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方向如下:
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外贸管理工作;到外贸企业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及国际市场的营销工作;到国家机关、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商业部门、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大型工商贸易公司或企业从事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工作;到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前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算是一个新的专业,20世纪80年代,当时改革开发大潮中刚刚涌动之时,很多院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90年代中后期遇到了“瓶颈”,造成很多学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
但是随着中国的入世,这个专业受到青睐。所以现在这个专业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但是很多学校的这个专业水平上不去,所以要上这个专业应该选择财经类学校,再者就是英语基础必须要好,否则很难适应专业的发展,如果有其他外语的话,那就更不错了。
国贸专业毕业生还能在国内外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在驻外商务机构以及海外驻华商务机构的国际贸易与金融的从事相关经营管理工作; 在工商企业从事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物流等工作。
做外贸跟单员有前途吗?
作为一个已经入行6年的外贸人,我不算菜鸟,但是也不愿自称为老鸟,因为还有还多东西要学习。
但是针对这个标题,我无数次的问过自己,外贸未来还有前途么?
下面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希望对这个职业感兴趣或者即将进入这个职业岗位的人可以作为参考。
关于外贸,在刚加入世贸组织之初甚至之前,普遍的理解就是B2B的海运货物出口,少数的技术和服务出口,但是都是以线下为主,现在称为传统贸易。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国家的外贸出口增长巨大,08年以前每年都是贸易顺差的状态。外贸出口的相关产业链迅速建立并完善,包括物流运输、生产工厂、检验机构、外贸公司以及国外办事处都迅速发展,同时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外贸专业非常受欢迎。
然而,随着出口这块蛋糕的巨大诱惑,很多工厂加入进来,但是产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从而加大了市场的竞争,摊薄了利润。外国客户可选的供应商越来越多,最后甚至烟花缭乱,专心做产品的企业变少,演变成了价格战,争抢客户,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价格越来越低,各出口商之间互相倾轧,竞争消减市场价格,并逼迫供应商消减成本。按逻辑上这是好事情,但是消减成本、降低供应商利润同时意味着产品可能劣质,无法持续创新产品,持续输出正向价值。
2005年网络的使用逐渐普遍,线上的贸易联系开始增加,线上的批发我们称为B2B,线上的零售我们称为B2C,开始发展起来。2015年跨境的电商贸易飞速发展,跨境电商一时间被炒得火热。传统外贸出口额有所下降。许多供应商转战跨境销售,这个我理解为网络时间的线上外贸。延伸出的专业:电子商务等新增的大学专业。
回到最初的思考,这个专业还有没有前途?
传统外贸越来越难做,而线上外贸竞争也日益加剧,到底还要不要做?
对于传统外贸,国家一直在强调创新,未来的发展只能走差异化发展,同质化竞争是没有出路的,如果坚持做传统外贸,我认为要坚持创新,拥有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这样才能走的长远。关于线上外贸,随着全球网络的快速发展,生活的快节奏,加速人们通过网络购物的趋势。而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加入跨境电商的行列中。
跨境电商中B2B的发展日趋稳定,而跟传统外贸不同的是,传统外贸核心在于业务员的销售能力和公司的发展策略,而电商的核心销售在于线上的运营。不同的发展方向,但是殊途同归,所有的贸易形式到最后都要到消费体验环节,真正把产品做好,并保持创新,改进消费体验,同时把握销售策略,不论是跨境电商还是传统外贸前景都不会暗淡。
外贸只是一个职业,相关的行业也分为好多种,所以我的观点是不能说外贸没有前途,而应该放到各个具体行业的框架里面去思考。外贸这个职业永远也不会消失,只是要么做顶尖的外贸国际人才,前途一片光明;要么就是芸芸众生之一,随时可以被替换掉的岗位,那再谈前途可能就真的没前途或者没钱途了。
以上观点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长期做跟单员没有前途,而且工作很枯燥但是这也是刚毕业的学生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因为你一毕业还无法掌握接单的能力。
所以做一段时间的跟单员有利于你认识产品和熟悉外贸流程但是跟单员不能做太长,毕竟工作比较枯燥,收入也不高,所以要争取做外贸业务员,自己接单努力点,相信自己。
跟单员工作者与企业其他工作人员相比,也存在潜力和突出的优势,相对企业其他人员,与总经理联系最密切的人是跟单员,总经理由于必须依赖跟单员来扶持和联络公司各环节,因此定会器重跟单员,在某种程度上,跟单员地位和待遇甚至优越于部门主管。
跟单员的工作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其从业的素质要求:
1、分析能力。分析出客户的特点及产品的价格构成,以利于报价。
2、预测能力。能预测出客户的需求,企业的生产能力及物料的供应情况,便于接单,生产及交货的安排。
3、表达能力。善于用文字和语言与客户沟通。
4、专业知识。对所跟单的'产品要熟悉。了解产品的原材料特点,来源及成分。知道产品的特点,款式,质量。便于和客户及生产人员的沟通。
5、与人共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