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二、中德贸易关系的现状 1.2001 年的中德贸易关系的主要情况是 : (1) 2001 年中德贸易首次突破 200 亿美元大关在德国和欧盟以及世界经济贸易增长放慢、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和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新 经济走入低谷的情况下 ,2001 年中德贸易的发展情况良好 ,达 235.26 亿美元 , 比上年增加 19.5%, 高于我国外贸增幅 12 个百分点 , 在我国外贸中的比重由 2000 年的 4.1%, 增至 4.6% 。其中对德出口 97.54 亿美元 , 从德进口 137.72 亿美元 , 分别比上年增加 5.1% 和 32.3% 。在我国对欧盟 5 大伙伴国 ( 德、英、荷、法、意 ) 贸易中 , 中德贸易增幅最大。 (2) 进口增幅远大于出口 , 贸易逆差进一步增加。去年我从德国的进口比上年增加 32.3%, 大于出口增幅 27.2 个百分点。我国对德贸易逆差由上年的 11.31 亿美元增至 40.18 亿美元 , 增幅达 255.3% 。德国是我与欧盟各国贸易中逆差最多的国家 , 也使德国成为我国除台湾省、韩国和俄罗斯以外第四大逆差国和地区。 (3) 2001 年我部分轻纺产品的出口下降 , 例如陶瓷产品出口下降 17.7%, 塑料及制品出口下降 5.1%, 纺织品出口下降 4.5% 等; 而食品、机械产品等出口的增幅较大。例如对德食品出口增加 23.8%, 运输设备出口增加 21.7%, 其中船舶出口增幅更高达 47.1% 。 (4) 从进口商品看 ,2001 年增幅较大的重要产品有塑料及橡胶制品 (35.1%) 、钢铁及制品 (78.6%) 、机电产品 (29.3%) 、运输设备 (71.7%) 、光学及精密仪器 (53.0%) 、家具 (43.8%) 等。 下降的商品有 : 包括动、植物食品、饮料和烟草在内的食品经济品进口下降近 40%, 木 及其制品下降 34.9% 等。 三、中德贸易关系的特点 1. 中德贸易在中国与欧盟贸易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我海关统计 ,2001 年我国与欧盟贸易为 766.27 亿美元 ( 出口 409.04 亿美元 , 进 口357.23 亿美元 ), 其中中德贸易为 235.26 亿美元 ( 出口 97.54 亿美元 , 进口 137.72 亿美元 ), 占 30.7% 。如果单从进口看 , 比重更大 , 为 38.6%, 超过占第二位英国的 1.28 倍 , 大体上是法、意、荷 3 国之和。中德贸易在德国外贸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据德方统计 ,2001 年中德贸易在德国外贸中排列第十一位。如果单从德方进口看 , 中国居第十位 , 排在爱尔兰和西班牙之前 。 2. 中德贸易我方是逆差国 引起我方出现逆差的原因 , 除了存在着限制的实际情况外 , 与双方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同 有很大的关系。要使我方逆差出现较大的改变 , 首先要依托于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 大力增加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其次要了解德国市场 , 在经营、管理、推销上下功夫。 3. 发展中德贸易与欧盟的整体状况联系起来 在欧盟单一市场形成 , 统一外贸政策、法令、法规的情况下 , 发展中德贸易要与加强与 欧盟合作联系起来。例如欧盟制定的反倾销规定 , 对我国的出口限制带有某些歧视性色彩等 , 对此采取应对措施是必要的。 4. 机械设备进口是中德贸易的重中之重 德国是我国传统的机械设备进口国。 从 60 年代中期以后 , 我国工业的技术装备和更新 , 开始转向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德国是首选国家之一。 有一个时期 , 我国每年从德国进口的 90% 以上是机械设备。目前这个比例有所下降 , 但也在 80% 左右。 5. 对德出口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在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 对德出口的产品中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有很大增加。以 2001 年与 1991 年相比 ,10 年间我国对德出口的包括机械、设备、电子产品、运输设备、光学和精密仪器产品成倍增加。 2001 年我国的这类产品占我国对德出口近一半 , 金额达 48.35 亿美元。 6. 中德贸易中的技术贸易占有一定地位 在引进机器设备的同时引进相关技术这是中德贸易的一个特点 , 也是德国技术出口的一 个特点。技术贸易是扩大中德贸易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在我国每年大约 100 亿美元的技术进口中 , 欧盟占了近一半 , 而其中德国又是最大的技术引进国。 2004年10月12日 华声报讯:财政部长金人庆10月11日在会晤德国财政部长艾歇尔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说,中德两国今年的双边贸易额预计将超过500亿美元。到2010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可望在去年418亿美元的基础上翻一番。 据新华网引述金人庆说,多年来,中德财政部门的合作进展顺利。迄今为止,德国政府向中国提供了46亿美元的软贷款和赠款,涉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能源、环保、医疗和各类工业领域数百个项目,促进了一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他说,中德财政部门今后将在能源问题、西部大开发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 艾歇尔透露,德国将由财政部、联邦银行和金融监管署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小组,和中国有关方面探讨规范中国金融市场。德国还将从德国多家银行聘请专家,就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提供咨询。
1.人口众多的大国优势
人口众多曾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最大障碍。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一劣势正在向比较优势方向转化,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一方面,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长期维持低工资成本的优势;另一方面,人口众多,潜在市场需求巨大。在资源全球重新配置过程中,廉价劳动力和巨大市场潜力吸引大量外资进入,尤其是随之带来的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开发能力。这些稀缺要素与中国优势的结合,是中国2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因。自2002年加入WTO,中国的对外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3年来的发展更充分显示出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比较优势:
(1)对外贸发展速度显著加快。2001年中国进出口同比增幅仅7.5%,从2002年起中国外贸猛然提速。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21.8%,2003年增长37.1%,2004年增长35.7%,3年间外贸总额翻了一番,全年外贸总额达1.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3年全球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为15.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3%,德国为9%,中国不到6%,2004年中国将达7%左右。按照近3年的增长速度或稍低一点,在今后几年中,中国将在贸易总额上超过德国,在出口总额上超过美国,2010年后不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这一预测是建立在中国经济有很高的外贸依存度之上的,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将达GDP的70%左右,远远高出美国、日本、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大国,日本对外贸易占GDP的最高年份只有36%。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人民币升值压力在相当程度上是因近年来美元大幅度贬值所致,通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和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的改革,这种压力也不会对中国对外贸易构成实质性影响。二是针对中国出口的保护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尽管近年来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案例和涉案金额增速很快,如2003年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反倾销、保障措施及特保立案59起,涉案金额比上年增长了178%。但涉案金额的绝对数相对中国出口来说并不算大,约为22亿美元。随中国的积极应对和反贸易保护经验的积累,也不会对中国内生的比较优势构成根本性损害。
(2)直接利用外资迅速增长。自2002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大关以来,中国已连续2年成为世界上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2004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仅低于美国的121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由于中国利用外资的水平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低廉和潜在市场的巨大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只要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在短期内将没有国家能够取代中国的地位。
2.劳动力成本的长期比较优势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中国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早已是公认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优势的长期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低成本优势将长期维持。东亚先期发展国家经验表明,随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这类产业很快会因工资成本上升在国际间发生梯度转移。由于中国劳动力供给潜力巨大,许多改革开放之初就已形成的产业,20多年后工资成本仍没有多大变化。直到最近两年发达地区的“民工荒”才显露出工资向上的压力,距竞争力丧失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况且,这些产业在国内的梯度转移和赋予农民工市民待遇的社会政策改革,将延缓工资成本上升的过程。可以预测,这种竞争优势维持的时间大体与城市化进程一致。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40%左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GDP处于同一水平的国家,农村中仍积压着大批剩余劳动力。假设城市化率达到80%时,剩余劳动力潜力释放完毕,即使按照2000年以来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速度计算,即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由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也能维持40年左右。
(2)中国在中高技能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开始显露。1990年代以来,由于就业压力增大,以升学为目的的中学教育和重视工程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的优势逐步显现,使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开始形成很强的竞争力。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中心移往中国就是一个明证。欧盟委员会刚刚发表的2004年竞争力年度报告认为,过去中国商品一般集中在“质量好但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上,但现在中国已成为一个“产品成本低但技术含量高”的国家,已对欧盟形成“一种挑战”。目前,中国的这种优势才刚刚显露出来,随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高技术人才在工资成本上比较优势将会越来越突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成长为“制造业强国”只是时间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中高层次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呈上升趋势,人们担心中国在这方面的竞争力将很快丧失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是,这主要是中国教育体系缺乏灵活性,不能及时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所至:一方面,社会上积压了大批渴求接受高等教育和提高劳动技能的学子;另一方面,因高等教育规模限制和职业教育体系落后,公众受教育的需求和企业对低成本人才的需求又不能得到满足,教育体系不能把潜在优势迅速转变为现实优势。1999年以来为扩大内需的高校扩招扭转工资上升趋势,随近两年扩招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已开始拉低应届毕业生的工资水平,显现出中国在这方面的潜在竞争优势。2004年全日制高校招生420万,近1998年的108万的4倍,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了2000万人,毛入学率超过19%。目前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毛入学率超过50%,有重视教育传统的中国在这方面潜力还很大,随国民收入增加,这种潜力将逐步释放出来。
各层次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将使未来中国不仅在低层次产业具有极强竞争力,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也具有很强竞争潜力,这是任何先期发展国家都未曾有过的情况。
3.巨大市场潜力的长期优势
除廉价劳动力优势外,同样基于人口众多的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吸引外资及其稀缺性资源进入中国的另一重要原因。随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和市场潜力的释放,“用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有了实施基础。跨国公司为抢占中国这个未来有可能超过北美和欧洲巨大市场,即使短期不能盈利,也要进入中国。这种行为给中国带来梦寐以求的高端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开发能力,这些稀缺性资源与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结合,使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体系重构过程中具有了极大的比较优势。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刚跨过1000美元,市场需求的潜力还非常大。
中国要长期维持市场潜力巨大和劳动力成本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除了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外,将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这是今后需求持续扩张的主要源泉;二是教育体系调整和体制改革,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对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由于在这两个领域的发展与改革不能单单依靠市场化来推进,社会政策的改革和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只要中国始终把自己的比较优势主动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经济高速增长的潜力至少还有几十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