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于1994年6月成立。
北京外国语大学早在五、六十年代就举办过数届高级翻译班。1979年受我国政府和联合国总部的委托,成立了联合国译员训练部,为联合国培养同声传译和笔译人才,毕业生大部分在纽约、日内瓦等地的联合国机构任职。他们的业务水平及表现得到了联合国方面的好评。他们在国内工作期间,不少人曾多次为党和国家***担任翻译。译训部还为国内外交部、财政部、文化部及上海外办、重庆外办等单位代培一批高级翻译人员。
1995年,高级翻译学院开始招生,设硕士学位,为国内培养高级口译人才。暂设英语一个语种。
培养目标:本院培养英汉同声传译人才和其他高级口笔译人才,属应用类研究生。毕业生应能担任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和文件翻译工作,或承担政府部门高级口笔译工作。
学制:两年。考试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
课程设置:英汉交替传译、视译、同声传译、笔译、翻译理论。
考试科目:一、政治;二、基础英语;三、二外(法、德、日、俄、西任选一种);四、英汉互译。
本院每年通过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招收新生。2007年招收新生60名(其中公费生3名,保送生1名,保送自费生9名,自费生47名,)考生应具有本科学历,获学士学位,专业不限。专科生报考须具备1、毕业2年后2、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篇。报名和考试日期以全国统一时间为准。笔试通过者将参加复试(项目为:1、复述2、视译3、对话)。
说明:1、第二外语在复试时需加试听力。
2、基础英语试卷与英语学院其他专业相同。
院长:王立弟教授
联系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二号16信箱 邮政编码:100089
电话:(010)-88816386 .bfsu.edu
先生/女士:
现将报考同声传译专业,硕士生的有关说明如下:
同声传译是各种翻译活动中最难作的一种翻译。在国际会议那种紧张环境里,译员要能不间断地边听边译,是很不容易的。要学好这样的技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扎实的英、汉语言基础,英语的听说能力要强,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语调要好,要思维敏捷,反应快,对国际问题兴趣,知识面要广。所以录取时以考生的复试成绩为主。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及专业对考生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关于考试,英汉互译笔译试卷是由本院命题的。不考理论,只考实践,目的是考察学生实际翻译能力。基础英语试卷与英语学院其他专业相同。
关于复试:1、视译:将一篇英文稿(准备5-6分钟)口头翻译成汉语。2、复述:先听英文录音(内容长度:3-5分钟),连续听两遍,可边听边作笔记,再将听到的内容用英文复述一遍。3、面试:一篇英文阅读材料,准备10分钟(可记笔记),再根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翻译学院授课方式以上课为主(16-18课时/周)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导师制,
2006年报考与录取比例约为10:1。
参考书目:
1、《中式英语之鉴》Joan Pinkham 、姜桂华著,200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欲购此书,可向北京西三环北路19号外研社邮购部汇款27.40元邮购。电话:88817163
2、《英汉翻译简明教程》 庄绎传著, 2002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欲购此书,可向北京西三环北路19号外研社邮购部汇款19.40元邮购。
注:如同时邮购以上两本书只需汇款42。80元。邮编:100089
3、《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叶子南著, 200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电话:62786544
欲购此书,可向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行部邮购科汇款 23.10元邮购。邮编:100084
4、《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罗进德主编,2004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电话:66138842
欲购此书,可向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4号翻译书店汇款41.4元。邮编:100810
以上情况,仅供您参考。如需往年试题,可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联系。电话:010— 88816246。请勿将汇款汇至翻译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复试注意事项
一、 请勿使用工具书(含电子类)
二、 进入考场请关断手机电源。将身份证、准考证放在桌面上备查。
三、 视译、复述分两批(第一批8:00 , 第二批8:40)进行,时间和名单,周五(13日)下午,张贴在高级翻译学院的走廊墙上。
四、 由于参加复试的考生较多,为使考生有一个较安静的考场环境。被安排在下午面试的考生,在视译、复述结束后和上午面试完毕的考生请不要在考场附近(本楼层)停留。
五、 考试开始(8:00)后,家长请勿在本楼层停留。
六、 根据学校规定:复试结果须报请北京市招生办批准后,方可公布,在此之前我院无权提前宣布复试结果。五.一后可向研招办查询。(88816246)
七、 面试时:您前面的考生进入面试室时,您同时进入准备室,届时您将拿到阅读材料文字稿,可在草稿纸上作笔记(草稿纸另发),进入面试室前请将阅读材料文字稿交还发稿老师。已作笔记的草稿纸可带入面试室,面试结束请将草稿纸交给面试老师。进入面试室,须提交有关证件、证明信以备查验。
八、 复试各项所占总分比例: 视译30% 复述 30% 面试 40%
说明:从今年开始,笔试成绩计入复试成绩,占复试成绩总分的20%。
高级翻译学院 2007 / 4 / 9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复语同声传译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Postgraduate Programme for
M.A.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Plus
I. 概述
1. 经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位委员会讨论并通过,高级翻译学院将从2007年开设复语(汉 英 + 法/德/俄3种语言)同声传译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凡法/德/俄本科毕业的学生,英语成绩优异者均可于2006年秋季报考我院这一新开设的课程,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计划2007年,招收12—15人,法语专业4-5人,德语专业4-5人,俄语专业4-5人。
II. 培养目标:
1. 本课程的目标培养能够用汉语、英语+法语或德语或俄语从事会议同声传译和其它类型口笔译工作的专业人材。各科学习成绩合格,完成毕业论文和通过论文答辩者可获得本专业的文学硕士学位。
III. 学制和入学考试
1. 本课程为两年全日制硕士研究课程,要求报考者本科专业为法、德、俄语种,。在参加笔试之前,申报者先参加口试,再参加全国统一研究生入学考试,笔试通过后,可不再进行复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为政治、第二外国语(英语,要求达到规定分数以上),专业1(英汉翻译)专业2(法、德或俄语考试),也就是说,前三项和传统英汉翻译研究生考试类型一致,第四项考试为专业基础科目,改为本科专业所学语言,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称这一考试为“3加X”。这里的X就是指本科专业所学的语言,目前只包括法语、德语和俄语。翻译专业试卷考试内容可参见历年翻译学院的考题 (可向我校研招办购买力年考试题集, 每册5元)。
IV. 学分要求
按照研究生培养的有关规定研究生培养要修满一定的科目和学分,本课程注重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培养方式以修课为主,参照英汉翻译专业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本课程必修课不少于60学分。其中
(1) 专业课1
英汉笔译 4学分
汉英笔译 4学分
视译 4学分
英汉交替传译 4学分
汉英交替传译 4学分
英汉同声传译 8学分
汉英同声传译 8学分
翻译理论 2学分
(2) 专业2
二外笔译 6学分
二外口译 6学分
(3) 公共必修课
马列主义理论课: 6学分
(4) 一级学科通开课程
世界文学 2学分
普通语言学 2学分
V. 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要求撰写一篇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译评或者实验报告,长度为1.5到2万汉字,用中文或者英文撰写;另外还要完成一篇1--2万汉字长度的翻译实践。在开始撰写论文之前,每位学生将有学院指派一位论文指导教师。
VI. 学费
法、德、俄各语种学生中将有一名优秀学生享受公费生待遇;其余学生学费自筹,学费每年2.5万元人民币,两年共计5万元人民币(国际学生另有相关收费规定),待遇与公费学生相同。大学为研究生提供校内住宿,住宿费每年XXX。学生可在校内餐厅用餐,餐费自理。
注意:
为使考生有更多选择,10月28日上午8:00对复语考生进行面试,面试程序与全国统考研究生复试程序相同。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英汉同声传译专业试卷
将下列短文译成英语(35%)
不久前美国宇航局宣布,他们测得的数据显示,在最近两个月,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已扩大到智利南部城市篷塔阿雷纳斯(Punta Arenas)上空。这是迄今人类所观测到的最大一个空洞。更为严重的是,这也是臭氧空洞第一次覆盖一个人口稠密的城市。
许多人对臭氧的作用并不陌生,臭氧距地面约25-30公里,能吸收99%的太阳紫外线,可以说,它是地球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也是人类繁衍生存的保护伞。据科学家测算,大气中臭氧含量每减少1%,太阳紫外线的辐射量就会增加2%,而人类皮肤癌患者就会增加5%至7%。
但现在,可以说一个城市的所有居民就处在集体患皮肤癌的危险中。为了居民的身体健康,篷塔阿雷纳斯及其临近地区被迫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这很可能也是人类第一次因臭氧空洞问题而进入紧急状态。篷塔阿雷纳斯卫生部门再三告诫市民,最好不要在中午11点到下午3点之间外出,因为在阳光下曝晒7分钟左右,皮肤就会受到损伤。
据科学家们观测,臭氧空洞目前已达到2800多万平方公里,而造成臭氧空洞的,正是人类在工业生产中不断释放出氟利昂等化学物质,才使臭氧越来越稀薄,最后形成了现在这个巨大无比的空洞。虽然这次臭氧空洞扩大,还因为南极大陆的气温不断升高所致,但气温的升高,又与人类大量释放二氧化碳有直接的关系。
但愿篷塔阿雷纳斯的警报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II. 将下列单句译成英语(15%)
我们诚心诚意地希望不发生战争, 争取长时间的和平, 集中精力搞好国内现代化建设。
冷战后,世界形势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两极格局宣告终结,多极化成为国际格局演变的主导方向。
近些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原有的分工格局和资源配置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重要转变。发达国家在调整,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也在调整,尽管调整内容、难点各不相同。
III. 将下列短文译成汉语(35%)
Sanctions are a blunt instrument that can sometimes be useful. Used against Iraq, they forced its horrible dictator to disgorge nearly all his most lethal weapons. Ten years on, the perspective has changed. Saddam Hussein remains implanted in power without, for the past 15 months, any UN inspectors on the spot to discourage him from reinventing his nastiest toys. At the same time, sanctions have all but destroyed his country: its health and educational systems have collapsed; its infrastructure has rusted away; its middle classes have disappeared into poverty; its children are dying. A lot of people now conclude that a change of policy is needed.
The oil-for-food programme, passed by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in 1996, was supposed to rescue ordinary Iraqis from the deprivations of sanctions. Iraq is allowed to sell a certain amount of oil in exchange for "humanitarian" goods. Denis Halliday, an experienced UN hand, ran this programme for two years, but then resigned in disgust (as did his successor, a few weeks ago). Mr Halliday now writes forthrightly of "genocide". He and others describe how American and British representatives on the Sanctions Committee hold up everything they suspect, however remotely, to be of dual use. The list of suspect goods runs from heart and lung machines to wheelbarrows, from fire-fighting equipment to detergent, from water pumps to pencils.
Some of these points were confirmed this month by Kofi Annan, the UN'S secretary-general, in his report on Iraqi sanctions to the Security Council. He revealed how far the oil-for-food programme still is from alleviating the Iraqi tragedy. Mr Annan has spread his criticism around but is particularly upset, first, by the dangerously dilapidated state of Iraq's oil industry and, second, by the Sanctions Committee's erratic delays in giving the go-ahead for the delivery of goods for hospitals: some $150m worth of medicine and medical equipment is currently held up. At one time, outsiders were set in their views on Iraqi sanctions, seeing the situation in black or white. Now there is a large grey area, and an insistent question: are sanctions still the right policy? The authors document the impact of sanctions on the lives of ordinary Iraqis, and the arguments for change are pretty convincing. The undecided should pay heed.
IV.将下列单句译成汉语(15%)
We need to break that vicious circle of AIDS, poverty, conflict, AIDS. For the truth is that not only does AIDS threaten stability, but when peace breaks down it fuels AIDS.
The objective of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is not helped by the fact that the nuclear weapon states continue to insist that those weapons in their hands enhance security, while in the hands of others they are a threat to world peace.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labour force engaged in global production typically includes a large proportion of women — whether in textiles, electronics, data processing or chip manufacturing. In many cases, these women work in conditions and for wages that are appalling, and which we must strive to improve.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英汉同声传译专业试卷
将下列短文译成英语(35%)
人有男女性别之分,而法律讲性别吗?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各个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既然男女同权、男女平权,法律应该是不讲性别的,这样才能达到男女平等,才算是真正公平。
但事实上,在法律保护妇女、社会尊重妇女、男女平等的今天,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是“男尊女卑”、女性依附男性的历史留下的“后遗症”。所以,大家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当代,尽管女性的地位已有了很大提高,但和男性相比,还是属于需要关照的弱势群体。
针对这一现象,我国现行法律对女性给予了特殊关照,有专门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而在《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规定中也有专门的保护条款。对于男性,则没有这样的专门保护。从这个角度讲,法律也是讲“性别”的。
在立法中多一点女性视角,对于当代立法者更具有现实意义。单不说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就是立法者大多数是男性这个事实,便有可能使我们的法律在不知不觉中就已带上男性的印记。所以,立法者必须超出社会现有的习惯来,将更多的视角投到妇女这个弱势群体上。在立法中,应多一点女性视角,对女性多一些关怀、多一些保护。
女性,是母亲,是女儿,是姐妹……在立法时多一点女性视角,并不意味着忽视男性的权益,而在于最大程度地实现男女在法律上的平等,从而实现男女在现实生活中的平等。
如果有一天,法律不再需要对女性特殊关照的性别视角,那么,男女之间,就真正地平等了。
将下列单句译成英语(15%)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总之,几年的实践证明,我们搞改革、开放的路子是走对了。
III. 将下列短文译成汉语(35%)
In England in the early 17th century, the Stuart monarchy, to finance its expenditures, increasingly resorted to “forced loans” – where the lender had no recourse if loans were not repaid. This practice was one of many highly visible signs that the regime had no commitment to protecting property rights. Other indications include outright confiscation of land and funds, forced public procurement at below-market prices, a willingness to remove judges who ruled against the Crown, and the sale of monopoly rights over various lucrative economic activities. This arbitrary exercise of sovereign power was interrupted during the civil war in the middle of the century, but the restoration of the monarchy was accompanied by the return of the same excesses.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of 1688 ushered in a series of fundamental changes in political institutions that limited the arbitrary exercise of power by the sovereign. The revolution established the supremacy of parliament over the taxes and audit the expenditures of the Crown. These steps were follow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ank of England, which exercised important control over public finances. The result of these changes was a more equitable division of power between the executiv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branches of government. These restraints on the arbitrary exercise of power greatly enhanced the state’s ability to finance public expenditures by issuing debt.
The impact of these changes in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in the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can be se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bt markets. In 1688 the Crown was able to place public debt equivalent to only 2 to 3 percent of GDP – and only of very short maturity and at very high interest rates. By 1697 the Crown was able to place and service debt equivalent to 40 percent of GDP, at lower interest rates and with longer maturities. The emergence of a functioning public debt market in turn benefi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capital markets that helped fina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at followed.
将下列单句译成汉语(15%)
The very low amounts of elements of heavier than hydrogen and helium in these stars indicate that they must have formed early in the history of the Galaxy, before large amounts of heavy elements were created inside the initial generations of stars.
The recent speculation include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first living cells might have arisen on Mars, seeding Earth via the many meteorites that are known to travel from Mars to our planet.
Governments and their international agencies are these days mindful that public opinion is anything but squarely behind them.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英汉同声传译专业试卷
将下列单句译成汉语(25分)
Poets are born, but orators are made.
There exists today new opportunities for promotion of DNP (裁军和不扩散)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t all levels, primarily, thanks to the revolution in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Such is human nature in the West that a great many people are often willing to sacrifice higher pay for the privilege of becoming white collar workers.
China looks to Hollywood much like the Arctic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must look to the oil industry: vast, untapped and potentially fat.
Beyond torturing Germany’s relationship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he go-it-alone stance, coming from a government that has presented itself as a sworn adherent of multilateralism, tends to diminish Berlin’s influence among its EU neighbours.
将下列短文译成汉语(50分)
Globalization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While it brings great benefits to some countries and individuals —a backlash has arisen because these benefits are distributed so unequally and because the global market is not yet underpinned by values and rules that address key social concerns such as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labor standards and the environment. Globalization has also, unwittingly, made it easier for what I have called “uncivil society” — crime, terrorism, drug- and arms-trafficking —to move across borders. Our challenge today is to make globalization an engine that lifts people out of hardship and misery, not a force that holds them down.
The past half century had brought unprecedented economic gains. Most people today can expect to live longer than their parents. They are better nourished, enjoy better health, are better educated, and on the whole face more favorable economic prospects. But there is also widespread deprivation and despair. More than 1 billion people must survive on less than $1 a day. Striking inequality persists within and among countries. Diseases such as AIDS and malaria threaten to undo years of progress. Worsening the poverty gap is the “digital divide” between the technology-rich and the technology-poor. At a time whe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have become the main source of wealth and power, half the developing world’s people have never made or received a telephone call, much less used a computer. Bringing these people into the mainstream is one of our biggest projects.
Poverty and inequality are fertile ground for conflict. Wars between states have become less frequent, but in the last decade brutal internal wars have claimed more than 5 million lives, and driven many times that number of people from their home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continue to cast their shadow of fear. We must think of security less as defending territory, and more in terms of protecting people. And whether we are talking of conflict prevention, peace-keeping, post-conflict peace-building or other peacemaking tools at the disposal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e must be sure that when the United Nations is called upon to act, it is given the mandate and resources to do the job.
将下列单句译成英语(25分)
1998年以来,为了遏止通货紧缩,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财政支出拉动GDP增长,取得了一定成效。
社会保障体系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毋庸多言,问题是如何加快、加强这一体系的建设。
水资源紧缺不仅使中国西部许多地区脆弱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危及到了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
9.11事件后,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斗争对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反对强权政治和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是中国在多边外交活动中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将下列短文译成英语(50分)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势如潮涌,到城市寻求就业机会的中青年农民与日俱增。由于他们大多不是只生一个,其携带的多子女就学问题的凸显,给当地的义务教育带来了新问题。据教育部介绍,目前相当一部分城市尚未将这些流动少儿的就学纳入本区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对流动少儿的底数不清,尤其在流动少儿大量聚集的城乡结合部,经费压力不断增大导致政府管理不到位。
“儿童公园是什么,我从来没听说过。”7岁的小姑娘晶晶怯生生地问老师。她是父母到杭州打工后出生的,父母一天到晚忙着卖大饼、油条的生意。节假日城里的孩子能与大人外出旅游,她想都不敢想,因为那时候父母总是最忙碌。
她有幸就读的专门招收流动
在俄罗斯在西北边境上,在东欧平原上,波罗的海东北边。在芬兰湾与拉多加湖之间。是俄罗斯的三城市之一。(俄语: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旧称: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 和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俗称:Питер )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是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也是仅次于莫斯科的俄国第二大城市。
该市于1703年由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造,由该城的第一座建筑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圣彼得保罗要塞命名。城名直接译自德文“Sankt Peterburg”。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出现反日耳曼情绪,沙皇政府遂将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其后苏联成立,为纪念领导者列宁于十月革命时曾于该市发动革命,于1924年列宁逝世后,将市名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市民投票,恢复圣彼得堡的旧名。
(注:“格勒”是俄语中“城市”的意思。)
圣彼得堡与欧洲其他城市最大差别在于,所有欧洲首都名称均为一个字 ,并且仅拥有一个含义;然而圣彼得堡的名称却来自于三个不同的起源:“圣”— 源自于拉丁文,意味“神圣的”,“彼得”— 使徒之名,在希腊语上解释为“石头”“,堡”— 在德语或者荷兰语中称为“城市”;如此一来,圣彼得堡的名称不但和彼得大帝之名互相吻合,并且同时说明者,这个年轻的城市蕴含着不凡的文化背景来源。它不但沿袭了德国及荷兰的文化传统,并且城市的象征意义和以圣徒彼得为守护神的古罗马紧紧相关。有趣的是,甚至圣彼得堡市徽——一个左右交叉的海锚,也类似罗马梵蒂冈的徽章。
地理
圣彼得堡位于芬兰湾的最入处。为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汇聚的三角洲地带,在18世纪初,这里还是一片沼泽。随着圣彼得堡市的建造,人工运河在市内纵横交错,这些运河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开凿,以舒缓因芬兰湾水浅而倒灌进入圣彼得堡的海水。圣彼得堡共有42个小岛,由423座桥梁连接。
历史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市名源自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1712年,圣彼得堡成为俄国首都。其后200余年,它始终是俄罗斯帝国的心脏。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涅瓦河河口,是俄罗斯第二大城、重要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城市发端于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查亚茨岛上建立要塞,后扩建为城,称圣彼得堡。1712年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持续200余年。1914年改称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又命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恢复圣彼得堡旧名。涅瓦河三角洲上数十条纵横交错的水道和运河,把大地分割成近百个小岛,靠400多座桥梁相连,使圣彼得堡具有独特的“水城”和“桥城”景观。中心城区在大涅瓦河南岸,全市最繁华的涅夫斯基大街(涅瓦大街)横贯城区,海港、河港和各类工厂分布在外围的瓦西里耶夫岛区、彼得格勒区和维堡区,昔日帝都留下的俄罗斯古典建筑群和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如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要塞、冬宫与皇宫广场、夏花园与夏宫、海军总部大厦、圣伊萨克大教堂、十二月党人广场、斯莫尔尼宫……涅瓦河哺育了灿烂辉煌的俄罗斯文化,使圣彼得堡成为著名的科学文化城,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普希金、果戈里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都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城内拥有数以百计的科研机构,数十所高等院校,以及众多博物馆和图书馆、影剧院等。
在1703年5月27日以圣三一之名,于兔子岛上举行了隆重的圣彼得堡奠基仪式;彼得大帝首先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岛上修建了彼得保罗要塞,驻重兵把守,以防御瑞典军队的进攻;至此,波罗的海出海口从此纳入俄罗斯版图,彼得大帝创建了波罗的海舰队,使俄罗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海军,而他也当之无愧的称谓俄罗斯的海军之父。
1703年就是圣彼得堡的奠基年。自此,城市渐渐的从要塞开始发展起来。建造这座城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约有十万名工匠被派驻到工地上劳作,因为彼得堡是一片沼泽地,所以彼得大帝还下令,把全国所有的石头运到这里充当地基,其他任何地方禁止用石头盖房子;此外,从外地来这里的船只也要交税,所谓的税并不是钱币,而是随船运来的石头。按当时的规定,大船要携带30块,小船要携带10块,每块不小于10磅。
1914年前称圣彼得堡(Sankt Pitersburkh,Sankt Peterburg),1914-1924年称彼得格勒(Petrograd),1924-1991年名列宁格勒(Leningrad),1991年复称圣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 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在圣彼得堡市内有世界第三大教堂—圣埃萨大教堂又称伊萨基辅大教堂,这教堂始建于1858年,历时40年之久才能竣工,内部以墨绿色大理石装饰,天花壁画是用十四种不同宝石镶成,祭坛前之圣像全部用镀金镶成,是个不可多得的观光胜地。
彼得宫坐落于市郊西面的芬兰湾南岸,占地八百公顷,是沙皇的夏宫,在富丽豪华的花园中,有各种布局巧妙的喷泉和金像,有的喷泉还会戏弄人,若不慎踏中机关,水柱便由四面八方喷来,其乐无穷。彼得宫更被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宫”。
而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亦是位于圣彼得堡,这也是以往的沙皇冬宫,现为俄罗斯国立博物馆的一部分,内藏有世界珍贵的名画和雕塑,如著名的达芬奇、毕加索、凡高等名家的油画。名贵钟表器皿达二百七十万件,集世界各地之大成。此外,市内之名胜如尼华河、皇宫大广场、列宁纪念像等也是值得一游的。
圣彼得堡还是世界上少数具有白夜(不夜城)的城市,每年的5月至8月城市中几乎没有黑天,白夜时漫步在静静的涅瓦河畔,遥望着蔚蓝天空的北极光,感觉犹如在梦幻中一般。 在观光之余,游客也可浏览一下纳夫斯基大街,这里有很多售卖充满民族特色商品的店,游客在此一定可以买到所喜爱的纪念品,满载而归。
圣彼得堡 (Saint Petersburg) 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端的涅瓦河三角洲,现有人口约500万(2006年7月)。圣彼得堡是座与威尼斯齐名的水城,整座城市由40多个岛屿组成,70多条天然河流和运河迂回其间,粼粼碧水与典雅建筑相映成趣,古风古韵的大小桥梁宛若长虹卧波。圣彼得堡是名副其实的桥梁博物馆,除铁路公路桥外,300多座桥梁将这座水城连成一片。
圣彼得堡市涅瓦河岸边的著名古建筑彼得保罗要塞
1712年,俄罗斯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定都200年,直到1914年,这一时期一直叫圣彼得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俄罗斯同德国是敌对国,因为圣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语发音,当局决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1917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这里获得成功,从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苏联时代,1918年3月,首都从这里又迁回莫斯科。1924年列宁逝世后,人们深切怀念这位革命领袖,正如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这里每一块石头都记得列宁。为了纪念他,1924年城市改名为列宁格勒,(“格勒”就是俄语城市的意思)。直到1992年1月,为了给城市重新命名,圣彼得堡市又举行了一次全名投票。结果,大多数人赞同改回圣彼得堡老名。这样做,一是为了纪念彼得大帝,同时,也标志着苏联时代的结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圣彼得堡当时叫做列宁格勒。这里曾上演了最悲壮的一段历史,德国法西斯军队将这座城市围困了872天(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希特勒扬言:“让彼得堡这座城市在地球表面上消失。”俄罗斯人开始了艰难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城市的人们每天只能得到25克面包,许多人被饿死,冻死。但苏联红军不屈不饶,拼死反抗,没有让敌人再前进一步。列宁格勒保卫战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也付出了痛苦的代价:约有70万人在围困中死去,3200幢建筑被摧毁,城市面目全非,街道变成了瓦砾堆。战后人们重建家园,将被法西斯炮火毁坏的估计一一修复,经过艺术家和工匠们的艰苦劳动,这座城市又再现昔日风采。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文化和历史名城,以建筑的精美闻名于世,素有“地上博物馆”之称。彼得保罗要塞、彼得大帝夏宫、斯莫尔尼宫、冬宫、喀山大教堂、圣伊萨克大教堂等建筑高雅华贵、多姿多彩。闻名遐迩的冬宫,坐落在圣彼得堡皇宫广场。1917年沙皇被推翻以后,这座昔日沙皇的宫殿便成了十月革命的象征。1922年它成为与之相邻的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另外,普希金、莱蒙托夫、高尔基等许多俄国著名诗人和作家都曾在此生活和从事创作。
在俄罗斯历史上,圣彼得堡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均在这里爆发。炮轰冬宫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如今还靠在涅瓦河边,发出十月革命第一声炮响的大炮还昂首指着冬宫。二战期间,这座城市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900天,寒冷和饥饿夺走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但英雄的圣彼得堡人民依靠自己的勇气、意志和信心守护着自己的城市,直至取得了反围困的胜利。卫国战争后,苏联政府授予圣彼得堡“英雄城”的荣誉称号,圣彼得堡人的精神也成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
如今的圣彼得堡是俄罗斯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中心之一,这里拥有40多所高等院校和400个科研机构,其中包括彼得大帝时代建立起来的科学院。圣彼得堡也是俄罗斯仅次于莫斯科的第二大工业中心和重要的海港和造船基地。
圣彼得堡因其地处北纬60度,仲夏时节,日照近20个小时,“白夜”是圣彼得堡的奇观。它通常发生在6、7月间,在夕阳西下与旭日东升之间只有短暂的若明若暗的间隙,人们无需掌灯,便可在街上读书看报。
大圣彼得堡市在芬兰湾东端(包括科特林岛)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形城镇群:北岸是居民区、疗养区和旅游区;南岸是文化和商业中心;东面溯涅瓦河伸展到伊万诺夫斯科耶。市区被涅瓦河支流分成4个部分,涅瓦河左岸(南岸)是“海军区”,大、小涅瓦河之间是瓦西里耶夫斯基岛区,小涅瓦河与大涅瓦河之间属彼得格勒区,大涅瓦河以东是维堡区。
圣彼得堡还是俄罗斯的重要海港,主要港口位于城市西南部,河流两岸都建有花岗石的堤岸,港区筑有防护堤,人工水道与科特林岛上的喀琅施塔得军港相连。港区主要进口金属管道、工业装备、化工品、食糖、棉花和水果;出口机器、木材、煤炭、钾盐和黄铁矿。客运主要集中在夏季(经波罗的海至英国)。小型海轮可沿涅瓦河到达拉多加湖,并在此与俄罗斯欧洲地区内陆水系相联,经拉多加湖、斯维尔河、奥涅加湖及白海运河。轮船可进入白海,与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北海航线相联,经奥涅加湖、伏尔加-波罗的海水路,轮船可抵达伏尔加河流域、里海、黑海和亚速海。
城市交通发达,有10条铁路干线呈放射状通向赫尔辛基、华沙、莫斯科及俄罗斯其他大城市。
圣彼得堡是一座文化名城。这里有彼得大帝时代建起的科学院,有40多所高等院校和400多个科研机构。其中著名的有1724年成立的国立圣彼得堡大学、国立圣彼得堡技术大学、北极和南极研究所以及永冻土研究所。市内建有50多所博物馆,被誉为博物馆城,著名的俄罗斯博物馆创建于1895年。城内的俄罗斯古建筑群享有盛名,属于18世纪早期的主要建筑群有:彼得保罗要塞及彼得保罗大教堂(彼得大帝的葬地),海军部岛上彼得大帝的夏花园及园中的夏宫等。这些建筑群具有俄国早期巴罗克式建筑的特征:古朴、雄伟、稳重。18世纪后期的建筑有斯莫尔尼宫、冬宫、塔弗列奇宫、阿尼奇科夫宫(十月革命后改名后少年宫)。19世纪初的主要建筑有:宏伟的喀山大教堂、高达101米的伊萨克基辅大教堂等。许多俄国著名诗人和作家,如普希金、莱蒙托夫、高尔基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和从事创作。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仅次于莫斯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俄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又称“北方首都”。它拥有4000多个工业企业,其产值占俄罗斯工业总产值的6%,工业品畅销全国。工业以舰船、动力机械等制造业为主,造船业规模在独联体居首位,能生产大型原子能破冰船,还生产各种车辆、电机和兵器。其次为化学工业,生产过磷酸钙(以科拉半岛的磷灰石为原料)、轮船和其他合成橡胶产品、塑料及其制品以及合成纤维等。纺织、食品和日用消费品工业也很发达,有棉、麻纺织品、服装及靴鞋业等。工业所需电力来自附近的泥炭发电站以及沃尔霍夫河、斯维尔河、武奥克萨河上的水电站。
圣彼得堡1988年与中国上海市结为友好城市
想看地图 直接在百度上输入“圣彼得堡”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