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植物种类的地理成分,青藏高原各地也有显著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南缘,东喜马拉雅南翼的低海拔地区属古热带植物区,热带地理成分占优势,种属数虽较多,每属内所含的种数却较少,说明这里处在古热带植物区的北部边缘,属热带亚洲成分,起源大都比较古老。如三尖杉科的印度三尖杉,买麻藤科的买麻藤,金缕梅科的阿丁枫,龙脑香科的羯布罗香等。高原东南部属森林植物区系,以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为主,含有数量众多的木本植物,组成各种类型的森林,如壳斗科、茶科和樟科的一些常绿树种,高山栎类植物以及针叶林中的代表树种,如高山松、乔松,多种冷杉和云杉等,杜鹃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也就在这里。
在高原内部则以青藏高原成分占支配地位,它有着年轻的、独立发展的历史,有许多种、属是在高原强烈隆升过程中逐渐适应于寒冷干旱的生态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典型代表植物如小蒿草、紫花针茅、固沙草、西藏蒿、垫状驼绒藜等。高原的西北部和柴达木盆地等干旱区域则以亚洲中部荒漠成分为主,如驼绒藜、膜果麻黄、合头草、蒿叶猪毛菜、沙生针茅等。典型的温带和高山成分如金露梅、羊茅、珠芽蓼等在高原上分布比较广泛,常为高山灌丛和草甸的组成成分。
阔叶林由阔叶树种构成的森林在青藏高原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有广泛的分布,它们的类型较多,且与生态地理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热带常绿雨林和半常绿雨林分布在东喜马拉雅南翼海拔1,000—1,100米以下,乔木高大,森林茂密,通常高达30—40米。主要树种都是热带成分,由龙脑香科、桑科、四数木科等多种树木组成常绿雨林;由千里榄仁、阿丁枫等组成半常绿雨林。这些热带森林组成种类复杂,林内层次不明显。许多树木树皮光滑,呈灰白色或灰棕色,格外显目。有些树木具有凸出地面的板根,有的树木如马胆果,巨大的果实直接生长在树干和粗枝上,就是“老茎生花”现象。林内大型藤本和附生植物很多,主要由天南星科、棕榈科、兰科和胡椒科植物以及喜阴湿的热带蕨类和苔藓所组成,其中有叶大若扇的麒麟叶,花冠红艳的芒毛苦苣苔和香郁喜人的兰花等。常绿阔叶林在喜马拉雅山脉中、东段南翼山地和察隅地区分布较广。它由壳斗科的栲、青冈、石栎等属及茶科、樟科、木兰科等常绿乔木组成,具有浑圆的波浪形林冠,森林郁闭度大,高20—30米,层次较多,附生及攀缘植物也不少。有的林地非常潮湿,林内地面石块或树干上长满苔藓,具有“雾林”或“苔藓林”的特征。硬叶常绿阔叶林系由壳斗科的硬叶栎类树种组成的森林,如高山栎、川滇高山栎、黄背栎等。和上述常绿阔叶林树种不同,硬叶栎类具有旱生生态适应特征,如叶子常绿、革质坚硬,中型叶偏小,叶缘多具尖刺或锐齿,叶面光滑,叶背大多密布**或灰色短绒毛。树干多弯曲、木材坚硬,树皮厚具粗纹,分枝多且密集等。通常树高15—25米,层次结构较简单。这类森林呈黄绿色或黄褐色季相,树冠枝条上常飘挂着浅**的树松萝。落叶阔叶林适于气候寒冷的生态条件,多为冬季落叶的阳性树种所组成,如桦木、桤木和杨树等。糙皮桦林多见于森林上部;桤木中的旱冬瓜是适应幅度广的速生树种,常在海拔较低处组成次生林;山杨、白桦混交林则系针叶林破坏后自然更新起来的次生林类型,主要分布在高原东南部森林区。此外,在青海东部山地阴坡也有小片辽东栎林分布。
上述这些阔叶林类型对温度、水分条件的要求有一定规律,随着由暖热湿润向寒冷湿润或寒旱的变化,大体上出现自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的更迭。森林组成种类由多至寡,森林结构自繁及简,层次减少,高度变矮。针叶林
针叶林
针叶林是青藏高原上分布最广的森林类型,其中常绿针叶林有松林、铁杉林、云杉林、冷杉林、圆柏林、柏木林等;落叶针叶林有落叶松林。针叶林的乔木通常高大、挺直,单位面积蓄积量高,能提供经济用材和大量林副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高原上的针叶林多分布于江河上游山区,在保持水土、改善环境方面有明显的生态功能和效益。
松林主要由云南松、高山松、乔松和长叶松组成,前两种分布在察隅和横断山区,后两种见于喜马拉雅山脉南翼。它们是适应性较强的耐旱抗瘠的阳性树种,通常生长迅速、更新良好,抗火性强,多在阳坡和半阳坡构成层次少、透光好、林相整齐的森林。以察隅地区生长的云南松林为例,130龄的林分,平均高接近50米,每公顷蓄积量达1,000平方米,超过东北小兴安岭地区优越条件下生长的红松林。
喜阴湿的铁杉林主要分布在高原南缘潮湿地区的山坡上。铁杉苍劲挺拔,高可达30—40米,那平展低垂的枝桠把它衬托得更加雄伟壮观。铁杉林内比较阴湿,下层乔灌木和草本较多,树干上多长满苔藓,好像裹上一层厚软的绿毡。
由云杉和冷杉组成的森林通称为暗针叶林,在高原东南部山地分布很广。冷杉性喜湿冷,乔木层高20—30米,林内乔灌木较多,地表苔藓层较发达,树枝上常悬挂着黄绿色的长松萝,点缀着墨绿色的林冠。
云杉林通常分布的海拔高度低于冷杉林,在湿润区域则可生长在阳坡上。由于它较耐寒旱,在横断山区内部分水岭两侧地段常占优势并组成森林上限和森林区西北缘的林地,常见的有林芝云杉林和川西云杉林。在青藏高原北缘东祁连山生长有青海云杉林;至叶城以西的西昆仑山,在较湿润的峡谷阴坡上则有零星的雪岭云杉林成斑状分布。
柏木林分布局限,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朗县境内以巨柏为建群种,适沙耐旱,别具一格;在大渡河上游金川、马尔康一带则由岷江柏木为主,多生长在窄谷的陡坡上。圆柏林多见于横断山区森林带上部阳坡,以大果圆柏为主,是比较典型的耐旱、耐瘠又耐寒的林型,多为高10米左右的疏林、结构比较简单。高原东部及东北部则以祁连圆柏林为主。
落叶针叶林以大果红杉和西藏落叶松为主,前者分布在横断山区,后者以西藏东南缘山地为主,比较耐寒,耐瘠薄,对土壤条件不苛求,分布海拔较高,有的还构成森林上限或顽强生长在冰碛物上。
各类灌丛灌丛的生态
青藏高原各地都有灌丛出现,它们所占面积不大,但类型众多。既有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常绿革叶灌丛和常绿针叶灌丛,也有散布高原各地的不同类型的落叶阔叶灌丛,干旱谷地中的浆质刺灌丛和荒漠地区的盐生灌丛。
每年4—6月间在高原东南部的高山上可以见到盛开着红、紫、白和黄等各色花朵的杜鹃灌丛,组成山花烂漫的世界。它们的种类和生态特性因地而异。紧接着森林带上部的山地阴坡有以钟花杜鹃为代表的高大的无鳞杜鹃类灌丛,它们的枝叶较大,绽放着粉色、白色的杜鹃花。在冬春积雪的生态作用下,它们先顺坡下延生长,然后向上直立达2—4米,组成郁闭而难通行的灌丛,其下多覆盖着3—5厘米厚的苔藓,显得十分潮湿。在开阔的高山上,杜鹃灌丛多由植株矮化、枝叶细小的有鳞杜鹃类组成,高度为0.8—0.2米不等。在横断山区杜鹃种类甚多,通常认为这里是杜鹃属的故乡,向西与东喜马拉雅相联,这一地区含有杜鹃属的大部分种类,其最原始的类群也分布在这里。由这里向高原内部,杜鹃灌丛的种类减少,景色也较单调,北边可达东祁连山,西边可至冈底斯山东段。爬松 和杜鹃灌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圆柏灌丛,它们耐干瘠,分布在这一地区阳坡,常形成直径1—1.5米左右的暗绿色圆盘状匍匐在坡面上,当地有的称为“爬松”。这类常绿针叶灌丛较耐寒旱,分布范围比杜鹃灌丛更伸入高山腹地,而具有高原特色。落叶阔叶灌丛中以金露梅灌丛分布范围最广,不仅见于从东祁连山至喜马拉雅山的湿润、半湿润的高山上,而且在半干旱的高原腹地也有分布。它们开放着**的花朵给那里单调的景观带来暖春的色彩。这类灌丛可分布到海拔5,500—5,600米,是分布海拔最高的灌丛了。然而,它们却是灌丛中的侏儒,高仅3—5厘米。在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的山坡、洪积扇或沿江沙地上普遍生长着西藏狼牙刺灌丛。它一般高50—100厘米,生态幅度广、适应性强,是山地灌丛草原的建群种,每年5月间开放着蓝紫色的蝶形花,给春末较干旱的季相增添了色彩。由于这里燃料缺乏,这类灌丛已成为樵采薪柴的主要对象,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锦鸡儿为主的灌丛 由各种锦鸡儿组成的高山落叶阔叶灌丛在灌丛植被的家族中也占有较显著的地位。在藏南高原及阿里地区的山麓洪冲积扇及山坡上可以见到由变色锦鸡儿为主组成的灌丛,它们生长低矮,形成直径1—2米的圆盘状展伏在平缓的高原面或山坡上构成独特的景观。而在湿润半湿润的高山上,鬼箭锦鸡儿灌丛分布较普遍,在春末夏初它展放着粉红色花朵格外惹人注目,往往使人们忘记了它那满布密刺令人生畏的株体。耐旱灌丛组成 在森林区内,与湿润高山上杜鹃灌丛显著不同的是深切谷底两侧山坡上生长的干旱河谷灌丛,它们大多由具刺的耐旱灌丛组成,如海拔较低处有霸王鞭和仙人掌等浆质刺灌丛;海拔稍高谷地中则有羊蹄甲、鼠李、白刺花等灌丛。深切河谷春末夏初季节性干旱明显,灌丛萌发嫩叶较迟,灌丛间的还魄草(卷柏类)在雨季来临时迅速展放转绿,显得生机勃勃。红柳包 柴达木盆地的河漫滩、低阶地和扇缘地下水溢出带生长着柽柳类盐生灌丛,在盆地西南部边缘由于植株阻聚风沙而形成固定、半固定的沙包,高可达5—7米,俗称“红柳包”。此外在湖盆边缘的盐渍化沙地上,地下水位较浅,生长着丛状白刺灌丛。白刺分枝密集,其基部常因积沙而形成灌丛沙包,构成独特的景色。
编辑本段四、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上广泛分布着由适低温的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高寒草甸,它宛如绿色的地毯连片展布在中东部的缓切割高原上。蒿草草甸分布最广,以蒿草属植物占优势,它植株低矮,密集丛生,具有地面芽、赖短根茎行营养繁殖等特点,能适应生长期短、融冻作用频繁及低温寒冷等不利条件,是适应大陆性高原寒旱化生态环境的独特类型。最典型的代表是小蒿草草甸,覆盖度大达80—90%以上,草层低矮,仅3—5厘米,结构简单,层次分化不明显,景色单调,呈黄绿-绿色季相。这类草甸生物生产量低,但小蒿草草质柔软,营养丰富,适口性强;同时耐放牧践踏,是很好的天然牧场,适宜放牧牦牛和藏绵羊。除高原中东部半湿润地区外,在半干旱、干旱条件下,蒿草草甸发育较差,常见于高山阴坡或仅呈斑块状分布;在羌塘高原东南过渡地段上蒿草
委陵菜
草甸中含有紫花针茅等草原植物,具有草原化草甸的特征。
在湿润的东南部高山上有圆穗蓼、蒿草草甸以及由圆穗蓼、香青、委陵菜、黄总花草和蒿草等组成的杂类草草甸,草层高达15—20厘米,在夏季盛开粉红、黄、蓝紫等各色花朵,五彩缤纷,外貌比较华丽,给高山带增添了迷人的景色。在横断山区中北部的高山上,这类草场多是藏族同胞夏季放牧的场所,在浅绿而华丽的地毯上,点缀散布着一座座黑色的帐篷,别有一番情趣。高寒草甸特别是蒿草草甸根系密集、交错盘结形成土壤上部致密紧实的毡状草皮层,厚达10余厘米,当地群众有的开挖用作建筑材料,或堆砌成塔状晒干以作为燃料。蒿草沼泽化草甸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各地的湖滨、山间盆地、河流两岸的低阶地、山麓潜水溢出带等地段。这些地段,海拔高,气候寒冷,地势平缓,地下有多年冻土成为不透水层,因而地表积水形成沮洳地带。土壤过湿,长期的融冻作用形成了“塔头”状的冻胀丘和积水的热融洼地,生长着以藏蒿草、大蒿草等为代表的沼泽化草甸,还有黑褐苔草,驴蹄草、垂头菊等。群落外貌为深绿色,植物生长茂密、叶层厚,产草量较高,适口性好。进入冬季以后,由于藏蒿草植株高,不易被雪覆盖,便于牲畜觅食;因水塘中多寄生虫和病原菌,过分潮湿,羊群易发生腐蹄病等疾病,不宜放牧绵羊,最适于牦牛放牧。
川西北若尔盖地区地势平缓,地表水分过剩,分布着大面积人畜难以通行的沼泽草甸和沼泽,这就是红军长征途中十分艰难通过的“草地”。木里苔草沼泽是这里典型的类型,常与藏蒿草草甸组成复合体分布。由于有机质分解缓慢,泥炭积累加速,若尔盖沼泽泥炭层厚达2—4米。但在海拔4,000—4,500米以上地区,泥炭层较薄,仅半米左右。即使在雪线上,只要有土壤就有高山苔藓草甸,如同粘在上的绿屑,仅有毫米厘米级的厚度。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O(∩_∩)O
山区适合种植什么树木
1、青稞
主要产自中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有3500年的历史,从物质文化之中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
2、小麦
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质燃料。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中国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
3、豌豆
中国主要分布在中部,东北部等地区。主要产区有四川、河南、湖北、江苏、青海、江西等多个省区。豌豆原产地中海和中亚细亚地区,主要散布在亚洲和欧洲。
4、马铃薯
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等。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马铃薯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作物。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
5、油菜
又名油麻菜籽,麻油菜籽等。欧洲油菜目前主要被当作油料作物,有的时候也被当作动物饲料来使用。在油料作物种植中,欧洲油菜已跃居第二 ( 仅次于大豆) 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
-青海高原
-青稞
-小麦
山区种植作物已成为一种主要的种植模式,那么山区适合种植什么树木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山区适合种植的树木,一起来看看。
山区适合种植的树木
女贞、丁香、桧柏、榆叶梅、连翘、锦带、紫树、沙地柏、红瑞木、珍珠锈线菊、垂榆、三角枫、黄玫瑰、红玫瑰、木绣球、白桦、山杏、李子苗、银杏、稠李、水榆花秋、水曲柳、金叶榆、白蜡、黄菠萝、金丝柳、灯台树、山桃稠李、胡桃秋、紫椴、黑松、云杉、俄罗斯红叶李、五角枫、红叶海棠、红枫、卫茅、暴马丁香、塔柏、美人松、青海云杉、蒙古黄榆、柳树苗、杨树苗等几十个品种苗木。
山区种植女贞的方法改土整地
土壤改良方法很多,可以采取深挖明穴回填客土的方法。就是在整地时,开挖种植穴,充分利用山地的具体情况,选择比较平整或者上壤土层较厚的地方挖穴。回填客土或添加土壤改良剂,也可以结合施用农家肥来改变土壤质量。
整地一定要保证深度,一般为40cm以上,这样栽植时才能达到适当深栽的要求。因为只有达到一定深度,才能有效保持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深栽还能更好地保持根系水分,促使其成活。结合施用农家肥,不仅给根系提供养分,还能够有效改变土壤结构,培育地力。
播种育苗
大叶女贞宜采用冬播,因为冬播发芽率高。播种前将种子,用温水浸泡24h以上,条播或散播都可以。每667m2用种量为8kg左右。小苗出土后要及时除草松土,要注意不能过于干旱,但也不能浇水太多,小苗怕涝。长到5cm时,可以间苗促长。只有培育出壮苗健苗,才能保证成活率和生长力。要培养大苗,需要换苗床种植,经过2~4a移栽。
扦插繁殖
扦插也是大叶女贞育苗的重要方式。扦插可以分不同季节进行。一般在春季3月进行最适合,先将大叶女贞茎枝或者分蘖枝条剪成20cm左右的枝条段,每条具芽2~5个,扦插在苗圃床内。还要用薄膜覆盖,确保适宜的温度。扦插条最好是半木质化,可以选择6月中下旬剪取半木质化枝条,用10-3(即药液比为1:1000)吲哚丁酸溶液沾湿一下,这样可以促进苗木生根。只要苗圃床保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插条就会顺利生根发芽。一年之后便可以移栽。
苗木处理
苗木处理首先要做好苗木的保护工作。苗木移栽以阴雨天或雨后为最佳时机,起苗前要对苗木进行渠灌一次,保证苗床有充足的水分,以利于起苗。其次是采用泥浆沾根技术。就是在苗木根系部位沾一层泥浆,可以在泥浆中加入适量菌根制剂、磷肥或者根宝。在上山之前,对裸根苗木进行沾泥浆处理,也能够增强根系与土壤的粘合能力,这对提高苗木成活率大有帮助。第三是对苗木适当进行修剪。在起苗之后对苗木枝叶进行适度修剪。大苗移栽可以采取截干的方式,减少苗木的蒸腾量。百色大石山区虽然降雨比较丰富,但山区土壤保水能力较差,还是要做好苗木的保水工作。
移栽定植
苗木处理好之后就可以移栽定植了,运输过程要注意不能损伤苗木,还要及时栽植。清理好树穴,栽植时要注意根系要理顺,不能有窝根现象出现。埋土时,要掌握?三埋二踩一提苗?的植树原则。就是栽植时最少分3次回填土,踩上两遍,盖过种苗原有土痕时轻提苗木一下,使根系舒展。然后扶正填土压实,让种苗根系充分和土壤接触,以便于吸收水分和养分。栽植后要及时淋水,这样才能提高成活率。大石山区地形复杂,栽植难度比较大,如果不能落实好相关措施,成活率难以得到保证。
肥水管理
施肥
大叶女贞喜欢肥沃的土壤,当然对肥料很敏感。在栽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施足基肥,还要施好追肥。就是大规格大叶女贞树苗,也不能忽视施肥这个问题。大石山区土壤本身就比较贫瘠,施好肥当然就显得至关重要。 栽植时要施足基肥。农家肥和有机肥混合施用,效果会更好一些。追肥要根据当地土壤情况和苗木生长情况确定施肥次数和施肥数量。一般情况下,5月中旬要追施一些氮肥,促进苗木品相,到7月适时再追施1次复合肥。第2年施肥主要选择复合肥,6月中旬追施1次就可以了。第3年主要选择农家肥追施1次,放在秋末最好。施肥和除草抚育结合进行,效果会更理想。
用水
大叶女贞栽植初期,对水分要求比较高,可大石山区浇灌条件很差,不能有效提供更多人工给水。不妨多为大叶女贞树苗培土除草,以达到保持墒情的目的。还可以围绕树苗堆置蓄水堰,等待下雨蓄水。雨季到来时,还要注意排水,防治渍涝烂根。大石山区也许积水情况很少发生,但适时防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抚育修剪
大叶女贞抚育管理比较简单,除了浇水施肥之外,就是除草松土了,这对保证土壤墒情比较有利。抚育次数和强度,也是要看树木长势而定。
适时修剪对大叶女贞树木生长有特别意义。大叶女贞造林目的不同,对树木生长要求就不同。如果作为园林绿化为目的,就要根据实际需求做相应修剪。对于要培养成小乔木状的大叶女贞,要从幼苗期就进行修剪,把它培养成合轴主干形的树形。具体方法要视苗木生长状况来确定。
病虫害防治
大叶女贞常见病虫害有褐斑病、煤污病、斑衣腊蝉、女贞卷叶棉蚜、日本龟蜡蚧、黑褐圆盾蚧、缀叶丛螟、女贞天蛾等。
病害
大叶女贞常见病害有褐斑病和煤污病。褐斑病主要危害大叶女贞的叶片,刚开始时,叶片上出现一些小斑点,随着病情加剧,这些斑点会连成片,最后致使整个叶片枯萎脱落。发病后,可以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每隔7d喷施1次,效果不错。
煤污病主要危害大叶女贞的叶片和枝干。刚开始发病,叶片上出现圆形霉斑,后来就会沿着主脉扩展,形成大面积黑色覆盖物。可用70%代森锰锌4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颗粒600倍液喷施防治,也是每隔7d喷施1次。
虫害
大叶女贞虫害种类众多,防治要遵循以防为主的原则。虫害发生时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施药。斑衣腊蝉若虫孵化期是防治最佳时期,可以用48%乐斯本乳油3000倍液喷杀;女贞卷叶棉蚜发生时,可以用10呲牙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杀;豆天蛾、女贞天蛾、绒星天蛾发生时,可以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幼虫发生时,可以用20除虫脲7000倍液喷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