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回答: 广州沙面是中国最富有欧陆风情的地方,位于荔湾区珠江白鹅潭北岸,是一个椭圆形的小岛,面积为0.3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地。最近由于其岛上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群颇具特色,而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之为"羊城第九景"。 有关广州沙面的资料 沙面原为珠江冲积而成的一个沙洲,早期称为中流沙、拾翠洲。此地自宋至清代均为广州对外通商要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意把沙面"租"给英、法帝国主义,该地沦为英法租界,改为现名。1859-1862年挖掘沙面涌时,将沙面与珠江北岸隔开,只在东面架设一座石桥与北岸相通。现在沙面有沙面北街、沙面大街和沙面南街3条东西走向和沙面一至五街5条南北走向的共8条主要街道和马路。而在东、北、西三面则分别有东桥、西桥、新西桥等与六二三路相通。岛上绿树成阴,环境幽雅,有胜利宾馆、沙面宾馆、白天鹅宾馆、广州国际海员俱乐部、波兰驻广州领事馆、朝鲜输出入商业、中波轮船股份公司广州办事处、沙面网球场、沙面游泳场等建筑和外事单位及体育娱乐设施。 沙面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沙面最值得关注的是其控制规划区,也即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范畴的,包括有近代沙面建造的外国租界建筑群在内的范围。这片地方,1859年划为外国租界后,陆续便设有英、法、美、德、日、意、荷、葡等领事馆及银行、洋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国民党政府接管。旧建筑中不少为西洋的古典格局。1959年周总理视察沙面时便指示要妥善安排、保护旧貌,作为半殖民地的历史见证,并可开放为旅游区供游人参观。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面露德圣母堂是位于中国广州市区沙面岛上的一座小型天主教堂。该教堂建于1889年,位于面积仅有60亩的广州法租界内,为侨民服务。奉露德圣母为该堂主保。入口处仿哥特式。
沙面露德圣母堂坐落在广州市沙面同仁路22号(今沙面大街14号),原是法国驻穗领事馆的教友过宗教生活而设立的,创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占地面积839.75平方米。因该堂花园南连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德圣母像而得名。
在1996年11月广州沙面建筑群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堂为其中的建筑物。建国前,本堂神父多由外籍传教士担任,中国籍神父在此任职较少。建国前夕由中国神父陈惠民任本堂神父。
1951年后,林秉良神父任本堂神父。“文革”期间停止教务活动。1982年12月8日经过过修缮后重新开放,刘灵司神父任本堂神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创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
礼拜时间:每天早上7:00开始
交通:乘1路9路广佛城巴19线25路夜26路夜37路57路64路75路81路105路123路181路188路208路209路217路219路236路270路281路297路530路538路552路556路佛山2218专线路公共汽车到六二三路站过天桥可达.
景点位置
广东省广州荔湾区沙面大街14号
沙面街道:沙面街道是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下辖的一个街道。其所管辖的行政区域为珠江上的一个人工小岛,称为沙面岛,简称沙面,沙面岛位于六二三路的对岸,地处白鹅潭北部,与广州大陆隔着沙基涌相望,面积约0.3平方公里,目前是两个国家驻广州领事馆所在地和在穗外籍人士的主要活动地区。沙面街道辖翠洲、鹅潭2个社区。沙面街道办事处驻沙面大街8号。历史沙面岛在历史上曾是英、法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