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西屏镇镇政府驻府前街,人口5.68万。邮编:323400。辖6个社区、52个行政村:城南、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古城;邵山脚、孙源、竹客口、源内、丁山头、西岔、项桥下、大路口、北山、铺门、上连头、西一、西二、西三、西四、西五、西六、西七、西八、西九、西十、西十一、阳东坑、官溪、塔寺下、桐溪、乌形山、瓦窑头、项弄、周岔、安乐山、塘寮、白沙、活源、水南、青龙、青蒙、东岗寮、程徐、横山、新溪、岩下、踏埠头、竹溪、南山、市口、潘村、郑弄口、水车、岩西、清路、桥头。
西屏镇是松阳县治所在地,是松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松古盆地东南部,50省道龙(游)丽(水)线和上(武义上交道)松(阳)线在城东交汇。距丽水68千米,距金华市121千米。全镇总面积10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5257亩,林地面积81465亩。西屏镇下辖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城中、古城6个社区居委会和西屏、阳溪、水南3个办事处,共有53个行政村(包括瓦厂村),117个自然村,总人口5.8万余人。
西屏原名紫荆村,古因西屏山而得名。西屏山奇水秀,城西、城南有“望松观日”、“石笋仙踪”、“百仞云峰”、“双童积雪”、“石空飞瀑”、明清古街等景点,城西2公里处有始建于北宋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延庆寺塔”。城内有兄弟进士牌坊、鹦鹉冢、汤兰公所、城隍庙等名胜古迹,宋代四大女此人之一张玉娘(1250~1277,字若琼,号一贞居士)出生于此,其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遗稿《兰雪集》“可与风、雅、颂并称”。 坚定不移地把工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依托本地资源条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加大工业的投入,合力兴工,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工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合力扶工的氛围基本形成。坚持以项目带开发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西屏工业园区、城东工业小区和工业重点村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健全管理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各园区和块状经济区的集聚功能日益显现。目前,城东工业园区已实现固定资产投入1.05亿元,形成重点集聚机械制造、竹木加工、化工等产业,年产值近3亿元的工业洼地。二是重中之重抓招商,引资为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弥补该镇硬件条件的不足,我们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招商氛围。另一方面,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双管齐下的办法,开拓招商渠道。一是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将招商引资工作与干部年度考核挂钩。二是设立引进奖,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全民招商的氛围正逐步形成。城东工业小区工业企业从1998年的160余家发展到现在的300余家,金亿特有限公司、三阳纸业公司、东俊制衣有限公司等外来企业注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快该镇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坚持扶优扶强,巩固提高现有企业。实施主要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每年选择30家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实施三优一高工程,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努力把现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企业和产业做大做强。1995年引资的雷克机械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培育,已成为年生产摩托车4万余辆,产品出口,年产值超亿元的浙南摩托车生产龙头企业;金星文教具用品有限公司、绿野木业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也成为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县重点企业。2003年,全镇实现产值超亿元企业1家、超千万元企业8家,销售产值超500万元企业16家,通过IS9000认证企业有10家,有13家企业注册了商标,10家企业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此外,注重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法》宣传活动,组织安全生产检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增强。积极稳妥开展破产企业的改制,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西屏镇现有城东工业区块,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现有企业等,形成了不锈钢制造、竹木加工、外贸服装等支柱产业,共有37家企业入驻生产;2003年建成的省级特色工业园区——松阳工业园区坐落于该镇北面,该园区已吸引68家企业入驻生产。2009年,工农业总产值10.8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92亿元,农业总产值1.97亿元,财政总收入1760万元。 松阳实验小学 位于松阳县西平镇,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下辖三个分校:毓秀分校、城南分校,一所附属幼儿园,一个校办企业。目前,在校学生3356人,教职工200余名。
依托名校优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9月5日,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新学期开学典礼暨升旗仪式分别在绿洲分校、毓秀分校、育英分校同时举行,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顺利开学。因此,松阳县首个小学集团学校正式成立。
西屏镇中心学校是一所市级示范性小学,2003年被市政府授予“模范集体”,1999年—2003年被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学校原校址设在要津路2号,其前身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的公立育英初等小学堂。94年县城太平坊改造工程实施,校园整体搬迁重建,新校园坐落在县城太平坊路11号,占地面积9356㎡,建筑面积4470㎡。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一座乐园。
1998年西屏镇校有教师64人,有21个班级,在校学生有884人。全镇有小学24所(镇校3所.南门1所.水南9所.阳溪11所)教师有171人,有83个班级,在校学生有2650人。
根据松阳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建立该镇教育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在主管部门和镇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以布局调整为主线,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率,初步形成比较科学、合理的办学格局,到2003年全镇小学布局,以西屏镇校为中心,阳溪小学、水南小学为辅导点,西坌小学、大竹溪小学为村级完小点,南门小学(2001年9月)并入镇校,将南门小学定为镇属中心幼儿园。水南初中于1999年9月并入城南中学,阳溪初中于2003年9月并入民族中学,原阳溪初中校址扩建为阳溪中心小学,阳溪小学原址将建成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形成全镇五所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成技校的格局)。
2003年,西屏镇校有教职工75人,大专以上学历达到53%,小学高级职称达到65%,有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97人;全镇小学有教职工176人,大专以上学历达到38%,小学高级职称达到59%,有5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有2308人。 松阳县第三中学 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西屏山南麓,学校校园整洁、布局合理,环境幽雅,一年四季,绿树掩映,鲜花盛开。为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材的理想之地。学校创建于1974年,近几年来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一跃成为丽水市规模最大的初中。
松阳县城南中学创建于1999年8月,是在撤并的原水南、竹源、竹溪三所初中基础上易地重建的一所联办中学。2003年8月原叶村初中并入,2004年8月原斋坛初中并入,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力量得到整合,办学水平显著提高,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学校坐落于松荫溪畔,现占地面积38亩。学校办学设施优良,拥有3个多媒体教室和300米环形跑道的田径场,电脑房、物理实验室、生化实验室一应俱全。学校现有25个班级,1200余名学生,生源主要来自西屏、叶村、斋坛、竹源一镇三乡。现有105名教职工,中高级教师66名,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70%以上。
中山市是广东省辖地级市,下设24个镇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连广州,毗邻港澳,全市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半径100公里范围内有5个机场(其中3个是国际机场)和4个外轮深水码头,从水路至香港只需75分钟。京珠高速公路、105国道、番中公路等交通干线纵贯全境。居住人口235万(其中外来居住人口100万),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有80多万人,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
中山古称香山,因境内五桂山多奇花异卉,四季飘香而得名。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设立香山县。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香山县翠亨村诞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同年4月15日,香山县易名中山县,以纪念孙中山先生。1983年12月,中山撤县设市,1988年1月1日升格为省辖地级市。中山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城市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不断取得新进步。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97.1亿元,增长17.8%,工业总产值1767.5亿元(不变价),增长31.3%;一般预算财政收入36.6亿元,增长19.9%。在2003年中国社科院等单位联合对中国200个主要城市竞争力的评估报告中,中山市位居第20位,全省第4位。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中山市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为重点,引进、培育和发展名、优、稀、特、新产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效益稳步提高。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10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003年全市农业产值34.1亿元。同时,基本完成并开展新一轮“一区三线”森林改造、农桥农路建设、低产鱼塘整治、“四旁绿化”和缓坡山地种果、内河整治“五项工程”,加强水利设施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农村用电底度收费,实现城乡同网同价。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实施教育收费“一费制”,农民负担减负率达76%。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行农村财务电算化管理和会计委派制,完善村务公开等各项管理制度。
产业优势日益突显,工业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中山市坚持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和“产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突出抓好名牌战略和技术创新,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健康增长势头,增幅连续三年位居珠三角首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了东部高新技术、北部传统优势或特色工业、南部出口加工工业的布局。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国家精细化工生产基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中国灯饰之都、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电子音响产业基地、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牛仔服装名镇等13个国家级产业生产基地。积极扶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竞争优势持续增强。会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2003年成功举办3·28招商经贸洽谈会、沙溪国际休闲服装节、(中山)国际电子信息技术与产品博览会等一系列会展活动。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强,2003年支柱产业产值(规模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4.7%。开展示范园区创建活动,工业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立项建设的工业园区共40个,规划面积22万亩,已引进企业3092家。开展争创工业强镇(区)活动,有11个镇区年工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开展评选中山十大名牌产品活动,全市拥有中国名牌6个,驰名商标1个,国家质量免检产品17个,省名牌产品51个,著名商标37个。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坚持用好“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加强关贸、检贸、税贸、银贸合作,提高“大通关”水平。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推进质量与科技兴贸战略,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市外贸出口82.5亿美元,增长44.2%;实际利用外资9.5亿美元,增长23.8%。至2003年底,全市有外商投资企业35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山市设厂20多家,长虹、TCL、小鸭、格兰仕、美的等国内大企业也在中山投资。民间资本准入限制放宽,激活民间投资,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10多万户。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市民消费层次不断提高。逐步完善第三产业发展政策体系,进行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对民间资本从事第三产业实施优惠政策,政策拉动效应明显。鼓励现代流通业和旅游业发展,商贸物流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火炬商贸物流园、西北部工业组团产业物流园和城市配送物流园等三大物流园区顺利启动。抓住CEPA机遇,加强对外联系和沟通,努力把中山打造成为港澳零关税产品的集散地。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支柱,建成了中山城、岐江公园、孙西步行街、岭南水乡、泉林山庄、詹园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旅游新景点,“孙中山故居”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五年间民营资本新办旅游景点13家,投资2亿元,推动了旅游市场成熟和拓展。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新建住宅小区120个,销售361.38万平方米,销售额90.31亿元。市民消费层次显著提高,由传统温饱型消费向现代质量型消费转换,新兴消费方式不断涌现,汽车、教育、文化、体育、信息等消费活跃。金融、证券、保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迅速发展。饮食、休闲娱乐业发达。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日益优化。近年来,中山市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在城市建设中着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步伐,形成了以服务经济社会、提高居民生活素质为主、城乡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建设良好的城市设施和人居环境,形成了较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中山市历来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引进国际先进理念,依照国际先进标准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城镇化水平达60.7%。目前,全市公路里程1345公里,公路密度为74.7公里/百平方公里。程控电话装机容量79.8万门,移动电话用户196.6万户,光缆长度2237皮长公里,互联网用户近30万户。水力、电力设施完备,供应充足。中山港码头年吞吐量400万吨和40多万标箱,居中国十强和世界百强海港之列。全市有三星级以上酒店20多家,目前在建5星级酒店3家。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做好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进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和水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水、空气、噪音等综合整治,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环境综合定量考核连续5年排广东全省前5名,绿化覆盖率达到38.3%,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78平方米。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畅通工程模范城市”、 “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城市”等称号。1997年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人居奖”。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应对加入世贸需要,清理规范性文件1100多件。坚持重大事项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制度,坚持市政府领导与人大、政协领导座谈及重大决策听证等制度。开通了中山市党政信息平台,坚持市长接待日制度,开通市长专邮和电子邮箱,在《中山日报》开办《政报》,实行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政务、村务、厂务公开不断深入,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各级信访责任,做好安全生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启动了新一轮以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攻坚战,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成了95%以上公有企业的转制工作。公有资产监督、管理、营运体系不断完善,效益提高,2003年列入考核类公有企业利润增长3.2%。审批制度、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成效。开展了三轮审批制度改革,共减少审批事项1000多项,减幅75.1%,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推行“窗口式”、“一站式”办公,行政成本进一步降低,效率进一步提高。
科教文卫全面进步,各项事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实施“人才柔性流动”战略,科技人才和中高级技术工人储备丰富,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广东省第5位,各类人才达22.99万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能力明显提高,获得省以上科技成果62项,承担国家“863计划”5项。各级高度重视科技投入,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的2.2%。加强产学研合作,全市各类研发机构90多个。中山民营科技园被评为“全国十佳民营科技园”,小榄、古镇、沙溪、大涌、南头、黄圃、民众、东凤8个镇成为“广东省科技创新专业镇”。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初中升高中升学率91.8%,高等学校毛入学率29%,基础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全市有各类高校、中专、中技、职业高中26所。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广东药学院等著名高校在中山市办校。启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调整学校布局,推进名师、名校、名校长三大工程,教育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发挥“伟人故里”优势,提高城市文化品位,重建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建成一批文化设施。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举办了大量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人口率达到40%。开展卫生事业改革,整合医疗资源,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72.4%,居民健康水平稳步上升,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4.3岁。完成了省下达的人口控制指标,计生服务质量上了新水平。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为10.4‰,计划生育率93.5%。
大力发展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2003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6元,增长4.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520元,增长10.8%。城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4.2平方米,建成解困房近4万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城区双困户住房问题。各级财政增加资金投入,提高低保对象的保障标准,社保体系逐步完善。各类险种参保270多万人次,最低保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初步建立了与低保相配套的医疗救助、住房解困、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高度重视城乡就业问题,市级财政安排1600万元,实行城乡就业培训补贴等多项扶持性政策,城乡就业新增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关注困难群体和残疾人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山人民将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从增量型经济向效益型经济的转变,增创城市经济新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