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厦门理工学院邮编是多少
厦门理工学院的邮编为361024,该校地址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理工路600号,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二、厦门理工学院简介厦门理工学院位于被誉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的国家中心城市——厦门,是福建省属公立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秉持“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遵循“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校训,积极探索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对外合作三位一体的服务地方发展道路,建设“亲产业、开放式、国际化”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学校1981年建校(前身鹭江职业大学),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国家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201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3年,获批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入选教育部、发改委“十三五”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全国100所)。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评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99所)和“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全国66所)。2018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
学校现有集美、思明、厦软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927亩,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97.3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65个。信息化、数字化校园高起点建设。学校现设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峡商贸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新丝路时尚学院、应用数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软件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学院等19个院、部。
学校现有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8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经、管、文、艺、法等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19943人(含研究生330人,留学生138人);专任教师106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52.4%,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为92.8%,“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54%,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闽江学者13人,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5名,省级青年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创新团队5个。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中心。
学校确立了“强工程、厚经管、大文化”的学科专业发展战略布局。紧密对接厦门市“双千亿”工程和重点打造的12条千亿产业链群,布局发展电子信息类、装备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材料应用技术、城乡建设与环保、文化产业、创意与设计、商贸及金融服务等8个学科专业群。现有机械工程省高原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等4个福建省应用型学科和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2个福建省应用型学科培育学科,建有15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积极开展人才“供给侧”改革,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六联合”、“二元制”、“卓越应用人才”等多种培养方式。2012年以来,在福建省本二批高考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居省内同批次高校首位;自2013年起部分专业在福建省及江西省列入本一批招生;具有篮球(女子)和健美操两个国家大学生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资格;2018年学校开始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
2016年以来,我校学生在国内外各类学生竞赛中成绩突出,已获得各类学生竞赛奖项近2800项,国家级奖项一千多项,学生获奖人次达7000人次,连续三年全省名列前茅。特别是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中国及世界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世界大学生健美操大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光电设计、结构设计、工程算量、物流设计、机器人、英语竞赛等国家级大赛中获冠军、金奖或一等奖近230项。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大赛、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大学生健美操大赛、光电设计、工程算量等部分赛事更是连续多年蝉联冠军。
毕业生以“务实精神好、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足、外语水平高”等特点广受业界欢迎,一次性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现有特色专业国家级1个,省级9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1个,省级7个;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国家级5个、省级6个;省级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省级精品课程57门;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项目9项,省级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0项(含重大项目5项),省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2项;优秀教材国家级4部,省级3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1个,省级1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5个;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级1个,省级5个;省级示范性校企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235项,省级658个;被评为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智慧教学试点项目”院校。2009年以来,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17项。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了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台湾IEET认证。
针对我校办学特点,在广大学生中大力培养与亲产业人才相匹配的人文素质。精心实施“阳光雨露计划”,培育了以“周末文化集市”、“文明班级创建”、“素质养成主题周”为代表的一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把学生带进舞台中央,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素质养成平台上的主角。积极搭建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的服务育人平台,“厦理工e起来”微信公众平台获福建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大力倡导“守望相助”的校园亲情理念,激发学生自助互助的热情,引导学生亲情体验,完善阳光健康人格。富有厦门理工特色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效保障了学校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科研平台建设扎实推进。现拥有福建省客车及特种车辆研发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与安全技术研究院、福建省客车先进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光电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医疗数据挖掘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软件评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农村污水处理与用水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数字福建自然灾害监测大数据研究所、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两岸文创研究院等省级科研平台29个,厦门市科研平台19个。
科研水平快速提升。承担科研项目的级别、数量和经费总额连续十年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2015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50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2项、省部级项目315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和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级科研奖励26项、厦门市科技进步奖和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市级科研奖励32项,授权发明专利240件。2018年度,科研经费达10237万元(横向科研活动经费首次突破6000万元)。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在厦高校中率先启动《服务海西/厦门行动计划(2009-2013年)》;制定并实施《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5-2018年)》;成立厦门市第二家、集美区首家大学科技园,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及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联合共建全国高校首个国际化离岸孵化器——“中美(厦门)国际离岸孵化器”,吸引了上市公司厦门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厦门美亚中敏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企业入园,园区产值超过2个亿。与玉晶光电、宸鸿科技、冠捷集团、联芯电子、麦克奥迪、好慷在家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全球安卓系统研发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中心、触控产品检测中心等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获批福建省时尚设计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在龙岩打造了全国首个高校红色孵化器-厦龙筑梦红色孵化器;深度参与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在泉州、龙岩、三明等多地承担并实施了农村环境改善项目。积极参加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福州)、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惠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进行项目成果交流,每年发布“两岸创意经济研究年度报告”。2018年与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申报“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成功获批工信部2018年邮轮薄板分段模块化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批准立项,获得工信部资助资金1200万元,本项目总投资达1.2亿元。2017年与厦门华联电子、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联合申报的“家电智能控制器绿色制造关键工艺系统集成”项目获批工信部2017年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批准立项,项目总投资达8200万元。参与冠捷显示器和中国航天集团联合申报的工信部绿色制造项目“液晶电视绿色制造关键工艺开发与系统集成”共获批1200万项目资助。建设首个福建省高校产学融合系统,实施“先导项目”,2016年以来,共立项 “企业委托型”项目24个,“团队培育型”项目16个,资助3000多万元,由此引导立项的校企合作项目经费达6000余万元,带动350名教师直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企业产生经济效益超10亿元,得到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国际交流多元拓展,闽台合作成果丰硕。与美、英、加、新等20多个国家68所高校开展深度合作交流。与密苏里大学合作,成功获批教育部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二级机构——厦门理工学院密苏里学院。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共建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联合共建“中美(厦门)国际离岸孵化器”(中国高校首家)等。与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共同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10所海外名校共同开展师生交流和本硕士生的联合培养。大力实施海外高端外专引智和海外教授聘请计划,年均聘请40名海外专家到校进行教学与科研合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厦门市陈嘉庚奖学金合作高校,招收优质国际学生及台港澳生到校攻读学位。2010年起成为福建省首批“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试点高校,先后以“3+1分段对接”、“4+0”模式联合培养人才;两岸校校企共建海峡商贸学院、微电子学院;两岸高校共建实验室和研究所;与台湾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元智大学联合设立福建省师资闽台联合培养中心。
学校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连续三届获评“省级文明学校”;获评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誉为“地方经济的人才摇篮”,“福建省最受考生欢迎的高校之一”等。2017年5月及2018年1月,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裴金佳等市领导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我校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产教融合的成效。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泰斗潘懋元先生带队到校考察调研,高度肯定了我校“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以及“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指出学校发展紧贴厦门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办学成效显著。在近几年福建省教育厅发布的本科高校内涵建设评价和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绩效评价中,我校主要指标均居同类高校前列。据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发布的《福建省高校发展潜力监测报告(2018)》显示,我校发展潜力跻身福建省11所重点建设高校第6名。
第一名: 1、(耐克Nike)——美国
1972 年NIKE公司正式成立。其前身是由现任NIKE总裁菲尔.耐特以及比尔.鲍尔曼教练投资的蓝带体育公司。该公司产品包罗万象:运动服装、鞋、运动器材等。它用自身骄人的业绩印证着创始人比尔.鲍尔曼曾说过的话:“只要你拥有身躯,你就是一个运动员。而世界上只要有运动员,耐克公司就会不断发展壮大。”
耐克的语言就是运动的语言。
第二名 2、(锐步Reebok)——美国
1895年,Reebok的创始人约瑟夫·福斯特,是一位英国的短跑爱好者, 他希望能有一双带钉跑鞋,但由于当时他的财力及资源的困乏,使得他自己制造出一双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福斯特跑鞋”。
1900年,福斯特进一步改进他的技术建立自己的生意,为当地的体育爱好者提供手工制造的跑鞋,消息被广泛传播,这种跑鞋被普遍接受,并占市场领导地位,这种“福斯特”钉鞋从此给与短跑带来了历史性变革,延用了50年。
1958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福斯特公司在不断扩展,并且向着体育运动的其他领域发展,他们从自身出发建立了综合的公司,最初叫麦柯瑞足球鞋业公司,后来命名叫Reebok(非洲羚羊)。
今天的Reebok已成为全球运动鞋品牌第一位。
第三名 (阿迪达斯Adidas)——德国
阿迪达斯1920年创立(“ADIDAS”商标注册于1948年)。
阿迪达斯公司初创时,虽然还只是一个作坊式的小企业,但其眼光已瞄准了世界大市场。所以,在公司发展早期,阿迪达斯就将产品技术创新作为开拓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动力。“功能第一”,“给运动员最好的”是公司品牌发展的原则。阿迪达斯的创始人阿迪·达斯勒不但是位田径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也是位推崇工艺、品质和热衷于创新的企业家和发明家,阿迪达斯运动鞋制作工艺中的许多技术突破都是由他实现的,他先后共获得700项的专利。同时,阿迪·达斯勒也是世界运动鞋制作领域的开先河者。1920年,阿迪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双训练用运动鞋,在他领导下的阿迪达斯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双冰鞋和胶铸足球钉鞋。
在鞋类上主营跑鞋、网球鞋、篮球鞋、野外鞋、训练鞋、健美鞋、足球鞋等。在服装上主要以棉和涤纶、尼龙和弹性纤维为主。
阿迪达斯最突出的三个联想概念是:“时尚、现代和够酷。”
第四名 (彪马PUMA)——德国
了解运动鞋历史的人,都知道“彪马”与“阿迪达斯”这两个牌子是德国赫佐格奥拉赫镇的达斯勒兄弟俩创建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当“运动鞋”这个名词还没出现时,达斯勒兄弟开始研究运动穿的鞋子,并在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上,首次让全世界认识到运动鞋在竞赛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但是,事业的成功却加速了两兄弟的纷争。1948年,两兄弟决定分家,哥哥鲁道夫以美洲豹“彪马”为名,弟弟阿道夫则结合自己的名字,创立了“阿迪达斯”。“彪马”和“阿迪达斯”各自发展出自己的特色,都拥有辉煌的历史。但是,80年代末,来自美国的“耐克”逼得这两个欧洲品牌节节败退。1989年,“阿迪达斯”将股权卖给法国财团。而乔臣?蔡茨保住了“彪马”。蔡茨最伟大的贡献是为“运动鞋”找到了“时尚”新出路。当其他运动鞋品牌努力针对各类运动,继续开发愈来愈专业的运动鞋款时,“彪马”却已经在时尚设计与生活用鞋方面,投入新的设计。
今天,“彪马”已成为成长最快速的运动品牌,以休闲和运动系列为主。其运动服装推崇自由的风格;而休闲系列则是世界高档时装与彪马运动系列时尚理念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时尚界潮流男女对“彪马”产品趋之若鹜。
第五名 (斐乐FILA)——意大利
于1926年由FILA兄弟在意大利BIELLA创立。七十年代,为配合多元化策略,拓展在当时前景一片广阔的运动服装业务,先后开发了网球、滑雪、游泳、高尔夫球、爬山,直到近期新增的篮球、足球等服装。今日的斐乐以其产品优良、用途广泛及设计新颖而赢得美誉。产品行销世界三十多个国家。
第六名 (美津侬Mizuno)——日本
MIZUNO创始于1906年,是世界领先的运动品牌之一,服务于各类运动项目。日本美津浓株式会社被国际奥委会认定为奥运会的赞助商。
MIZUNO的产品种类齐全,覆盖几乎全部主要运动项目。产品开发坚持以广泛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确保运动是更加舒适安全,同时坚信科技与人类感性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完美的品质。在扩大产品范围的同时,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品,加强产品的功能性,以满足当今市场的需要。精益求精的品质控制是MIZUNO产品的立足之本。
第七名 (茵宝UMBRO)——英国
拥有78年历史的国际知名品牌UMBRO,是一间建基于英国的足球服装生产商,并于一九二四年由英国堪富利士兄弟创立。兄弟俩以他们英文名(HUMPHREY BROTHERS) 内的五个英文字母合并成 UMBRO一词,后再配以钻石双菱形图案成为今日UMBRO的注册商标。
在茵宝的成长历程中,曾伴随多支绿茵豪强一起夺得世界杯殊荣,其中包括1966年世界杯冠军英格兰队,而同年亦是茵宝最辉煌的历史时刻,当时进入最后16强的队伍中就有15支球队穿着茵宝球衣。已有70多年历史的茵宝,一直以专注足球的品牌理念稳步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著名的专业足球服装及装备供应商,对一切与足球有关的装备一应俱全。
第八名 (背靠背KAPPA)——意大利
在70年代初期ementsa,意大利发生了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变革,可以称之为是反抗、叛逆的年代。在这场变革之中,服装也随之适应着新的生活方式:正式服装不再受欢迎,休闲服装开始流行,Kappa便是这场变革的产物。在80年代初期,ROBE DI KAPPA带有前瞻性地开发了运动服装市场,于是诞生了Kappa Sport(现在的Kappa),背靠背坐在一起的一男一女,组成Kappa带有浓厚浪漫情调的品牌标识。它洋溢着浪漫的欧罗巴风情。
近两年不断推出时尚类产品,设计师更加注重时尚的色彩、考究的版型,配合其在运动产品中融入的时尚元素,充分体现了Kappa品牌“运动、时尚、性感、品位”的品牌个性。
第九名 (迪亚多纳DIADORA)——意大利
迪亚多纳Diadora是在欧洲具有领先地位的意大利国际运动品牌,始创于1948年。许多世界级运动选手均为Diadora签约赞助选手,包括了意甲劲旅罗马队,著名球星罗伯特巴乔,维里和世界足坛最佳裁判科里纳。
第十名 (乐途LOTTO)——意大利
乐途(Lotto)是意大利体育领域一个主要的品牌,并是足球、网球领域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