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有无、互利互惠,新时代各国各地区人民对共享全球经济发展的成果的愿望,这一战略构想为古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时代背景: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尤其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合纵连横的背景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拓展无疑将大大增强中国的战略安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海自贸区,高铁战略等都是基于这个大背景下提出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不仅限与东盟,而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进同沿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由于东盟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经之地,将是新海丝战略的首要发展目标,而中国和东盟有着广泛的政治基础,坚实的经济基础,21世纪海丝战略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
自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携手开创了"黄金十年"。,中国东盟博览会连续举办十年,以经济合作为重点,逐渐向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延拓,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抗击重大灾害中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形成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局面。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以自贸区升级为标志,关系已进入成熟期,合作已进入快车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重要推力和载体,将从规模和内涵上进一步提升双方贸易政治关系。
随着美国经济模式向出口推动型转变,亚太多国均面临出口市场萎缩的巨大压力,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已成为共识。
国际背景: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开始凸显,政治地位也明显提升,并被看做下一个超级大国。因此,美国在建立"两国集团"(G2)或中美国(Chimerica)的愿望落空后,转而实行"重返亚太"或"转向亚洲"(pivot to Asia),并在2013年调整为"亚太再平衡"。客观地看,再平衡政策是盎格鲁撒克逊的传统地区战略,迥异于冷战时期的对苏遏制战略。但从安全与经济角度看,中国显然是美国再平衡的主要对象。
国内背景:
经济方面,2008年11月推出的"四万亿计划"负面效果日益凸显:大量产能过剩,银行不良贷款率明显增多,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外汇储备增势难止。从政治与安全角度看,对中国来说,海上的周边国家包括韩国、日本、南海沿岸国家。中日未来几年大幅度改善政治与安全关系的可能性不大,中韩之间提升政治与安全关系的空考虑到欧美经济复苏缓慢、市场饱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需要培育与开发欧美以外的市场以保持外贸增长,转移过剩产能,减少外汇储备。在周边国家实施这些计划,让他们进一步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无疑是双赢的选择,值得优先实施。外交与安全领域,也需要突破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构筑中国自己的安全空间与机制,而从周边开始同样是现实选择。
基于上述考虑,新一届中国政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后,由主席在2013年9月初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建设涵盖近30亿人口的"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初在他访问印尼时,提出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在10月底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今后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工作思路与实施方案。
因此,"一带一路"是中国作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地区大国,在崛起为世界大国的过程中,针对大周边地区而实行的一项中期战略,旨在和平地突破美国的"亚太再平衡"这一"战略紧身衣",由近及远地构筑涵盖大周边的区域性政治安全经济网络,其中经济是领域重心,小周边是区域重心。
综合论之,中国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原因为:
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
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
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4、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
质量很好。根据百度查询,在宁波慈溪胜山镇布料市场有卖杭州丝绸的,品质很好,很多人都会二次购买。宁波,是浙江省副省级市,握坦计划单列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激皮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