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城镇地域商代属扬州,周和春秋为七闽地,战国为闽越地,即百越族居住区部分。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征服百越族及其边境其他民族后,全国分为36郡(后扩建为46郡),闽越故地被划为闽中郡,境地属之
秦灭亡后,在楚汉之争中,由于无诸和徭弃楚从汉,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后,便正式承认无诸为闽越王。境地属闽越国辖地。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廷为强化闽越故地统治,在闽越故地建置冶县,东汉时更名为侯官县,隶属会稽郡,县治在冶(即今福州)。冶县是福建最古老的县,境地属之。靖城镇为闽地,北宋地理全书《舆地广记》记载福建全部(漳州等)为闽地。
三国·东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郡南部另建置建安郡,境地属建安郡侯官县。
晋太康三年(282年),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析建安郡部分地域建置晋安郡。晋安郡,郡治在侯官县(今福州),郡设置晋安等8县,境地属晋安县。
南北朝·梁天监年间(502~518年),析晋安县地分建兰水县(待考),境地属之。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兰水县并入龙溪县,不久龙溪县撤销并入南安县,不久南安县也撤销,直到100多年的唐朝中期漳州一带才再设县: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十二月初九日,割泉州南部龙溪县南部原绥安县地域建置漳州(此时泉州州驻地为今天的福州,今天的泉州在唐朝久视年间(西元700年)才最后定设州,前面几次裁撤)和潮州一小部分,设置了漳州,并置漳浦、怀恩2县。境地属龙溪县。
元至治二年(1322年),析龙溪、龙岩、漳浦3县交界地域建置南胜县,治所在今平和南胜,后迁县治于今平和旧县,隶属福建省漳州路,境地属漳州路南胜县。至正十六年(1356年),南胜县治迁至兰陵(今靖城),改名南靖县,仍隶属漳州路,境地成南靖县城,,属由义里和居仁里。
明洪武元年(1368年),漳州路改为漳州府,靖城镇为漳州府南靖县县城,,属由义里和居仁里。
清袭明制,漳州仍设府,隶属福建省布政司,靖城镇为漳州府南靖县县城,,属由义里和居仁里。
民国1年(1912年)废府、州、厅,福建省实行省、道、县3级地方政制。道的设置分为东路、西路、南路、北路4道;南靖县属西路道,靖城镇仍为南靖县城。
民国3年6月,全省依原辖区域设置闽海、厦门、汀漳(前汀漳龙道)、建安4道。南靖属汀漳道,道所在漳州。
民国14年,废道。福建省实行省、县2级地方政制,各县直属福建省。
民国21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成立闽南革命委员会,南靖县属之。
民国22年11月20日,以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十九路军将军为核心,联合国民党内一部分抗日反蒋势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同年12月11日,将福建划分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4省和福州、厦门2个特别市,靖城镇属龙汀省南靖县。
民国23年1月,由于蒋介石重点围攻及其他原因,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同年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全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境地属第六行政督察区南靖县,区署在漳浦。同年,中共闽南特委在平和欧寮成立靖和浦县苏维埃政府,管辖南靖、平和、漳浦3县交界地带。
民国24年,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1个市,原第六区改为第五区,境地属之第五行政督察区南靖县。
民国27年,南靖县由境地迁往今南靖县城山城镇。
民国35年,南靖县划归第六行政督察区,境地属之。
民国36年4月,全省行政督察区重新调整,南靖又归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境地属之。
1949年10月20日,原第五行政区改为第六行政区,境地属第六行政区南靖县。
1950年3月14日,境地属漳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南靖县第二区。
1950年9月14日,境地属福建省人民政府龙溪地区专员公署南靖县第二区。
1956年,境地属南靖县靖城区。
1958年2月,撤区并乡,境地属南靖县靖城乡、古湖乡、古棠乡。
1958年9月,境地属靖城人民公社。
1967年4月1日,境地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龙溪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南靖县靖城人民公社。
1968年5月,境地属龙溪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南靖县靖城人民公社。
1978年3月,境地属龙溪地区行政公署南靖县靖城人民公社。
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靖城人民公社改为靖城镇;11月4日,靖城镇增设兰陵居委会。
1985年5月14日,龙溪地区行政公署改为漳州市人民政府,境地属漳州市南靖县靖城镇。
2014年9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将南靖高新区,圆山新城(龙海市颜厝镇、九湖镇、程溪镇大部分区域以及芗城区桥南片区)、芗城区天宝镇成立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直属漳州市政府管辖。靖城镇属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靖城古称兰陵,相传古时大帽山下出产一种名贵兰花,由此而得名。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至民国27年(1938年)580多年间,为南靖县治所在地。元、明、清时期属坊。民国时期属城厢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第二区,1958年为靖城人民公社,1984年7月改称靖城镇。1990年,划分为24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346个村民小组,共有13467户、5740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