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洛维格白手起家,完全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创立了一个极为庞大而复杂的、令人不可思议的企业王国。它包括遍布世界的一系列独资或控股公司,覆盖众多产业:金融、旅馆饭店、房地产、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等等。此外,他还拥有一支总吨位达500 万吨的庞大船队。
一般人只知道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却不知道美国也有位船王丹尼尔·洛维格,他的财富比起奥纳西斯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他太过于低调,因此知名度远不如奥纳西斯显赫。
孤僻的天才
丹尼尔·洛维格,1897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南海漫。那是一个安静的小镇。
洛维格的父亲是个房地产中间人。在洛维格10岁那年,父亲和母亲因为个性不合离了婚,洛维格跟随父亲离开家乡,来到得克萨斯州一个以航运业为主的小城——阿瑟港。
阿瑟港是个美丽的小港口,风景如画。那里每天都有进进出出的各种船只,有大油轮,也有小舢板。海浪轻轻冲击着岸边停靠的船只,海天相接的远方有海鸥翻飞。童年的洛维格生性孤僻,不喜欢与别的孩子来往,喜欢独自在海边码头上玩。他最爱听轮船呜呜的汽笛声和啪嗒啪嗒的马达声。他梦想着将来有一天能够拥有一艘属于自己的轮船,乘着它出海远航。
因为对船的着迷,洛维格没念完高中就辍学去码头打工了。他给船主做帮工,拆装修理轮船引擎。洛维格似乎一下子就迷上了这份工作,而且他对这一行有着令人咋舌的灵气和天赋。常常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他独自在那里把一些旧轮船的发动机拆拆装装。他每天沉迷于此,不知辛苦。
很多老修理工见他这么用心而又手脚勤快,就很喜欢他,把自己独特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洛维格的手艺突飞猛进,很快成了一名熟练的轮船发动机修理工。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出了怪毛病的发动机,没人能修,最后只好送到他这里。由于他不凡的手艺,揽的活越来越多,忙都忙不过来。
几年之后,洛维格干脆辞职,独自开了个修理行。
发现赚钱的诀窍
洛维格租下了一家船厂的码头,专门从事安装、修理各种轮船。
生意刚开始很红火,洛维格积攒了一些钱。可是,这些靠手工活挣来的辛苦钱,一点儿也没能让他满足。20世纪初,西方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也越拉越大。很多一夜暴富的富翁坐着高级轿车,住着花园别墅,过着极度奢华的生活,而大多数底层民众的生活却越来越贫困。洛维格看到这一切,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他不甘心过穷苦的生活,他要赚钱,要体验成功的那种感觉。
可是怎样才能快速致富呢?
那时,洛维格只有微不足道的一点积蓄,根本不够做生意的资本。再加上他年轻,毫无经验,因此在生意场上磕来碰去,总是不得要领,甚至屡屡面临破产的危机。
有一次,洛维格带着沮丧失落的心情回到家,看着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脑海中突然产生了一个灵感——爬墙虎之所以能爬那么高,还不是因为借助高墙吗?对,要借助别人的力量做自己的事情!
实际上,9岁那年他就干过一件令人称奇的买卖。当时,他偶然听说邻居有条柴油机帆船沉在水底,打算遗弃。于是,洛维格回家向父亲借了50美元,用其中一部分雇人把船打捞上来,又用一部分从船主人手里买下它,然后用剩下的钱雇了几个帮手,花了整整4个月时间把那条几乎报废的帆船修理好。然后,他转手将这条船卖了出去。经这一折腾,他居然从中赚了50美元!
如果没有父亲借给他的50美元,他不可能做成这笔交易。
要想无中生有地拥有大量的资本,就得借贷,就得学会用别人的钱干自己的事,为自己赚更多的钱。这就是洛维格的发现。
不可思议的贷款
向银行申请个人贷款,是洛维格当时唯一的选择。
于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纽约的各家银行里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得说服银行家们贷给他一笔款子,并且使他们相信他有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能力。可是他的请求一一遭到了拒绝。理由很简单,他几乎一无所有,没有人敢冒险贷款给他。
希望一个个燃起,又一个个破灭。
就在山穷水尽之时,洛维格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有一条尚能航行的老油轮,他把它重新修理改装并精心“打扮”一番,以低廉的价格包租给一家大石油公司。然后,他带着租约合同,去找纽约大通银行的经理,说他有一艘被大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轮,每月可收到固定的租金。如果银行肯贷款给他,他可以让石油公司把每月的租金直接转给银行,来分期抵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大通银行的经理们斟酌了一番,终于答应了洛维格的要求。当时,大多数银行家都认为此举简直是发疯,把款子贷给洛维格这样一个两手空空的人,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但大通银行的经理们自有他们的道理:尽管洛维格本身没有资产信用,但是那家石油公司却有足够的信誉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除非发生天灾人祸等不可抗拒因素,只要那条油轮还能行驶,只要那家石油公司不破产倒闭,这笔租金肯定会一分不差地入账的。
洛维格的巧妙之处在于他利用石油公司的信誉为自己的贷款提供了担保。他计划得很周到,与石油公司商定的包租金总数,刚好抵偿他所贷款子的每月利息。
他拿到大通银行的贷款,便立即买下了一艘货轮,然后动手加以改装,使之成为一条装载量较大的油轮。他采取同样的方式,把油轮包租给石油公司,获取租金,然后又以包租金为抵押,重新向银行贷款,然后又去买船……如此一来,像滚雪球似的,一艘又一艘油轮被他买下,然后租出去。等到贷款一旦还清,整艘油轮就属于他了。随着一笔笔贷款逐渐还清,油轮的包租金不再用来抵付给银行,转而进了他的私人账户。
属于洛维格的船只越来越多,包租金也滚滚而来。洛维格就这样不断积聚着资本,生意越做越大。不仅大通银行,许多别的银行也开始支持他,不断地给他贷款。
天才的思维
洛维格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他觉得自己的脚步迈得还不够大。他有了一个新的设想:自己建造油轮,用于出租。
在一般人看来,这绝对是冒险。投入巨资建造的油轮,万一没人来租,怎么办?凭着对船的特殊爱好和对船舶设计的精通,关键是对船运行业的敏感与洞察,洛维格非常清楚什么人需要什么船,什么船能给运输商们带来最好的经济效益。他开始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油轮和货船,然后拿着设计好的图纸去找客户。一旦客户满意,立即签订协议:船造好后就由他承租。
然后,洛维格拿着这些协议,再去向银行申请高额贷款。
在银行家们的心目中,洛维格这时已今非昔比,以他的信誉,加上承租人的信誉,按照金融规定,这叫“双名合同”,即所借贷的款项有两个各自经济独立的人或团体担保,即使其中一方破产倒闭而无法履行协议,另一方只要存在,协议同样能得到履行。这就等于加了“双保险”,银行家们当然很乐意提供。
洛维格得寸进尺,趁机讨要很少人才能享受到的“延期偿还贷款”待遇,也就是说,在船造好之前,银行暂时不收回本息,等船下水开始营运时再归还银行贷款。这样一来,洛维格就可以先用银行的款垫资造船,然后出租,只要承租商还清了银行的贷款本息,他就可以如愿以偿地收回船只的所有权,坐取源源不断的租金,自然也成了船的主人。整个过程他不用投资一美分。
洛维格的赚钱方式,乍看有些荒诞不经,但每一步又都合情合理,没有任何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方。对于银行家、承租商都有好处,当然洛维格的收益最大,因为他不需要“投入”,就可以“产出”。用别人的钱打天下,这不能不说是洛维格天才的思维。
事业的巅峰
洛维格40岁那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他已经有了规模不小的船厂和码头。随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并加剧,美国政府大量需求船只。洛维格很快与政府机构搭上了线,政府向他定购了大量船只。洛维格的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
美国船王哈利是真实事件吗
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世界船王包玉刚的创业故事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儿童故事资源请搜索 儿童故事频道 与你分享!
据了解,“江南第一藏书楼”天一阁收藏着海量家谱,目前总共收藏家谱近五百五十部,涉及一百多个姓氏。上世纪八十年代,包玉刚曾在天一阁里发现自己是包拯的二十九代嫡孙。
1918年出生的包玉刚,是浙江宁波人,父亲包兆龙是一位经营造纸业的商人。包玉刚小时候在上海求学,他上大学时,正遇上日寇侵略中国,书是没法读下去了。他先是到衡阳一家银行当职员,后去重庆中央信托局工作。他以宁波人的精明和兢兢业业的作风,使自已经手的业务蒸蒸日上,所以到抗战胜利,他已是重庆矿业银行的经理了。以后,他又回到上海,担任上海市立银行的业务部经理。许多人都认为,凭包玉刚的业绩和才干,再奋斗几年,行长的交椅一定会是他的了!
然而就在这时,包玉刚却出人意料地向行长呈上了辞职书,说他的兴趣不在银行方面,而在其它方面。他和父亲一起放弃了在上海的事业,全家迁往香港,靠着多年积蓄下的一点钱,去另闯天下了。
开始,他与父亲合伙,做进出口生意,从国内购买干货、豆饼、鸭毛、肥料以及牲畜饲料等土产,向外销售。后来,因为中国政府决定实行国家统办土产出口,包家小公司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以后干什么呢?父亲的选择是经营房地产,他是一个老式的商人,相信“无地不富”是真理。可是包玉刚却以自己的眼光,认为当时香港的房地产业只能坐收地租,是保守的投资,是“死的”;而且他们资本不大,去炒地皮,万一被人吃掉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他看中的行业是搞航运生意,他对父亲说:“航运是世界性的业务,资产可以移动,范围涉及财物、科技、保险、经济、政治、贸易,几乎无所不包!”包兆龙尽管不是十分乐意,但他很欣赏儿子的独立思考和勇气,所以最后还是同意了包玉刚的意见。
1955年,37岁的包玉刚开始了他的“船王”之梦。可是,凭他们包家当时的资金,连一艘旧船都买不起。他专门去了一趟英国,想向一个很谈得来的朋友借钱。可是那个朋友一听说他要借钱买船,就变得像个陌生人一样。不肯帮忙也罢了,他还抖了一下包玉刚的衬衣,讥刺地说:“玉刚兄,你年纪还轻,对航运一无所知,小心别连衬衣都赔进去!”这大大地刺伤了包玉刚的自尊心,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出番大事业来。
包玉刚两手空空回到香港,只好向香港汇丰银行贷款。可是汇丰银行对航运业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航运的风险太大,这些船老板不知道哪天就会被风暴刮成穷光蛋,甚至落到什么荒岛上去做“鲁滨逊”!而华人根本不懂航运,借钱给他们去买船,那风险就太大了?银行业的原则是不搞风险投资的!连碰钉子的包玉刚并不气馁,他转身就去了日本。有趣的是,日本银行竟没有要他找日本公司作担保,就同意贷款给他。这样,包玉刚才凑足了77万美元,再次前往英国,买下了一艘以烧煤为动力的旧货船,这艘船已经使用了28年,排水量也只有8200吨。包玉刚看着这艘小山一样的旧船,却像得了稀世珍宝一样,请人将它整修油漆一新,并且取名为“金安号”。他说,这个名字,象征着他对经营航运业的设想和构思:“金”字表示要赚钱,而“安”字表示要稳中求胜。
当“金安号”从英国驶向香港,途经印度洋的时候,包玉刚已经办好了两件事,一是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二是与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谈妥,将“金安号”转租给这家公司,从印度运煤到日本。包兆龙看着儿子坐在香港的沙发中,就安排好了这一切,也不能不佩服儿子的能耐。这艘他还没见过模样的船,就已经开始为包家赚钱了!
当时,世界各国经营航运业的人,都是采用传统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个航程,就同租用船只的人结算一次。这样不但收费标准高,而且随时可以提高运价。闻名世界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和尼亚可斯,美国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云,都是这样做的。可是包玉刚却出人意料地采取了长期出租的经营方式,就是把自己的船,通过订立合约,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给别人,租用者按月交纳租金,但租金标准却要低得多。一些同行见包玉刚这样做,都讥笑他为“门外汉”,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傻瓜”!然而包玉刚有自己的算盘,他承认自己对于航运业务还不熟悉,不如先长租给别人,倒可以持续、稳定地获得租金收入;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就可以逐渐学会航运业务了!
包玉刚确实赶上了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他买下金安号的第二年,由于苏伊士运河因埃及战争而关闭,航运费用猛涨。当年年底,金安号赚的钱,就已经够包玉刚买下7艘新船了!到了1957年的下半年,航运业出现萧条,运价跌到最低点,那些搞短期出租的船主,每天都要赔老本,只有包玉刚却可以凭着合约稳收租金。事实证明他这个“门外汉”的经营策略是的经营策略。人们不得不承认,包玉刚的运气和眼光都是一流的!
这次低潮过去后,不少人都学包玉刚的办法,开始买旧船长期出租。可是包玉刚又改变了方针,将新船长期租给人家,旧船留着自已经营。因为,新船出租,租金自然比旧船高;而旧船自己用,效果则与新船一样。
尽管连战皆捷,包玉刚仍不满足,他认为单靠经营利润来买新船,这个发展速度就太慢了,一定要设法争取银行的贷款。当时,包玉刚还是个不太出名的小富翁,远不是银行家眼中看好的投资对象。可是包玉刚也有他的优势,那就是他自己曾做过10年银行家,对于银行家的心理把握得很准。要找就找的银行,而香港的银行就是汇丰银行。有人说香港是由四大势力操纵的,指的就是政府、马会、汇丰银行和怡和集团。汇丰银行的资产超过50亿美元,香港的钞票大部分是由它发行,大部分贸易也是由它支持,它发挥的作用更是难以估量!
包玉刚找到了汇丰银行的高级职员桑达士,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更凭着他对银行业务的熟悉,很快就赢得了桑达士的信任。桑达士了解了包玉刚的长租经营方式和收入状况后,当即拍板同意向包玉刚提供数额不大的低息贷款。
有一次,包玉刚有机会以100万美元购买一艘7200吨的新船,并把它租给一家日本航运公司,双方议定租期为5年。日本航运公司急于用船,所以愿意出面请它的银行资助包玉刚买船。包玉刚算了一下账,航运公司应该付给他的第一年的租金是75万美元,那么,由日方银行给他开一张75万美元的信用状该是没有问题的。于是,包玉刚就去找桑达士,希望汇丰银行贷款100万美元给他买船,他说他可以用75万美元的信用状作担保,汇丰银行不会有什么风险。
100万美元可不是个小数字,谨慎的桑达士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他毫不客气地说:“包先生,你不是在向一个小孩子说你会发财吧?”包玉刚不慌不忙地反问:“桑达士先生,如果我拿到信用状,你能不能贷款给我?”
桑达士干脆地回答:“贷!只要你有信用状,我马上贷给你!”
桑达士相信自己的经验:你包玉刚船还没有买,就要人家租你的船?还要人家请银行给你开信用状?这不等于是人家出钱让你买船了么?!世界上哪会有这样的好事!他认定包玉刚是在说笑话。
包玉刚一点也不含糊,他到家就打点行李上东京,他对那家日本航运公司说:“我是来拿信用状的。因为我买船的钱还差一点,只要把信用状开给我,我保证在3天之内就把船交给你们。你们信得过我,就先把信用状给我吧!”
在这场“空对空”的斗争中,包玉刚的良好信用成了最有力的武器。结果,桑达士不但实践诺言贷给包玉刚100万美元,而且还从此确定了与包玉刚的长期合作关系。1962年,桑达士升任汇丰银行总经理,不到2年,汇丰银行便开始投资包玉刚的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汇丰银行实际上成了包玉刚的后勤部,使包玉刚的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包玉刚在汇丰银行的地位也稳步上升,后来竞成为汇丰银行的副董事长!
而日本船厂呢,也同样更加信任包玉刚,常常是要包玉刚“先把船开走,慢慢付款!”
在包玉刚的精心经营下,环球公司的船队迅速壮大,1980年达到巅峰,船数达到200多艘,总吨位达2000万吨。国外报纸上都以大量篇幅介绍包玉刚,用的标题是《比奥纳西斯和尼亚科斯都大?香港包爵士》。第二年,包玉刚的船队总吨位达到2100万吨,比美国和苏联的国家所属船队的总吨位还要大,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
包玉刚虽然成为世界船王,但他也看到,航运业的风险太大,不少曾经成功的航运商都被无情地淘汰了。所以从70年代初开始,他就开始“登陆”,将赚得的部分财产投资于越来越红火的房地产业,兼营酒店和交通运输。为了在陆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样辉煌的成就,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诚一起,和英国资本集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英国资本集团和华人资本集团一直是香港实业界长期摩擦的两大资本集团。自从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资本集团垄断了许多行业,华人资本长期处于劣势。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开始,华人资本渐渐壮大,李嘉诚等人早已跃跃欲试,要与英国资本集团一争天下。李嘉诚先是悄悄地收买英国怡和集团所控制的九龙仓的股票,已经掌握了其中的18%。但是这时,李嘉诚感到同属于英资集团的和记黄埔对他更有吸引力,而要想同时吃下这两个地方,又是他的财力难以达到的,所以他约包玉刚密谈,希望包玉刚能接手九龙仓。如果他们两人能顺利地控制和记黄埔和九龙仓,则英国资本集团在香港的垄断地位就一定会被动摇!
作为一个中国人,包玉刚早就希望华人资本集团能扬眉吐气。他也深知九龙仓的重要地位。九龙仓是香港的码头,拥有资产18亿港元,那一带的地价早已是寸土寸金,掌握了九龙仓,就等于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物资的装卸和储运业务。所以包玉刚表示愿意接受李嘉诚的建议。李嘉诚坦率地说:“我所掌握的2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40元一股的价格全部转让给你。另外,你把汇丰银行的股票转让一部分给我。”
包玉刚知道,当初李嘉诚买这些股票时,每股只花了十三四元,但是他更知道,掌握九龙仓能为他带来怎样的利益。他沉吟片刻后说:“你每股降4元,我们马上成交!”
李嘉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两位香港的“海陆大将”微笑着握手告别。掌握了九龙仓股票20%的包玉刚,理所当然地进入了九龙仓董事局。但是他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悄悄地收买九龙仓股票。1980年4月,包玉刚宣布,他已控制了3900万股九龙仓股票,约占总数的30%。英国人慌了,因为他们只掌握着20%的九龙仓股票,这就意味着董事长的大权必须交给包玉刚了!也就是说,怡和集团将失去九龙仓。
怡和集团找到后台汇丰银行商议,要汇丰银行支持它足够的现金,让它有可能大量收购九龙仓股票。这年6月20日,趁着包玉刚在欧洲度假的机会,怡和集团突然发起反扑,打算以每股95元的高价,收购九龙仓股票3000万股,使他们掌握的股票占总数的49%,远远超过包玉刚所掌握的股票数量,他们认为,只要这个计划一宣布,包玉刚一定会退出这场竞争。因为,包玉刚必须再收购2000万股股票才能继续保持他的优势,而一夜之间必须拿出20个亿的现金来,简直是无法办到的事情。
包玉刚是在法国的别墅里接到这十万火急的情报的,他的心不禁隐隐作痛,深感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雄厚,他几乎要被逼到绝路上了!同时,他也意识到,李嘉诚送到他手中的,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包玉刚决心要同英国伦搏一搏。他一边放风,说还要去拜会墨西哥总统,却在6月22日悄悄启程赶回香港。几个小时以后,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谈笑风生,宣布他“到当铺里转了一转”,已经筹集了足够的资金,要以105元一股的高价,收购九龙仓股票2000万股!
第二天一早,大批持有九龙仓股票的小股东蜂拥而上,抛出他们手中的股票。在短短的2个小时内,包玉刚就调动了21亿元资金,完成了他的收购计划。至此,他所掌握的九龙仓股票比怡和集团整整高出19%,完全控制了九龙仓!
不知有多少人在感叹:我的天,21亿,要2100个百万富翁凑起来,才能有这么多的钱哪!
“世界船王”一举“登陆”,并且牢牢地掌握了陆地的控制权!包玉刚功成名就,他所受到的尊重,远远超出了实业界的范围。在英国女王封他为爵士后,日本天皇、比利时国王、巴拿马和巴西的总统,纷纷授予他勋章或奖章。在他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他与世界风云人物邓小平、里根、伊丽莎白二世等人的合影……
尽管包玉刚有如此显赫的威望,但数十年来,他一直遵循着父亲的教诲:“脚踏实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体力行地做事。”
尽管包玉刚有难以数计的财产,但他从来不允许自己和亲属的生活过分奢侈。他每年只准许家属在夏威夷度假10天,他的女儿们一次只能买一双鞋,他从不让孩子参加香港“富翁环球游览团”……
然而,对于生养他的祖国,他却慷慨大方。新中国成立不久,首次发行建设公债,他尽自己的财力,认购公债达数万港元。改革开放后,他率先购买中国建造的船舶,推动了中国船舶的出口。1979年,他捐款1000万美元,在北京建造新型的旅游饭店?兆龙饭店;不久,又捐资1000万美元,在上海交通大学建造兆龙图书馆。他捐款5000万元人民币创办宁波大学,投资600万美元与内地合资建造宁波钢铁厂……
1991年9月23日,73岁的包玉刚在家中逝世。
美国船王哈利是真实事件。
船王哈利教育儿子的故事是在《商界》里的一篇短文《赌场修炼》。
美国船王哈利的教育方法非同一般,让儿子亲自体验人生如赌场,生命中该如何取舍。老哈利很清楚,能够控制情绪和欲望,往往意味着掌控了成功的主动权。
美国船王哈利训子的故事美国船王哈利曾对儿子说,等你到了23岁时,我要将公司的财政业务交给你。在儿子23岁生日这天,老哈利却将儿子带进了赌场。并通过一年的锻炼让儿子成功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业务是小事,多少人失败,并不是因为不懂业务,而是缘于对自己情绪的失控和对自己欲望的无休止性。天下人,不是把握不了财产,而是把握不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