
邵武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北纬26°55′-27°36′,东经117°02′-117°50′。总面积2851.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0.13万人(2003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13.10万人。通行闽赣方言邵武话。
邵武市地处闽西北,位于武夷山南麓,史称"铁城"。全市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其中,城区人口12万,城市建成区面积9.65平方公里。1983年10月撤县建市,现辖12镇3乡4个街道,134个行政村,43个居委会。
邵武是历史文化古城。自三国吴王孙权置昭武县,因晋朝避司马昭讳改名邵武,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历史上曾出2个宰相、7个兵部尚书,宋代民族英雄李纲,著名文学评论家严羽出生于邵武。 邵武是闽北革命根据地。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邵武解放,这里先后设立过中共闽赣省委、福建省委等党的领导机关,创建了112个老区基点村。
邵武是入闽重要通道。兵家必争之地,因地势险固,易守难攻,故名"铁城"。是闽西北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鹰厦铁路纵贯全境,邵武站是铁路入闽第一大站,境内316国道全长83.7公里,沿途经过10个乡(镇)、街道,距武夷山机场仅70余公里,京福高速公路入闽第一个互通口设在我市肖家坊镇。
邵武是闽北"林海粮仓"。是全国、全省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森林面积319万亩,林木蓄积量1402万立方米,是福建重点林区和四大林产加工中心之一。同时,境内水利资源理论蕴藏总量30.4万千瓦,地下矿藏20余种,莹石储量居全省第一位。
邵武是武夷旅游胜地。地处闽西北"绿三角之旅"的中心,北接"双世遗"武夷山,南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泰宁金湖,以及将乐玉华洞,境内有天成岩、和平古镇、千岭度假区、千年银杏树、音乐喷泉、黄氏峭公祠、民俗馆、李纲祠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吃住、娱、购等基础设施齐全。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近几年来,邵武市先后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计生协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市、省双拥模范城、全省"八闽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竞赛活动优胜城市、全省环境最优美县(市)、全省创建文明城市竞赛活动"一级达标"城市、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2002年,邵武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邵武简介
邵武市位于闽西北绿三角的中心,距离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仅71公里,距离国家级风景区泰宁金湖仅74公里,距离省级风景名胜区将乐玉华洞141公里。是沟通闽西北“绿三角”武夷山、金湖、玉华洞三个“角”的必经交通枢纽,使邵武市处在闽西北旅游线路的中心位置,因而旅游区位尤为突出。
邵武市水陆空交通俱全,距武夷山机场76公里,对外交通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鹰厦铁路和316国道南北穿越县境,省道301线和204线纵贯东北--西南向,三条交通干线在县城交汇,与一些交通支线交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游客进得来,散得去,对外旅游交通方便。
邵武作为全省武夷游、金湖游两大重点线路的中间点,发展旅游产业,填补了两大旅游区间的空白,有效拉近旅游区间的距离,整合闽西北旅游资源,从而有助于促进闽西北绿三角旅游经济走廊的形成。
邵武简称“铁城”,地处闽西北,位于武夷山南麓富屯溪畔。全市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总人口32.14万人,其中,城区人口12万,城市建成区面积9.65平方公里。1983年10月撤县建市,现辖12镇3乡4个街道,134个行政村,43个居委会。
邵武是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历史上曾出了2个宰相、7个兵部尚书,宋代民族英雄李纲,著名文学评论家严羽出生于邵武。
邵武是闽北革命根据地。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邵武解放,这里先后设立过中共闽赣省委、福建省委等党的领导机关,创建了112个老区基点村。熙春山公园还树立着福建省委旧址纪念碑。
邵武是入闽重要通道。是闽西北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鹰厦铁路纵贯全境,邵武站是铁路入闽第一大站,境内316国道全长83.7公里,沿途经过10个乡(镇)、街道,距武夷山机场仅70余公里,京福高速公路入闽第一个互通口设在我市肖家坊镇。
邵武是闽北“林海粮仓”。是全国、全省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福建重点林区和四大林产加工中心之一。水利资源理论蕴藏总量30.4万千瓦,地下矿藏20余种,莹石储量居全省第一位。
邵武是武夷旅游胜地。地处闽西北“绿三角之旅”的中心,北接“双世遗”武夷山,南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泰宁金湖,以及将乐玉华洞,境内有天成岩、和平古镇、千岭度假区、千年银杏树、人民广场音乐喷泉、黄氏峭公祠、民俗馆、李纲祠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吃住、娱、购等基础设施齐全。
邵武市位于闽西北绿三角的中心,距离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仅71公里,距离国家级风景区泰宁金湖仅74公里,距离省级风景名胜区将乐玉华洞141公里。是沟通闽西北“绿三角”武夷山、金湖、玉华洞三个“角”的必经交通枢纽,使邵武市处在闽西北旅游线路的中心位置,因而旅游区位尤为突出。
邵武市水陆空交通俱全,距武夷山机场76公里,对外交通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鹰厦铁路和316国道南北穿越县境,省道301线和204线纵贯东北--西南向,三条交通干线在县城交汇,与一些交通支线交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游客进得来,散得去,对外旅游交通方便。
邵武作为全省武夷游、金湖游两大重点线路的中间点,发展旅游产业,填补了两大旅游区间的空白,有效拉近旅游区间的距离,整合闽西北旅游资源,从而有助于促进闽西北绿三角旅游经济走廊的形成。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邮编号是什么
毛竹 -
毛竹
歧义词。
一指生物界的植物。
又名“楠竹”、“孟宗竹”“江南竹”、“茅竹”。
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单轴散生型。
常绿乔木状竹类植物,秆大型,高可达20米以上,粗达18厘米。
毛竹秆高,叶翠,四季常青,秀丽挺拔,经霜不凋,雅俗共赏。
自古以来常置于庭园曲径、池畔、溪涧、山坡、石迹、天井、景门,以及室内盆栽观赏。
常与松、梅共植,被誉为“岁寒三友”。
又无毛无花粉,在精密仪器厂、钟表厂也极适宜。
毛竹林面积大、分布广、经济价值较高,生产潜力很大,发展毛竹生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自然习性
毛竹林的林下植被有油茶Camelliadeoleifera)、拎本(Enryajaponica)、姜子(Neolitseasp.)、鹅掌楸(Seheffleroctophylle)、山矾、悬钩子、紫金牛(Ardisiajaponica)、柔毛绣球(Hydrangeavillosp.),还有木荷,丝栗拷等,草本植物主要为禾本科、莎草科和蕨类植物如里白(Hicriopterisglauca)、铁芒箕(Diranopterisdichotoma)等。
有时,毛竹亦与杉木、马尾松、长柄水青冈、头状四照花等组成各种类型的混交林。
在这些混交林中,毛竹一般居于第二层,L层为形体较高大的马尾松等。
根据经营管理水平的不同,生产上把毛竹林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竹林为集约经营的竹林,主要措施有松土、施肥等,每亩立竹度200株以上;第二类为一般经营的竹林,主要措施有劈山抚育等,立竹度100~200株;第三类为粗放经营的竹林,一般不采取任何经营措施,有的砍伐量过度而立竹仅在100株以下,在竹林生产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要求加以经营,逐步扩大第一类竹林的比例。
生长习
毛竹的生长过程可谓自然界一大奇观。
该竹在种植期前5年丝毫不长,到了第6年雨季到来的时候,它竟以每天6英尺的速度向上急窜15天左右,最后大约可以长到90英尺高,并成为中国最高的竹子。
而且更为奇特的是在它生长的那段日子里,处在它周围方圆10多米内的其它植物便停止了生长,等到它的生长期结束后,这些植物才又获得了生长的权力。
在好事者“寻根问缘”的过程中这一奇观的谜底被揭开。
原来它前5年不是没有长,甚至没有少长,只不过是以一种不易被人们发觉的方式在生长------向地下生根。
经过5年的地下工作,一株还未向上发芽的雏竹的根系竟然向周围发展了十多米,向地下深扎了近5米,真可谓“博大精深”。
这样的生长方式不仅为它5年后长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悄悄地“侵占”了周围其它植物的根系发展空间,使它们无法获得生长所必需的水份及养料,所以在第6年雨季到来的时候它能够几乎以资源垄断的方式独自急长。
影响毛竹林产量的结构因子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一个因子对产量的影响,不仅有其本身的直接影响,还有其因子间的相互配合产生综合影响。
研究证明,立竹株数(N)、胸径、叶面积指数、整齐度等对毛竹林产量均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中以前两项为主导因子
适生环境
毛竹是多年生常绿树种。
根系集中稠密,竹秆生长快,生长量大。
因此,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15--20℃,年降水量为1200--1800毫米。
对土壤的要求也高于一般树种,既需要充裕的水湿条件,又不耐积水淹浸。
板岩、页岩、花岗岩、砂岩等母岩发育的中、厚层肥沃酸性的红壤、黄红壤、黄壤上分布多,生长良好。
在土质粘重而干燥的网纹红壤及林地积水、地下水位过高的地方则生长不良。
在造林地选择上应选择背风向南的山谷、山麓、山腰地带;土壤深度在50厘米以上;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良好的酸性砂质土或砂质壤土的地方。
地理分布
中国是毛竹的故乡,长江以南,生长着世界上85%的毛竹。
它广泛分布于400~800米的丘陵、低山山麓地带,以长宁、江安、兴文等县最为集中,著名的蜀南竹海楠竹面积达6万余亩。
种植技术
12月至2月下旬
(1)选地和整地。
山区、丘陵、平地都可以造林。
要选土壤深厚、肥沃、湿润、排水和通气良好,呈酸性壤土为造林地。
全面整地,然后挖穴,穴长1米,宽60厘米,深40厘米。
穴底施放基肥。
(2)移竹造林。
选择生长健壮,节密,叶深绿,分枝低,无病虫害,胸径2-4厘米,2-3年生的母竹。
竹鞭应选绿**,扁平粗壮,根多,芽肥根健。
挖掘母竹。
一般竹竿基部弯曲的内侧是竹鞭所在,分枝方向与竹鞭走向大致平行。
根据竹鞭的位置和走向,离母竹30厘米左右找鞭,按来鞭20-30厘米,去鞭40-50厘米的长度截断。
母竹挖起后,留枝3-5盘,削去竹梢。
在挖好穴的林地上栽植母竹,栽竹要做到:深挖穴、浅栽竹、下紧围(土)、上松盖(土)。
每亩栽植20-35株。
栽后设立支柱。
(3)移兜造林。
栽植方法和选择母竹都与移造造林相同,只是截去竹竿,用兜栽植。
(4)实生分蘖苗(小母竹)造林。
从圃地将分蘖苗整丛挖起,带土,留根3-4盘,剪去梢部,适当疏叶。
在已整好的造林地上,按每亩40-60丛的造林密度开穴,穴长、宽、深各30厘米。
将竹苗分为3-4株一丛栽植,壅土踏实,浇足定根水,栽植深度比苗根际约低3厘米,并壅土成馒头形,以防积水。
(5)冬季采伐。
一般用材竹林要留三度竹(6年生),砍四度竹。
大小年分明的竹林,每两年采伐一次,换叶当年冬季不能伐竹。
年年出笋换叶的花年竹林,每年冬季伐竹,砍去竹叶发黄的小年竹,保留竹叶茂密的大年竹。
砍伐后每亩应150-200株。
(6)钩梢整枝防止雪害。
3月
播种育苗。
毛竹苗怕涝、怕旱、怕冻,容易发生病虫害。
要选择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壤土作圃地和细致整地做床。
播前,用0.3%的高锰酸钾浸种消毒2-4小时后即可播种。
条播、撒播、穴播均可。
穴播的株行距为30厘米左右,每穴均匀点播8-10粒,用细焦泥灰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再盖草淋水。
条播时,条距30厘米左右。
亩用种2千克左右。
播后要注意鼠、雀、虫和蚯蚓为害。
4月至5月
1)竹圃管理。
竹苗出土后要分批适量揭草。
在向阳地方的春播苗,揭草后要搭棚遮荫。
透光度为50%-60%。
要经常除草松土,适当培土壅根。
利用阴雨天,把过密的竹苗带土间苗,移植在缺苗穴中,每穴1-2株。
(2)护笋养竹。
冬笋是春笋的前身,都能成竹,要做到冬笋不挖,保护春笋。
6月至7月
(1)竹圃管理。
除草松土,培土壅根,分次施肥。
高温干旱期,要适量浇水灌溉。
(2)幼林扶育。
除草松土,竹农间作扶育、施肥盖土,灌溉排涝和间伐扶育。
(3)成林扶育。
主要是松土施肥和护笋养竹。
这期间是竹鞭生长旺期,不能挖鞭笋,以免影响竹鞭蔓延和成竹量。
8月至9月
(1)采种。
毛竹种实8-9月成熟脱落,要及时连枝采下,经过干燥、脱粒、扬净,即可装运或贮藏,宜用干藏。
也可随采随播。
每千克带壳种子为3.6-6.6千粒。
(2)秋季播种苗。
霜冻前即全部成苗,入冬后搭暖棚防寒。
(3)苗圃管理。
松土除草、浇水施肥。
进入9月停止施肥,并除去荫棚。
(4)幼林扶育。
除草松土,浇孕笋水,促进笋芽膨大生长。
防治病虫害。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或70%可湿性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1:100的波尔多液,每隔10-15天,连喷二三次防治枯梢病,发现新竹枝叶枯黄,及时钩去病梢,加以烧毁。
用敌百虫或马拉松1000倍液喷杀竹螟、竹蝗等害虫。
10月至11月
(1)统计产苗量。
到了秋末冬初,每穴有分蘖苗数株至十数株,一般高度30-40厘米,形成小竹丛,根据穴数及每丛苗数,进行调查统计。
(2)开始钩梢修枝。
钩梢强度应不超过竹冠总长的1/3。
每株留枝不少于15-20盘。
毛竹主要害虫有竹螟、竹蝗、竹斑蛾、笋夜蛾、笋蝇、竹象虫等。
前三种虫吃竹叶,以致植株的光合作用效能降低,营养不良,竹笋产量减少。
后三种虫为害竹笋,幼虫蛀入笋内,轻则抑制竹笋生长,重则造成腐烂。
防治竹螟、竹蝗、竹斑蛾和笋蝇,可喷敌百虫杀灭,或敌敌畏烟剂熏杀。
对竹夜蛾和竹象虫要及时挖除受害的竹笋,杀死幼虫。
冬季松土除草可消灭躲在草中和土中的害虫。
毛竹的主要病害有枯梢病和水枯病等。
防治枯梢病要对种竹进行严格检疫,杜绝病源。
发现新竹竹梢发病,立即在病部以下1~2节处截除竹梢,不让病菌向下蔓延。
在发病严重的地区,从新竹发枝展叶期开始,喷浓度为1%的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对竹水枯病要挖掉病株连根带鞭烧毁。
并在病竹或病区四周开沟隔离,防止蔓延。
施肥要点
我国竹林面积约为世界竹林的1/3,其中约47%是毛竹。
根据经营目的,毛竹林可分为材用竹、笋用竹、笋材两用竹、纸浆竹等多种类型,在施肥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各有不同要求。
施肥还与林地土壤条件有关,其中以60~80厘米土层的施肥量最高,大于80厘米的因土壤肥力较高,施肥量可少一些,土层浅薄的因增产潜力有限,施肥量更少一些。
笋用竹林施肥新建笋用林以中耕除草、重施氮肥为主,亩施50公斤复合肥作基肥,每年5~6月埋青50担,施尿素50公斤、过磷酸钙35公斤;9月施腐熟人畜粪1000公斤。
对高产型笋用林,可在6月客土埋青200担,亩施尿素40公斤,过磷酸钙100公斤,氯化钾20公斤;9月亩施人畜粪1000公斤;11月亩施圈粪80担;12月浇水100担后覆盖30厘米厚的竹叶、草糠等物,再泼施3%的尿素水700公斤。
笋材两用竹林施肥氮磷钾肥养分配比为5∶1∶2,强调“以有机肥为主,冬肥足,春肥早,夏秋肥巧”。
亩施饼肥、猪牛粪、圈粪等腐熟有机肥1500公斤,尿素35~40公斤(一次不少于12公斤),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50公斤,氯化钾30公斤,在笋前、笋后、孕笋、越冬期分4次施用。
另外客土埋青约2000公斤,铺盖垃圾3000公斤以上。
材用竹林施肥每年7~8月深翻垦复后结合除草松土,在3月、7月与11月分3~4次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尿素、饼肥、过磷酸钙、氯化钾、硅肥各50公斤。
有条件的还可客土埋青50担,铺盖垃圾5000公斤以上,或30厘米厚度竹叶、杂草等。
纸浆毛竹林施肥施肥对竹材化学成分影响不大,但每亩客土埋青50~100担,笋前亩施30公斤化肥能显著增产。
施肥仅仅是毛竹丰产措施之一,还必需与护笋养竹、疏笋育竹、合理采伐、保持合理立竹结构等综合管理措施相结合。
病虫防治
黄脊竹蝗
黄脊竹蝗是我国产竹区的主要害虫,分布于安徽、江苏以南各地,喜爱取食毛竹叶。
成虫取食叶片,将叶片食成缺刻,大发生时,将竹叶吃尽,如同火烧一般,新竹被害即枯死,老竹被害后2-3年内不发新笋,被害竹的竹秆内往往积水,不能利用。
跳蝻有较强的喜阳性,上竹跳蝻多集中在竹梢上部取食,竹梢被吃成一片枯黄。
黄脊竹蝗天敌颇多,捕食蝗蝻及成虫的鸟类有小噪鸟、画眉、燕子、竹鸡、红嘴蓝雀、喜鹊等;另外,红头芫菁幼虫捕食蝗卵,步甲、食虫蝽、食虫虻、蚂蚁捕食跳蝻,螳螂、胡蜂捕食成虫及跳蝻;还有,黑卵蜂寄生蝗卵,小寄蝇寄生跳蝻,追寄蝇寄生成虫。
还有一种抱草瘟的寄生菌,寄生竹蝗抱竹而死。
防治方法 (1)保护与利用天敌。
黄脊竹蝗天地种类众多,要合理加以利用,并注意保护。
(2)农业防治。
科学肥水,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合理砍伐,保持适当密度,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中耕翻卵,挖出卵块置于纱笼中,以便卵寄生蜂飞出;还可在大多数跳蝻出土但又未上大竹前,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手持竹扫把,在小竹、杂草或灌木上捕打跳蝻。
(3)药剂防治。
加强监测,防治初孵若虫,可用2.5%溴氰菊酯乳剂8000倍液,或50%甲胺磷乳油、50%敌敌畏乳油3000倍液,或90%敌百虫2000倍液,喷雾,效果均好;如果成虫多已上大竹,只能烟雾剂熏杀。
安阳林药厂生产竹蝗等用烟剂,效果尚好。
毛竹故乡
毛竹故乡之一邵武市
历史沿革
邵武是福建八府之一,是一座千年府城。
如其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昭武县,属建安郡。
晋元康元年(291)改名邵武县,曾名昭阳、武阳、邵阳、昭武。
隋开是九年(589)废县,归泉州(州治今福州);
隋开是十二年(592)复置邵武县,属抚州。
唐武德四年(621)属建州。
五代晋天福元年(936)改名昭武县,
五代汉乾祐元年(948)复名邵武。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属邵武军。
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邵武路。
明洪武元年(1368)属邵武府。
清亦同。
民国初属建安道。
1932年曾建苏维埃 *** ,
1949年5月19日解放,属建瓯专区、建阳专区、南平专区、建阳地区、南平地区。
1983年8月撤县设省辖县级邵武市,现由南平市代管。
建置沿革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吴主孙休罢都尉,置建安郡,立昭武镇,后升为昭武县。
西晋元康元年(291),惠帝司马衷为避其祖司马昭讳,改名邵武县。
其时建安郡属江州管辖。
东晋太宁元提(323),又改邵武县为昭阳县(一作武阳)。
南朝刘宋永初元年(420),又改邵武县,仍属建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
全国郡、县俱废,邵武改属泉州(即今福州)。
开皇十二年(592),恢复邵武县,并将绥城县(今泰宁县)并入邵武。
其时,建安郡属抚州。
大业元年(605),抚州改为临川郡,邵武属临川。
唐武德四年(621),绥城从邵武分出,复立为县,邵武属建州。
贞观元年(627)。
建州归江西道管辖。
后晋天福元年(936)。
改邵武县为昭武县。
后汉乾祐元年(948),改昭武县为邵武县。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邵武设军,县为军治,军属福建路辖。
同年划邵武财演镇为光泽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军为邵武路,县为路治,路属福建道管辖。
明洪武元年(1368),改邵武路为邵武府,县为府治,府属福建布政使司管辖。
清隶属关系不变。
民国2年(1913),废府存县,属福建省建安道。
民国16年废道后直属福建省。
民国23年,邵武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9月,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邵武县属福建省建阳专区。
1956年建阳专区改南平专区,属之。
1970年复名建阳地区,属之。
1983年10月,改县为市。
1988年建阳专区又改南平专区,属之。
乡镇地理分布
2000年,撤销大竹乡,设立大竹镇;吴家塘农场改制设立吴家塘镇,吴家塘镇辖吴家塘居委会和坊上、行岭、杨家圩、铁罗、庄坛5个村;吴家塘镇人民 *** 驻吴家塘。
2000年底,邵武市辖4街道12镇3乡:昭阳街道、通泰街道、水北街道、晒口街道、拿口镇、和平镇、水北镇、大埠岗镇、沿山镇、洪墩镇、城郊镇、下沙镇、卫闽镇、肖家坊镇、大竹镇、吴家塘镇、张厝乡、桂林乡、金坑乡。
人口分布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288401人。
昭阳街道35198人、通泰街道39861人、水北街道35127人、晒口街道8055人、城郊镇12899人、
水北镇19045人、下沙镇8421人、卫闽镇7433人、沿山镇15322人、拿口镇21853人、
洪墩镇13790人、大埠岗镇11312人、和平镇14443人、肖家坊镇9845人、大竹镇7467人、
吴家塘镇7075人、桂林乡9666人、张厝乡5699人、金坑乡5890人。
2003年,邵武市辖4个街道、12个镇、3个乡:昭阳街道、通泰街道、水北街道、晒口街道、拿口镇、和平镇、水北镇、大埠岗镇、沿山镇、洪墩镇、城郊镇、下沙镇、卫闽镇、肖家坊镇、大竹镇、吴家塘镇、张厝乡、桂林乡、金坑乡。
基本概况
邮编:354000 代码:350781 区号:0599 拼音:ShaowuShi
地理位置
邵武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位于武夷山南麓,史称“铁城”。
北纬26°55′-27°36′,东经117°02′-117°50′。
总面积2851.6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8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32.13万人(2007年末),其中市区人口17万人。
通行闽赣方言邵武话。
1983年10月撤县建市,现辖12镇3乡4个街道,134个行政村,43个居委会。
邵武是历史文化古城。
自三国吴王孙权置昭武县,因晋朝避司马昭讳改名邵武,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历史上曾出2个宰相、7个兵部尚书,宋代民族英雄李纲,著名文学评论家严羽出生于邵武。
邵武是闽北革命根据地。
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邵武解放,这里先后设立过 *** 闽赣省委、福建省委等党的领导机关,创建了112个老区基点村。
熙春山公园还树立着福建省委旧址纪念碑。
交通
邵武市是入闽重要通道。
兵家必争之地,因地势险固,易守难攻,故名“铁城”。
是闽西北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水陆空交通俱全,距武夷山机场76公里,对外交通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鹰厦铁路纵贯全境,邵武站是铁路入闽第一大站;境内316国道全长83.7公里,南北穿越县境,沿途经过10个乡(镇)、街道;京福高速公路入闽第一个互通口设在我市肖家坊镇;省道301线和204线纵贯东北--西南向,三条交通干线在县城交汇,与一些交通支线交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游客进得来,散得去,对外旅游交通方便
自然资源
邵武是闽北“林海粮仓”。
是全国、全省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森林面积319万亩,林木蓄积量1402万立方米,是福建重点林区和四大林产加工中心之一。
同时,境内水利资源理论蕴藏总量30.4万千瓦,地下矿藏20余种,莹石储量居全省第一位。
娱乐文化
邵武是武夷旅游胜地。
地处闽西北“绿三角之旅”的中心,北距离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仅71公里,南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泰宁金湖仅74公里,与省级风景名胜区将乐玉华洞141公里。
是沟通闽西北“绿三角”武夷山、金湖、玉华洞三个“角”的必经交通枢纽。
境内有天成岩、和平古镇、千岭度假区、千年银杏树、音乐喷泉、黄氏峭公祠、民俗馆、李纲祠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吃住、娱、购等基础设施齐全。
使邵武市处在闽西北旅游线路的中心位置,因而旅游区位尤为突出。
文明城市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近几年来,邵武市先后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计生协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市、省双拥模范城、全省“八闽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竞赛活动优胜城市、全省环境最优美县(市)、全省创建文明城市竞赛活动“一级达标”城市、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
2002年,邵武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邵武作为全省武夷游、金湖游两大重点线路的中间点,发展旅游产业,填补了两大旅游区间的空白,有效拉近旅游区间的距离,整合闽西北旅游资源,从而有助于促进闽西北绿三角旅游经济走廊的形成。
已建成通车的武(夷山)—邵(武)高速公路
即将开通建设的邵(武)—光(泽)和邵(武)—南(平)高速公路吉武高速铁路和浦建龙梅高速铁路
交通十分便利
毛竹故乡之一建瓯市
建瓯 毛竹林面积123.5万亩,名列“中国竹子之乡”榜首,毛竹采伐量1678万根,鲜笋产量23.3万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金瓯宝地”、“绿色金库”、“竹海粮仓”、“酒城笋都”之称。
木竹、茶果、畜禽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粮食、蔬菜、食用菌、锥栗等十三个重点农产品优势明显。
200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40.52亿元。
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和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45万亩,粮食总产量21.99万吨;为“全国重点林业县(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现有林地面积529.06万亩,林分总蓄积量2208.0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7%,其中用材林面积185万亩,商品材采伐量49.32万立方米;毛竹林面积123.5万亩,名列“中国竹子之乡”榜首,毛竹采伐量1678万根,鲜笋产量23.3万吨;为全国重点茶区之一和闽北乌龙茶发源地,茶叶面积9.2万亩,产量7685吨;为全省柑桔生产基地市,水果面积22.8万亩,产量24.38万吨,其中柑桔面积17万亩,产量20.36万吨;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锥栗面积41万亩,产量2.09万吨,居全国首位,建瓯锥栗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此外,还盛产食用菌、莲子、泽泻、仙草、松脂等多种土特产品。
笋制品、茶叶、莲子、芦柑、葡萄、大米等13个农产品获绿色或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
全年肉类总产量2.33万吨。
奶牛存栏4003头,生猪存栏17.16万头,肉羊存栏2.44万头,肉兔存栏6.11万只,各类家禽存栏166.73万羽。
为全国淡水养殖重点县(市),淡水养殖面积2.8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58万吨。
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122家,其中明良食品有限公司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明良食品有限公司、颖食物产有限公司、柏物产食品有限公司、成茂农产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确认为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茗苑茶叶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被确认为南平市农业龙头企业。
水资源总量44.6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57.9万千瓦,实际可开发装机容量30万千瓦。
地下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金、煤、磷、铁、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等22种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建溪上游,北纬26°38′-27°21′,东经117°58′-118°57′。
总面积4214平方千米。
人口52万人(2006年)。
通行闽北方言建瓯话。
全市辖4个街道、10个镇、4个乡:建安街道、通济街道、瓯宁街道、芝山街道、徐墩镇、吉阳镇、房道镇、南雅镇、迪口镇、小桥镇、玉山镇、东游镇、东峰镇、小松镇、顺阳乡、水源乡、川石乡、龙村乡。
地理位置
建瓯市简称芝城,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
地处东经117°58'-118°57'、北纬26°38'-27°20'之间。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降雨量1600—1800毫米,日照1612小时,无霜期286天。
疆域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635万亩),乃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其中山地519万亩,耕地49.2万亩;建瓯市地处南平旅游生态经济区的"一线",距南平60公里,距武夷山机场110公里。
横南(江西横峰至福建南平)铁路贯穿境内100公里,设五个车站,已开通货、客运输。
205国道、两条省道贯通全境,是江浙入闽的咽喉要地和闽北主要交通枢纽。
随着交通格局的改变,建瓯南与福州市的经济互补的空间距离缩短,成为福州城市经济三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城镇;北与上海、浙江等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交流空间也大大拓展,成为福建沿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陆地交通的连结点。
2008年12月24日浦南高速公路的通车使建瓯到福州的行车时间进一步缩短,还有在建的京台高速建瓯至闽侯段也将加速建瓯的交通环境的改进。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邮编:354000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288401人。
昭阳街道 35198人、通泰街道 39861人、水北街道 35127人、晒口街道 8055人、城郊镇 12899人、
水 北 镇 19045人、下 沙 镇 8421人、 卫 闽 镇 7433人、 沿 山 镇 15322人、拿口镇 21853人、
洪 墩 镇 13790人、大埠岗镇 11312人、和 平 镇 14443人、肖家坊镇 9845人、 大竹镇 7467人、
吴家塘镇 7075人、 桂 林 乡 9666人、 张 厝 乡 5699人、 金坑乡 5890人
2003年,邵武市辖4个街道、12个镇、3个乡:昭阳街道、通泰街道、水北街道、晒口街道、拿口镇、和平镇、水北镇、大埠岗镇、沿山镇、洪墩镇、城郊镇、下沙镇、卫闽镇、肖家坊镇、大竹镇、吴家塘镇、张厝乡、桂林乡、金坑乡。
基本概况
邮编:354000 代码:350781 区号:0599 拼音:Shaowu Shi
邵武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位于武夷山南麓,史称“铁城”。北纬26°55′-27°36′,东经117°02′-117°50′。总面积2851.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9.6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0.13万人(2003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13.10万人。通行闽赣方言邵武话。1983年10月撤县建市,现辖12镇3乡4个街道,134个行政村,43个居委会。
邵武是历史文化古城。自三国吴王孙权置昭武县,因晋朝避司马昭讳改名邵武,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历史上曾出2个宰相、7个兵部尚书,宋代民族英雄李纲,著名文学评论家严羽出生于邵武。
邵武是闽北革0据地。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邵武解放,这里先后设立过0闽赣省委、福建省委等党的领导机关,创建了112个老区基点村。熙春山公园还树立着福建省委旧址纪念碑。
邵武市是入闽重要通道。兵家必争之地,因地势险固,易守难攻,故名“铁城”。是闽西北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水陆空交通俱全,距武夷山机场76公里,对外交通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鹰厦铁路纵贯全境,邵武站是铁路入闽第一大站;境内316国道全长83.7公里,南北穿越县境,沿途经过10个乡(镇)、街道;京福高速公路入闽第一个互通口设在我市肖家坊镇;省道301线和204线纵贯东北--西南向,三条交通干线在县城交汇,与一些交通支线交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游客进得来,散得去,对外旅游交通方便
邵武是闽北“-粮仓”。是全国、全省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森林面积319万亩,林木蓄积量1402万立方米,是福建重点林区和四大林产加工中心之一。同时,境内水利资源理论蕴藏总量30.4万千瓦,地下矿藏20余种,莹石储量居全省第一位。
邵武是武夷旅游胜地。地处闽西北“绿三角之旅”的中心,北距离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仅71公里,南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泰宁金湖仅74公里,与省级风景名胜区将乐玉华洞141公里。是沟通闽西北“绿三角”武夷山、金湖、玉华洞三个“角”的必经交通枢纽。境内有天成岩、和平古镇、千岭度假区、千年银杏树、音乐喷泉、黄氏峭公祠、民俗馆、李纲祠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吃住、娱、购等基础设施齐全。使邵武市处在闽西北旅游线路的中心位置,因而旅游区位尤为突出。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近几年来,邵武市先后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计生协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市、省双拥模范城、全省“八闽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竞赛活动优胜城市、全省环境最优美县(市)、全省创建文明城市竞赛活动“一级达标”城市、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2002年,邵武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邵武作为全省武夷游、金湖游两大重点线路的中间点,发展旅游产业,填补了两大旅游区间的空白,有效拉近旅游区间的距离,整合闽西北旅游资源,从而有助于促进闽西北绿三角旅游经济走廊的形成。
邵武名人
复贤智
男,1957年7月生,福建邵武人。现任0福州大学委员会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至1991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学习,先后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 1997年赴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由福州大学引进回国,任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光催化研究所所长。2002年8月任0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为我国光催化领域的知名学者,中国太阳能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创建了我国目前在光催化高新技术领域唯一的研究所-福州大学光催化研究所。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解放军总装备部“十五”预研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企业横向开发项目等十几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达5835万元
近年来取得如下科研成果:(1)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60余篇,其中 SCI收录27篇、EI收录4篇;(2)申请国家专利11项,其中6项已授权;(3)鉴定成果3项,其中2项为国际领先水平、1项为国际先进水平;(4)固体超强酸高效光催化剂和多功能光催化空气净化器两项专利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2001年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年会杰出论文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二等奖、《物理化学学报》优秀论文奖、中国专利博览会金奖等。
乡镇简介
昭阳街道 代码350781001
辖9个社区、1个村委会:~001_公太社区、~002_五一九社区、~003_城丰社区、~004_登云社区、~005_古城社区、~006_行春社区、~007_华光社区、~008_新建社区、~009_大同居委会、~201_大同村。
通泰街道 代码350781002
辖8个社区、1个村委会:~001_城富社区、~002_城裕社区、~003_北门社区、~004_西门社区、~005_五四社区、~006_跃进社区、~007_月山关社区、~008_熙春社区、~201_长坪村。
水北街道 代码350781003
辖9个社区:~001_水-区、~002_桥头社区、~003_水北社区、~004_飞机坪社区、~005_太保路社区、~006_小西门社区、~007_王宝段社区、~008_车家园社区、~009_越王社区。
晒口街道 代码350781004
辖5个居委会、2个村委会:~001_晒口社区、~002_碓下社区、~003_云屏(煤矿)社区、~004_下沙居委会、~005_洒溪桥居委会、~201_新丰村、~202_高峰村。
城郊镇 代码350781100
辖9个村委会:~201_莲塘村、~202_朱山村、~203_香铺村、~204_山口村、~205_隔应村、~206_高南村、~207_台上村、~208_芹田村、~209_莆明村。
水北镇 代码350781101
辖11个村委会:~201_大乾村、~202_龙斗村、~203_王亭村、~204_上坪村、~205_杨梅岭村、~206_大漠村、~207_故县村、~208_一都村、~209_二都村、~210_三都村、~211_四都村。
下沙镇 代码350781102
辖5个村委会:~201_下沙村、~202_屯上村、~203_胡书村、~204_分站村、~205_洛田村。
卫闽镇 代码350781103
辖6个村委会:~201_外石村、~202_卫闽村、~203_王溪口村、~204_陈坊村、~205_谢坊村、~206_高坊村。
沿山镇 代码350781104
辖1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001_沿兴居委会、~201_砂坑村、~202_徐溪村、~203_沿山村、~204_三元村、~205_古山村、~206_百樵村、~207_上樵村、~208_下樵村、~209_里居村、~210_红路村、~211_周源村、~212_危家戈村、~213_下舍村。
拿口镇 代码350781105
辖2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001_第一居委会、~002_第二居委会、~201_三丰村、~202_界竹村、~203_扁竹村、~204_庄上村、~205_南溪村、~206_册前村、~207_肖坊村、~208_山下村、~209_竹前村、~210_固住村、~211_朱坊村、~212_加尚村、~213_池下村。
洪墩镇 代码350781106
辖8个村委会:~201_沙上村、~202_桥头村、~203_王玢村、~204_尚读村、~205_洪墩村、~206_宜坊村、~207_河坊村、~208_水口寨村。
大埠岗镇 代码350781107
辖11个村委会:~201_芜窟村、~202_宝积村、~203_李源村、~204_河源村、~205_大埠岗村、~206_竹源村、~207_加州村、~208_松树坪村、~209_溪上村、~210_乌石村、~211_铁洋村。
和平镇 代码350781108
辖1个居委会、10个村委会:~001_禾凤居委会、~201_坎下村、~202_坎头村、~203_朱源村、~204_鹿口村、~205_黎舍村、~206_和平村、~207_危冲村、~208_罗前村、~209_茶源村、~210_坪上村。
肖家坊镇 代码350781109
辖11个村委会:~201_肖家坊村、~202_坊前村、~203_登高村、~204_将石村、~205_孙家村、~206_将上村、~207_新厝村、~208_琢石村、~209_中际村、~210_黄家际村、~211_黄家山村。
大竹镇 代码350781110
辖6个村委会:~201_谢墩村、~202_官墩村、~203_大竹村、~204_吴坑村、~205_洋坑村、~206_龚家排村。
吴家塘镇 代码350781111
辖6个村委会:~201_吴家塘村、~202_坊上村、~203_行岭村、~204_铁罗村、~205_杨家墟村、~206_庄塘村。
桂林乡 代码350781200
辖8个村委会:~201_惠林村、~202_桂林村、~203_槎口村、~204_下岚村、~205_盖竹村、~206_余山村、~207_大岭村、~208_横坑村。
张厝乡 代码350781201
辖6个村委会:~201_张厝村、~202_祝岭村、~203_山源村、~204_九丰村、~205_梨村村、~206_俞厝墩村。
金坑乡 代码350781202
辖8个村委会:~201_下黄街村、~202_湖溪村、~203_重下村、~204_金坑村、~205_大常村、~206_下堡村、~207_隘上村、~208_山隔村。
旅游景点
〖天成奇峡〗
天成奇峡风景区方圆1200公顷,位于邵武市西南肖家坊镇,是福建省国家自然保护区之一。景区属东南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区内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景观独特,浑然天成,原始森林、奇山景观、古庄古庙、蜿蜒溪流,展示出朴拙的自然风貌和原始生态的神秘气息,是一个集植物种类、动物资源、昆虫世界的天然宝库,又一处不可多得的科研考察、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
景区内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呈连绵起伏、层峦叠嶂的丹霞地貌,拥有数以千计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鸡冠山雄伟挺拔、田螺峰独然挺立、天马峰腾云驾雾、狮子峰张嘴长啸、巨龟岩怡然自得、姐妹峰婷婷相偎,还有双狮恋、猴王峰、天榜、马鞍峰、巨舟峰、鸳鸯一线天、老鹰崖、古塔峰、寿星岩、天笋峰、双马峰、五钟山、五虎朝狮、圣人唇、海龟石、小天下第一关、仙人浴池等等,不胜枚举。在其中赏其峰涌瀑,观丹崖茂林,听松涛鸟语,游曲溪逐浪,攀登临绝顶,览千峰拥翠,秀丽的丹山碧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锦溪是横穿景区腹地的一条动态带状水景,蜿蜒穿行于群山之间流入金湖,形成九曲十八弯,集“雄、奇、险、秀、幽”之大成。溪流全长8公里,水面宽1.5-10米,深浅不一,浅则十几公分,最深处达6米,两岸山崖植物繁茂,郁郁葱葱。整条溪水辗转于岩体裂隙巷谷之间,河谷郁闭纵深,两岩多绝壁对峙,奇峰相间,峰回溪转,河谷呈“u”型,急流浅滩与平静深潭交替相间,泛竹筏漂流,或穿梭谷底,或激流浅滩,时而游弋地缝,时而飘忽林间,鸟唱虫鸣,花草芳馨,空气清新、沁人肺腑,既能让人体味“小家碧玉”的温婉,又能让人感触惊涛裂岸的荡气回肠。仙人台为九龙溪漂流的最佳景点之一,是临溪一座崖顶呈半弧状外倾约110°的巨大山体中部的天然崖穴,可容千余人。台面巨石数十块,似巨镜、元宝、桃、李等,根部的古墓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整个山体为暗褐色,崖壁上数百计壁穴,气势宏伟,极为壮观。
景区境内植被茂密复杂,林相保持较好,生物资源丰富,昆虫种类繁多。其中长叶榧、江南油杉、沉水樟、红豆树、香果树等8种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具有欣赏和开发价值的观赏植物275种。区内还有数十种哺乳动物、百余种鸟类,728种昆虫,宛如一个天然的动物乐园。
〖和平古镇〗
和平,虽为闽北边陲的山区小镇,却有着千余年悠久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国家旅游资源评定课题组负责人、福建师大旅游系主任袁书琪教授评价和平古镇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当今中国古建筑学泰斗、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和省建筑设计院院长、总设计师黄汉民以及省建委高级工程师林萌新等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评价:“和平镇保留如此完整的古街区,全国少见,堪称‘福建第一街’”。
和平古镇虽然仅是村镇,但不仅有古城堡及谯楼,有袁崇焕题额的聚奎塔,有创建于五代的和平书院,还有县丞署、旧市三宫、旧市义仓、谢氏庄仓和中乾庙、下城庙、光源寺以及廖氏、黄氏、丁氏、赵氏、上官氏等家族祠堂,其中廖氏、黄氏、李氏的三座大夫第及陈氏“贡元”宅等都堪称古民居瑰宝。整个古镇区连接南北城门的是一条长600余米的青石板古街,古街形成于唐天成初,街两面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络状的古建卵石巷道,城堡内古镇区面积9公顷。专家评说:“和平古镇是汉族经济、文化南移过程中留下的见证,具有历史的阶段性、代表性”,“是汉族文化从中原进入福建后融入当地文化而形成的积淀和缩影。”
全国著名历史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认为:和平古镇的建筑保留得不错,整个建筑格局,建筑的风貌遗存基本完整,价值比较高,文化积淀深厚。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或一个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从和平书院、上官家族、黄氏家族的历史就是最好的佐证。和平书院创办于五代后唐,是中国最早创建的书院之一,不但开了宗族办学的先河,更营造了和平千余年来读书求学、重视教育的氛围。千余年来始终教育发达,文风炽盛,英才不断,名人辈出,宋至清,和平书院培养进士即有137名,明清时期的“贡士”、太学生更是数不胜数,著名文学、书法家也屡出不穷,古镇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进士之乡”。上官家族是中国几个朝代的显赫家族,也是和平古镇历史上的名门望族,这一家族重教、重学,整个家族在历史上出进士60多人。最鼎盛时期,同朝为官达70多人,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和平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当时诸多名家到和平讲学,如朱熹在和平讲学,也吸收了和平的一些思想文化。和平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传统的儒家文化、佛道文化和不少中原传统文化融合当地土著文化而形成的独特习俗,由此而形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缩影。如和平书院的创始人、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就身体力行,倡导开放思想,黄峭有21个儿子,除3个孩子留乡外,其余在成年后各奔东西,目前全世界的黄峭宗亲有4200多万人,黄峭的一首《遣子诗》是海内外大多数黄姓的“认祖诗”,各地峭公后裔均将此诗收入族谱,作为祭祖认祖的凭据。至今闽、粤、赣等省和台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大多黄姓宗族均以此认黄峭为紫云黄氏开基始祖,每年均有大量海内外后裔前来寻根认祖,祭扫祠堂。黄峭公祠也一直香火旺盛,为古镇平添了许多热闹的景象。
〖黄氏峭公祠〗
黄氏峭公祠:[和平镇上井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后唐工部侍郎黄峭的子孙后裔为纪念其先祖,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建。祠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四合院式,面阔五间,通进深28米,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周以封火墙。
〖和平书院〗
和平书院:[和平镇西门·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晚年弃官归隐时创建。现存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建。书院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坐东向西,四合院式,单进,面阔五闻,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周以封火墙。天井两侧有木构双层厢房。
〖李纲祠堂〗
李纲祠堂:[李纲路168号·清代·省文物保护单位] 原称“丞相太师忠定李公祠”。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始建,后几经迁建,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重建于今址。乾隆三十年(1765)、道光十五年(1835)及1929年、1938年重修。1984年复修,并辟为“李纲纪念馆”。祠堂占地砸积约2600平方米,坐南向北,由门厅、廊房、正殿、偏殿及庭院、花园、碑亭等组成。正殿面阔、进深均五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祠内存明代《重建丞相太师忠定公祠记》碑,大理石质,圆首,高1.83米,宽0.7米,篆额。碑文学士王直撰,行楷,直下740字,记载明正统年间(1436— 1449)复建李忠定公祠于府学大成殿之东。
〖邵武特色小吃〗
包糍与靠粘提
邵武不像是福建口味的涵盖区域,至少和正宗的福建菜系风格有差别。整个闽北地区因为气候湿润,气温在福建里偏冷,所以普遍的口味偏为咸辣,口味较重,闽北人在味蕾的分布上更偏向于地缘上更近的江西。闽南、福州人到邵武看满街染红,肯定忒是挠头捎耳。邵武封闭,没有诸如海鲜之类奢侈品,所获多是一些山珍。
邵武小吃,第一印象是,那几层一摞的美味小吃,蒸屉里拿出,一点酱,一点辣。每个邵武人都是在拿扎提、靠粘提淡淡碱香的侵*下长大,胃里泛着浓浓的故乡情思,绝美了。离乡几年,每次梦回,必然对靠粘提萦萦不忘。
右上图墨绿色的便是拿扎提,**的为靠粘提。以邵武人的口胃更倾向于拿扎提。拿扎提不论是做法还是口感都强过后者。
考证靠粘提的名号也是件有趣的事,百口之言、莫衷一是,且说来,不敢说哪种必然是正宗,只是多几个选择,看起来更有事实说服力一些。
一曰“靠粘提”。靠粘者,大概意即靠着粘性将几片薄片粘合在一起而成一糕,从制作方法上看似乎有点道理。再从口感上看,蒸熟后也略有些粘,粘却不黏牙,口感不错,也成道理了。
一曰“尻庄糍”。尻庄者,音为邵武方言中的“脚跟”,整个糍看起来就像脚跟,形象的表形。可是奇怪,尻在古代汉语里是“大腿”之意,为啥在邵武方言里又作脚跟解了。庄在古代汉语里有“样子、表现”的意思。整个词组可以解释成形状像脚跟样子的糍,描述的贼形象啊。
一曰“高山提”。这个最没有事实论据来说明。当一般小孩不知尻庄、靠粘时,高山便是读音最为接近也最是简单易懂的词组了。“登高山”也是邵武名胜熙春山的俗名。高山提是否与邵武风景又有所关系?引申地理概念而来,也是道理。反正大家都懂,不用含糊的考证,在邵武,一说高山提,囫囵间大家也都意会了。
靠粘提多是沿街三轮车叫卖。三轮平板上搁着煤炉,架口锅,放个大蒸笼,多为三四屉,贩者便边走边喊。那种意蕴并不是外乡人所能体会的,在邵武人看来,那种抑扬的叫卖,沿街飘飘而来又缓缓而去;那阵米的清香,沁入肺腑后再慢慢消失在空气里。难以言表的舒坦,尤是在外新归的邵武人,对此最为倾心,视为家乡第一绝味。
邵武人吃着靠粘提的心情,一如北京人对豆汁、炸酱的情有独钟,吃着便是一种享受了。街边或站或坐,靠着简单的座椅,呼朋引伴的喊杀着吃。或是吃着太辣,狂呼着气,鲸吞着水,样子殊是癫狂。说是癫狂,有些夸张,但邵武人享受的心情不差。街头巷尾,食堂饭店无处没有此物,吃来绝是享受。
靠粘提做法其实不难。选上好粳米与籼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浸泡后磨成米浆。将沉淀的米浆放入热锅内搅拌成半熟状起锅。在搅拌过程,边搅拌,边倒入适量的天然碱水。将富含碱的植物烧成灰,放水浸泡,过滤出天然碱水,供做糍之用。接着将半熟的米浆团搓成条,用刀切成半厘米厚的圆饼状,捏成周边微上翘、中间凹的椭圆薄片,如同用脚跟挤压而成一般。再将5至6片薄片叠成趸,放入笼屉用旺火蒸。蒸时糍上面要放上用五花肉做的米粉肉。
见过捏制的过程,指尖飞动,捏的飞快。蒸熟后,将靠粘提每片分开偶尔还能看见当时留下的指纹。据说正统的靠粘提必须得六片,讨一个吉祥兆头。但现在商家所卖多是五片,为了便于计算价格。
米粉肉是要得的。没有米粉肉在上面蒸着,靠粘提多了些生涩之味,少了点珠圆玉润的口感,色泽上也没有如滋润过的光泽。就着米粉肉吃靠粘提是珠联璧合得绝配。米粉肉鲜美、油而不腻,一口下去满嘴生香;脚跟糍辣香交融,令人满口生津。靠粘提上沾染着肉香,感觉极佳,又因为蒸制过程中肉的滋润而涤去了米的生涩而凭添了口感。米粉肉将一半的丰腴滋润了靠粘提,肉质变得肥而不腻;在米膏上蒸熟,又吸收了天然的米香。一口肉,一个靠粘提,不可多得啊。
靠粘提还有满多创新做法,比如炒来吃。这对于在外邵武人来说不啻是个享受,靠粘提冻好,带着回去,需要时切成片、丝炒来吃,可以分片炸,可以做火锅,可以像白果般或煮或炒虽然少了原汁原味沾酱吃的惬意,但在外乡也是难得的口舌之美。
提到邵武小吃就不得不提到辣椒。邵武地处山区,气候偏寒,但凡土生土长的邵武人都是吃辣的能手,即使外来人员在邵武呆久了,也是会被同化的。因为地势,气候的缘故,本土的辣椒同别处的辣椒不同,有一股清甜的味道。邵武人把辣椒收成后,从青辣椒开始,单炒、配菜,到红辣椒制成剁辣椒,粉,块。在邵武,辣椒是厨房的必备调味料,这点就类似于福州市的糖。每家每户的调味罐里除了盐、鸡精必然就是辣椒。
邵武人好把青菜都晒成干的,做成各种口味。常见的有把蚕豆熟了,摘头去尾,洗净,放入锅中,加盐煮熟,放在太阳下晒干,存在罐里,想吃时嚼两根,咸香的,还是湿干的豆香从唇角溢出。。。嗯。。。
还有一种最为常见的就是“泡萝卜子”,在各个菜市场或者超市都可以看到它的踪影。是邵武人配稀饭的经典小菜。萝卜晒干后切成条,放入干的红辣椒,浸入米酒中,加上盐,十天过后开封,就可以吃了。满盆清香,米酒也微微泛红,夹一根萝卜条,咯吱做响。。
2021年4月,邵武市上榜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第52名。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邵武市上榜。
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授予邵武市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20年10月,福建省文旅厅公布首批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市、区)名单,邵武市上榜。
2020年7月,商务部公布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邵武市入选。
2019年3月,邵武市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原中央苏区片区、闽浙赣片区)。
2018年8月,邵武市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15年3月,邵武市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05年9月,邵武市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