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后勤供应系统采用托盘、集装箱、叉车等先进的运输工具和装卸手段,将大量军用物资源源不断从美国本土运送到指定目的地,然后再有序地配送到各个战场,这一做法,促使人们认识到如对物流进行系统的活动,则能完成以往需由多项活动才能完成的任务。于是人们首次发现物流系统功能的价值。
(2) 第二阶段:在二战之后,人们将用于军事上的物流系统动作的方法与技术移植于民间的经济贸易活动中,换言之,在经贸活动中采用物流系统功能,可为企业注入新的管理方法和改变企业的结构模式。
(3) 第三阶段:企业家在运用物流系统功能中发现物流功能能为他们降低商品流通的成本,从而可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人们又发现了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
(4) 第四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机中,人们发现在物流领域里降低成本的空间很大。这一价值的发现,越发引起人们对物流的关注、重视并引而用之。
(5) 第五阶段:由于物流与日益普及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而更加合理地、节约地、充分地使用设备、资源和配置资源。于是人们又发现了物流对改善环境、降低污染和对企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6) 第六阶段:在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之后,人们发现以“物流”为支柱产业的新加坡和香港有较强的抗御经济危机的作用。
一般有两种说法。
1)把降低工资(或提高劳动强度)和减少原材料的消耗作为增加利润的手段,因而这一做法被称为第一利润源泉。在人工和材料成本降到一定限度时,企业家又通过市场营销的手段把扩大产品的销售作为第二利润源泉。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和市场份额有限的情况下,于是企业家便开始注意通过降低物流成本,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因此人们又把现代物流管理称为第三利润源泉。
2)“第三个利润源”说法主要出自日本。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个利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