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产业和商品流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其广幅的地域以及当前中国各大企业在物流运作方面表现出的低效率(平均来说,一个制造商90%的时间被用于进行物流运作,只有10%的时间真正用于生产),中国的物流市场呈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2001年,第三方物流的市场规模还只有400亿元人民币,到2003年,已经超过700亿元人民币,2012年之前预计仍然将以20%的平均年增长率持续大幅度增长。
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已经远远不止于传统的仓储和运输服务; 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在程度和具体要求上都存在很大差异。而导致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各行业目前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其次是各行 业制造运输本身的特性对物流需求的特殊要求。着重选取了物流服务在其行业价值链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对将来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和方向将起至关重要影响的 五大行业——消费电子产品行业、快速消费品行业、汽车行业、冷链行业和医药流通行业。通过这五个行业来分析当前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
五大行业各自面临的竞争压力
由于不同的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不同行业中的企业也面临着不同的竞争压力。以下对各行业的行业特性及其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作一个综述:
2013年4月物流需求下降 印证经济走弱格局
4月物流需求下降从侧面印证中国经济还在走弱,表明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的上升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好转。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5月20日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社会物流需求较3月有所下降。货物周转量环比下降3.8%,其中,通过铁路和水运实现的货物周转量环比分别下降12.1%和4.1%,公路货运周转量环比小幅上升0.7%。
4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中新订单指数为54.9%,比上月小幅回落0.6个百分点。CFLP认为,这是物流相关活动由恢复性增长向平稳运行转变。
尽管单位与居民物流总额保持高速增长,但工业品物流总额增速继续回落。占全社会物流总额达91.2%的工业品物流总额,4月份,可比增长9.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占全社会物流总额6.8%的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可比增长8.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的同环比增速高估了经济实际增长势头”,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统计局公布的同比和环比并不匹配,按照同比数据估算4月环比,则为负增长。 消费电子品行业在中国属于成熟行业,预计今后的市场将进入缓慢增长阶段;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当前这种竞争直接表现为价格大战和对渠道的争夺。
面对越来越短的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的单位价值往往又很高的行业特点,生产商越来越多地采用以销定产的方式,以期尽量少备库存或不备库存,从而要求对市场拥有快速响应能力。而另一方面,价格大战使生产商们在审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致力于降低生产总成本的同时,开始积极在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拓展市场。此外,电子产品的原材料种类繁多且大多属于国外进口,厂商们在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承担繁琐的进出口业务。 以软饮料行业为例,该行业目前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产品品种多、流通快,然而单位价值低,利润已经非常薄,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
生产商们置身于激烈的价格大战中,一方面为降低单位成本而进行集中生产以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为了争取到或保持其市场份额而进行中国范围销售,把对市场的争夺由城市扩展到了农村,导致产销地之间距离遥远。而与此相对,客户对产品的新鲜度和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可得性的要求却到达了近乎苛刻的地步:比如一般在大型超市,如果货龄超过一周就对发送的货品拒收了。此外由于消费者对软饮料需求的季节波动性很大,导致生产商普遍面临着淡季生产、仓储和运输能力过剩而旺季则不足的窘境。 以快餐食物和乳品业为例,该行业正处于成长期的早期。中国在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刺激了冷链产品的消耗,冷链行业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此行业,行业竞争开始加剧。然而冷链的物流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对当前冷链行业的生产商来说,当前市场竞争的焦点不在生产而在销售,而销售的瓶颈在于物流配送:物流的配送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如伊利和蒙牛等企业工厂接近原料产地却要支持中国范围的销售,尤其距离销售量最大的东南沿海一带路途遥远;而像光明乳业等 企业距离东南沿海城市虽然近,但距离其原料产地又是路途遥远 ——整个行业的供应链因此被拉得很长。与此同时,冷链行业的产品对保存和运输又有严格的温控要求,并且产品容易变质。于是长期以来生产商不得不花费大量的 人力和物力承担产品的配送。例如光明乳业拥有8700平方米的冷冻配送中心和200辆配备冷冻设备的运输车辆以支持它在中国32个省和地区的销售。然而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却要求生产商把精力集中在发展其核心竞争力而甩去物流这个沉重的包袱。 尽管医药本身在中国是个成熟行业,随着医药分销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医药流通行业在中国成了一个新生期的行业。中国医药行业长期以来受政府调控,重生产轻流通。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企业各自为营,小而全,缺乏经济规模;医药公司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区性;从药品制造商到医药公司到医院等客户整个产业的供应链存在很大程度的资源重复和浪费。
在医药流通行业,医药公司如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由于医药的采购价格由制造商确定,而销售价格又由国家确定,医药公司一直以来都是整条产业链上最薄弱的环节,缺乏定价的力量;而近来国家政策的改变将原来的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商的分级分销体系扁平化,从而加剧了流通行业的竞争;再加上中国加入WTO以后允许外资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医药公司将直接与他们展开竞争。
因此,优化产业的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以获取竞争力和利润成为医药公司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