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法山村位于莱城北46公里、镇政府驻地2.5公里处。东接中法山村,西邻南王庄村,西南与茶业口村接壤。全村现有160户,400口人,土地面积430亩。
据《王氏谱》记载,明嘉靖年间王姓建村。原名下刷干,1953年改称下法山。有王、穆、李为村中三大姓。
据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石城保?下法山”。民国之前属石城保;民国时期至1940年,下法山村隶属莱芜县七区茶业镇;1941年5月,下法山村隶属博莱县茶业区;1950年,属莱芜县第十一区辖;1955年复归茶业区;1958年隶属吉山乡;1959年3月,属茶业人民公社辖;1984年3月,归茶业办事处;1988年11月,属茶业口乡辖;2001年,隶属茶业口镇。
该村自古缺水,十年九旱,人畜用水要到邻村去挑。为了解决用水难的问题,上级领导派来专家,探查水源,终于在北山找到水源,并派来打井队,在离地面162米深的地下打出了泉水。机井位置高于村庄,村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结束了缺水的历史,摆脱了远途担水的困境。甜甜的泉水,流进了百姓的水缸,滋润了人民的心田。
1992年,经国家地矿部和卫生部化验,证明地下泉水水质纯净,含有53种元素,在国内属一流,当时乡政府立即建矿泉厂,多方集资投入200多万元,建起了“摩云山矿泉水厂”。2001年被“广寒宫集团有限公司”兼并,更名为“山东广寒宫集团有限公司矿泉水厂”。
2001年春,村“两委”带领村民,启动了东水西调工程,开凿水渠,埋设塑料管道7000多米,把小坝里的水引到了南坡,增加灌溉面积200多亩,使历史上从来没浇过的旱田变成了旱涝保丰收的高产田。
村民的腰包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逐步地鼓起来了,正由温饱向小康迈进。部分村民买上了汽车、拖拉机、三轮车,青壮年人人都有摩托车。1974年通电,家家有电器、家庭影院、电话基本普及,家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有的还盖起了二层小楼。
该村自20世纪60年代初就是县级绿化先进单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年的植树老人相继过世,但他们用汗水浇灌的幼树已成参天大树,山上松柏苍劲挺拔,山腰丘岭果树茂密。村内道旁绿荫遮阳,百鸟筑巢繁衍。整个村庄红瓦绿树,婉如公园。
下法山村具有光荣的历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热血男儿积极参战,老人、妇女踊跃支前,曾有五位烈士为国捐躯。
解放后,村民服从上级指挥,积极响应党的召唤,在根治海河、修建大冶水库、雪野水库、法山水库、莱明路、仲临路的建设中,无不洒下辛勤的汗水,为建设祖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该村很重视文化建设。1956年建起了村级小学,先后为国家输送了30余名大中专学生,为村庄争得荣誉。
当你乘车或步行来到该村时,举目仰望青山绿地,碧水蓝天,村前拱桥南北,绿荫百鸟争鸣,定会使你留连忘返。
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下法山村将会发展得更快,更加美丽富饶。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下法山村附近有莱芜龙山、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卧云铺景区、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东风炉村隶属莱城区大王庄镇,地处山区,位于莱城西北31公里,镇政府驻地西13公里处。全村耕地面积781亩,山场面积2000亩。228户,708人。东风炉村是个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的小山村。
明朝末年,周姓从周家洼(今寨里镇)迁来建村。据《周氏谱》记载,相传殷纣王时期,赵公明曾在黑脑山。建炉铸造兵器,并在该村位置上立风火炉烧炼仙丹。这个传说,流传多年,渐渐沿袭地名为“风炉”。有人立村后,就以地名为村名。明末又有人在村西立庄,遂分为东西风炉。村南有春秋时期冶炼遗址。东风炉村有周、焉、卢、张、李5姓,其中周、焉二姓户数较多。
民国初年,全县划分成10个区,区辖乡。东风炉村属水北区、公安乡;1941年,莱芜划分3县,东风炉村属莱北县12区;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该村时属香山区;1951年3月,各区按地名称呼改为按数字称呼,该村属13区;1955年10月,各区复改用地名称呼,此时又归香山区管辖;1958年3月,莱芜县被划分为28个乡镇,东风炉村属大槐树乡;同年10月,大槐树乡改变为大槐树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东风炉村属大槐树管区;1959年2月,大槐树公社与大王庄公社合并后称为大王庄人民公社;1983年8月,莱芜撤县建市,东风炉村仍归大王庄公社大槐树管理区管辖;1984年4月,改人民公社为乡镇办事处,大槐树管区改为大槐树乡,东风炉村属大槐树乡管辖;2001年,大槐树乡与大王庄镇,合并后称为大王庄镇,东风炉村归大王庄镇大槐树管区管辖。
东风炉村附近有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莲花山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