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0年代以后,施拉姆的兴趣开始由文学创作转向新闻传播。1943年,36岁的施拉姆出任衣阿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大众传播的博士课程以及最早的传播研究所。1947年,他阔别了学习执教17年的衣阿华大学,来到伊利诺伊大学,就任校长助理兼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社长。L·莫勒接替了他在衣阿华大学的位置。
施拉姆在伊利诺伊大学,办了两件对传播学来说意义巨大的事情。第一是出版信息论的奠基之作,申农的《通信 的数学理论》。这部著作的问世不仅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而且也对传播研究发生了重大影响。当时施拉姆已经敏锐地洞见这篇默默无闻的文字所包含的重要价值。申农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为使更多的人都能把握信息论,施拉姆又专门邀请数学家韦弗对申农的观点进行注释,使之通俗易懂。《通信论数学理论》一出版,很快引起数学界的瞩目。如今,申农、韦弗以及《通信的数学理论》已是谈论信息论时所常提及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信息论的兴起还多亏那位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社长施拉姆及其远见卓识。当然,施拉姆也从信息论中得到很大的启发,施拉姆信息传播模式就是完全照搬申农的信息传播模式。出版信息论的代表作《通信的数学理论》,这是他在伊利诺伊大学所办的第一件有益于传播学的事情。
第二件事,就是创办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这是他一生创办的几家有名的传播研究所中的第一家,它的成立第一次为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基地。从此传播研究便有了自己的大本营,有了自己的家,而不再像四处流浪的弃儿,经常寄人篱下,传播研究由此开始走上正规化。
不过施拉姆早期的传播研究主要还在于挖掘他人的传播研究成果,整理前人有关传播问题的有价值的思想学说。1949年他编辑了一部《大众传播》的书,就收录了政治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以及许多其他学科的专家对传播的论述,被视为传播学的第一部权威性教科书,至今还仍被当成美国传播专业的必读书。所谓“四大先驱”也是由他命名的。在传播学史上,如果说传播学“三大来源”——信息论、控制论和学说论为传播学提供了基本的框架的话,那么“四大先驱”的传播研究则为传播学研究充实了基本的内容。从“四大先驱”身上,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学科自身的演化如何成为传播学形成的关键因素。作为一门学科,它的问世是由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促成的。这些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外在的社会历史的发展,二是内在的学科自身的演化。
1955年,施拉姆离开伊利诺伊大学,西行来到太平洋沿岸的加里福尼亚洲,受聘为斯坦福大学传播学教授,又创办了他的第二个更著名的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从此,他便开始逐渐确立其传播学“集大成者”的学术地位。他的研究开始由以往单纯地挖掘整理传播学素材转向对各家学说的整合,继而构建自身体系的传播学理论框架。有学者这样说:如果把他比作一只蜜蜂,那么他在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就像是在百花丛中采撷花粉,而他到斯坦福大学后的研究则如同酿制蜂蜜。他对传播学的重大建树都完成于斯坦福大学。
1956年,施拉姆参与撰写的《报刊四种理论》一书出版,立即在西方的新闻传播界和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当时被誉为新闻与传播研究方面的经典之著。这部书实际上是对有史以来和当今盛行的所有传播体制及传播观念的一个总结性比较研究。它由四篇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论文所组成,分别探讨了所谓集权式、自由式、社会责任式和共产主义这四种新闻传播事业的情形。 1973年,65岁的施拉姆又从美国加州漂洋过海,来到夏威夷。年逾花甲又协助创办了设在夏威夷的“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并出任所长。“东西方中心”是一个研究亚太经济及社会发展问题为主的科研机构。由施拉姆协助创办的这个中心的传播研究所更是远近闻名,我国中央级的新闻传播部门不时选派人员去那里进修深造或从事研究。
1973年以后,施拉姆全身心投入到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甚至从“东西方传播研究所所长的职位退下来以后,他仍然以一种荣誉退休的角色积极参加所里的事务。”他作为一名国际传播的资深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作过短暂讲学,并逐渐放松了在檀香山的事业,从传播学的中心舞台上慢慢退出。他继续著书,尽管它们不像从前那样如此频繁地问世,也不像从前那样有影响。他不再参加博士培养计划。他的传播学观或至少这种传播学观的有些部分已经在整个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但是施拉姆仍然工作,直至生命终结。1987年12月27日,他在檀香山因心脏病去世。当时,他正与妻子在家看电视。火化之后的骨灰撒入太平洋。
正是在夏威夷,施拉姆完成了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男人、女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中译本为《传播学概论》)。这部书是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传播学理论的著作,可以说是施拉姆一生从事传播体系的建构与完善的心血结晶。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是享誉海内外的的传播学权威,但这部书的问世才最终确定了他作为传播学集大成者的学术地位。这部书与前面提供的《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三部著作是他一系列流传甚广的传播学著作中最有影响的。其中既有独著也有合著。《报刊四种理论》是对近代新闻事业兴起以来的四种传播体制及相应的四种传播观念所做的比较研究,视野开阔、议论纵横,为传播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范例。《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的发展》是施拉姆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撰写的研究报告,对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大众传播事业这一关系国家发展、影响社会的进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不少分析和论述今天看来仍属不刊之论。至于《传播学概论》,则是一生学术思想的总结性著作。
北美洲最炽热、最干燥的地区就是位于加里福尼亚州的死谷。在夏季,这里犹如火炉般炎热,几乎常年不下雨,气温经常高达43°C,更曾有过连续六个多星期气温超过49°C的纪录。每逢倾盆大雨,炽热的地方会冲起滚滚泥流。这里还拥有“死火山口”、“干骨谷”和“葬礼山”等不详的别称。死谷的最低点在海平面下86米,是北美洲的最低处。其成因是巨大的岩块沿断层下陷,周围的岩块则上升而成山脉。这条深沟位于内华达山脉雨影区,由于沟底低陷,加上周围屏障,使这个本来就很干旱炎热的地区成了阳光焦点。
但以前这儿的气候比现在湿润得多,证据俯拾皆是:死谷两侧沟壑是由洪流冲刷而成的,冲积扇是从周围山峰上冲刷下来的沉积物,沉淀在谷底的盐分是原来湖水蒸发后留下的,在魔鬼高尔夫球场的盐块则饱经风雨侵蚀,因而形成嶙峋的尖峰。
尽管环境恶劣,死谷却绝非了无生机。大角羊仅靠一点点水就能生存;响尾蛇能够“跳跃”式前进,以避免身体接触炽热的地面;一种开白花的岩生稀有植物,茎叶长满茸毛,抵挡干燥的风;含盐溪和含盐坑也能养育生命,例如鳟鱼便能在咸水中生存。
1849年,一群前往加里福尼亚洲的淘金者偶然造访死谷,他们的经历使死谷因此得名。当时,他们离开小路,希望找到捷径,不巧走进一个荒凉、缺水、几乎没有出路的山谷。当中有两个人找到了走出死谷的路线,先行离开,然后返回引导同伴安然出谷。
死谷有许多绘声绘色的故事都讲到一队队人马不堪干渴而死。虽然如此,但因谣传有金矿银矿,淘金者对死谷依然趋之若鹜。
此后,有些淘金者发了财,但多数都将生命断送在短暂而冒险的采矿活动中。没过几年金矿就枯竭了,曾经像雨后春笋的民居都荒废了。斯基杜是个相当有利可图的金矿所在地,在20世纪初巅峰期曾住了500多名居民。从那里有条电话线通向紧靠死谷外的莱奥利特。1906年莱奥利特曾有游泳池及剧场各一,还有56家酒吧,淘金者可以将赚取的钱用来享用一番。1911年,莱奥利特被废弃了,逐渐破落而成阴森的废城。
虽然在死谷开采金矿只是昙花一现,但开采硼砂矿的成绩却硕果累累。19世纪80年代这种“白色金子”有很多种用途,包括用来给陶器上釉。硼砂从谷床给刮削下来,然后由骡队从这片荒凉但富质朴美的死谷拉到265公里外的铁路终点站。
在干裂的地面上,有一段小径延伸到一块巨砾处突然终止。这条小径是笔直的,而其他的则蜿蜒曲折或呈“之”字形,这些位于干涸湖底的小径被称为“跑道”。在平坦的表面上零星地散布着无数巨砾。可能是由于下雨后,地面变得湿滑,强风推动巨砾向前移动,因而留下痕迹,才形成了这些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