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从日本强占下收回祖国以后,因为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撤退前的破坏,台湾经济可以说是千疮百孔,1949年10月以后, *** 上层一批经济要员到了台湾,并给原来600万人口的台湾地区又增加了200万人口。
台湾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现在进入了经济的起飞阶段,创造了台湾的“经济奇迹”。
台湾经济起飞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第一, *** 上层集团到台湾的时候,把当时他们所控制和掌握储备的黄金、银元和美钞都搬到了台湾,并把在大陆能够拿到的各种战略物资、生产物资、生活资料都搬到了台湾。
当时有人回忆,他们是一斤面粉、一纸张都要运走。
就在上海战役的时候,蒋军指挥之下运走的物资应该有1500船,这是台湾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
第二, *** 上层在去台湾的时候,在带走的200多万人中间,有30 万人才,包括高级知识分子、各种技术工人以及工商业者,只要有资金有市场他们马上就能生产。
这些从大陆带去的人才对台湾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当时 *** 带去的60万的军事人员后来也成了 *** 民党经济建设的主力。
别看他们是军人出身,但他们在 *** 方面的组织之下,退伍后从事最艰苦的基础建设,一直到现在还发挥着的巨大作用。
台湾穿越大山小山的6条横贯公路,都是这些退伍老兵建的。
第三,台湾经济有美国的援助。
美国从50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1969 年,每年都有固定的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给台湾。
这个应该成为台湾经济发展起来的重要的外援之一。
第四是两岸同胞的创造性的劳动。
一个是 *** 上层集团从大陆带去的200多万各种各样的人才,另外还有在岛内的当时600多万的劳动者。
他们共同以他们的智慧、创造性的劳动,创造了台湾经济。
第五,要谈台湾经济发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 方面到台湾的前40年间,台湾经济决策失误的很少,从最早的经济恢复,到来料加工,大进大出,然后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政策。
可以说他们从政治上、政策上给台湾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保证。
这也是台湾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题一:读台湾略图,完成下列各题.(1)台湾省充分发挥海岛的优势,形成了“______”型经济.(2)图中A、B、C (1)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条件,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2)读图可知,A是台湾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台湾省最大的城市台北,B是以高新技术产业而著名的新竹,C是位于台湾岛西南沿海的高雄,是新兴的重化工业基地,也是台湾省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3)台湾岛西部为平原,东、中部为山区,因此城市、居民主要分布在台湾岛西部;(4)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生产水果,素有“水果之乡”的美誉,盛产芒果、菠萝等;(5)台湾主要少数民族高山族,因此大陆游客赴台湾南部原住居民地旅游,可以欣赏到颇具特色的高山族歌舞.故答案为:(1)进口-加工-出口;(2)B新竹;(3)台湾岛西部为平原,东、中部为山区;(4)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5)高山.
问题二:台湾经济发展比大陆好到底是什么原因? 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得益于大量的美国经济援助以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1950年至1965年给台湾的经济援助共计l5亿美元。15年间,“美援平均约占台湾投资毛额的34%,从而弥补了台湾商品及劳务人超的91%”。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不仅限于资金或物资,还包括军事援助、低利贷款、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人才支援等。美援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台湾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美援,“台湾经济至少要比现在落后20-3O年”。此外,战后西方国家在60-7O年代的经济繁荣,给台湾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二)从祖国大陆带去的财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 统治集团败退台湾时,从上海运送黄金 80万两以及大量银元、美钞到台湾,由孔、宋家族将20亿美金转移至美国花旗、大众等银行,并带去了大批各类财经人才。这些资金和人才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 *** 统治集团还将大量的机器设备运到台湾。
(三)台湾民众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台湾民众勤奋节俭、吃苦耐劳,对台湾在提高储蓄率以集聚资本,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作出了牺性,中小企业者成为出口贸易的主角。
(四)台湾当局制定了稳定中求发展等经济政策。如在发展策略上先发展农业及劳动密集型工业,再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然后发展出口导向工业,较好地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并有效地利用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契机。
(五)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十多年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已具一定规模,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保证了其贸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岛的投资能力。大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的困难,并且有利于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特别是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祖国大陆在台湾出口份额中的比重上升,减轻了台湾外贸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对台湾经济的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问题三:目前我国台湾已形成了什么经济 中华民国台湾已经形容高科技生产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
问题四:珠江三角洲和台湾省的经济类型分别是什么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类型是外向型的经济;台湾的经济类型是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故答案为:外向型经济和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问题五:台湾经济的支柱是什么?? 20分 1949年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浮-1952年)。
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各4.7%。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人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
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71.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制收购等不等价交换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业。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
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力。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业化和出口扩张起了重要作用,民间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台湾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台湾GDP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
自8O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此,台湾当局于1986中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
问题六:台湾重点发展出口工业,形成什么型的经济? 外向型出口工业
具体来说就是进口原材料,进行精密加工制造,再对外出口
问题七:台湾经济以前是靠什么发展的? 台湾经济是全球第15大的经济体系,特色为中小型企业众多,与日韩以财阀为主体截然不同。经济结构已经逐渐由高科技产业取代原先的劳力密集工业,且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52年的35%下降到2%。至今形成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合计比例逐渐过半的形势,但也面临传统产业快速外移(特别是中国大陆的“磁吸效应”)的问题。台湾的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大多数电脑电子零部件都由台湾生产。对外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日本和美国长久以来一直是台湾前两大贸易伙伴,但在2005年后退居二三名,中国大陆成为台湾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对象,2006年进出口贸易前十名为:中国大陆、日本、美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沙乌地 *** 、澳大利亚。另有部分转向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台湾还是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的主要投资来源,此外,在中国有超过5万多个台资企业,长期居留的台商及眷属则有上百万人之多。 查看原帖>>
问题八:台湾经济发展比大陆好到底是什么原因 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得益于大量的美国经济援助以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1950年至1965年给台湾的经济援助共计l5亿美元。15年间,“美援平均约占台湾投资毛额的34%,从而弥补了台湾商品及劳务人超的91%”。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不仅限于资金或物资,还包括军事援助、低利贷款、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人才支援等。美援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台湾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美援,“台湾经济至少要比现在落后20-3O年”。此外,战后西方国家在60-7O年代的经济繁荣,给台湾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二)从祖国大陆带去的财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 统治集团败退台湾时,从上海运送黄金 80万两以及大量银元、美钞到台湾,由孔、宋家族将20亿美金转移至美国花旗、大众等银行,并带去了大批各类财经人才。这些资金和人才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 *** 统治集团还将大量的机器设备运到台湾。
(三)台湾民众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台湾民众勤奋节俭、吃苦耐劳,对台湾在提高储蓄率以集聚资本,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作出了牺性,中小企业者成为出口贸易的主角。
(四)台湾当局制定了稳定中求发展等经济政策。如在发展策略上先发展农业及劳动密集型工业,再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然后发展出口导向工业,较好地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并有效地利用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契机。
(五)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十多年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已具一定规模,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保证了其贸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岛的投资能力。大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的困难,并且有利于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特别是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祖国大陆在台湾出口份额中的比重上升,减轻了台湾外贸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对台湾经济的稳定也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