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中,伦理关系是明确上下尊卑、维护等级制度的一种方式。在《文城》中,也有伦理关系的体现,但是在余华的淬炼下,这种伦理关系有了新的现代意义。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出任临时大总统,颁令“废除跪拜礼改为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或君。可以说带有现代意义的伦理关系,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余华在小说中便传达了这样一种带有现代意义的伦理精神。
林祥福出生于一个富裕人家,当田东贵带着五个儿子逃荒来到林祥福家时,林祥福的父亲让他们住进了和林家宅院后门相连的两间茅屋,此后田大成了林家的管家,另外四兄弟则帮忙收租与做一些杂活。田大是林家的管家,林祥福是少爷,两者应当是有尊卑关系的。
但是在小说中,林祥福却对田家人非常友好,对田大也十分尊重。当田东贵被冰雹砸死,田家五兄弟打算将其草草掩埋时,林祥福却让他们先抬回家去,清洗干净,换上干净的衣服,再由他做出棺材下葬。而在林祥福准备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踏上寻找妻子小美的旅途时,他将家中的宅子托给田大,嘱咐他若自己客死他乡,房屋就归他们兄弟所有。
田氏兄弟也并非忘恩负义之徒,也没辜负林祥福的托付。作为一个家仆,被少爷如此对待,可以说已经给予了自己很大的尊重。小说中的田大两次寻主,第一次是林祥福在溪镇稳定后给田大写了一封信,田大收到信后便赶往溪镇,其间准备了五双草鞋,穿坏了四双以后便把最后一双挂在了脖子上,要等见到少爷再穿,他光着脚,拄着树枝,拿着破碗一路乞讨到溪镇。
所以当林祥福看见他时,一时之间竟认不出,但就是这样一个衣衫褴褛的田大,却给林祥福带来了房契和两条“小黄鱼”,即使是自己一路乞讨也不曾动过林祥福的钱。第一次寻到主后,田大离开时还拜托了陈永良和李美莲照顾好他们的少爷,但是主仆二人也没想到,一句“少爷,您早点回来”便是永别。
田大第二次寻主是在第一次寻主的十年后,因林祥福一封写着想回家,让田氏兄弟来接他回去的信,病重的田大坚持跟着弟弟来接少爷回家,但是“中医给了八服药”,药没吃完田大便死了。
小说中的田大对林祥福是忠,但却不是愚忠,如果没有林祥福一家的收留,没有林祥福的尊重与坦诚以待,也换不来田大对林祥福的忠。林祥福把家中的一切托付给田家兄弟,是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他的信任与尊重也赢得了田家兄弟的尊敬,虽然林祥福承诺田地里的收成归五兄弟所有,等他回家以后将房屋和田地还给他就行,但是田家兄弟来接林祥福回家的时候,却带来了“十多年来田地收成”换算成的银票。
如果说林祥福与田家兄弟之间的互相尊重是带有一定等级的话,那林祥福与陈永良的相处则要平等得多。陈永良与林祥福互相都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家人,两人合作开木器社、住相连的房子、遇匪乱时互相托孤、分家后对田地的分配,都显示了两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小说中两人分家前饮酒畅谈,林祥福将自己的身世向陈永良全盘托出,自此,林祥福将自己的内心全部打开。小说通过林祥福与田大、林祥福与陈永良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相互尊重的儒家伦理精神,无论是主仆之间还是平级之间,都能做到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形成和谐的局面。
余华将儒家文化精神融入《文城》中,这些儒家文化精神带来的温情中和了小说中的暴力、残忍和血腥,调和了这部小说的黑暗与鲜血、悲情与绝望,实现了既有传统性也有先锋性的创新。余华对儒家文化精神的研究,展示了《文城》温情的一面,是我们理解作品主旨的另一个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