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马里兰州在美国的中大西洋地区,马里兰州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属大西洋海岸平原,南部是沙地,北部土地肥沃。该州跨大西洋的切萨皮克湾,海岸线长达3200英里。切萨皮克湾是一条宽而长的大溺谷,由南向北伸入内陆,把马里兰州分为东西两部分。切萨皮克湾南北长320公里,东西宽6-60公里,最深处可达105米。西岸大河有詹姆斯河及波托马克河。北部为湾头,有萨斯奎哈纳河注入。
美国马里兰州在美国的中大西洋地区,马里兰州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属大西洋海岸平原,南部是沙地,北部土地肥沃。该州跨大西洋的切萨皮克湾,海岸线长达3200英里。切萨皮克湾是一条宽而长的大溺谷,由南向北伸入内陆,把马里兰州分为东西两部分。切萨皮克湾南北长320公里,东西宽6-60公里,最深处可达105米。西岸大河有詹姆斯河及波托马克河。北部为湾头,有萨斯奎哈纳河注入。并有一条长30公里的运河,通过特拉华州北部直达特拉华河下游。
切萨皮克湾海战简介
桥是建筑的集大成者,在中外建筑史上有一些独具风韵的桥梁,以下是建筑网带来的关于独具建筑特色的世界知名大桥的详细介绍。
切萨皮克湾大桥(Chesapeake Bay Bridge,俗称海湾大桥,Bay Bridge),是马里兰州的一个主要双跨桥。跨过切萨皮克湾,大桥连接本州的东海岸乡村地区与西海岸的城市地区。首跨在1952年开通,拥有4.3英里(6.9千米)的长度,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水上连续钢结构建筑。另一跨在1973年加入。桥的正式命名为小威廉·普雷斯顿·兰恩纪念桥(William Preston Lane, Jr. Memorial Bridge),该命名为本桥的发起人,时任马里兰州州长。
切萨皮克湾大桥是美国50和301国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美国50号公路的一部分,它连接巴尔的摩-华盛顿大都会区与马里兰州海洋城和其他沿海旅游地点。作为301国道的一部分,它提供给95号州际公路(连接北特拉华州和华盛顿特区)旅客另一条路径。因此,大桥交通繁忙,成为一个交通堵塞区,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和夏季。
建设历史
提议与轮渡
早在19世纪80年代,探索建设一座横跨切萨皮克湾的大桥的可行性就已开始。第一个提议在1907年出现,提出要求设立连接巴尔的摩与Tolchester海滩的横渡;其他的提议在1918年,1919年,1926年和1935年出现,提议建桥,位置相同。1927年,当地商人授权资助设立巴尔的摩与Tolchester海滩之间横渡的建设。计划设立后,因为1929年股灾而被取消。
从殖民时期到切萨皮克湾大桥完工,轮渡一直是跨湾交通的主要模式。第一条航线从安纳波利斯开到肯特岛上的Broad Creek,也就是现在大桥大致的位置。1919年,Claiborne-Annapolis渡轮公司开始运营Claiborne和Annapolis之间的航线,两者都在圣迈克尔附近。1930年7月,该公司增加了一条新航线,从安纳波利斯到Matapeake,距离显著缩短。国家道路委员会在1941年接管了轮渡,两年后,委员会将Annapolis–Matapeake渡轮的西处渡口移至沙岬,缩短了行程。
施工
1938年马里兰州议会的提议,首次要求在沙岬与肯特岛之间建桥。虽然立法通过了大桥建设,但是美国参加二战,使得施工推迟。1947年,随着战争结束,在马里兰州州长小威廉·普雷斯顿·兰恩的带领下,议会通过了立法,指导国家道路委员会开始施工。1949年1月动土建造,1952年07月30日,大桥通车,同时成为最长的水上连续钢结构与世界第三长桥。兰恩州长在1967年早些时候去世,同年11月9日,大桥正式更名为小威廉·普雷斯顿·兰恩纪念大桥,以题献兰恩。
1973年扩建
也是在1967年,由于持续增加的通车量,马里兰州议会授权三个可行的新横渡(于1964年切萨皮克湾横渡研究中提出)。三项分别是,巴尔的摩附近一处,南马里兰州一处,或给现行大桥增加一跨;最终,第三项被采用。新跨于1969年开始建设在原桥北侧,于1973年6月28日完工。
切萨皮克湾大桥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切萨皮克湾海战简介:切萨皮克湾海战的过程是怎样的?切萨皮克湾海战的意义是什么?
切萨皮克湾海战简介
切萨皮克湾为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最大的海湾。因萨斯奎哈纳河(Susquehanna River)及其支流下游河口区海岸沉降而成。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和南北战争期间各发生一次著名海战。前者导致在美洲大陆的英军的投降,后者是第一个铁甲舰的战斗。
切萨皮克湾海战的过程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法两国分舰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东部切萨皮克湾进行的海战。美国独立战争于1781年进入决定性阶段,乔治·华盛顿指挥大军接连取胜,南部各州大部获得解放。
康华利等人率英军分别占领美国东部数个港口,切萨皮克湾成为英军后勤补给的重要入口。英海军西印度群岛分舰队全力控制这一海域,以维持英军海上补给线。
1781年9月初,法国海军中将弗朗索瓦·约瑟夫·保罗·德·格拉斯率分舰队(“巴黎城”号为旗舰,战列舰24艘)从西印度群岛出发,进至切萨皮克湾入口处停泊,切断英军海上供应线。
英方为打破海上封锁,T.格雷夫斯海军少将率分舰队(“伦敦”号为旗舰,战列舰19艘)驶往切萨皮克湾。
9月5日晨,法舰队发现英舰队后,立即下令起锚迎击。格拉斯-蒂利分舰队绕过亨利角向东航行。格雷夫斯分舰队列成纵队从北面接敌。
双方经数小时机动后,开始炮战。后因风力减弱,英舰队的中央分队和后卫分队均不能迅速前进,而处于炮火射程之外,致使其前卫分队受法舰猛烈炮火攻击,处于孤立无援境地。
英舰“恐怖”号遭重创后被弃。格雷夫斯命令分舰队停止前进,撤出战斗。格拉斯-蒂利也率分舰队返回切萨皮克湾,停泊在亨利角外。9月10日,法舰队又得到战列舰8艘增援。13日,英舰队被迫撤退。
切萨皮克湾海战的意义是什么?
此次海战结果,被围困在约克城的英军海上补给线被切断,于10月19日向美法联军投降。双方陆上战斗结束。此后,经过长时间谈判,英、法于1783年9月3日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