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统观点认为,唐后期对外贸易重心之所以发生转移,主要是由于公元751年的怛逻斯之战,唐朝军队战败,“中国国势遂绝迹于西方”。另有学者认为贸易重心变迁主要是缘于“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情况的变化。这两种观点均有其合理成份,是从不同角度对贸易重心转移的原因进行的阐释,但均未能揭示贸易重心变迁的根本动因。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唐后期中国对外贸易重心南移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早期对外贸易重心之所以位于黄河流域及河西地区,是与这一时期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一致的。一方面,受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经济开发的区域范围较小。唐以前,南方地区经济开发程度较低,除江东外,大部分地区尚是未开发的处女地。而同期黄河流域开发程度已经较高,从而成为全国经济重心。这里不仅有相对发达的农业,而且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在汉代时期生产规模已颇为可观,生产的产品品种丰富、质地精良,为对外贸易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早期人类征服海洋能力低下,海路运输方式的风险巨大,从而经由西北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最佳的通道。同时早期中外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如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为主,进口商品则大多是珠宝、象牙等奇珍异物。这类商品通常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能够适应西北沙漠以骆驼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运输条件。丝绸之路沿线的黄河流域和河西地区从而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领风骚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