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道教庙宇,其中乐助处是庙宇中负责接受捐赠和管理香火钱的地方。
当你向乐助处捐款100元后,工作人员可能会给你一张红色的长条纸,让你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名字。这个传统源于古代的“红榜”,表示你的善举已经被记录在庙宇的功德簿上,你的名字将会被公示在庙宇内的“功德墙”或“善信榜”上,以表彰你的善举和功德。
同时,写下自己的名字也是一种祈愿和许愿的方式,表示你希望自己的善举能够得到神灵的庇佑和保佑,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期许和鼓励。
总之,在城隍庙乐助处捐款并写下自己的名字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习俗,代表着一种信仰和文化的传承。
佛教常说的"随喜"是何意,"随喜"有何功德
随喜是佛教语,佛教指见人做善事而乐意参加,泛指随着众人参加集体送礼等。旧指游览寺院,随人游玩等,出处《忏悔文》。
基本解释
1、[followsuit]∶佛教指见人做善事而乐意参加,泛指随着众人参加集体送礼等。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彩,《呐喊自序》。
2、[visittemples]∶旧指游览寺院。
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唐杜甫《望兜率寺》。
3、[tour]∶随人游玩。
4、随喜其实是一种赞同别人而不嫉妒别人的一种礼仪习惯,即当别人什么做得好的时候,你要赞扬他,从而向他学习,相互鼓励同时使自己也得到提高。
引证解释
1、佛教语,谓见到他人行善而生欢喜之意。当你没有实际能力去帮助他人时,看到他人获得帮助而随喜的功德是很大的,南朝梁沉约《忏悔文》:弱性蒙心,随喜赞悦。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二回:若敬重三寳,见善随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将袈裟、锡杖,情愿送他。
2、佛教语,犹言因别人欣喜而欣喜。《西游记》第九四回:此时长老见那国王敬重,无计可施,只得勉强随喜,诚是外喜而内忧也。
随喜是看到别人行善积德,从内心中感到欢喜,跟“随”着欢“喜”,体现一种物我无间的情怀。
在普贤菩萨十大愿中,有一愿为"随喜功德",佛教不仅讲求布施,更注重随喜。随喜布施的功德,甚至比有钱人捐献财宝更有功德,随喜的功德是广大不可限量的。什么叫随喜功德的布施呢?随喜就是把快乐随时随地布施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