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许家窑遗址”旅游开发构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版)》2011年04期 武全(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
摘要:许家窑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古城村境内,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中期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最丰富和规模最大的遗址之一。因其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具备一定的 旅游 开发条件,因而可将“许家窑遗址”以博物馆形式进行保护开发,同时辐射周边景观,依托北京市和大同市,以点带面,形成一个内涵丰富的立体 旅游 区。
一、“许家窑遗址”的发现及意义
许家窑遗址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面世的。据有关资料介绍,许家窑遗址的发现过程大致是这样的:1973年6月初,考古工作者卫奇和盖培在虎头梁地段进行考古发掘,为了扩大战果,他们商量决定向西延伸,于是卫奇便到雁北地区进行调查。根据以往的经验,他首先到当地的药材收购站了解龙骨的收购情况。所谓龙骨,实际是古代的大象、犀牛等哺乳动物骨骼的化石,因其有药效作用,药材收购站都按药材收购。在大同市,卫奇来到了位于四牌楼西侧的药材收购站里。一位姓李的老收购员热情接待了他,不但领他进库房参观收购的大量龙骨,而且提供了好多处化石的来源地,其中阳高县古城公社许家窑村引起了卫奇的注意,因为一枚比较完整的古棱齿象的第三臼齿化石就出自那里。次日,卫奇直奔许家窑村。在村民热情的引领下,他很快就在许家窑村和侯家窑村之间的长形沟内找到了龙骨的产地,同时找到一些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残片和2件具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片。9月,著名学者贾兰坡、王建和甘肃省博物馆的谢骏义在卫奇陪同下来现场察看,仔细研究了从当地收购的一些化石标本,回所后写了《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报告,发表在1976年第2期《考古学报》上,这是有关“许家窑遗址”的第一篇报告。
根据1976年发掘报告,从文化渊源上可以认为,“许家窑人”及其文化遗存是北京猿人文化的继承,无论从分布规模还是埋藏内涵上看,都可以与北京猿人遗址相媲美。许家窑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找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发现了至今仍然为数不多的晚期智人化石,同时在文化渊源的 探索 中,它将早期的中国猿人文化和晚期的峙峪文化联结起来,充当了过渡桥梁。
20世纪以来,山西北部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使史学界得出了雁北(古大同湖周围)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结论,而迄今所知雁北人类最早的祖先就是“许家窑人”。它与丁村遗址(距今20万年)和西侯度遗址(距今180万年)一起,共同组成了纵贯全省,涵盖整个旧石器时代 历史 的三颗古遗址明珠,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1996年,“许家窑遗址”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二、“许家窑遗址”的现状及其尴尬的处境
“许家窑遗址”就目前来看,并没有引起山西省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或者说至今根本就没有进行必要的保护,开发更无从谈起。遗址的现状可以说非常荒凉,一眼望去,只有当年发掘过的废墟,可以说明此处为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的只有两块说明性的碑文,一块是山西省人民政府立下的,另一块却是河北省人民政府立下的。然而,让人觉得尴尬的是,在这两块碑文上,一块写着“许家窑遗址”,另一块却写着“候家窑遗址”。原来,所谓的许家窑村和候家窑村,二者仅仅由一条叫梨益沟的小沟相隔,沟西为许家窑,沟东为侯家窑。但是,当年的考古发掘地就在沟西,也就是许家窑村,考古发掘留下的痕迹至今可见。但是后来河北方面注意到了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并给与了相当的重视,也进行了考古发掘,并申请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候家窑遗址”,甚至将这一遗址命名为“候家窑—许家窑”遗址。
三、"许家窑遗址" 旅游 品牌的开发方案与规划构想
在了解了"许家窑遗址"的重要意义和其目前的现状之后,关于“许家窑遗址”的开发方案,我认为可以将“许家窑遗址”作为一个点,以博物馆的形式进行 旅游 开发,建设“许家窑遗址”博物馆,同时辐射周边景观,依托北京市和大同市,以点带面,形成一个高品质的 旅游 区。这一设想方案的可行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明:
(一)以博物馆作为“许家窑遗址”的开发形式的可行性分析博物馆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保护者和宣传者,其核心内容就是“知识殿堂”的教化功能。博物馆属于大众,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与普及,有利于保护该遗址文化与自然遗产,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增进人与 社会 、人与自然的亲融与和谐,也有利于带动当地 旅游 和地区经济,面向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许家窑遗址”仅在1976年、1977年和1979年的三次发掘中,即获得人类化石材料17件,哺乳动物化石20种和一批骨、角器,还有各类石制品2万余件。其中,仅大大小小的石球就多达1079件,最大的重达1500g以上,直径超过100mm,最小的不足100g,直径在50mm以下。有的石球制作得滚圆,有的是半成品和毛坯,它们清楚地显示出石球制作的全过程。在一个遗址中发掘出这么多石球,在世界考古史上也颇为罕见,成为“许家窑遗址”文化的显著特色和独特风貌。
(二)具体操作的可行性分析“许家窑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古城村。就阳高县而言,它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东与大同市的天镇县和河北省的阳原县接壤,南与大同市所属的浑源和广灵两县以山为界,西与大同市所属之大同县毗连,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丰镇和兴和县隔山为邻,是东望北京,西进大同,南下太原的必经之路。境内有京包铁路、大秦铁路及109国道、京大高速公路、大塘公路和301国道横穿东西。省道公路纵贯南北,乡村公路纵横连网,经纬交织。“许家窑遗址”本身距离京大高速公路只有7km,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成为其发展 旅游 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阳高自然风光优美, 旅游 资源丰富,北有延绵15km的明代古长城,南有主峰海拔2420m的六棱山,火山群体连绵起伏,原始森林蔚然茂密,以寺庙为主体的 历史 遗迹比比皆是,堪称为极有开发价
三、“许家窑遗址” 旅游 品牌的开发方案与规划构想
在了解了“许家窑遗址”的重要意义和其目前值的 旅游 胜地。此外还有大泉山、致富山、云林寺、大辛庄古堡、孤山温泉度假村、罗文皂怪坡、友宰秋林冰洞、古城汉墓群、西团堡峪的白面坡和神泉等一大批正在开发和即将开发的 旅游 胜地。这些景观完全可以和“许家窑遗址”一起打造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名牌 旅游 产品。
一个成功的 旅游 产品,必然不是孤立的,地域性 旅游 产品更是如此,需要有相应的 旅游 要素作为补充。阳高糖糕、拿糕、肉泡糕、大泉山白酒、尤其是阳高的杏脯,更是闻名遐迩,远销东南亚及日本等国。此外,由于阳高地处边塞,地域特色明显,处处可见号称冬暖夏凉的“土窑洞”这一黄土高原特有的建筑形式。此外,阳高温泉众多,水质优良;“二人台” 历史 悠久,风格独特;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旅游 项目。总之,吃粗粮,住窑洞,游奇妙景观,购特色物产,洗温泉,赏“二人台”,这些 旅游 要素使“许家窑遗址”博物馆 旅游 产品具有立体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其文化内涵是相邻地区无法比拟的。
(三)具体实施建议综上所述,“许家窑遗址”完全具备 旅游 开发的条件和可能性。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申请修建“许家窑遗址”博物馆,使它成为我省 历史 学和人类学教育基地,把“许家窑遗址”博物馆作为重点 旅游 产业项目来抓,专人管理,专项负责。
2、开通许家窑交通专线。便捷的交通是 旅游 目的地实现的关键,要尽快打通“许家窑遗址”与京大高速公路的连接路段。该遗址现距京大高速公路只有7km,如果能将这一路段打通,将为“许家窑遗址” 旅游 开发构想方案的实现提供极大的可能。
3、积极筹措 社会 资金,树立“举市场之力”发展 旅游 业的观念,广泛吸收外来资金和 社会 资金,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当地的硬件设施。
4、在建设“许家窑遗址”博物馆的同时,充分挖掘阳高县和雁北地区的厚重人文特色文化,利用粗粮饮食文化、 娱乐 项目和其它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文化,打造全面立体的 旅游 产品,真正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的 旅游 六要素,与遗址博物馆形成互动。同时要不断增强当地居民的 旅游 服务意识,培养友善、友情、友谊的 旅游 氛围。
5、开发多条 旅游 线路。要把“许家窑遗址”纳入山西省和大同市的大 旅游 规划中,综合其周边 旅游 景观,依托大同市丰富的 旅游 资源和山西南部的寻根文化,合理设计 旅游 线路,制作内涵丰富种类齐全的 旅游 产品。
6、做好遗址保护与开发的辨证统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的路子。 旅游 开发方案的提出首先将保护列为首要任务,做好保护与开发两者的辨证统一,利用遗址 旅游 开发的过程和所得,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
许家窑人的发现是怎样的?
许窑沟金矿床位于内乡县夏馆乡葛条爬村,矿区面积1.62平方公里。矿区地处瓦穴子断裂与夏馆断裂的夹持区、华力西期牧虎顶花岗岩基西缘内外接触带。
区内地层主要是二郎坪群火神庙组中基性、基性火山岩。侵入岩主要是华力西中期的牧虎顶斜长花岗岩基,分布于矿区东南部。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大体可分四组,即北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含矿岩脉主要有花岗岩脉、细晶岩脉和伟晶岩脉。矿体主要是含金的黄铁矿化石英脉,其次为铅锌矿脉及方解石脉。金矿主要产于1号脉内,脉长大于1600米,厚度0.4—4米,倾向50°—60°,倾角60°—70°。1号脉由石英脉、黄铁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蚀变岩及碎裂岩组成。构造蚀变岩带沿走向、倾向均有膨胀、收缩及分支、复合迹象,局部有小的入字型及羽裂构造。
该矿区是核工业中南地勘局三○八大队在豫西南发现和勘查的金矿区。1987年元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黄金工作会议上决定核工业部系统的地质队也参加金矿的勘查。在河南工作的核工业三○八队副总工程师崔顺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初选了内乡县牧虎顶岩体内外接触带为金矿成矿远景区,认为该区成矿条件好,可能找到与小秦岭矿床类型相似的金矿床。并于当年6月去内乡县实地调研选区、选点,同行的有吴戈、陈化凯等人。他们在当地党政部门积极配合下,选出了内乡县夏馆乡万沟、葛条爬地区做为金矿勘查的靶区。在对靶区进行踏勘时,崔顺副总工程师拿出河南省灵宝县枪马金矿床的金矿石标本让当地农民看,以类比法进行启发,从万沟村民秦运成调研到了葛条爬村许窑沟里沟也有类似枪马金矿床的矿石存在。他们及时向大队长刘湘前及总工程师朱守信做了汇报,说明该地区可以布置金矿普查的四点依据:一是,有扒岭、枣树园金矿化点的存在,指示了成矿的可能;二是,在该区及外围存在有水化学分散晕,预示有金属硫化物型金矿床的存在;三是,该区具备金成矿“三位一体”的地质背景,并从检查的九个金矿化露头情况比较看,发现该区硫铁矿物氧化强烈而普遍,具硫化矿床氧化带特征,是一个月来选区选点中最为理想的地区;四是,用邻区类比法从群众中调研到了在许窑沟有石英脉型金矿的存在。崔顺部署住在西峡县的水化学找矿分队进驻许窑沟进行检查采样。同年7月,水化学找矿分队指派陈化凯、杨永建、何国清等到许窑沟地区工作,并经秦运成引路到许窑沟里沟金矿点进行调查采样,经大队化验室分析金品位达5—15克/吨,许窑沟金矿至此被发现了。
随后,经总工办高清森到实地检查地质成果,认为该点控矿构造初具规模,矿化标志比较明显,具有较好的金成矿环境,值得进一步开展工作,并建议开展部分槽探揭露,年底提交55公斤金矿普查储量。1988年,在矿区工作的刘万根等人不畏山高、坡陡、林密等困难,经反复追索与槽探揭露,不仅迅速扩大了1号脉的规模,地表工程控制长度达800米,而且确认在花岗岩内带也有两个工业矿体存在。9月大队派王顺堂、黄华桢等组成工作组协助分队工作。同时,县黄金公司积极配合施工了765标高机掘穿脉坑道192米,为了解深部金矿化特征创造了前提条件。年底,工作组编写了《内乡县许窑沟金矿普查报告》,编制了1号脉的1∶1000矿体纵投影图,提交普查储量1009公斤。
1989年起,许窑沟矿区转入详查。由杨振声任分队技术负责人,8—9月份大队派崔顺、吴戈等组成该矿领导小组至矿区,与矿区技术人员一起工作,至年底提交了《许窑沟金矿区1号脉详查中间报告》,探明黄金储量1.4吨,矿石品位12.36克/吨。该中间报告的提交表明,首次在南阳地区西部探明石英脉多金属硫化物型金矿的储量,展示了二郎坪群变质基性火山岩区与华力西期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寻找金矿的良好前景。
1991年底后,许窑沟矿区转入勘探,探明储量不断有所增加。预计可发展成中型规模的矿床。
该矿于1990年起已建矿生产,1992年年产黄金约为95公斤。
“许家窑人”是我国的早期智人化石,发现于山西阳高县和河北阳原县交界的许家窑村附近而得名。距今10万年。许家窑人化石有头骨碎片、上颌骨和牙齿约20件。
许家窑人化石头骨骨壁的厚度、牙齿粗大和嚼面复杂的程度都像北京人。但更多的特征与早期智人相同。脑量估计比北京人大。
许家窑人的发现,弥补了从“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间的空白,有很高的价值。
阳高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三面环山,北为云门山,西为采凉山,南为六棱山,中部形成南北两个盆地。
阳原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阴山余脉与恒山余脉复合处。境内南北环山,桑干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呈两山夹一川的狭长盆地。
这个地方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中温带亚干旱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风沙多,升温快,气温日差较大。夏季炎热而短促,多雷雨天气,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在这种气候下,我们的祖先许家窑人在这里生存繁衍。
由于当地北靠内蒙古高原,常受高压控制,东南面有恒山、太行山阻挡,很少受海洋风影响,因此很少发生台风、海潮等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