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从中国南海之滨的小镇,到一座与香港合作打造世界级大都会的现代化城市,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缩影。
地理位置
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
城市简史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深圳又称鹏城。
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史不到30年,但却曾经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1700多年的郡县史、600多年的南头城、大鹏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
1979年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成立深圳市。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市设置经济特区。
这座具有深厚文化根基又充满创新时尚的城市,正发生着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自然资源
深圳市土地总面积为1952.84平方公里,其中,深圳经济特区为395.81平方公里。
全市共有大小河流160余条,分属东江、海湾和珠江口水系。现有水库24座,总库容5.25亿立方米。位于市区东部的深圳水库,总库容4000多万立方米,是深圳与香港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深圳海岸线全长230公里,海洋资源丰富,有优良的海湾港口,通海条件优越。境内山脉绵延,风景秀丽,最高峰943.7米。天然旅游资源丰富,东部有大小梅沙、大鹏半岛郊野森林等黄金海岸线风光,西部有红树林、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及海上田园风光等景区。
行政区划
深圳是中国广东省省辖市,国家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深圳经济特区在其辖区内。深圳下辖6个行政区和光明新区。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位于经济特区内,宝安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地处经济特区外。全市有55个街道办事处。
人口构成
深圳自南宋末年已陆续有移民落脚,建市后人口增长迅速。2007年末常住人口861.5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12.3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4.7%;非户籍人口649.17万人,占比重75.3%。深圳有少数民族36万多人,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聚齐56个民族成分的大城市。
移民文化
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加之独特的地缘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深圳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是最适宜海内外英才创业拓展的活力之都。近年来,深圳相继被有关机构评选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
语言文字
深圳以普通话为主流地方语言。不少公共服务机构、专业人士和工商业界都能用英语提供服务,大多数青少年能讲英语。全市正在开展“百万市民讲外语”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外语活动,提高公共服务的外语普及率,提高市民的外语应用能力。
气候情况
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润宜人,降水丰富。常年平均气温22.4℃,无霜期为355天,平均年降雨量1933.3毫米,日照2120.5小时,适合常年开展旅游。
市树、市花
深圳的市树为荔枝和红树林。
深圳的市花为簕杜鹃。
城市建设
经过28年的建设发展,深圳市道路、照明、环卫、绿化、排水、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城市功能趋于完善。全市建城区面积719.88平方公里。2007年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43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最高的城市
2005年,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发布《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对中国100个重点城市生活质量指数进行评价,生活质量排在第一位的城市是深圳。
毗邻香港的亚太区域性国际化城市
深圳市区距香港港岛仅45分钟车程。深圳正在朝着重要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发展。目前,深圳市有常住外国人18380人,临时居住外国人有414026人次,来自133个国家。2007年经深圳市口岸入境的外国人共400多万人次。深圳住房面积中约有10%为港澳台居民及外籍人士所拥有。
受人尊重的文明城市
“全国十大文明城市”之一的深圳,始终把保障人民利益作为第一追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尊重人的权利,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利益。深圳每年举办“关爱行动”,发动全社会扶弱助困。深圳人均购书量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是一座因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深圳的城市文明指数和市民关爱指数逐年上升。深圳还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志愿工作者
“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 成立于1990年的深圳义工联是中国内地最早的有组织的志愿者队伍。深圳有包括义工组织在内的慈善组织约200个,各种形式的志愿者约53万人,年龄最小的仅14岁,最大的78岁,平均每天从事16类30多个服务项目。
江门是广东省中南部的一个地级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江门地区又称“四邑”、“五邑”。面积9541平方公里,江门约占珠三角地区的1/4,人口412.64万,其中市区人口达133万。江门五邑是全国著名侨乡,侨乡文化独具魅力,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400万,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五邑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亚洲地区的约占20%,美洲地区的约占70%。
中文名称: 江门 所属地区: 广东省
下辖地区: 辖蓬江等三区及台山等四个县级市
电话区号: 0750 邮政区码: 529000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侧
面积: 9,541平方公里 人口: 414.27万
方言: 粤语次方言江门话 气候条件: 属亚热带低
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 早在元末明初,这里便形成墟集。 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 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 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 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 1951年1月江门改为省辖市。 后又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 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 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江市。 1992年至1994年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 2002年9月,新会撤市设区。新会区辖原县级新会市的会城镇、大泽镇、司前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崖门镇、双水镇、罗坑镇、大鳌镇、睦洲镇,区人民政府驻会城镇,将原县级新会市的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管辖。 江门市现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及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辖区范围俗称“五邑”。共同的历史,同出一宗的地缘人缘,加上海外对五邑的影响,使江门五邑展现出丰富的民俗风情。 2008年,江门及下辖各市城市建成区总面积198.87平方公里,其中江门市区(蓬江、江海、新会)城市建成区面积108.62平方公里。 全市人口中民族数达52个,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66%,其余51个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0%2008年江门市主要经济指标 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280.6亿元,增长10.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 人均生产总值达30973元,增长10.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4.7亿元,增长19.6%。 外贸进出口总额131.6亿美元,增长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6.7亿元,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9.3亿元,增长19.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5%,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涨幅。 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51.2亿元,增长20%。 全市各级财政“三农”投入28.5亿元,增长19.9%。 全市110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7.4亿元,总投资16.1亿元的18个项目纳入国家扩大内需计划。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96元,增长13.5%,创近13年来新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07元,增长11.5%,创近10年来新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58.2亿元,增长19%。
剩下的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