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的文化底蕴——积淀与传承尚需时日 大学文化是具有个性的,这种个性与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紧密相关,并主要通过文化濡化等方式,被一代代学生传承和发扬,最终受到社会的公认而成为其特有的品格与特色。英国牛津、剑桥的博雅之风,德国柏林、海德堡的研究之气,美国哈佛、耶鲁的开放之习,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高师精神,不但能熏陶本校师生,还能感染整个社区乃至社会。文化底蕴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更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西方诸多大学城(尤其是自然发展型大学城)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化,才逐渐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高校文化特色。 而我国目前的大学城基本属于规划建设型,不少大学城的高校属于某一市区大学的分校,从建成至今最多不过十年时间,不说积淀特有的文化底蕴,即便是传承老校区的文化传统也非易事。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与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首任校长吉尔曼的“大学的荣誉应该取决于教师和学者总的品质,而不应取决于人数,更不取决于供他们使用的建筑物”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两地办学或郊区办学引起的种种困难,目前大学城多数教师都住在远离校舍的市区,再加上文化的不可复制性,一栋栋“大楼”是建起来了,“大师”及其精神的发扬却远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2.高校之间——文化共享与整合任重道远 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是由各要素组成的,文化整合即各种文化要素或类型相互适应、协调,最终成为一个有机文化整体的过程。大学城各高校之间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做到优势互补,并逐渐达到文化的共享与整合,本是大学城文化的应有之义。各所高校由于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相对统一的价值取向和教学组织管理模式,本应具有较强的文化整合性。但事实上相互之间的文化共享与整合度却不高,再加上教育资源的共享涉及方方面面的配合与协调,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各种文化冲突。高校之间文化冲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资源的闲置,这种教育资源的闲置既包括活动场所、活动设施等硬件资源的闲置,也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校园文化传统等软件资源的闲置。高校之间文化共享与整合方面存在的另一问题是:图书馆、机房、食堂等部分硬件资源的共享较易达成,师资、课程等软件资源的共享相对滞后,与之相关的教育理念、价值规范及风俗习惯等文化的共享和整合则更需时日。当然,大学城高校之间的文化共享和整合永远建立在各高校的相对独立性和独特性之上,不可能也没必要达到百分之百的整合,而在大学城建设的初期出现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文化冲突现象,可能也是我国大学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3.高校企业间—文化创新与转换渠道堵塞 大学城的文化创新与转换功能集中体现在部分特殊的规划建设型大学城,即科技园区上。目前,全球约有1000个左右的科技园区分布在世界近50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各地政治制度、管理体制、技术创新水平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各科技园区的文化创造与技术转换模式互不相同,但这些模式各异的成熟科技园区之间又拥有诸多相通之处:一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如硅谷拥有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学和专业科研机构,拥有30多万名高科技人才,筑波地区聚集了48个研究机构、教育院所和115万多名研究人员;二是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政府以及中介机构四个文化创新和科技转换主体高效运作。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目前的科技园区已不下50个,但在文化创新和科技转换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大学和科研机构作为文化创新主体,由于文化底蕴的匮乏,相互之间少有文化共享,未形成一个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体系,在科技创新方面尚缺乏后劲;二是企业作为科技转换的最后一环,由于发展环境不完善、内部运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还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政府和中介机构作为科技转换的中间环节,在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工作方面不是很到位。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各科技园区内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文化不能顺利实现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正是我国大学城文化缺失的重要表现4.高校社区间——文化传播与涵化举步维艰 一般而言,文化传播的结果有以下几种:一是两个文化体系相互吸纳了对方的部分文化因素,但仍旧保持各自独立性;二是一方被另一方同化,从而融入对方文化体系之中;三是相互吸纳对方部分文化因素,形成一个新的文化体系;四是相互(或一方对另一方)拒斥而保持各自独立性。西方多数自然发展型的大学城,其高校与社区之间文化传播的结果,基本上属于上述第三种,即经过长时期的磨合和适应,高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相互吸纳对方部分文化因素,并最终整合成一个既不同于高校文化、又区别于原先社区文化的大学城文化体系。 另一方面,文化传播和涵化的范围、程度与两种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似度、接触时间基本成正比,在长期的磨合过程中,遭遇拒斥甚至文化冲突是自然现象。比如剑桥大学,由于宗教习俗各异,加上年轻的大学生们调皮闹腾,据说在其刚刚兴起的12世纪,就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还曾发生多起学生和居民之间的群殴事件。我国目前的大学城大都设在某一城市的边缘或郊区,高校周边社区或是原先的乡镇,或是新建的生活区和商业区,社区居民与高校师生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再加上相互接触时间不长,直接影响了两者之间文化传播和涵化的范围和程度。更有甚者,考虑到大学城周边社区建设不完善、人员杂乱等情况,部分大学城的高校管理者限制大学生随意出入教学区或宿舍区,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和社区之间的文化传播途径。可见,目前我国大学城高校和社区之间的文化传播和涵化现状较为尴尬,基本上还处于只吸纳对方的部分文化因素、但仍保持各自独立性的阶段,甚至存在相互拒斥的文化冲突现象,离最终形成高校文化和社区文化相互融合的开放式大学城文化体系,还有一段较远的距离。4.全国的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综述 在中国,大学城建设是20世纪90年代继高校合并、高校扩招之后高教领域的又一大手笔。2000年8月,廊坊东方大学城拉开序幕,其后上海松江、北京昌平等大学城相继拔地而起,仅两年时间,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达50多座,涉及21个省、市。2002年投入325.89亿元,校园建筑总面积达1436.97万平方米,容纳高校134所,在校学生59.7万人。 时至今日,大学城建设仍风起云涌,而且争先恐后做"大"文章,且有相当部分占用了耕地。 大学城在中国的迅速崛起,其原因主要是:科教兴国大前提,高校扩招大背景,城市化加速大契机。与传统办学模式相比较,大学城具有"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等特色,研究者普遍认为,大学城建设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供给,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办学质量",它闯出了一条"集约化"发展之路,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带来了蓬勃生机。然而,在大学城"蓬勃发展"的背后,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或隐藏着巨大的发展隐患。究其根源是发展价值观的错位,若不及时加以修复,就会演变成现实的"围城"和"大圈地"运动,重蹈几年前各地大建经济开发区的覆辙。因此,从理论上认清中国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并指导在实践中进行修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5.创建规划错位 规划是一种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行动的蓝图。中国大学城在创建规划方面,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错位: 1、 用地规划趋大化 一些地方政府对大学城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条件缺乏应有的论证,对大学城定位不准,草率从事,好大喜功,以致于大学城越建越大,廊坊东方大学城占地6.7平方公里,湖南"岳麓山大学城"占地44平方公里,河南"郑州大学城"和湖北"黄家湖大学城"都是50平方公里。已开工的"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占地17平方公里,二期规划43平方公里;南京"仙林大学城"规划面积则高达70平方公里…… 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在兴建或拟建大学城项目,少则一两个,多则八九个,而且是集教育、商贸、房地产、娱乐等于一体的。在全国的50多个大学城的建设用地中,有相当部分为耕地,用地多为行政划拨,农民因征地获得的补偿偏低。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农民的根,这种大量占用耕地的行为是短视的非持续发展的行为。正如位于广州番禺区的小谷围岛上正热火朝天地打造"中国第一大学城"之时,当地居民却说:"大学城规划的时候曾说房不上山、树不能砍,如今小山丘推平了,树更不知砍了多少,岛上生态、气候都被破坏了,这可是广州的肺呀!
中介和园区相比较,有什么区别
答案 1.高校的文化底蕴——积淀与传承尚需时日 大学文化是具有个性的,这种个性与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紧密相关,并主要通过文化濡化等方式,被一代代学生传承和发扬,最终受到社会的公认而成为其特有的品格与特色。英国牛津、剑桥的博雅之风,德国柏林、海德堡的研究之气,美国哈佛、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国外stocksnap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外贸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