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贸易衰落以后,明朝海防衰败,甚至连海船都出现了退化的迹象。
当然,伊丽莎白时期取得的最令人瞩目的成就则是霍金斯、德雷克等人抢劫美洲的成功以及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这表明英国海上力量的成长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而这种成就的取得无疑是战船、武器技术改进的结果。
霍金斯自从第三次美洲之行失败以后,便被任命为海军部的财政官,当时海军部并没有部长,这个职务是事实上的海军部部长。在这个职务上,霍金斯将他航行的经验转换成了对战船技术的改进。他敏锐地认识到大炮在今后海战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极力主张在战船上增加甲板数量以配置更多的火炮,同时火炮还应该都是长炮身、远射程的大炮。在火炮重要性上升的同时,对撞击战和接舷战的要求也就下降了,因此霍金斯不主张建造大型的战船,而是主张发展各种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中型战船,同时取消战船上高大的船首楼与船尾楼。
这些船首楼与船尾楼虽然高大威武,但是其提高了船只的重心,使船只的机动性和稳定性受到了很大影响,不利于机动作战。在强调了炮战的重要性之后,造炮成为英国重点发展的技术。为了能够提高造炮技术,伊丽莎白颁发了很多特许状,吸引其他国家的铸炮工匠前来英格兰,同时对发明、改进或者引进技术的工匠颁发专利。
这使英国的造炮技术很快便领先于欧洲了。当1587年西班牙准备无敌舰队出征时,本国无法提供足够数量的大炮,便向国外订购,但是发现此时最好的铸炮工匠几乎全在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努力使英国从一个封闭的岛国转向一个海洋国家。
它使英国海军跃出了英吉利海峡的狭小范围,开始在大西洋上向西班牙的海洋垄断地位提出挑战,最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个与海外贸易和掠夺密切相关的阶层,这个阶层已经充分地认识到海洋贸易与海上力量之间的关系。
与霍金斯、德雷克同为德文郡人的伊丽莎白的宠臣沃尔特?罗利爵士的名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而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地球的财富和地球本身"便是这种认识最清楚的表达。
正是这个阶层渴望发展海外贸易,才使伊丽莎白去世后,英国海上力量的发展不至于中断。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继承了英格兰王位以后,与西班牙实现了和解,获得了西班牙以及西班牙在欧洲的所有市场,但是也承认了西班牙对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垄断权,不去触碰西班牙在这些地方的利益。
这使伊丽莎白时期形成的前往美洲、非洲和亚洲获得财富的英国人极其不满,发动了反对王权的斗争,最终驱逐了斯图亚特王朝,革命后的政府与斯图亚特王朝巨大的区别不在于实行了民主,而在于重新确立了向海外扩张的方针,只不过这次他们斗争的目标已经不再是西班牙,而是新近成为海上霸主的荷兰,稍后则又是与其争夺海上霸权的法国。
持续的竞争促进了英国不断革新其战船制造技术以及海战战术,最终战胜了它的邻国,取得了海上霸权地位。如前所述,这种霸权地位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广大的西属美洲殖民地成为英国商人的市场,而没有取得海上霸权地位的法国则仍然只能通过西班牙商人前往美洲,这使英、法两国商人的获利情况出现了重大差别。
英国商人获得了本国与美洲贸易的全部利润,而法国商人则只能获得本国与西班牙贸易的利润,西班牙与美洲贸易的利润只能由西班牙商人获得。当然,在这种竞争中,英国的海军不论是技术还是战术上,都早已超过了清王朝的水师。
如果1368年朱元璋见到英国甚至西方海军的时候,他可能完全是不屑一顾的态度,然而在经过了400余年后,中国的水师虽然不能说处于停滞状态,但是其进步微乎其微,与英国乃至西方的技术进步比较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因此,19世纪当英国终于决定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迫使中国接受英国工业品的时候,中国实际上已经毫无还手之力了。三 中西方海上力量发展的对比与启示将中国与西方海上力量的发展进行对比,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
主要是中西方对待海外贸易的态度差异导致了海上力量的发展出现了重大差异。明清政府对待海外贸易的态度总是怀疑、限制而不是鼓励,这种态度反映在海防上就是海防的目的并不是保护本国商船出海贸易,而是禁止或者限制海外贸易的发展,尤其是阻止海商武装集团的产生。
而西方国家的目的则是鼓励本国发展海外贸易,并尽一切可能垄断海外贸易。要垄断海外贸易,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对待海外贸易的不同态度决定了海上力量建设的方向,也就决定了中国与西方海上力量发展的不同方向。
明王朝在开国之初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防力量,如果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这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这支强大的海防力量恰恰是宋元以来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宋朝由于丢失了北方的领土,面临的来自北方的压力增大。
因此暂时放松了对本国商人从事海外贸易的管制,使中国商人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并且排挤了阿拉伯商人,第一次获得了东南亚航海贸易的主导权。元朝建立后,由于大运河的堵塞,不得不依赖海运将南方粮食运至京师,故而培养了一支庞大的海上运输船队。
加之元朝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使元朝的统治者在对外贸易上采取了开放的态度,也刺激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元朝曾经组建了庞大的海军远征爪哇和日本,便充分体现了元朝海军的强盛。明朝正是在继承这样庞大的水师和海外贸易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强大的海防体系。
然而明朝建立海防的目的并非大力发展海外贸易,而是禁止海外贸易,那么随着海外贸易的衰落,海防自身也必然出现退化,这正是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到的结果。海外贸易衰落以后,明朝不仅海防衰败,甚至连海船都出现了退化的迹象。
明初战船分为700料、500料、400料(容积单位,约相当于1石)等规格,但是至嘉靖年间胡宗宪的报告则显示:"向因贼舟不大,700料停造久矣。"清王朝同样如此。有鉴于郑氏集团建造的大型船只使清王朝吃尽了苦头。
施琅在平定台湾后不久即报告说:"沿海新造贸捕之船,皆轻快牢固,炮械全备,倍于水师战舰,倘或奸徒窃发,籍其舟楫,攘其资本,恐至蔓延。"这使清王朝的统治者深感忧虑,因此清王朝在平定郑氏集团以后,虽然允许开海贸易,但是对商船的规格加以严格限制,只允许载重500料以下的船只出海贸易,并且严格禁止建造双桅帆船。
这是一个相互矛盾的规定,不允许建造双桅帆船,实际上使海外贸易无法进行,因此民间屡屡突破这个规定,私自打造双桅帆船出海贸易。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管理效果,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王朝制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将渔船和商船分开管理,渔船只允许用单桅,并且梁头不得超过一丈,舵工水手不得超过20名,并且不允许出本省范围捕鱼。
从事海外贸易的商船可以使用双桅,但是梁头不得超过一丈八尺,舵工水手不得超过28名。为了加强监督,清王朝规定造船之前要申报,造船结束之后要派人查验。这个管理规定在当时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因此中国民间造船技术不但几乎没有进步,而且退化得严重,明清王朝派往琉球出使的使者乘坐的船只情况可从一个侧面证实这种变化。
一、明代的主要外交政策拥有怎样的内容和特点?
在明代,朝贡体系确实在当时是和外来国关系友好的垫脚石。不过在近现代以来,人们一直诟病明代外交体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明代政府在这一段外交方式中,把自身形象树立的太高了,?天朝上国?或?宗主国?等高级地位都是明朝的特点,把来往的其他国家,都作为?附属国?的地位来交往。
第二种原因就是,在明代朝贡体系下的外交中,是一种在经济交换上得不到同等的活动。外国供奉的来朝贡品,经济价值都有限,而明朝的赏赐品,价值都远超出外来国贡品的经济价值。
我国封建社会进入近现代的时期,由于西方强烈的侵略战争,再加上自身的发展十分缓慢,所以已经陷入了任人宰割的无能时期,在西方和日本的眼中,中国当时是一个非常无能的国度。就是在这种观念下,才导致一些西方人和日本人在讨论中国时?尤其是以前?明代的朝贡外交体系这一话题时,他们带有蔑视并且先入为主思考来讨论。他们嘲笑明代的朝贡外交体系,是一种不切实际、自以为是救世主的虚幻幻想。
长此以往,在20世纪时,就连中国学术界都普遍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治国方针,中国的另一部分学者,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明代的这种想法。他们会带有蔑视和嘲笑的学术观点去评论明朝。因此,近现代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他们对于明朝朝贡体系见解,都存在着一种殖民主义的语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一时期的英国?日不落帝国?的政策,还有后面的美国?霸权主义?政策,而美国很少受到后世的蔑视和嘲笑。
在后期,日本对明朝沿海地区的骚扰,为明朝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却也在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明朝政府对日本和别的国家,采用了具有长远计划的对应政策,那便是在对外实行优渥宽待、?厚往薄来?的政策。
与此同时,与明朝相关联的内政,也实行了相对比较严格的禁止令:?交通外夷?的政策一说。这也就是后期我们常说的明朝海禁。但实际上,明朝海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关闭或禁止海外贸易的行为。明朝海禁,它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海峡禁止私人出海贸易,不允许个人的船出海。
二、纵观世界形势,明朝的贩海政策转变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像一些著作或者电视剧中有写出明太祖朱元璋?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但是我们查阅文献,并没有找到朱元璋所下的这条命令。所谓的?片板不许下海?是明朝海禁时所使用的官语。在明代的海禁中,他们主要是针对日本国的挑衅和骚扰抢夺,就是所谓的?海盗?骚扰,明朝在设定此令时,就是考虑了大家的生存现状。
明代当时的这种为了防海盗而设置的海禁,对同一时期的海外贸易来说,它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在15世纪以前,东方国家和地区都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国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时期,商业和海外贸易在人们的生活中占的比重相对比较微弱。而此令的规模也是有限的,它的交易场很大,但是周围空荡的小地区还是管理不到的,所以当时人们还可以下海捕捞,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因为当时的欧洲人已经侵占了东南亚和我国的沿海地区,所以这段时期的海外贸易,客观点说就是东西方争地方贸易权的一次竞争比赛。明朝的沿海商人们,在积极进取的对抗着外来者,在东西海洋内扩展自己的势力。共同争夺海上贸易的所有权。
研究表明,明代后期东南亚海上贸易的所有权还是在自己这边的,在17世纪后,中国的商船已经遍布了整个东南亚地区,它们从事着各项交易来往,东西海域的贸易权利,还是掌握在我们中国商人手中。
在明代中后期,明朝政府放松了民间的一些贩海行为,同时明朝政府也加强了海上防盗的海洋规章制度,却没有很大的改变。这就间接的导致了明代朝贡体系漏洞,民间运货到东西洋,不仅是各个通道还是民间的贩海行为。都要受到政府的压制,民间与政府之间,始终不能合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出一份力。
受到政府禁海令的压制,明代东南沿海的商人,不得不采用偷鸡摸狗的方式进行贩卖。在欧洲中世纪时期,西方的海上商人们普遍都会采用亦商亦盗的形式来作为武装进行贸易。
他们具有很强的掠夺性,因为他们的心性都比较大胆敢做。不一样的是西方种殖民族的海盗行为就可以得到本国的支持。东南海商人的武装贸易,虽然能够在明代后期的历史空间中有所发展,但随着王朝的更换和环境的改变,他们的武装还是不能长久发展。
东南海海洋商人在后来,也没有形成一支能与西方种殖居民相抗衡的力量。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实,就会发现,这不正是中国海峡商人逐渐失去、东南亚海上贸易权的重要过程吗?
三、浅析明朝一系列外交政策体现了怎样的核心价值观
明代朝贡体系虽然处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和平地域内,但是这种在政治层面的外交政策,通常都会遗忘了深一点层面的外交交流方式。这种带有政治方式口吻的外交政策,终有一日也会随着政治的变动而产生变化。政治外交基本上都是有好处的,却缺乏长远的过程。因此到了17世纪之后,中东的政治策划发生了变化,中国对南亚以及西亚还有整个中东的影响力,已经在慢慢衰退。
中国民间海洋商人的行为,让他们拥有了东南沿海海商人所具备的强大生命力和在恶劣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这两个能力让他们的贸易活动坚持到底。尤其是在对外移民这方面,他们有着不断发展扩大的趋势。
中国移民的向外扩展,直接让中华的主要内容的文化,也跟着移民散发到了华侨所到的各个国家,让中国的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发展。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结果来看,结果是让他们很满意的。明代后期对中国文化对外发展有两个层面和两种途径,那就是由西方传达还有中国上层社会知识分子,来进行翻译后传播到欧洲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城市。还有让沿海商民迁移海外,之后进行传播过去一些民众的生活方式。
18世纪之后。伴随西方主义革命的大获全胜和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功。?欧洲中心论?的文化已经在西方成为了核心价值观。所以欧洲的政治家和学者已经失去了,对中华文化的那种好奇与一颗敬畏之心。
后期大概已经没有西方人承认他们的文明思想跟中国额儒家文思想有任何交集。从18世纪后,儒家思想为经典为核心的意识已经在整个世界格局,影响力急速下降,对外传播的信息也逐渐没有了动静。
反观由沿海商民带到海外,传播的一般民众生活方式,它们在一段艰难的困境中传承了下来。而中国商民向海外迁移的动作,随着两个国家的交往扩大和资本市场的合并,数量也是不计其数。中国在很多年海外移民的艰难挣扎,已经在世界各地逐渐拥有了显著成果的?唐人街?、?中国城?。这两座城市可以说是最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建筑,这种彰显了中国的建筑,正表示了由沿海商民迁移海外之后所带过去的中国文化的成功。从前被人们所遗忘的由沿海商民迁移海外所传播的一般民众生活方式的基层文化发展,实际上已经成为了18世纪后,中华文化向海外市场传播的主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