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基本知识
邮票定义
邮票是邮政机关发行,
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
邮票是邮件的发送者为
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证明,
发送者将邮票贴在信件上,
再由邮局盖章销值,
以用于在邮件被
寄出前,
证明寄邮人已支付费用。
邮票的发行由国家或地区管理,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主权的
象征。邮票的方寸空间,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
然风貌等特色,这让邮票除了邮政价值之外还有收藏价值。
世界上最早的邮票
黑便士,
1840
年发行,设计者:罗兰·希尔。英国。面值
1
便士。
中国最早的邮票:
大龙邮票,大清邮政
1878
年
1
月发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
邮资
)
、三分银(红色
.
寄普通
信函邮资)
.
五分银(桔**,
寄挂号邮资)
中国生
肖邮票:
第三轮生肖邮票开始发行是
2004
年
1
月
5
日,发行版式分
4
枚小版、
6
枚小版、
24
枚
大版
(
其中狗往后是
20
张)
我国第一枚生肖邮票发行于
1980
年
2
月
15
日,
那就是第一轮生肖邮票的第一套
“猴票”
也就是众所周知的
“金猴”
这枚邮票发行至今,
目前市价从发行时的
8
分钱已经升至
10000
余元,身价翻了
12.5
万倍,
80
枚一张的
80
猴大版,更是可以换一套房子。
“金猴”的品牌
示范效应,使得生肖邮票在收藏品投资行业的发展史上长盛不衰。
迄今为止我国已发
行了第三轮生肖邮票,第一轮生肖邮票发行时间从
1980
年
-1991
年,第二轮生肖邮票发行
时间从
1992
年
-2003
年,第三轮生肖邮票开始发行是
2004
年
1
月
5
日,发行版式分
4
枚小
版、
6
枚小版、
24
枚大版,其中
4
枚的小版张不对外出售,只赠送给全额预定
2004
年全年
邮票的订户,每个预定户只能得到一版,所以
4
枚小版张大家通常称为赠送版。
邮票分类:
(
1
)
普通邮票
:普通邮票既是最古老又
是最为常见的邮票种类。购买普通邮票是
交纳邮费的一
种方式。普通邮票面值
齐全,发行量大
,票幅较小,图案比较
固定。往
往多次印刷,
有多种。
(
2
)
纪念邮票
:纪念邮
票是为某
一事件或
场合特别
发行的邮票
。纪念邮
票主要
面向的是收藏
者,因为它们基本上不会用到信封上面。所以
比起长期邮票,罕见附有
纪念邮票的信
件。
纪念邮票通常票幅比
较大,
设计印刷精致
图案丰富,
不允许重印
有特定的发售
期限。
(
3
)
特
种邮票
:为宣传特定
事物而发
行的邮票,
基本上只要
不是普通邮
票和纪
念邮票的邮票
都属于此类,范围比纪念邮票更
加广泛。
全国山
河一片红
文化大革命期
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成立革命委员会
而在
1968
年
11
月
25
日发行的
邮票,印刷数量
3000
万枚,但在发行
前北京邮局已提
前售出
500
余
枚。由于该邮票的中国边境线不准,且台湾是
以白色处理,被地图出版
社一名编辑检
举,
随后邮电部紧急宣布
暂停发售,
今后也不再发
行,
全部销毁。
另外
还有“大全国
山河一片红”的票样,没有正式
印刷。
1997
年
10
月
1
日在广州举办的
中国邮票博览
会首次展出了全新
50
枚一整版“全国
山河一片红”邮票
这版堪称“国
宝”级的珍邮
,市场价在
1000
万元(人民币)以上。
2009
年
10
月
31
日,在香港布
约翰邮票拍卖
有限公司举行的
2009
年秋季邮票拍卖会上,一枚大幅
“全国山河一片
红”以
368
万
港元刷新单枚中国邮票拍卖最高
成交价世界纪录
邮票的来历
邮票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7世纪中期。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区开办邮政的物权赐给维拉叶。维拉叶在巴黎设立了“小邮局”,还在街道设立了邮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递信件。维拉叶采用一种名为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出信给用户。
寄信人把邮资付讫证套在或贴在信封上,写上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邮局收取信件以后便把邮资付讫证撕毁,然后把信件投送给收信人。这种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可以说是邮票的前身。这种标签随用随撕毁,没有留传下来。
(1)邮票的故事扩展阅读:世界上最早的邮票是英国罗兰·希尔爵士发明的黑便士,中国最早的邮票是清朝的大龙邮票。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巨变”大型邮票展11日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开幕,精挑细选的188枚邮票让观众重温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
邮票的诞生,是由于邮资的征收对象的改变:降低了邮费,按重量计费,先付邮费。通信因此走入寻常百姓家。邮票是发送者为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形式,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
了解邮票的故事 邮票的由来
邮票的起源
邮票起源于邮政,是为了邮政通信的需要而产生的。邮票诞生前,欧洲各国邮政大多实行由收信人缴纳资费的方法,按路程远近确定邮费的多寡将邮费写在信封上,由送信人收取;有的国家还规定议员、大臣等政界要人寄信免资,因而整个邮政费用就压在一般平民用户身上。由于昂责的邮费超过了收信人的经济支付能力,所以寄信收信双方常将事先约定的信号标在信封上。收信人以支付不起邮费为由而拒收信件,自然免不了引起争执。
为此,英国人罗兰·希尔从1835年开始研究英国的邮政改革问题,在1837年1月出版了著名的小册子:《邮政改革的重要性和实行办法》。在书里,他提出了邮政改革的建议:①由寄信人预付邮资;②英国本土范围内,邮寄重量每半盎司统一收取1便士邮资;③邮资收款问题“可以用一小块印上戳记的纸来解决”“这种纸大小与邮戳相仿,背面涂有一层薄胶,人们只要弄湿背胶就可以贴在信的背面,从而不必再到邮局面交信件。”
罗兰·希尔的3条建议,得到英国 *** 的赞赏,这就是现在作为各国邮政所沿用的由寄件人预付邮资,均一邮资制和背胶邮票。建议中的“只要弄湿背胶就可贴在信的背面”的“印上戳记的纸”就是1840年5月1日在伦敦发售的“黑便士”邮票,也就是流传至今让亿万人为之倾倒的邮票.
邮票的由来
世界第一枚邮票是在英国,在西元一八四零年五月六日发行维多利亚女王
像的邮票,这一枚邮 票鼻祖以黑色油墨印刷,面额一便士,世称「黑便士」.发明邮票的是罗兰希尔.罗兰希尔是 英国人,西元一七九五年诞生於英国密特兰城。黑便士发行前,英国已有邮政服务。当时手续复杂、邮资也很贵,是以路途的远近计算,不但 信里的附件要一件一件分开算,信封也要另外收费。所以当时人们写信大都不加封套以节省邮 资。当时的邮资是由收件人负担。由
於邮资太贵了,收件人常会因为付不起邮资而将信回。
有些人甚至想办法取巧,互相约定在信上做暗号,收信人一看到封面就能猜到信的内容,也就 不必付钱收信。这样一来,信差就无法收到邮资,常常白跑一趟。
看到这种情形的罗兰希尔,就决定要改革纷乱的邮政。於是,罗兰希尔想出一讨套妥善又制度的方法。向 *** 提出预付邮资和统一邮资的建议。为了配合这个制度,罗兰希尔建议邮政局印 制邮票,每一枚面值一便士,作为预付邮资的凭证。由寄件者先付邮资,不管路程远近,在规 定的重量内的平信,一律收费一便士,卖给寄信人贴在信封上,做为邮资已付的标签。
有哪些邮票的故事
邮币卡投资有没兴趣,华中文交所,免费开户,行情好前景大,投入成本低,实物可提
关于邮票的故事怎么说
关于邮票的故事,有下种两种说法:
1. 邮票被称为是“国家的名片”: 因为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地理、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动植物 ......... 等等各方面的状况。
2. 邮票被称为是“微型网络全书”: 因为它描绘了大千世界、万物天地,是一个知识的宝库,集邮者可从中学习到很多的知识!
其实,这两种说法是统一的,两种说法是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邮票的功能,都是正确的 。
第一张邮票的故事。
词是从英文postage.stamp.直译来的,意思就是“邮资凭证”,1840年5月6日,英国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邮票。邮票是黑色的,上面印有维多利亚女王的浮雕像。邮票的发明者是英国的教师罗兰.希尔。他后来担任了英国的邮政大臣。
自从世界各国开办邮政业务以采,就存在一个问题:邮件的资费,应该由寄件人支付,还是由收件人支付。这个问题一直到邮票诞生以后才得到解决。
17世纪,英国已开始创办国家专营的邮政事业。在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寄信是按邮程距离及信的页数向收信人收费的。昂贵的邮资使一般人难以承受,于是人们想尽办法少付邮费或者免付邮费,结果造成英国实行高邮费而国家邮政收入反而减少。
罗兰·希尔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从1835年开始研究英国的邮政改革问题。为了宣传他的邮政改革主张,他于1837年1月出版了他那著名的小册子:《邮局改革- -其重要性与现实性》。小册子广为散发,引起舆论界的注意。1839年8月,议会终于通过了著名的1便士邮资法。1840年月1月10日英国决定实行罗兰·希尔的建议,不论远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费1便士。此即在世界邮政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便士均一邮资制。
英国对邮资已付凭证的图稿进行了公开片集,当时收到的图稿很多,介于匀不合用,后来罗兰·希尔选定一种纪念章上的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像为票图案。图案顶部中间有邮资字样,底部中间是面值1便士。国为是用黑色印刷的,所以又称黑便士,全张横12枚,竖20枚,共240枚,面值恰好1英磅。因当时没有发明打孔机,所以邮票四周没有齿孔。
黑便士邮票原定于1840年5月6日发行,但有的邮局在5月1日就开始发售,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就这样诞生了。为表彰罗兰·希尔对邮政改革做出的杰出贡献,英国女一赐他爵士称号,人们尊称他为邮票之父。
我国第一套邮票发行时间是1840年5月1日。图案为蟠龙,俗称大龙邮票。大龙邮票有三个版式,即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新中国第一套邮票于1949年10月8日发行,邮票名称为《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