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
在安徽桐城市的西南方向,有一条长100米,宽2米的巷子。从康熙年间开始,便流传着一则故事。这则故事就是有名的“六尺巷”。
“六尺巷”旧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1985年成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专项拨款修复,1999年在原址上进行扩建。如今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石牌坊和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成为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
六尺巷来源
历史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源于张家和邻居的一次纠纷。
清朝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这一职位相当于唐宋时期的宰相,官职之高,位极人臣。另外其子张廷玉,也考中了进士,在朝为官。当时张家在安徽桐城非常显赫。父子皆为京官,老家的事物全部交由老管家打理。
一日,张英家要盖房子,地界紧靠着邻居叶家。叶家当时出了一个秀才,也算不错的家庭,但和张家相比却还是天壤之别。这时,叶家提出要张家留出一条路以便出入。
但张家的管家却不同意,因为他家的地契上写得非常明白,“至叶姓墙”。也就是说要留一条路,张家就吃亏了。即便要留路,也得两家各退后几尺才行。
俗话说:“宰相家人七品官”。这位老管家觉得自己是堂堂的宰相家总管,况且这样建墙也有理有据,叶家一个穷秀才的意见不值得搭理。
于是老管家命令工人沿着叶家墙根砌起了新墙。这个叶秀才是个倔脾气,一看张家把墙砌上了,咽不下这口气,秀才自己能动笔,一纸状文告到了县衙,打起了官司。
这时候有人劝秀才说,人家张家有背景有关系,况且人家也是有理有据的,最好还是放弃吧。但倔强的秀才就是不听,还扬言要把官司打下去。老管家一看不对劲,赶紧给张英写了封信。
不久,老管家收到了主人的回信。信中没有多说话,只有四句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管家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于是他来到叶家,告诉秀才说,张家明天就拆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秀才以为是戏弄他,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
这时候管家就把张英的那首诗拿给秀才看,秀才也是文化人,看完以后也惭愧难当,十分感动地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叶秀才见了心中激动,也把自家的墙拆了后退了三尺。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