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438000
英山县地处大别山腹地中心,鄂皖边陲,乃鄂东门户,南50公里与黄石市、九江市隔江相望,西50公里接“京九”大动脉,东200公里连通安徽省-合肥市,西170公里即长驱九省通衢的大武汉市,素有荆杨大道、吴楚咽喉、江淮要塞、皖鄂通衢之称,现辖11个乡镇,309个行政村,8个国营农林牧渔场,面积1449平方公里,总人口40.5万人。
英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为皋陶部落,西汉为英布封疆,宋为毕升故里,乃七星(皖:太、岳、霍、金,鄂:罗、浠、蕲七县环拱)拱月(北宽南窄,与北斗星相趋相向)之县,汉属荆州江夏郡,晋属豫州弋阳郡,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立县,元、明、清属淮南六安,民国属安庆,1932年由安徽划归湖北。
英山是块红色的土地,曾孕育出一大批卓有成效的仁人志士。清代主审和_-大案的刑部尚书-金光悌,辛亥革命元老傅慧初,对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提供确切依据的西伯利亚调查专员王孰闻,民国时期曾组织营救“七君子”的上海律师公会会长李次山,继-任0-书记的傅维钰,继-任南昌卫戍司令、-长的彭干臣等,在中国历史舞台占有一席之地。黄埔军校一、二、三期学员中,英山籍人数居全国首位。英山是革命老苏区,早在1927年就组建0党组织,1931年建立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从这里西征,红二十七军在这里组建,这里是红二十八军游击根据地,又是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起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将英山作为主要军事通道,在此迂回鏖战,红军时期造就师级以上领导干部22人,在当时仅18万的人口中,为主力部队输送子弟3万多人,牺牲七千余人,被称为“血染红土三尺深”的红色苏区。
英山人杰地灵,代代人文辈出。英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升的故里,现代著名作家刘醒龙、熊召政、姜天民也生长在英山。英山的黄梅戏在全国小有名气,一首《银锁怨》唱遍江淮大地,演进了中南海,一曲《天堂梦》业已进入了“五个一”工程奖的攻关阶段。
英山有着丰富的资源。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1449平方公里版图面积上,群山绵延,土地肥沃,山川秀丽,山城锦绣,不仅“蚕吐丝、树结油、蜂酿蜜、叶泡茶、根入药”物产富饶,是湖北也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丝绸大县和药材之乡,又是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风光宝地。有享誉江淮的“华中河谷第一景”——吴家山龙潭河谷风景区,有新世纪湖北第一缕曙光升起地的红色根据地--桃花冲风景区,有拥有中国第二大温泉的锦绣山城--温泉游览区,有世界第一座茶叶公园--乌云山茶叶公园。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峰,雄奇险峻;壑,绿水长流;人,勤劳淳朴;地,物华天宝,被誉为“鄂东旅游业的支撑点,大武汉的后花园”。
近几年来,英山县委、县政府紧紧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科学决策,提出“特色富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战略,全面建设“全国名茶县、新型工业县、生态旅游县”,为把英山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县人大常委会于一九九二年作出了《关于每年谷雨节为英山茶叶节的决定》,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茶叶节,全县茶园面积达7700公顷,茶产量达11500吨。工业改革稳步推进,招商引资取得新的进展,民营经济、旅游经济发展较快,全县新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2212户。加快完善各个旅游景区建设,推出了假日游、周末游、农家游、生态游、避暑游、夏令游、金秋游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0万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荣获“全省两基教育先进县”、“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全省计划生育红旗县”等荣誉称号。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英山县榜上有名。
2020年11月,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排行榜出炉,英山县位列第14名。
2020年6月,英山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二十五军))。
2020年3月,英山县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2019年3月,英山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鄂豫皖片区)。
2019年,英山县入选2019年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实施县。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邮编是多少
邮编:434000
监利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南端、洞庭湖北面。南枕长江,与湖南省岳阳市一桥相连;北依东荆河,与仙桃、潜江相邻;西带白鹭湖,接壤江陵、石首;东襟洪湖,与洪湖市共享天然湖区。因公元222年吴国设卡派官在此“监收鱼稻之利”而得县名,全县国土面积3460平方公里。
截至2019年底,监利市辖3个乡、18个镇、2个管理区、1个经济开发区、67个社区居委会、323个建制村,总人口156.6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0.04亿元。
监利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首批改革与建设试点县,是全国水稻第一县、中国小龙虾第一县、中国黄鳝特色县、中国黄鳝美食之乡、中国面点师之乡、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
监利是国家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建设区域,地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与长江经济带“交汇区”、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圈“辐射区”,处于全省“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深度影响区,是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与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的交点。
监利是荆楚古县、红-城。监利孕育自长江、汉水,诞生于古云梦泽,境内有大溪文化和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迹,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荆台、章华台的建筑艺术举世无双;伍子胥、申包胥两位先贤声名远扬;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此创作《离骚》。监利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心,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于监利周老嘴镇,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诞生于监利汪桥镇,贺龙、周逸群、柳直荀、段德昌等革命先烈曾在这里浴血奋战,有近15万英雄儿女牺牲在监利,仅在册监利籍革命烈士就有5000多人,县内保存有323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
监利是鱼米之乡、活力之城。监利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首批改革与建设试点县,连续多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是全国水稻第一县、中国小龙虾第一县、中国黄鳝特色县、中国面点师之乡、全国生猪出口和调出大县,“福娃模式”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四化同步”发展的一面旗帜。监利工业基础完备,实行“一区四园”(经济开发区,城东工业园、新沟工业园、朱河工业园、白螺工业园)管理模式,园区坚持产城一体、生态优先的建设理念,建成区面积达到34.5平方公里,锦沙湖湿地新城、文化体育中心、市民之家、招商中心、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总投资超过30亿元,基础条件成熟,工业配套完备,生活服务便利。
监利是文化名县、大爱之城。监利人文荟萃,三国古迹遍布全县各地,有周老嘴镇、程集镇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__咚》、《裴伦传说》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北书画之乡”、“湖北摄影之乡”。监利书法名家辈出,走出了王遐举、王轶猛、王庆云等享誉海内外书法界的“荆楚三王”,是“湖北书法之乡”,正在创建“中国书法之乡”。监利是“98抗洪”主战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就在这里孕育诞生。监利致力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打造精神高地,2015年6月1日从南京驶往重庆的“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监利大马洲水域翻沉,监利广大干群上下一心,积极参与救援和善后工作,用担当和善行展现了优良作风,体现了人间真情,书写了小城大爱,李克强总理专门作出批示,对监利“小城大爱”精神给予充分肯定。
监利是滨江水乡,宜居之城。监利位于长江中游,洪湖西岸,境内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是一座滨江滨湖园林城市。监利区位优势明显,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叉辐射区域,随岳高速公路贯穿南北,荆岳长江大桥连通湘鄂两省,江北高速公路横亘东西,江汉平原铁路正在加速推进,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监利旅游资源丰富,水乡文化、农耕文化、荆楚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相互交融,拥有洪湖西岸、东港子湿地、长江故道紫云英花海、大垸万亩桃林荷海、杨林山宗教文化等众多旅游资源,监利小龙虾、黄鳝、麻鸭、河蟹、贡米、面点、粮酒等美食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监利市榜上有名。
2020年3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9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监利市位列第97名。
2019年8月,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监利市在列。
2018年2月,监利市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7年12月,监利市上榜2017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
2017年12月,农业部认定监利市为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7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监利市为2017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6年7月,监利市荣获2016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16年2月,农业部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确定监利市为2014—2015年度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
2015年3月,监利市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14年1月,农业部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确定监利市为第二批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
2005年,监利市位列2005年度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第39名。
2005年,监利市位列2005年度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第78名。
2004年,监利市位列2004年度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第43名。
邮编:431600
汉川建县始于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因汉江横贯全境而得名,素有“鱼米之乡、江汉明珠”的美誉。1997年3月撤县设市,全市国土面积1663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场办事处、1个省级高新区,人口113万。是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全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河蟹之乡。县域综合实力稳居全省一类县市十强,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先后获评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全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百强、全国GDP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国工业百强县市。202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5.66亿元,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26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5亿元,财政收入33.3亿元,地方公共预算收入20.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281万美元;实现外贸出口4.76亿美元。
汉川是区位优越的枢纽之城。汉川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毗邻武汉,位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45公里,距武汉三大火车站均只有1小时左右车程;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沪蓉高速、沪渝高速、G348国道、汉丹铁路、汉宜高速铁路穿境而过;境内93.1公里汉江黄金水运线直通长江。S109(汉蔡快线)、索高旅游公路、新沟二线船闸建成通车,沿江高铁、武天高速、孝汉应高速加快推进,规划中的S114(马口高山至蔡甸索河一级公路)、汉川城区至马鞍一级公路、分水至北河一级公路等通道直通武汉。
汉川是产业雄厚的工业之城。全市形成纺织服装、金属制品、食品加工、印刷包装、电力能源、光通信六大主导产业,拥有规上企业427家,规上工业总产值全省领先。制线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马口被评为“中国制线名镇”;钢帘线生产能力全国领先,是全国三大童车出口基地之一;食品加工业规模稳居全省前三位;印刷包装产业形成全省重要包装产业集群;电力供应、热电联产规模居全省前列;光通信产业是武汉光谷重要配套基地。泛家居、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商物流、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汉川是资源丰富的物阜之城。全市境内沃野平畴,物产丰富。建成粮食、水产、畜禽、蔬菜四大特色板块基地,是全国414个产粮大县之一,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亿斤以上;是全国牲猪调出大县,家禽出笼量全省第一,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三,莲藕产量全省第一,是武汉周边重要的“菜篮子”基地。拥有“汉川莲藕”“_莲”“_汊湖螃蟹”等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在全省五度夺冠。
汉川是活力充沛的创富之城。汉川重商崇商传统浓郁,是最早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县市之一。汉川商贸繁荣活跃,营商环境优越,基础设施完备,区域布局合理,“活力汉川、创业之都”盛名远播,“一区五园”(市经济开发区、福星工业园、马庙纺织工业园、北河工业园、城南工业园、分水工业园)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汉川是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汉川建县始于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是湖北省首批评选的“千年古县”,境内历史遗存众多,古霍城遗址、马口窑遗址、乌龟山遗址等保护完好。“汉川善书”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马口陶、汉川荷月被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川自古人杰地灵,有被称为“湖北第一、天下第七”的晚清举人黄良辉;有一代辛亥志士向岩、光照史册的王平章;有当代文艺才子胡沙、汪桂芬、严文井等。
汉川是生态秀美的宜居之城。汉川水域资源得天独厚,河湖纵横,水乡特色浓郁,水域面积达51万亩。拥有汉江、汉北河等大中型河流44条、纳入省管名录的湖泊15个。涵闸河、泵站河蜿蜒市区,_汊湖列入全省湖泊清淤试点,抓紧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天屿湖国际休闲社区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田水湾生态休闲农庄、百禾生态农业园、瑞宏生态农业园等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蓬勃兴起,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形成。城乡环境极大改善,汉江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建成了“户收集、村集并、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转运体系,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
2021年1月,湖北省科技厅公布汉川市为第二批湖北省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单位。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汉川市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汉川市上榜。
2020年5月,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名单出炉,汉川市榜上有名。
2020年5月,第二批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出炉,汉川市榜上有名。
2020年3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9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汉川市位列第28名。
2019年10月,汉川市入选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位列第17名。
2005年,汉川市位列2005年度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第88名。
2004年,汉川市位列2004年度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第9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