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贡村是西藏昌都市察雅县阿孜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540325204206,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540325。邮政编码为854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895 ,车牌号码为藏B。阿贡村与邓普村、孜久村、江嘎村、珠扎村、觉萨村、阿都村、阿琼村相邻。
阿贡村附近有仁达摩崖造像、恩达温泉瀑布、尼萨普巴溶洞、年拉山、仁达摩崖石刻等旅游景点。
西藏昌都市左贡县有多少人口
人口:约5万人
人口密度:6人/km2
察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地区中南部。东经97°02′-98°05′,北纬30°01′-31°01′。东接贡觉县,南芒康、左贡县,西隔怒江与八宿县相望,北与昌都县毗邻。县域东西最大距离18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6千米。总面积8250.61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烟多镇,邮编:854300。行政区划代码:542126。区号:0895。拼音:Chaya Xian。
基本概况
察雅县地处横断山脉,位于西藏昌都东南部,北连昌都县,东邻贡觉县,南与芒康县、左贡县接壤,西与八宿县毗邻,县城距昌都88公里。总面积8413平方公里,境内主要河流有澜沧江、金河、麦曲河,河谷地带最低海拔2900米,山峰最高海拔5000米,平均海拔3500米。全县辖3镇10乡,153个行政村,总人口53628人。有藏、汉、白等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9.8%。
察雅县城(烟多镇)、卡贡、吉塘等河谷地带日照充足,干湿分明,气候温和,经济林木达3000余亩,盛产香蕉、苹果、葡萄、水蜜桃、核桃、梨等各类水果;种植各类蔬菜1100余亩,主要有黄瓜、西红柿、辣椒、土豆、玉米等,是藏东的水果、蔬菜生产基地。
察雅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主要有铁矿、铜矿、铅矿、煤矿等;药材主要有虫草、贝母、大黄等;牲畜主要为牦牛、黄牛、马、山羊、绵羊为主;野生动物主要有獐子、狐狸、马鸡等;旅游景点主要有吉塘酉西温泉、烟多寺、香堆向康大殿、旺布摩崖造象等。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察雅县紧紧抓住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结合县情实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真抓实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408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034万元,第二产业3830万元,第三产业3220万元,GDP发展速度为19%;县级财政收入226万元;乡镇企业收入700万元,多种经营创收2600万元,民族手工业收入65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2620万元;牲畜存栏总数37.69万头(只、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18元,现金收入697元。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全县13个乡镇通电话;12个乡镇通公路,年察公路黑色路面也将于2005年6月竣工;建有水电站6座,光伏电站9座,县级麦曲河电站与昌都金河电站联网,电力充足;全县交通、能源、通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团结务实,与时俱进的察雅将在小康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再创辉煌!
察雅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民族特色凸显、人文底蕴深厚,是观光、旅游、采风、探险、投资、创业的一方热土,素有“藏东江南”之称。
自然地理
一是总体地势高,地区切割深总体地势在2900—4000米之间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全县4500米以上的山有13座,其余均为4500米以下的山岭。现代河床水面海拔在2870米至3100米之间。地形切割一般为1500—1800米,最深可达2900米。
二是层壮地貌发育。察雅境内高原古地形明显可见两极平面。第一级海拔5000—5200米,第二级海拔一般在4500—5000米,其次河谷地常见,1—2级谷肩,海拔高度分别为3300—3400米,3600—3700米,局部宽谷河段发育有三至四级阶地。
三是构造地貌明显,海拔在4300米以下地带,构造特征突出,四是峡谷地貌典型的深切“Ⅴ”形容地。谷坡一般大于30度,谷宽60米—80米,大量形成的泻流坡,乱石堆对河床及水利建设施产生较大的影响。
察雅县境内地貌类型可分为高山深谷区,山原区和丘壮区三种。地貌由东部的高原和西部的高山深谷构成。1、高山深谷。位于本县西部,包括吉塘、卡贡、察拉、新卡、巴日、则松等乡,占全县总土面积的32.41%,地势高差悬殊大,地表切割破裂,峡谷幽深,流水湍急,复杂的地形导致气候的千差万别,呈现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明显垂直差异。阴坡湿润,阳坡相对干旱。2、三原区。分部在察雅中部,为麦曲河流域。包括烟多、荣周、香堆、旺卡、岗卡等乡,占全县总面积的34.24%,海拔3000米—4000米。河流下切加深,谷底仰望是山,山顶四顾如原。谷底农耕地海拔在3700米下。3、丘状高原。分布在本县东部,包括阿孜、宗沙、旺布、扩大等乡,占全县总面积的33.36%,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河谷宽浅,丘坡平缓,麦曲河的几条支流(坤达曲、昌曲、旺布曲)十分发育。地势高,气候寒冷,无森林分布,农业利用畜牧业为主。
年平均气温11℃ , 无霜期150天左右,年降水量350毫米,集中在7、8、9三个月,年蒸发量1800毫米左右,为降水量的3.5倍。
矿产资源
1、花岗石位于烟多镇达坝村,距县城6公里,麦曲河左边,交通条件好,电力有保障。贮藏量2亿立方米,质量较好,贮藏量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2、铁矿石位于卡贡乡邓许村西北半公里至1公里的澜沧江两岸,距县城35公里,距昌都90公里,交通条件好,电力有保障,经勘控测量,铁矿储量1400万吨左右,含铁量在40%以上,属中型中富铁矿床。
3、石灰石、石膏石位于吉塘镇吉塘村,距县城63公里,距昌都57公里,214国道线,交通便利,电力有保障,储藏量1.5亿立方米以上。
4、煤矿位于王卡乡巴贡村,距县城60公里,储量较为丰富,分布呈鸡窝形状,易开采,据昌都地区水泥厂化验表明,燃烧值量为5000—6000大卡/公斤。
5、大理石厂位于卡贡乡伟热村,距卡贡乡政府驻地3.5公里,储量在2亿立方米以上。
6、全县金、银、铜、铅等均有较为丰富的储量,由于交通不便、缺乏资金和技术力量,目前尚未探明其具体的储量以及含量。
民族手工业
1、荣周乡麦堆手工业。麦堆被人们誉为“匠人之乡”,是该县民族工艺品的重点产地,制作的民族工艺品(藏刀、银饰品、木碗),以其独特的地方民族特色和精湛的工艺特点,在藏东享有很高的盛誉。
2、该县具有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优势,皮、毛质优价廉。2002年皮、毛产量达18.2万张,毛绒产量达86.22吨,为发展皮衣、皮包、毛衣、羊毛衫、地毯、藏鞋、厚垫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目前吉塘镇已开发出部门藏饰产品如:藏靴、藏衣等,其产品已普遍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农业
全县现有耕地49879亩,其中:水地21916亩,旱地27963亩,人均占有0.95亩,主要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油菜、荞麦。其中:青稞34672亩,小麦6618亩,油菜1878亩,荞麦1320亩,豌豆5391亩。对发展绿色产品和荞麦深加工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牧业
草地畜牧业是该县支柱产业,畜牧业产值占全县经济的80%以上,其中: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35.6万头(只、匹),其中:牛101796头,马骡驴17546匹,羊237471只。现有草地主要分为:高寒草甸和山地草甸,水热条件好,载畜量较高,优良牧草占84%,对发展草地率牧生产和畜产品加工、优质奶类产品具有广阔前景,优势在于绿色产品无污染。
林业
察雅的光热资源和初具规模的水果生产(现有果园245个,3667亩,年产水果150万斤,葡萄园80亩),对发展干果产业和酿酒产业,建设优化林果业生产和生产基地有可观前景。全县森林覆盖率约为5.8%,主要分布在酉西、亚许等地,经济林木有苹果、桃子、核桃、葡萄、花椒等,境内蕴藏有铁、磷、镁矿、石膏等矿产资源,温泉地热资源,金河水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和价值。积极实行国家政策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全县共有退耕还草5000亩。
经济概况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察雅县紧紧抓住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结合县情实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真抓实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408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034万元,第二产业3830万元,第三产业3220万元,GDP发展速度为19%;县级财政收入226万元;乡镇企业收入700万元,多种经营创收2600万元,民族手工业收入65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2620万元;牲畜存栏总数37.69万头(只、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18元,现金收入697元。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全县13个乡镇通电话;12个乡镇通公路,年察公路黑色路面也将于2005年6月竣工;建有水电站6座,光伏电站9座,县级麦曲河电站与昌都金河电站联网,电力充足;全县交通、能源、通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行政区划
察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地区中南部。东经97°02′-98°05′,北纬30°01′-31°01′。东接贡觉县,南芒康、左贡县,西隔怒江与八宿县相望,北与昌都县毗邻。县域东西最大距离18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6千米。总面积8250.61平方千米。
Chaya Xian
542126
854300
县人民政府驻烟多镇
察雅县辖3个镇、10个乡,153个行政村 。
烟多镇
总人口9314人。
吉塘镇
总人口3527人。
香堆镇
总人口7633人。
新卡乡
总人口1765人。
王卡乡
总人口4688人。
扩大乡
总人口5317人。
荣周乡
总人口4928人。
卡贡乡
总人口4097人。
宗沙乡
总人口4008人。
阿孜乡
总人口1710人。
巴日乡
总人口4182人。
肯通乡
总人口1840人。
历史沿革
察雅,藏语意为“岩窝”。清代史料中写作“乍丫”或“扎雅”,相传17世纪中叶,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嘎曲·扎巴江措在克贡村附近山头的悬岩下修行,后人就把他修行的地方叫作“察雅”。
唐时属吐蕃统治范围。唐末至宋朝又归“德巴”割据势力统辖。元朝时为亦思马尔甘万户府的辖地。明初隶属于磨儿勘招讨司。永乐年间,归翰君南哥巴藏卜管辖。清朝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皇帝册封麻滚寺第四世活佛罗桑郎吉为那门汉。并赐“讲习黄法那门汉之印”,敕封察雅全部土地为其采邑,百姓为其属民。清末,赵尔丰在川边施行改土归流,察雅亦在改流之列。1911年清政府在察雅设理事官。1912年察雅设县。1915年后察雅归西藏地方政府管辖,改称察雅宗,设立“拉让”府。1959年1月察雅宗解放委员会成立,1959年7月成立察雅县。县府现驻烟多镇。
2019年8月,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察雅县在列。
2019年3月15日,察雅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人口:约4万人
人口密度:3人/km2
左贡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昌都地区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7°06′-98°36′、北纬28°30′-30°28′。东与芒康县接壤,南与林芝地区察隅县相连,西与八宿县毗邻,北与察雅县隔江相望。县域东西最大距离为40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为220千米。总面积11837.3平方千米。总人口4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旺达镇,邮编:854400。代码:542128。区号:0895。拼音:Zuogong Xian。
基本概况
左贡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北靠察雅,东依芒康,南接云南德钦,西与察隅、八宿相连,318、214国道横贯全境,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之便,是历代商贾由茶马古道进出西藏的必经之地。全县总面积1.17万平方公里。左贡县属藏东南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气温年差较小,热量可利用率较高。降水分布不均匀。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气候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为4.2℃,1月份平均气温为—6.7℃,7月份平均气温为13.2℃,日平均气温5℃以上持续时间为176天,日平均气温0℃以上持续时间220天。无霜期90天左右。平均年降水量为405毫米。
全县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总耕地面积约5.2万亩,人均占地1.2,主要种植青稞、小麦、玉米、油菜等; 草场面积约710万亩,主要饲养牦牛、犏牛、黄牛、马、绵羊、山羊等。森林总覆盖面积52.5万公顷,林木蓄积量7650万立方米,主要有经济价值较高的云杉、冷杉、马尾松、柏树等,还有少量世界珍稀树种红豆杉、红松及国家一级保护树种黄杉;怒江、澜沧江流域还广泛种植核桃、苹果、野梨、桔子、葡萄、花椒、石榴等经济林木。林下资源较为丰富,盛产虫草、贝母、黄连、三七、红景天、松茸等名贵中药材,还广泛分布着 獐子、金鸡、黑颈鹤、滇金丝猴、鹦鹉等上百种野生动物。县境内河流纵横,湖泊遍布。
怒江、澜沧江、玉曲河由北向南呈“川”字型纵贯全境奔流而下,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且盛产多种高原淡水鱼,深受区内外消费者青睐 。有县邮政局1 座,开办有电报、电传、汇兑、程控电话等业务。无光缆不能使用移动通讯设备。有县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能转播中央、西藏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和电视台能转播5——6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自然地理
左贡县地处藏东南高山峡谷地带,地势北高南低。
左贡县境内主要山脉有东达山、多拉山、茶瓦珠山、茶瓦多吉志嘎山,以及与云南交界的梅里雪山。最高峰雀拉山峰,海拔5434米,全县平均海拔3750米。
左贡全县处于“两江一河”流域内,怒江流经境内175公里,澜沧江流经境内120公里,玉曲河流经境内240公里。全县大小湖泊78个,总储水量约536万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
怒江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唐古拉山麓,上游叫黑水河,藏族人民叫它“卡拉曲”。
怒江流经西藏从四川进入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经过贡山、福贡、泸水县后至保山、德宏,流进缅甸,注入印度洋。在怒江州的流程约400公里。
怒江在青藏高原上流淌,宛如一条绿地毯上的蓝飘带。进入藏南八宿前后,她便进入深不可测的高山峡谷。从海拔3000多米一降再降,降到海拔700余米的深槽。
左贡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4.3℃,气温年差19.2度,气温日差年平均14.5℃,年无霜期87天,年降水量是408.2mm,年日照时数2,186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588千焦/cm,日平均温度大于10度,冬春季气候寒冷干燥,夏季降水集中。
经济概况
农牧业是左贡县的主导产业,畜产品资源丰富,全县粮食总产量完成15116.55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2436.5亩;城郊蔬菜种植达到 751 亩。
全县牲畜存栏330231头(只匹),新生仔畜12.35万头(只、匹),成活率为95.93%;成畜死亡控制在3%以内;全县出栏牲畜7.8万头(只、匹),综合出栏率达到32.01%。各类肉奶毛绒皮产量十分丰富,建立畜产品的深加工业,可以加快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结合。
全县农业资源也十分丰富,耕地总面积5.2万亩,除了高原上普遍生长的粮食作物和蔬菜以外,在怒江和澜沧江流域,还盛产核桃、苹果、野梨、桔子、葡萄、花椒、石榴等。
人口民族
左贡县人口居住以藏族为主,汉族次之,兼有个别少数民族。全县总人口41040人,藏族40746人,占总人数的99.28% ;汉族284人,占总人数的0.69% ,其他少数民族中纳西族9人,回族1人。
对西藏的每个家庭来说,酥油桶是基本建设,每天都要使用他。酥油桶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简桶,在左贡县,一般用红松等材料做成,其他地方也有用茅竹做简桶。简桶上下一般大,高二尺左右,直径约半尺,外围用铜皮箍,上下两站用铜做花边,可以打出各种花纹。一部分是搅拌器,是用一根棍和小圆木板组成。
木碗 :木碗是藏族群众心爱之物,即使外出也随身携带,无论上山砍柴,下地劳动,还是放牧,都把木碗揣在怀里,随时用来喝茶、抓糌粑。质地结实,不易破裂,花纹细腻,较为美观。木碗的种类很多,有抓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的小碗,还有储存物品的盖碗。通常盖碗都装有银、铜等饰物。木碗方便耐用,剩食品店物不改味,便于携带,杂木做的木碗有防毒作用。
腰刀 :刀是藏族的饰物,左贡藏族一般喜欢带刀,有的人腰侧佩长刀,腰间插一小刀。牧民用长刀自卫,防兽,农民用长刀砍柴,修整果林,用途十分广泛。短刀用于宰杀牲口,剥牛羊皮,切肉、切菜等。刀柄用骨木包上,并镶上黄铜、白银,刀鞘刻着龙凤等图案,有的点缀宝石、玛瑙等贵重物品。左贡县田妥乡有藏刀生产,刀刃锋利,钢质较好,曾在香港展销会上获奖。
金银器皿 :金银器皿是藏族传统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除装饰品外,还有许多日用生活器皿,是用金银制作的,如用银做成的勺子、筷子、碗和和肋,做工细腻精致,有龙、虎、狮、凤凰等图案,是珍贵的艺术纪念品。
木器家具 :藏族木器家具民族手工业品历史悠久,大致可分为藏柜、藏桌两大类。
藏柜有上下两层,可以放书、衣物和食品,茶具长约 1.1 米 ,宽约 0.15 米 ,高 1.2 米 ,柜面雕花漆画,十分华丽丽。一般用两个同一样式的柜子相连摆放和使用。藏桌有吃饭、喝茶用的小方桌,其特点是桌与柜相似,腰短,三面镶木板,一般无拉门,看上去象一个方柜。藏式木器表面画有各式花卉、人物、禽兽、仙鹤、寿星,四周有回纹、竹节等图案。色泽艳丽动人,看上去十分富丽。
行政区划
左贡县辖3个镇、7个乡:旺达镇、田妥镇、扎玉镇、东坝乡、中林卡乡、美玉乡、下林卡乡、碧土乡、仁果乡、绕金乡。共有162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
左贡,藏语意为“犏(耕)牛背”的意思。很早以前,因人们住的地方的地形象犏牛的背,故而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为芒康台吉管辖之地。清末实行改土归流时属科麦县的一部分。1912年后,西藏地方政府设宗,行政区划有邦达、左贡、碧土三个宗,统称左贡宗。1951年7月建立左贡宗解放委员会,1959年4月建立县人民委员会,将左贡宗改为左贡县,1959年5月17日建立左贡县人民政府,隶属昌都地区。原县驻地在亚中村,1967年迁址于旺达。
左贡县辖1个区,16个乡(乌雅乡、吾通乡、拉物乡、觉玛乡、古米乡、碧土乡、加郎乡、东坝乡、中林卡乡、下林卡乡、绕金乡、沙夷乡、仁果乡、加卡乡、田妥乡、美玉乡),160个村委会。
2000年,左贡县辖2个镇、13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180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旺达镇 8057 田妥镇 4864 沙夷乡 1329 美玉乡 3900 古米乡 802 吾通乡 2116 觉马乡 1759 碧土乡 2001 绕金乡 1809 加卡乡 1758 仁果乡 1285 下林卡乡 2594 东巴乡 2672 中林卡乡 5556 拉物乡 1301 。
2019年8月,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左贡县在列。
2009年1月23日,左贡县上榜第二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