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收到货申请退款卖家拒绝的解决办法如下: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3、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未收到货商家拒绝退款有以下原因:
1、查看一下该商品是否支持退货,如有的食品类的商品是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的,这时商家是拒绝退款的。
2、如果商家支持退货,但是物流显示货物正在运输中,此时商家是拒绝退款的,必须等收到货物以后再将商品退回商家那里,然后得到确认后才可以退款,但其中的退货所花费的邮费是自行支付的。
3、物流显示商品已签收,但实际并没有收到货,请联系快递公司咨询,以及和商家说明情况申请退款,如果商家拒绝退款,那么就申请小二介入处理即可。
商家收到货拒绝退款起诉需要的材料,具体如下:
1、起诉状,弄清楚对方的基本登记信息;
2、准备证据,当事人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和对方发生纠纷的所有对当事人有利证据及复印件、及其他可能对当事人有帮助的证据及证人名单等;
3、带上诉讼费;到法院立案庭立案。
综上所述,卖家未发货消费者要求退款时,如果卖家不同意的,消费者可以与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找网购平台投诉,平台一般会退款处理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网购商家不给退货的可以首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是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承担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的。
一、网购商家不给退货怎么办?
???如果说商家拒不退换货物,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解决: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3、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般情况下,协商的方式往往不能解决,此时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投诉或者直接起诉商家,尤其涉及金额较大时,最好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找个商家不退换货物专业的律师介入帮忙。
???当用户以“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这个原因发起退款时,卖家是没有拒绝的按钮的,从用户申请退款之日起72小时内卖家未响应退款,系统会自动为双方达成退货协议。
???若用户没有用这个原因发起退款,卖家是有拒绝的按钮的。若双方无法协商达成一致,可在申请退款后72小时申请官方客服介入处理。
???若系统自动达成退货协议,但是卖家没给正确的地址或者卖家明确说不同意退货,暂时不要退货,申请官方客服介入处理。
???买家未在系统规定的退货期内操作退货,且并未说明有效理由,双方也无法就情况达成一致的,卖家可以拒绝买家的再次退款申请 。
???《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八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承担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消费者的合法要求。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并超过十五日的,视为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
???(一)经有关行政部门依法认定为不合格商品,自消费者提出退货要求之日起未退货的;
???(二)自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期满之日起或者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自消费者提出要求之日起,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义务的。
二、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怎么处罚
???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对经营者予以行政处罚的,应当记入经营者的信用档案,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及时向社会公布。
???退货注意事项:
???1、退货协议达成用户需要在7天内退货,逾期未退货,退款会被关闭;
???2、点击提交退货信息后,卖家会有10天的时间来进行确认,逾期卖家没有处理,系统会自动退款给用户;
???3、若拒收货物后,误申请了退货退款,用户撤销退款申请,重新申请未收到货仅退款。(交易成功状态下的售后维权,不要直接撤销,与卖家协商一致前提下,可填写卖家发货单号)
???4、若用户的交易交易订单显示为“等待买家付款”,用户只是拍下了商品还没有成功进行“付款”操作,用户可以进行取消订单操作,或者等系统超时自动关闭交易;
???若显示为“买家已付款”,此时卖家未操作发货,您可以进行退款操作点击仅退款即可。
???5、涉及邮费争议,可咨询官方客服处理。
???我国的网购的现象随着我国的互联网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地增长的,此时我们子啊日常的生活中应当注意相关的民事法律法规的规定,维护消费者的各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