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古文翻译 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出自
出自:
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原文: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庑下一小生伏案卧”的翻译为:
在厢房里见一个书生趴着桌子睡着了,(文章刚写成草稿。)
2. 文言文翻译王冕表字元章,是绍兴府诸暨县人。
他的父亲致力农事,他是农家的孩子,年轻时就喜爱学习。他身高七尺多,仪表壮美,胡须飘逸,宛若天神一般。
他精通《春秋》三传,曾经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没有考上,就烧掉为应试所写的文章,更加勤读兵法,具有谋划当代大事的才能。他有时戴着高檐帽,披着绿蓑衣,穿着长齿木屐,挥击着木剑,在绍兴街市上边走边唱;有时又骑着黄牛,拿着《汉书》诵读:有人认为他是个狂人。
同乡人王止善很喜爱和看重他,为此曾去拜见他的母亲。王止善后来作_了江浙检校,王冕前去拜望他,衣衫破旧,鞋尖开了口,脚趾都露在外面。
王止善深深地怜惜他,送给他一双草鞋,婉言劝他担任吏员的职务。王冕笑而不言,放下那双草鞋就离开了。
他回到绍兴,寄居在寺庙的廊屋下,教书为生。他靠墙垒灶,自己做饭过活。
有人送他东西,他却不接受。当时,高邮人申屠駉,刚被任命为绍兴理官,经过杭州,向王止善询问当地值得交往的人物,王止善说:“越地有很多闻名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先辈,我都没有机缘结交。
我的同乡王元章,他的志向和行为都不同于一般人,您如果想跟他交往,非前去拜访他不可。申屠駉到了绍兴王冕居所,就派属员通名求见。
王冕说:“我不认识申屠駉,他所问的是别的王先生”推辞不跟申屠駉见面。吏员不断地请求,王冕呵斥他道:“我是一个处士,难道能参与官府的事情,搅扰你家先生的公务吗?”申屠駉既看重王止善,又认为王冕为人特异,进见的礼节更加恭敬。
申屠駉把王冕的事向州尹宋子章作了报告。他们准备了聘书和礼物,制作了衣帽,一起到王冕家里,请他就任教职。
王冕勉强答应了,进了府学,教了一年多的书。适逢其他的官员相待的礼节不合自己的心意,王冕就写信辞别申屠駉,向东到吴地游历去了。
3. 崔光这篇文言文的译文原文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庑间,不可校数。太后赐百
姓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章武王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太
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曰:“侍中何少?”对曰:
“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
翻译为:
北魏自从在太和年间迁移了国都以后,国家丰足。国库里的物品多得快要装不下了,走
廊和房屋之间的露天场地,也堆满了钱币和布匹,东西多得无法清点。太后决定将多余的布
匹赏给百官,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力气往回拿。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能力,拿上布匹回去
了。只有章武王融和陈留侯李崇,因为拿得太多而跌倒扭伤了踝骨。太后决定不给他俩布匹
了,让他们两个人空着手回去了,遭到了人们的耻笑,侍中崔光只拿了两匹布,太后问他:
“侍中为什么拿得这样少?”崔光回答说:“我只有两只手,所以只能拿两匹,这已经够多
的了。”朝中的人们都佩服他的清正廉洁。
4. 《以俭持家》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原文道生廉约,身为三司,而衣不华饰,食不兼味.一熊皮鄣泥,数十年不易,时 人比之晏婴.第宅卑陋,出镇后,其子弟颇更修缮,起堂庑.道生还,叹曰:“昔 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强寇尚游魂漠北,吾岂可安坐华美也!”乃切责 子弟,令毁宅翻译长孙道生廉洁而俭约,虽是三司显职,而所穿的衣服不饰以华美,食不二味,所用的一副马鞯(jiān),数十年不换,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为晏婴.所住的房屋,低矮而简陋.有一次出征后,家里的人把房屋全部修缮了一番,并建起了堂庑.长孙道生回来后,感叹道:"昔日霍去病认为匈奴没灭,无以为家.今天强大的敌人在北方边境游荡未平,我怎么能安心住这样华美的房子."于是,就把子弟们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并命令他们把所建的房屋毁掉.。
5. 求一篇古文的几句话的意思首先,第二句里的“庑们”应为“庑门”
1、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仰眺”就是抬头看;“森然”意思是高耸雄伟的样子。
本句意思: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2、殿下云级插天,庑们上下,穹碑森立。
“殿”指的是北岳殿;“云级”是很高的台阶;“庑”是堂四面的廊屋;“穹碑”是高大的石碑。
本句意思:北岳殿前台阶极高,四面的廊屋周围,高大的石碑密集的耸立着。
3、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
“短树”,不高的树木;“槎枒”是参差不齐的意思。
本句意思:满山矮树茂密,遍布参差不齐的枯竹。(没有问整句意思,先这样翻)
这几句都是出自《游恒山记》,作者应是徐霞客。
回答完毕
6. 文言文翻译先父曾经说,同乡前辈左忠毅公在京都附近任学政。
一天,刮风下雪特别寒冷,左公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外出,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到一座古庙。在厢房里见一个书生趴着桌子睡着了,文章刚写成草稿。
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外衣盖在书生身上,替他关好门。左公向庙里的和尚问这个书生,原来就是史可法。
等到考试,吏官叫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奇地注视着他,他呈上试卷,就当面签署他是第一名。又召他到内室,让他拜见了左夫人,并对夫人说:“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了。”
善言卷二十
善言卷二十
原文
唯口有枢,智则善转。孟不云乎:言近指远。组以精神,出之密微。不烦寸铁,谈笑解围。集《善言》。
译文
虽然善言者的嘴巴像有转轴一样灵活,但要靠智慧才能转动它。孟子不是说过吗,言辞浅显往往含义深刻。语言要用精神去组织,出口要注意微妙的变化。这样,不需要任何武器,就能在谈笑间化解危机。因此集《善言》卷。
晏子谏景公
原文
齐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缚置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晏子左手持头,右手磨刀,仰而问曰:“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知从何处始?”公离席曰:“纵之,罪在寡人。”时景公烦于刑,有鬻踊者。〔踊,刖者所用。〕公问晏子曰:“子之居近市,知孰贵贱?”对曰:“踊贵履贱。”公悟,为之省刑。
译文
齐国有人得罪了齐景公,景公非常生气,命人把他绑在大殿下,准备处以分尸的极刑,并说:“敢于劝谏的一律斩杀。”晏子左手抓着人犯的头,右手拿着刀在犯人身上作磨刀状,抬头问景公:“古时圣明的君王肢解人时,不知先从哪个部位开始下刀?”景公离开座位说:“放了他吧,这是寡人的错。”景公时,刑法繁杂而又严酷,以致街市出现了很多贩卖踊的人。(踊,就是受了刖刑的人所用的假肢)景公就问晏子:“你居住的地方靠近市集,可知道什么贵什么贱?”晏子回答说:“假肢贵鞋子贱。”景公有所领悟,于是就下令废除刖刑。
梦龙评
晏子之谏,多讽而少直,殆滑稽之祖也。其他使荆、使吴、使楚事,亦皆以游戏胜之。觉他人讲道理者,方而难入。晏子将使荆,荆王与左右谋,欲以辱之。王与晏子立语,有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对曰:“坐盗。”王曰:“齐人故盗乎?”晏子曰:“江南有橘,取而树之江北,乃为枳。所以然者,其地使然。今齐人居齐不盗,来之荆而盗,荆地固若是乎?”王曰:“圣人非所与戏也,只取辱焉。”晏子使吴,王谓行人曰:“吾闻婴也,辩于辞,娴于礼。”命傧者:“客见则称天子。”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请见。”晏子慨然者三,曰:“臣受命敝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不佞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乌乎存?”然后吴王曰:“夫差请见。”见以诸侯之礼。晏子使楚,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傧者更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帷,挥汗成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使楚耳。”
解评
晏子劝谏君王多半以讽喻代替直言,他可算是滑稽一派的开山祖师了。日后晏子也曾出使楚、吴等国,都在谈笑间占上风,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有时正正经经地和对方讲道理,反而很难让对方接受。
东方朔巧救奶妈
原文
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东方朔。朔曰:“此非唇舌所争,尔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因谓之曰:“汝痴耳。帝今已长,岂复赖汝乳哺活耶?”帝凄然,即敕免罪。
译文
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宫外犯了罪,武帝想依法处理,奶妈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这件事不是用言辞就可以争辩的,你如果真的想免罪,在你向皇上辞别时,只需频频回头看皇上,但千万不要开口说话,这样或许能有一线希望。”奶妈被带到武帝面前时,东方朔也在一旁侍奉,就对奶妈说:“你别犯傻了,现在皇上已长大成人,难道还要靠你的奶水养活吗?”武帝听了,显出很悲伤的样子,立即下令赦免了奶妈的罪。
解评
在这则故事这里,东方朔知道强谏是不可行的,于是改变策略,用真情打动武帝,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简雍趣谏先主
原文
先主时天旱,禁私酿,吏于人家索得酿具,欲论罚。简雍与先主游,见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欲行*,何以不缚?”先主曰:“何以知之?”对曰:“彼有其具。”先主大笑而止。
译文
刘备在位时,有一年益州大旱,谷物减产,他便下令禁止百姓私自酿酒。有个官吏在一户百姓家中搜出酿酒的器具,便想对他定罪处罚。一天,简雍与刘备一同出游,见一对男女在路上行走,简雍对刘备说:“他们想做 *** 之事,为什么不命人把他们抓起来?”刘备说:“你是怎么知道的?”简雍回答说:“因为他们身上都带着奸*的器官。”刘备听了大笑,于是下令废除了以酿酒器具治罪的刑罚。
解评
简雍采取幽默诙谐的类比手法劝谏刘备,是为了更容易为人主接受。当你劝谏别人时,也不妨使用一下此方法。
长孙晟使突厥芟草
原文
炀帝幸榆林,长孙晟从。晟以牙中草秽,欲令突厥可汗染干亲自芟艾,以明威重,乃故指帐前草谓曰:“此根大香。”染干遽嗅之,曰:“殊不香也。”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芸除御路,以表至敬。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染干乃悟,曰:“是奴罪过。”遂拔所佩刀,亲自芟草,诸部贵人争效之,自榆林东达蓟,长三千里,广百步,皆开御道。
译文
隋炀帝巡幸榆林,长孙晟随同前往。长孙晟看到营帐中杂草丛生,想让前来迎驾的突厥可汗染干亲自锄草,以显示天子的声威,于是长孙晟故意指着帐前的野草对突厥可汗染干说:“这草的根很香。”染干立即闻草,并说:“没有什么特殊的香味啊!”长孙晟说:“天子所临幸的地方,当地诸侯都亲自洒扫,清除道路,以表示尊敬。现在帐前杂草丛生,我认为是因草香才没被割除。”染干这才明白长孙晟的语意,说道:“这是奴才的罪过。”说完拔出佩刀亲自割草,染干的部下也争相效仿他割草,于是自榆林向东至蓟县,开辟了一条宽百步、长三千里的御道。
解评
有时候,很委婉地说出自己的意图,比直接要求他人为自己效劳更容易让人接受。
解缙敏对
原文
解缙应制题“虎顾从彪图”,曰:“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文皇见诗有感,即命夏原吉迎太子于南京。文皇与解缙同游。文皇登桥,问缙:“当作何语?”缙曰:“此谓‘一步高一步’。”及下桥,又问之,缙曰:“此谓‘后面更高似前面’。”
译文
解缙受成祖之命作诗《虎顾众彪图》,诗句是:“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头。”成祖看了诗句,不由百感交集,立即命夏原吉到南京迎接太子回宫。
成祖与解缙一同出游,成祖登桥后,问解缙:“这应该用什么话来说?”解缙说:“这叫‘一步高过一步’。”等到下桥时,成祖又问解缙,解缙说:“这叫‘后面更高似前面’。”
解评
纳谏,既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技巧的,其中的基本规律,是要准确把握听者的心理,特别是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思想价值体系,唤起对方更高、更大、更强的价值追求,辅之以情感的触动和思想的启迪。如果能这样,就肯定能一语击中。
谷那律谏言
原文
高宗出猎遇雨,问谷那律曰:“油衣若为不漏?”对曰:“以瓦为之则不漏。”上因此不复出猎。
译文
唐高宗狩猎时遇到大雨,就对谷那律说:“如果穿了油布衣服就不会被雨淋湿了?”谷那律说:“如果用瓦做衣服,就更不会被雨淋湿了。”高宗因此不再出老狩猎。
解评
谷那律用机智与冷幽默的谏言方式打动了唐高宗,让唐高宗在想笑又不能笑出来的愉悦中接受了谏议,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进谏方式。运用这种方法进谏的人,往往需要急智,脑袋反应要快,要能够超越对方的反应半拍儿,要能够使对方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此中真意。这种进谏方式好在它不是直接就对方的错误进行驳斥,而是给了对方一个思考的空间,让对方去发现自己真实的意图,他把这个看透问题的“聪明”让给了被谏议者,给了对方足够的面子,让对方自己去矫正自己的过失。就如说相声时的一个包袱,让对方自己抖开,那种感觉是很痛快的,由此看来,谷那律是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和幽默大师。
苏子由善语
原文
《元城先生语录》云:“东坡下御史狱,张安道致仕在南京,上书救之,欲附南京递进,府官不敢受,乃令其子恕至登闻鼓院投进。恕徘徊不敢投。久之,东坡出狱。其后东坡见其副本,因吐舌色动。人问其故,东坡不答。后子由见之,曰:“宜召兄之吐舌也,此事正得张恕力!”仆曰:“何谓也?”子由曰:“独不见郑昌之救盖宽饶乎?疏云:‘上无许、史之属,下无金、张之托’,此语正是激宣帝之怒耳!且宽饶何罪?正以犯许、史罪得祸,今再讦之,是益其怒也。今东坡亦无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安道之疏乃云‘实天下之奇才’,独不激人主之怒乎?”仆曰:“然则尔时救东坡者,宜为何说?”子由曰:“但言本朝未尝杀士大夫,今乃是陛下开端,后世子孙必援陛下以为例,神宗好名而畏义,疑可以止之。”
译文
《元城先生语录》记载:苏东坡被御史弹劾下狱后,辞官家居南京的张安道上书解救苏东坡,本想借南京官府递送京师的公文而进呈给皇帝,但官府不敢受理,于是张安道就命儿子张恕到登闻鼓院投递奏本。张恕徘徊不敢投递。过了很久,东坡出狱了。后来东坡见到张安道为他求情的奏章副本时,不禁吐出舌头,脸色都变了。人们问他其中的原因,东坡没有回答。后来东坡的弟弟子由看了副本,说:“难怪哥哥要吐舌头,他能平安出狱,实在要感谢张恕的胆子小。”仆人问:“这是为什么呢?”子由说:“你难道没听说过郑昌营救盖宽饶的事吗?郑昌在奏本上说:‘盖宽饶上没有许伯、史高这样的亲戚,下没有金日、张安世的委托。’这些话正是激怒宣帝愤怒的原因。况且盖宽饶有什么罪?正是因为他冒犯了许伯、史高才被获罪。如今再揭发他们的短处,只能是更增加了他的愤怒。现在东坡也没有罪,只是因名气太高,和朝廷争高低罢了。张安道的奏章上说‘东坡实在是天下奇才!’怎能不激怒皇上呢?’”仆人说:“那么当时如果要救东坡应该怎么说?”子由说:“只说本朝从没杀过士大夫,如今是陛下开的例,后世子孙肯定以陛下为先例。神宗爱惜名声而畏惧道义,或许就会放了东坡。”
梦龙评
此条正堪与李纲荐张所于黄潜善语参看。
解评
多亏张恕没有将父亲的奏章承交皇帝,不然中国就会少一位大文豪了。由此可见,说话做事之前要先了解对方的性格。宋神宗就好名,他嫉妒苏轼的文采,如果上书中大谈苏轼才能,无疑是火上浇油。
断绝契丹狼子心
原文
契丹遣使与中国书,所称“大宋”、“大契丹”,似非兄弟之国,今辄易曰“南朝”、“北朝”。上诏中书,密院共议,辅臣多言:“不从将生隙。”梁庄肃曰:“此易屈耳,但答言宋盖本朝受命之土,契丹亦北朝国号,无故而自去,非佳兆。”其年贺正使来,复称“大宋”如故。
译文
契丹派使者给大宋送来书信,说两国相互称呼的“大宋”、“大契丹”,好像不像是兄弟之国,应该改为“南朝”、“北朝”。皇帝下诏书交由中书省、枢密院共同商议,多数大臣都说:“不同意就将产生矛盾。”梁庄肃说:“这个容易处理。只要说‘宋’是本朝当初承受天命、获得天下的建国之号。‘契丹’也是北朝开创以来的国号,随便更改国号,不是好的征兆。”这一年契丹派使者来恭贺新年,仍如以往一样称“大宋”。
原文
皇祐末,契丹请观太庙乐人,帝以问宰相,对曰:“恐非享祀,不可习也。”枢密副使孙公沔曰:“当以礼折之,云:‘庙乐之作,皆本朝所以歌咏祖宗功德也。他国可用耶,使人如能助吾祭,乃观之。’”仁宗从其言,使者不敢复请。
译文
宋仁宗皇祐末年,契丹请求观赏太庙乐工奏乐。仁宗询问宰相,宰相回答说:“恐怕契丹人不是诚心祭祀,不可以让他们观学。”枢密副使孙沔说:“应该用礼使他们折服,就说:‘太庙乐曲都是本朝为歌颂祖宗功德而演奏的,别的国家怎么可以用呢?如果契丹愿意派人帮助我们祭祀,就去观学。’”仁宗照孙沔的话答复契丹使者,使者不敢再提此事。
解评
这两则故事都很有意思,当时辽与北宋南北对峙,虽然双方讲和,但辽的武力明显强于宋。因此,辽经常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对此,宋不敢严词拒绝,只好以“礼”服之。
诸人取捷供奉
原文
晋武始登阼,采策得一,王者世数,视此多少;帝既不悦,君臣失色。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帝悦,君臣叹服。
译文
晋武帝刚登皇位时,占卜抽到签数为“一”。王者所传的世代之数,都要看占卜数字的多少而定,所以武帝非常不高兴,众臣吓得脸色也变了。侍中裴楷奏道:“微臣听说天得一就清平,地得一就四方安宁,侯王得一可做天下主。”武帝听了转怒为喜,众臣们很是叹服裴楷的机智。
原文
梁武帝问王侍中份:“朕为有耶,为无耶?”对曰:“陛下应万物为有,体至理为无。”
译文
梁武帝问侍中王份:“朕是‘有’呢?还是‘无’呢?”王份回答说:“陛下顺应万物是‘有’,体察至极的道理是‘无’。”
原文
宋文帝钓天泉池,垂纶不获,王景文曰:“良由垂纶者清,故不获贪饵。”
译文
宋文帝去天泉池钓鱼,钓了许久都没有钓到,王景文说:“这是因为钓鱼者清明,所以鱼儿不敢贪吃饵食。”
原文
元魏高祖名子恂、愉、悦、怿,崔光名子劭、勖、勉。高祖曰:“我儿名旁皆有心,卿儿名旁皆有力。”对曰:“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译文
元魏高祖为皇子们分别取名为恂、愉、悦、怿,崔光则分别为儿子们取名为劭、勖、勉。高祖说:“我儿子的名字旁都有心,贤卿的儿子的名字都有力。”崔光回答说:“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梦龙评
王弇州曰:“诸人虽以捷供奉,然语不妨雅致。若桓玄篡位,初登御床而陷,殷仲文曰:“将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载。”梁武宫门灾,谓群臣曰:“我意方欲更新。”何敬容曰:“此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又,武帝即位,有猛虎入建康郭,象入江陵,上意不悦,以问群臣,无敢对者。王莹曰:“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陛下膺箓御图,虎象来格。”纵极赡辞,不能不令人呕秽。
解评
这四则故事比较类似,都是大臣对皇帝的巧对,虽然有溜须拍马之嫌,但他们才思的敏捷与机智还是值得我们佩服和借鉴的。
众臣巧语
原文
辛巳,肃庙入继大统,方在冲年。登极之日,御龙袍颇长,上府视不已,大学士杨廷和奏云:“陛下垂衣裳而天下治。”圣情甚悦。
译文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肃宗进宫继承帝位,当时还是幼年。即位那天,龙袍太长,肃宗不停地低头看。大学士杨廷启奏说:“陛下穿着长大的衣服而天下大治。”肃宗的表情极为愉快。
原文
嘉靖初,讲官顾鼎臣讲《孟子》“咸丘蒙”章,至“放勋殂落”语,侍臣皆惊,顾徐云:“尧是时已百有二十岁矣。”众心始安。
译文
明嘉靖初年,讲官顾鼎成有一次讲解《孟子》中的“咸丘蒙”章时,讲到“放勋殂落”一句时,身边的大臣都惊惧不已。顾鼎成不慌不忙地说:“尧这时已有一百二十岁了。”众臣的心才开始安定下来。
梦龙评
世宗多忌讳,是时科场出题,务择佳语,如《论语》“无为而治”节,《孟子》“我非尧、舜之道”二句题,主司皆获遣。疑“无为”非有为,“我非尧、舜”四字似谤语也。又命内侍读乡试录,题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上忽问:“下文云何?”内侍对曰:“下文是‘兴于诗’云云。”此内侍亦有智。
解评
这虽是应对之语,其中不乏急智。
朱文公为高弟释梦
原文
廖德明,字子晦,朱文公高弟①也。少时梦谒大乾,阍者索刺,出诸袖,视其题字云“宣教郎廖某”,遂觉。后登第改秩,以宣教郎宰闽。思前梦,恐官止此,不欲行。亲友相勉,为质之文公。公沉思良久,曰:“得之矣。”因指案上物曰:“人与器不同。如笔止能为笔,不能为砚;剑止能为剑,不能为琴。故其成毁久远有一定不易之数。唯人不然,有朝为跖暮为舜者,故其吉凶祸福亦随而变,难以一定言。今子赴官,但当力行好事,前梦不足芥蒂。”廖拜而受教,后把麾持节,官至正郎。
译文
廖德明,字子晦,是朱文公的得意弟子。年轻时曾梦到自己谒见皇上,守门吏卒索取名帖,他从袖中抽出一张署名“宣教郎廖某”的名帖,然后就醒了。后来廖德明中榜提升,被任命为宣教郎,治理福建。廖德明想起当年的梦境,怕自己官职仅止于宣教郎,便不想赴任。但亲友都劝勉他,于是他就去请教朱文公。朱文公沉思良久后说:“我知道了。”接着指着桌上的东西说:“人和器物不同,像笔只能是笔,不能当砚台用,剑只能是剑,不能当琴弹,所以不论它的年限有多长,它的功用是不变的。只有人不同,也许早上是凶残的盗跖,到晚上就成了尧舜,所以一个人的吉凶祸福也会随时间变化,很难说固定不变。现在你奉命治理福建,只要尽心竭力为百姓做好事,以前的梦不必耿耿于怀。”廖德明接受了朱文公的教诲拜谢离去,后来廖德明握旌旗持符节,官至正郎。
注释
①高弟:谓门弟子之成绩优良者。
解评
梦只是一种生理反应,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神奇,但人们还是对他深信不疑,朱文公也只是抓住了人的这种心理加以引导,不过他所说的为官治理之道,正是一个正直廉明的官员所必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