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457000
邮编:457500 代码:410926 区号:0393 拼音:Fan Xian
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北岸,与山东省为邻。总面积610平方千米。总人口49万人(2002年)。
基本介绍
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中下游北岸,西望太行,东瞻岱岳,面积560平方公里,人口49万,辖2镇10乡,587个行政村。范县历史悠久,为上古颛顼氏故墟,舜帝故里,夏属,昆吾,春秋为晋邑,西汉初(公元前206年)始置县,以南临范水而得名,迄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此任县令五载。境内现存有丹朱文化遗址、苏佑墓等文化古迹。
范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代晋楚"城濮之战"、齐魏"孙庞斗智"、五代 "刘桥之战"等著名战事均发生在这里。革命战争时期,曾是冀鲁豫边区根据地,被誉为边区"小延安"。-、-、万里、曾思玉、段君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均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位于颜村铺乡境内的革命旧址,2006年6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贯穿全县的汤(阴)台(前)铁路把范县同京九、京广两大铁路干线连在一起,鹤(壁)台(前)公路、范(县)新(乡)公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德(州)商(丘)高速公路、高(平)范(县)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
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2亿吨,天然气储量88亿立方米,为中原油田油、气主产区。已探明以濮城为中心的卤水分布面积为62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达960亿吨,品位高,杂质含量低,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境内煤炭资源面积82平方公里,储量7.46亿吨。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花生、大豆、棉花等。水稻种植面积30万亩,其中绿色水稻20万亩,优质大米被国家绿色食品开发中心评定为"绿色食品",享有“中原米乡”美誉。
按照"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商贸活县、劳务富民"的总体思路,范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开发建设了濮城、新区、王楼、张庄四个工业发展集中区,集中区内基本实现了“五通一平”,配套服务设施齐全,形成了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玻璃制品等优势产业,成为全国著名的玻璃制品生产基地和全国规模较大的白炭黑生产基地。培育出了水稻、食用菌、木材加工、畜牧养殖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建成了全省较大的水稻生产基地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已连续十一年夺取省 "红旗渠精神杯",为农业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县城新区已成为全县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进一步完善了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成了濮州大市场、新区商贸城等专业批发市场,商贸经济日益繁荣。
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服务企业的优惠政策,建立了县行政服务中心,实行 “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对外来投资企业给予重点保护,全县上下形成了"知商、重商、亲商、为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经济发展
王楼工业集中区
一、王楼工业集中区概况
王楼工业集中区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园区,历史的神韵与当代文明的灵动在这里文相辉映,丰富的资源,与优越的环境在这里聚集迸发,工业集中区规划占地4平方公里,现有投资超亿元工业企业2个,2000万元以上企业5个,500万元以上企业3个,500万元以下企业8个,主要产业有造纸、木材加工、现代物流、石油化工、铸钢件制造、防水保温材料等产业,工业产值达50亿元,利税1.6亿元。
二、区位优势
王楼工业集中区守望着范县的“西大门”,位于中原油田腹地,它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濮台高等级公路横贯王楼工业集中区,使它处于濮阳市半小时经济圈和新区、濮城、古云等经济重镇十分钟经济圈,构架起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大通道;
园区的东部是东接“大京九”、西连“京广”主动脉的长泰铁路。随着地处王楼境内投资5000万元的华翔物流的竣工使用,铁路运输将大大降低园区内所有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成本。2006年长泰铁路又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铁路能源运输扩建计划,王楼工业集中区的交通优势随之转化为支持工业发展的能源优势。王楼工业集中区的区位优势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正在建设中的德商、濮范高速公路将在这里交汇,并与京港澳、大广、日东、济青高速相连,使王楼工业集中区以更加便利的优势和快捷的步伐,走上对外开放的大舞台。
三、丰富资源
——这里是中原油田的密集开发区,2亿吨的石油储量和88亿立方的天然气储量,支撑着石化产业的崛起;以这里为中心,储量达960亿吨的卤水资源和储量达7.5亿吨的煤炭资源,为卤水、煤炭的开采及相关化工项目的引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丰富的水资源,使这里素有“豫北小江南”的美誉。黄河、金堤河横贯范县全境,王楼工业集中区周围分布着27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其中活立木蓄积量160万立方米,林木总株数3000万株,林木覆盖率26%,年产枝丫材50万吨,木材蓄积量每年以50万方增加,年均生产木材10万立方米,全县共有木材加工经营户1000余家,年消耗活木35万方,富余125万方。30万亩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年产稻秸秆16万吨,小麦秸秆18万吨,玉米秸秆6万吨,年产秸秆总量40万吨,如果加上邻近县区的资源总量,秸秆资源总量达520万吨,活立木蓄积量1000万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木材加工业资源优势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
——人力资源是产业兴起的基础。范县建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基地,数控机床、电气化、机械加工等培训科目一应俱全,使投资商足不出户即可招集到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四、设施完备
王楼工业集中区依托地处中原油田密集开发区的优势,这里已形成水、电、路、讯、气相配套的建设框架,园区内架设有双回路工业专用电路和专用35千伏变电站;中原油田优质天然气将直通园区;园区内建有铁路货运站、商贸仓储设施,为园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快捷、安全的服务。
五、产业基础
目前,王楼工业集中区内建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10多家,涉及现代造纸、特种铸造、木材加工、精细化工等行业,其中通宇纸业总投资1.8亿元,产值2亿元,年产6000吨生活用纸,1.2万吨轻型纸;投资4000万元的光明化工,产值1.7亿元,年产5000吨N—甲基毗咯烷酮;投资1.2亿元的光明木业,产值2.8亿元,年产中密度板6万立方米,超薄密度板3万立方米;投资5000万元的华祥物流;投资3000万元的昊星铸钢等企业被列为区域经济重点工业项目,王楼工业集中区的产业特色正在迅速形成。
六、投资环境
走进王楼工业集中区,您会被这里“知商、重商、亲商、为商”的浓厚氛围和独有的招商政策所吸引。
建设王楼工业集中区是范县县委、县政府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的重要举措,它的建设目标是:全县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平台和工业项目建设的先导区、核心区。投资者在这里可以享受政府公开承诺的零收费、零基础设施投资、零距离服务和低地价、低气费、低电价“三零三低”特殊优惠。王楼工业集中区把“只有投资者的成功,才有范县人民的成功”作为一种理念,融入到为投资者的各项服务之中,以“诚信、敬业、高效、创新”的园区精神,在这里营造起浓厚的发展氛围。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范县位列第340名。
2021年1月15日,第四批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名单出炉,范县上榜。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范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6月,范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冀鲁豫片区)。
2017年10月2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范县为2017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7年2月21日,范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邮编:315000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北区、鄞县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县接壤,西连上虞县,北毗慈溪县,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东西极距58.5公里,南北极距79公里。总面积152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占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占28.33%, 水域289.26平方公里,占18.94%。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山峦起伏,间有盆地、谷地,最高峰芦山乡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残丘,点缀两岸;北部为滨海冲积平原。全市耕地64.35万亩,园地9.84万亩,林地72.15万亩。主要河流姚江,源于境内四明山夏家岭,自西向东流经中部,汇入宁波市甬江出海,全长109公里,境内流长54公里,支流30余条,纵横交错,织成水网。并有众多湖塘水库。牟山湖为境内最大海迹湖,正常蓄水420万立方米,四明湖为最大人工湖,总库容1.2亿立方米。全境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阳光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年平均气温16.2°C,日照2061小时,无霜期227天,降水量1361毫米,自然条件优越。山区溪流众多,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可开-水电约2万千瓦,已开发9414千瓦。姚南山区萤石、高岭土和花岗岩资源丰富,有开发价值。萧甬铁路横贯中部,杭甬公里穿越境北,姚江为浙东运河一段,水陆交通便捷。南部山区地势险要,为浙东战略要地。
余姚历史悠久,境内河姆渡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繁衍生息。秦时建县(一说汉建)。东汉建安五年(200)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一度升为姚州。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元元贞元年(1295)又升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复县。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南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1985年7月16日撤县设市,隶属宁波市。全市共辖14 个镇、1个乡、6个街道,人口82.69万。
二·历史沿革
余姚得名,说法不一。一说,《风土记》载,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余姚(“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另一说,《越绝书》裁,夏少康封少于无余于会稽,以奉禹记,姚乃其届邑,故曰余姚。《山海经》郭璞注,句余山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此为第三种说法。还有一说,“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故名。再有一说,明代《郡县释名》说,县隶会稽,在余姚山之西,以河东有姚姓,故曰余姚。近有人主张,余姚为越语地名,其义石明。
秦时置余姚县(一说汉建),属会稽郡。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一度升为姚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元贞元年(1295年)改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复县。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
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西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
1985年7月26日撤县设市,设9区、8个镇、63个乡。隶属宁波市代管。
三.详细介绍
余姚市位于浙东宁波平原,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州接壤,西连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东西极距58.5公里,南北极距79公里。总面积152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占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占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占18.94%。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山峦起伏,间有盆地、谷地,最高峰芦山乡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残丘,点缀两岸;北部为滨海冲积平原。全市耕地64.35万亩,园地9.84万亩,林地72.15万亩。主要河流姚江,源于境内四明山夏家岭,自西向东流经中部,汇入宁波市甬江出海,全长109公里,境内流长54公里,支流30余条,纵横交错,织成水网。并有众多湖塘水库。牟山湖为境内最大海迹湖,正常蓄水420万立方米,四明湖为最大人工湖,总库容1.2亿立方米。全境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阳光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年平均气温16.2°C,日照2061小时,无霜期227天,降水量1361毫米,自然条件优越。山区溪流众多,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可开-水电约2万千瓦,已开发9414千瓦。姚南山区萤石、高岭土和花岗岩资源丰富,有开发价值。萧甬铁路横贯中部,329国道穿越境北,姚江为浙东运河一段,水陆交通便捷。南部山区地势险要,为浙东战略要地。
汉族为主,有苗、白、壮、布依等少数民族。金属矿顶鹤、白鹤、黑鹳、鸳鸯、灰鹤、银杏等。中草药材有络石屯、贯众、淡竹叶、茯苓、丹参、金银花等40余种。土特产品有产资源有铜、铁、铅、锌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有萤石、高岭土、粘土、石英、磷、泥炭等。野生动植物资源有穿山甲、水獭、丹茶叶、杨梅、干菜笋、佛雕、工艺草编。名胜古迹有河姆渡遗址、黄梨洲墓、0浙东区党委旧址、王阳明讲学处、通济桥,龙泉山,田螺山遗址与舜江楼等。
境内有沪杭甬高速、329国道、甬余公路、杭甬铁路穿过。沪杭甬高速横贯余姚市区,客运、货运均与全国铁路网相连。
四.行政区划
余姚市辖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凤山街道、阳明街道、梨洲街道、兰江街道、朗霞街道、低塘街道;临山镇、泗门镇、马渚镇、牟山镇、丈亭镇、梁弄镇、陆埠镇、大隐镇、大岚镇、河姆渡镇、四明山镇、小曹娥镇、黄家埠镇、三七市镇;鹿亭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852719人,其中:余姚市区 241129人、低塘街道 64319人、朗霞街道 39273人、临山镇 41929人、黄家埠镇 38574人、小曹娥镇 28306人、泗门镇 61334人、马渚镇 49111人、牟山镇 19200人、丈亭镇 30952人、三七市镇 29493人、河姆渡镇 21104人、肖东镇 26537人、梁辉镇 39843人、大隐镇 8754人、陆埠镇 48006人、梁弄镇 30297人、大岚镇 11433人、四明山镇 9928人、鹿亭乡 13197人。
*2006年1月1日,原东北街道更名为凤山街道,西北街道更名为阳明街道,东南街道更名为梨洲街道,西南街道更名为兰江街道。
五.经济概况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4.7亿元,增长10.4%;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2亿元,增长10.8%,其中地方级收入33.3亿元,增长1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4亿元,增长8.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7亿元,增长19.2%,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22亿元,增长1.1%,餐饮业零售额17.3亿元,增长21.8%。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5.6∶60.4∶34。2008年,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825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23亿元,同比增长10.1%;完成规模以上销售收入790亿元,同比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114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997元,增长13.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2.3亿元,比年初增加68.6亿元,增长32.1%。
余姚物产丰富,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农林牧副渔各业齐会的综合性农业区域。被国家授予“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榨菜之乡”、“中国茭白之乡”、“中国蜜梨之乡”和“中国红枫之乡”称号。近年来,余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使全市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已形成蔬菜、竹笋、茶叶、果品、畜禽、水产六大农产品商品基地,涌现了“瀑布仙茗”、“舜水蜜梨”、“国泰榨菜”、“铜钱桥榨菜”、“明凤甲鱼”等名牌农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余姚一直跻身于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余姚的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为扎实,有“塑料王国、模具之乡”之称。工业经济以仪表、电子、塑料、化工、轻纺、机械、冶金等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机电仪一体化、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同时以制笔、按键、灯具、汽车配件、水暖设备、电动工具、打火机、消防器材、不锈钢制造等行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已遍及全市各地。近年来,余姚名牌产品迭出,涌现了帅康、玉立吸油烟机、富达吸尘器、舜大全价饲料等中国名牌产品。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驰名商标76件、省著名商标41件、宁波市知名商标14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在2008年全国县域商标发展TOP100”名单中列第17位。
余姚也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市之一。依托全国最大的塑料交易专业市场——中国塑料城,这里已成功地举办了十届中国塑料博览会(1999年——2008年)、中国小家电博览会、中国裘皮服装节、中国农业机械展览会、全国电动工具展览会等大型经贸展会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对外开放和余姚经济的发展。这里还有全国闻名的中国轻工模具城、中国裘皮城和在建全国最大的中国有色金属城等。这些市场共同构建了余姚这个全国商贸大市。2008年余姚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的排行榜中名列41位,居全国县级城市第4位。
全国专业市场:
中国塑料城(余姚)、中国轻工模具城(余姚)、中国裘皮城(余姚)、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余姚)、梁弄灯具城(余姚)、
荣誉
余姚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别位居全国第18位和第9位。余姚不仅是全国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同时还是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全国文化模范(县)市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示范点、浙江省十强县(市)、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
余姚"三城"
中国塑料城
中国塑料城是一个集塑料原料(配料)、塑料制品、塑料机械的加工、交易以及信息交流、展览展销、技术开发于一体的高层次、综合性、多功能、广辐射的全国性塑料专业市场。
中国轻工(余姚)模具城
中国轻工(余姚)模具城位于余姚市区北侧,是一个集模具制造加工、模具设计研发、模具技术培训、模具信息服务和模具材料设备交易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模具工业园区。
浙江远东工业城
远东工业城是台商(台湾玩具同业公会部分成员)独资的成片开发项目,位于浙江省余姚经济开发区南区。
2021年4月,2021浙江53个县市综合指标排名出炉,余姚市位列第6。
2021年4月,余姚市在2021全国城市传播热度排行榜(县级市)中位居第35。
2021年4月,余姚市上榜2021中国特色美食百佳县市榜第34名。
2021年1月,浙江公布“2020年度浙江省产粮大县”名单,余姚市上榜。
2021年1月,余姚市上榜“2020年度中国社会治理百佳示范县市”,位列第38名。
2021年1月,2020年中国效率“百高县”名单出炉,余姚市排名第75。
2020年12月,2020年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名单发布,余姚市名列第29。
2020年11月,余姚市被推选为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
2020年11月,2020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揭晓,余姚市榜上有名。
2020年11月,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余姚市入选。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发布《2020年淘宝村百强县》,余姚市上榜,排名第26位。
2020年9月,2020中国综合生活质量百佳县市榜单发布,余姚市排位第13名。
2020年8月,农业农村部推选余姚市作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2020年7月,2019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出炉,余姚市位列第17名。
2020年6月,余姚市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浙东片区)。
2020年,余姚市上榜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名列第13位。
2019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余姚市榜上有名。
2019年10月,余姚市入选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位列第11名。
2019年10月,余姚市入选2019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位列第21名。
2018年,余姚市入选2018年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实施县。
2017年11月,余姚市上榜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
2016年5月,农业部确定为余姚市全国首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