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及其以前,寿地农作物种籽悉由农户自选自用,积年累代低产低质,既不能提纯复壮,亦难以引进新优品种,混杂蜕化,殊难增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寿地农作物种籽仍以旧品种为主。稻谷为川稻、大白稻、长粒籼、麻虾晚等;小麦为三月黄、火油子、葫芦头、五花头等,抗战胜利后始引进美国“白玉皮”;大豆为燥子黄、寒豆、青豆等;红薯为红白燥、南瓜黄等;油菜籽为山腊花、黄鳝子、大乌子等;花生为一窠青(站秧)、顺地溜(睡秧);棉花为小花、紫花(絮呈浅棕**),抗战胜利后始有种植改良棉者(原产美国,农民称之为“大花”),因栽培不得法,出苗率低,多病虫害,而未能推广;麻类,大麻为火球子,苘麻为青白皮。
1952年起,各种农作物良种先后引进,加以培育繁殖新种,使种籽不断更新换代,一期胜过一期。1985年,县农业部门对1949年以来各种作物品种进行普查,全县共计344个品种,其中稻谷135种,小麦49种,大麦14种,玉米4种,高梁7种,花生6种,芝麻7种,麻类3种,棉花5种,西瓜5种,大豆25种,豇菉小杂豆17种,红薯10种,油菜籽11种,其他36种。现用品种内,每种作物都有适合当地水土、耕作条件的若干个当家品种,而旧时的稻、麦、油菜、棉花品种大都已被淘汰。
稻谷
水稻品种更新大体已经历三期,每换一代,产量上一新台阶。1952—1963年,去陈布新,推广胜利、中农4号、南京1号(399)、蜜蜂球、乌嘴川等高杆品种,平均每亩产量由原80公斤提高到124公斤,因推广种植绿肥(紫云英)与普遍使用化肥,夏季多暴风雨,高杆品种不耐肥,长势猛,易致倒伏造成减产。1964—1983年,以矮代高,选用植株矮,耐肥品种如矮脚南特、团粒矮、二九矮、广场矮、珍珠矮等,平均亩产递增至230公斤,丰产田可达400公斤。1983年起,取杂舍矮,县在各地推广种植杂交组合品种11000余亩,平均亩产逾500公斤,这一成功,引起农民极大兴趣。此后,杂交稻面积逐年扩大,1987年全县增至54.3万亩,占水稻总面积44.8%,平均亩产416公斤,丰产田亩产达600公斤以上,全县杂交稻总产达2.26亿公斤,占稻总产55.3%。全县现有杂交稻7个组合品种,当家品种为汕优六号,种植面积占55.2%的矮籼稻与少量粳糯稻,当家品种为南京11号、桂潮2号、淮河糯等,平均亩产仅274公斤,产量占稻总产44.7%。
小麦
小麦品种换代已经历四期。1956年起先后引进丰产3号、南大2419、矮粒多等抗病虫害品种,至1965年时,小麦平均亩产由原43.5公斤提高到62公斤。1965年前后,陆续引进华东6号、万年2号与意大利的阿夫、吉利矮杆红等早熟抗锈品种,至1975年时,平均亩产增至96.5公斤。1975年前后,又引进早红、早白、钟山6号、郑引1号、欧柔、博爱7422等早熟、高产、耐肥、抗病良种,至1980年,平均亩产递升至128公斤。1981年起,又先后引进扬麦5号、马场2号、偃师9号、徐州21、泗汤936、宿育1号、陕农7859等新优品种,1987年平均亩产已达166公斤,丰产田超250公斤。
棉花
1956年,岱字15号良种棉在寿县试种成功,1958年普及全县,平均亩产皮棉18公斤,为1949年的2.2倍。县棉花原种场每年对缺种队保证供应岱字棉零代种(原种)与一代种。1975年前后,县内陆续引进徐州142、沪棉749等良种。1980年,为解决一年两熟接茬棉种问题,引进了中棉所10号接种油菜茬或早麦茬。同时,县棉种场育成岱字16号新种,并引入泗棉2号。1987年,岱字棉、中棉所10号为当家品种,全县平均亩产皮棉34公斤。
2012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11万公顷,与上年持平。其中:小麦面积11.37万公顷,增长2.9%;油料种植面积0.86万公顷,下降30.6%;稻谷面积10.95万公顷,与上年持平。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3.13亿元,增长0.8%。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41.27万吨,增长4.6,再创新高。油料产量2.28万吨,增长5.1%;棉花产量4478吨,增长0.4%;稻谷总产量88.87万吨,增长2.7%;蔬菜、席草等其他经济作物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总量继续增长。 寿县的手工业起源较早,有2000多年历史。主要有铁、木、竹、石、砖瓦、陶瓷、酿酒、制饴、制革、染织、印刷等。清光绪年间,州人孙家鼐(咸丰时状元,官至资政院总裁,为帝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兴办实业,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后辈孙多森、孙多钰等在他的薰陶下,不遗余力地筹划、投资办起了一批工矿企业,虽然厂矿都不在寿县,但也激励、启示了家乡人民。
1950年冬,寿县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10余万民工奋战于寿西淮堤、正南淮堤。为保证民工口粮供给,国家在城关、正阳分别兴建了粮食加工厂。
1951年秋,寿县城乡铁业、竹木业、服装业等先后开展了组建生产合作社、组的试点工作。其做法是:由供销合作社或国营商业公司供给原料,加工订货,包销产品;社、组内部实行按劳取酬,原属业主所有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折价作为股金参与分红,社、组员也可以投资入股;同工同酬,雇佣关系不复存在,保留学徒,给予相应的工资报酬;民主推选社、组长与会计员、保管员。
1952年,省财经委员会批准寿县动用农业税超征提成款10.5亿元(旧人民币),先后用于办电、办粮油加工厂与公私合营工业等投资。是年6月,淮南电厂输电线路蔡寿段接通,向县城供电,后逐渐向农村延伸;电力的开通,推动并加速了寿县的经济建设。1953年10月,贯彻**中央“要按照利用、限制、改造政策,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寿县加快了手工业由点到面实现合作化的步伐与私营工业向公私合营过渡的进程。
1955年11月,久福烟厂实行公私合营(建国初县内有卷烟厂8家,其中7家因严重亏损先后停办)。是年,为适应棉花统购统销后的需要,县合作社联合社在城关兴建轧花厂(以后又在农村择区陆续建厂)。1956年3月,合作化高潮到来。城关酱园全行业合并成立公私合营酱园厂。各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进一步扩充,相继取消股金分红,实行收入全额按劳分配。秋,城关7家印刷社合并组建为地方国营光明印刷厂(即今寿县印刷厂),始承印**寿县县委主办的周刊<支部生活>。同时,在加强粮油计划供应的情况下,糕点业也合并组建为地方国营寿县食品厂。到1958年春,城关、正阳两镇的生产合作社,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与经营水平,先后组建为集体所有制的工厂,如农具厂、服装厂、鞋帽厂、木器厂、化工厂、百货厂等。
1958—1959年,县财政拨款208万元,平调集资120万元,兴办炼铁厂、炼焦厂、耐火砖厂、玻璃厂、制毯厂、锅厂、磷肥厂、农机厂等。与此同时,省财政专项拨款810万元支持兴办化肥厂、水泥厂与补助大办钢铁费用(其中水家湖12座13立米小高炉基建款120万元)。在大办的高潮中,公私合营酱园厂分出一部分,在财政、商业部门的支持下转为国营,称淮新酱品厂(即今商业局酱品厂)。一些属于集体经济成分的如鞋帽厂、木器厂、化工厂、砖瓦厂等经主管部门批准后,陆续挂起了地方国营厂的衔牌。
1961年秋,根据中央指示,纠正“五风”错误,清理退赔平调资金。
1962年全面调整国民经济,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实行《国营工业管理条例》(即工业七十条)。按照省、地要求,绝大部分新建工业“下马”,或撤销,或停产,在全面进行清产核资后,保留了农机厂。那些在“大跃进”中转为国营的集体工厂,仍恢复其集体经济成分。是年初,奉省令撤销公私合营的久福烟厂,其设备与部分技干、员工分别调往合肥卷烟厂与六安裕民烟厂。
1964—1965年继续贯彻以调整为中心内容的“八字方针”,寿县的工业建设进入新阶段。在省、地、县再投资的支持下,水泥厂率先恢复了生产,化肥厂在完善设备配套后也宣告投产,农机厂扩大了生产范围,从一般农机具进入试制动力机械。
1967年,“文化大革命”动乱进入高潮,在极左路线的指引和派性的干扰下,规章制度被视为资产阶级法权而弃置,主管部门职能瘫痪,工厂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
1969年撤销县拖拉机站(始建于1958年秋),机车与配套农具全部分配至公社,以该站修配车间扩建为农机二厂(即今农机修造厂),原农机厂称一厂。
1972年时,农机一厂已能批量生产195—12型柴油机,遂以为专业,并改名为寿县柴油机厂。
1978年冬,**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通过批判极左路线,逐步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寿县工业生产出现了好势头,亏损面、亏损额逐年均有所下降。
1982年,柴油机厂因产品滞销、长期亏损而停办;省、县财政投资240万元改办织布厂,次年试车投产。1982—1984年,省粮食厅先后投资在石集兴建现代化中型植物油(精炼)厂与南关外新型混配饲料厂。
1985年,县供销合作社联社与省属国营寿西湖农场相继在北山办起了小型水泥厂。
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3亿元,同比增长10.5%,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67.4︰32.6变化为68.6︰31.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5108万元,同比增长5.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14.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3866万元,增长15.3%。
接绣花单做,那里好接?
绍兴传统文化 越剧 越剧绍兴地方剧种。发源于嵊县(今嵊州市)农村,因嵊县归属绍兴府,故早期称绍兴戏。起源于"落地唱书"的农村民间小调,称为"小歌班",只用尺板、笃鼓伴奏,继而逐步增添丝弦和打击乐器,由鼓板指挥,演出时"的笃"之声不绝,俗称"的笃班"。20世纪20年代,以绍兴文戏进入上海,30年代后期改称越剧。在唱腔、表演、音乐和剧目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成为全国性一大剧种。它善于表现细腻的思想感情,剧目以爱情和家庭题材为多。不少著名越剧演员,按各自嗓音特点,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并为青年演员继承发扬。胡琴板式多样,有慢板、中板、快板、清板、倒板以及十字调、呤嗄调、哭调等,唱腔清丽柔和,委婉动听,富于抒情。? 绍剧 绍剧又称绍兴大班、绍兴乱弹。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早期多演出于水乡山村的庙宇舞台,20世纪30年代进沪,50年代定名为绍剧。乐器以板胡、笛、斗子为主,音乐与唱腔激昂高亢、粗犷豪放,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感情。主要唱腔为"二凡"和"三五七"。"二凡"有"倒板"、"浪板"、"慢板"、"流水"、"快板"五种板式。"三五七"同徽剧的吹腔、高拨子旋律相接近,因其唱句三字、五字、七字组成而得名,行腔委婉,富于抒情。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题材或演义小说,约有300多个,1949年后经整理和新编的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龙虎斗》、《寿堂》、《大禹治水》及反映绍兴农村斗争的现代剧《血泪荡》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曾被搬上银幕,获中国第二届**"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拷贝发行到70多个国家或地区。? 绍兴莲花落 绍兴莲花落绍兴说唱艺术。始于清末。早期一人唱说,旁有一二人帮和,活跃于小镇茶店或农村庙会。初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套辞,后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节诗。20年代中期,始用四胡伴奏,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唱词以绍兴方言土语为主,故事铺叙中随口增减,即兴性、随意性大。传统书目有《闹稽山》、《游江南》、《珍珠塔》、《何文秀》等。1949年后有《血泪荡》、《回娘家》等。《回娘家》和《疯姑娘》在国内获奖。艺人多由爱好者从他业转入。著名艺人有唐藏臣、王金夫等。后涌现了胡兆海、倪齐全等艺术家。? 社戏 社戏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草台"(庙外空地搭建的台)或"河台"(台搭建于河上)演出。演社戏的大多是绍剧戏班。一说社为划分地域的名称,社中演戏称社戏。鲁迅有《社戏》一文,描写了清末绍兴乡间演社戏的情形。? 目莲戏 目莲戏社戏为酬神,目莲戏则求鬼。旧时,绍兴民间为祈安,以中元节(农历七月半)为鬼节,目莲戏演出多在中元节前后举行。戏班称目莲班,为半职业性,演员平时多为道士或渔夫、农夫。唱腔属越中调腔一系,但较粗疏不甚规范。目莲戏取材于《目莲救母》故事。开演前有"起殇"一场,谓请鬼观剧。演出时,按例于台上悬无常、牛头马面的头套,音乐阴森悲凉,少有妇孺观看。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知府李享特曾以禁演目莲戏为十禁之一,但相沿成习,未能止。1949年后,除1956年前良目莲班应邀赴沪参加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演出外,目莲戏在民间逐渐消失。? 迎神赛会 迎神赛会旧时,庙、祠遍设,繁衍出各类庙会。为祈福消灾,一般庙会仅祭祀及演社戏酬神。同时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的,称迎神赛会。除旱灾求雨外,均在菩萨生辰进行。迎神赛会,设会首,以庙产收入及向商号民众募资充作经费,并有各村坊明确分工的会货(如仪仗的校会、放火铳的铳会),配备一套人员、道具和服饰,届时召之即来。凡神巡行经过的村坊,均在路边搭供棚,专人恭候并供奉香烛福礼。除陆会外,还有水会,往往出动数十条大船。此俗延续至50年代初。? 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始于明而盛于清,有"无绍不成衙"之说。明代已有不少越人学律作幕。清雍、乾二朝,绍兴师爷已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绍兴师爷有"刑名师爷"、"书启师爷"和"挂号师爷"、"证比师爷"等分工。在督、抚级的大衙门中,还有起草奏折、奏疏的"折奏师爷"。历来对绍兴师爷毁誉不一,贬者认为绍兴师爷奸刁乖巧,心胸狭窄,口不饶人,笔如刀剑,往往置人于死地。褒者则认为他们精明能干,嫉恶如仇,不畏权贵,有正义感。? 吃讲茶 吃讲茶旧时,绍兴的茶店既是市民吃茶听说唱的娱乐场所,又是民间交流信息的地方。民谚"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街坊或乡间里闾发生纠纷,当事人往往恪守"良民不进衙门,好人不打官司"的信条,宁愿到茶店里去私下解决,谓之"吃讲茶"。这样,茶店又成了评论民事、调解民间纠纷的处所。茶店在靠近门口处,放两张拼在一起的桌子,俗称"马头桌"。地方上有声望、为百姓信服、说话算数的人才有资格坐"马头桌"。双方发生争执,就约定时间去茶店,按茶客人数,不论认识与否,均沏上一碗"出泡茶"。然后由双方依次向茶客陈述纠纷的前因后果和各自的观点、态度,让茶客分析评议,发表意见。不管意见是否一致,最后由坐马头桌的人,根据各方的意见,凭自己的主见,作出结论,并相约成俗地由过错方支付在场茶客的茶资。此俗今已不存。? 乌大网 乌大网旧时,绍兴境内可放养鱼类的"荡面"达4000余公顷,约700多个渔区,俗称"渔荡"。掌管渔荡的人称"渔大司"。他们长期从事渔业,富有经验并掌握养殖不同鱼种技术。渔荡养鱼大致在初春放入鱼苗,到冬至以后,鱼一般都长到二三斤,上年漏网的可长到六七斤。为供应"过年"市场,各渔荡要进行一次大围捕,俗称牵"乌大网"。"乌大网"即沉底大网。围捕时,驾船布网,两端各有10多个渔工牵网,并有几个"稳笃公"潜入水底排除障碍物。当渔大司下令"起网"时,两端渔工用力牵拉,提鱼入网。这样一次能捕鱼万斤左右。稳笃公还是寒冬腊月下水捕鱼能手。他们裹着破棉袄,划只半扇乌篷小船,船头生盆火,锅中烧着热水,边划船,边注视河岸边和桥洞下,发现目标甩掉棉袄,赤身跃入水中,捉到鱼后,抛入舱内,抓住船舷翻身而上,用热水擦身,穿上衣裤,喝几口烧酒驱寒。从他们身上体现了越人善舟楫习水性的特点。? 纠会 纠会也称"兜会",是绍兴民间自发的带有互助性的金融交往行为。民间碰到婚丧大事或一时经济窘迫,便邀集亲朋好友、邻里街坊集资兴会。它有三种形式:一叫"摇会",除发起者外,按月摇一次,摇着的人就"进会",收取除自己以外所有人的"会脚子钱"。二称"坐会",由首位邀请的形式一次性商定每月进会人,并按月收齐"会脚子钱"。三叫"单倒会",即单为帮助解决困难者纠集的会,也是穷人帮穷人的互助会。? 堂众田 堂众田是绍兴一种有益于族人的习俗。绍兴的一些大姓大族,往往"以姓成村,聚族而居"。全族共有的田产,有祭田(祠堂田)、义田、学田等,俗称"堂众田"。祭田收益用于宗族祭祀和按房分"祚肉",义田收益用于救济族中鳏寡孤独贫困者,学田收益用于族人读书求学。有的大族把部分学田划给读书人家种,免缴租谷,待入仕后归还;有的规定族中子弟从"进学"起,一切费用由学田支付,但取得功名做官后,要买若干亩学田给族里;有的实行"奖学金"制度,童生院试会试给考费二十千文,还有规定给考中者的奖励,中举人给旗匾费钱四十千文。中进士给六十千文等等。? 修桥铺路造凉亭 修桥铺路造凉亭历来是绍兴民间的公益活动,一旦发起便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湖长达7里的"避塘",以及青甸湖、瓜渚湖、洞盘江、猪头江这些大江大河的"避塘",就是民间出资建造的。此举为行船遇到大风大浪时提供躲避之处。乡间道路上,建有不少为行人歇脚的凉亭,乃至数以千计的石桥,也往往是民间集资或募捐兴建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经常有人维修。这些都是传统公德的体现。? 育婴堂 育婴堂由慈善会社设立的育婴机构,专门收养被弃或家族无力抚养的婴儿。自清末起,专门组建了董事会,所需经费除慈善社团、各业公会、善心人士捐助外,靠历来捐助给育婴堂的田亩收租所得,最盛时有"堂田"1000多亩,抚养着300多个婴儿。从育婴堂成长的孩子累计上万。同时,无儿无女的家庭也可上育婴堂领养婴儿。? 凌霄社 凌霄社一种自发组织的施医、施药的民间慈善机构。1928年绍兴热心慈善事业的士绅和箔业同仁捐助重金,把位于绍兴城内府山北麓的道观改建为凌霄社,得到绍兴名中医的赞助,并由钱业、箔业的乐善好施的善男信女集资采购药材,起了施医局。当时中医药会规定,绍兴名医都要在凌霄社轮值义务门诊,车马费自理。如不轮值,会遭到医务界的鄙视和唾弃。故自成立起到1949年前,越中名医,每旬总有半天在凌霄社轮值义诊。并设中药房,药材齐全,贫民百姓生病,常常可得到凌霄社施医、施药的帮助。1949年后,凌霄社不再进行慈善活动,改建、扩建为绍兴饭店的一部分。? 书法节 书法节绍兴向称文化之邦,东晋王羲之邀名士雅集兰亭,饮酒赋诗,挥毫作书,赋"修禊"之迷信习俗以新意,越中文人纷纷仿效,相沿成习。兰亭遂以书法圣地名扬海内外。1984年1月22日,绍兴市人大一届八次常委会作出决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绍兴市书法节。嗣后,每年此日,绍兴兰亭书会会员及海内外书家名流,必集于兰亭或王羲之故居戒珠寺,怀古续胜,纪念书圣,切磋书艺,举书展。? 王星记纸扇 王星记纸扇绍兴制扇历史久远,至明代,绍兴制扇工艺已甚精致,以密节细竹为柄,糊以白纸,堪作书画。清光绪元年(1875),绍兴柯桥的王星斋及妻陈英设立工场,在传统制扇工艺基础上,改革创新,使纸扇一跃成为朝廷贡品,并在杭州、上海、香港设门市部。王星记的扇,以"毛全本"及"全棕"最佳。"毛全本"用竹筋细匀的毛竹做扇骨。"全棕"则采用产自云、贵的实心棕竹,加工成扇骨。黑纸扇面,要经过70多道工序,用纯桑皮纸做材料,两面涂刷几层高山柿漆,使纸扇雨淋不透,日晒不翘,既能生风,又可蔽日、遮雨,有"一把纸扇半把伞"之称。扇面绘上人物山水,再加金银镶贴,更是锦上添花,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金不换毛笔 金不换毛笔早年绍兴卜鹤汀笔庄生产的小楷毛笔中的精品。笔庄开设于清同治四年(1865),以老板姓名为店名。前店后坊,制笔工兼任店员,卜鹤汀本人也是善制笔者。从原畅销的"本京水"毛笔,经改良提高后,改名为"金不换"。柔刚适度,开笔后墨酣饱,书写流畅,外形美观。鲁迅几乎一生都用此笔。为满足消费者对"金不换"的需求,鲁迅纪念馆特监制"金不换",在馆内购物部销售。? 绍兴花边 绍兴花边用细纱编织而成。原名"万里斯",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清末传入绍兴,逐渐成为农村妇女的一种家庭副业,是融国外工艺与中国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手工艺品。1949年,成立花边社(后易名花边厂),主产品有万缕丝花边、辫子万缕丝、镶边大套、锭织花边、机织网扣花边等。"万缕丝"和"镶边大套"先后在国内获奖。出口欧美、日本、港澳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少量内销。? 绍兴乌毡帽 绍兴乌毡帽绍兴民间常用帽。以羊毛制成,前后经30多道工序,内外乌黑,故名。圆顶,卷边,前侧可折成畚斗形,冬可保暖,夏能遮阳,除酷暑炎日外,四季可用,田头劳作,雨水不透,坚固耐用,经济实惠,为农民和工匠乐于购用。1966年后,绍兴民间戴乌毡帽之俗渐少,毡帽厂店停业。为满足旅游者和老农之需,目前仍有少量生产作坊。? 绍兴丝绸 绍兴丝绸绍兴是中国较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地方之一。约6000多年前,宁绍平原已有原始的养蚕纺织。春秋末越国推行"劝农桑"政策,丝织业首次繁荣。两晋、南朝时,丝织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列为贡品。至隋唐,一度成为南方丝织中心。随着北方优良蚕种和丝织技术的传入,质量提高,品种增加,列入贡品的有绫、罗、绸、纱等10多种,罗最著名。宋代,绍兴丝绸品种之多居全国之冠,产量为同类州府之首。明清时期,浙西北丝绸业崛起,才有所衰落。20世纪20年代,采用铁机拉机,又有所回升。1949年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绍兴丝织业获空前发展。合成纤维、丝绸服装、丝针织品等相继出现,形成门类齐全、规模宏大的丝织工业体系。? 绍兴锡箔 绍兴锡箔俗称?箔。据传始于明初洪武年间,先由"罪人"制造。故旧时箔铺门前均系木栅,上钉竹片,并串有铁链,形同牢门。后逐渐成为绍兴民间的一大产业。箔业发展甚快,至民国时期,绍兴城内几乎半数人从事此业,故有"锡半城"之称。1949年后,城内箔庄、箔坊相继停业。1979年,为适应外贸需要,复建绍兴箔庄。产品除少量内销外,多由香港转销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等。? 越瓷 越瓷绍兴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成熟于东汉,兴盛于唐。唐宋时期,越瓷品类丰富,制作精湛,有"类玉"、"类冰"之誉。唐朝将大批越瓷从明州(今宁波)港运销亚、非、欧20多个国家或地区,开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北宋中期渐趋衰落。1949年后,越瓷又重放异彩。1954年投产的绍兴瓷厂,继承传统瓷艺,研究试制成功了500多个花式品种,年产量5000万件左右,畅销国内,远销30多个国家或地区。1980年试制成功的变色釉瓷器,能变幻14种颜色,1981年获全国轻工业重大科技成果奖。? 绍兴老酒 绍兴老酒中国名酒中最古老的黄酒品种,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以其贮存愈久而愈佳,故名"老酒"。旧时有人在男孩出生时将酒藏于地下,待男孩中状元时取出饮用,称"状元红"。也有在女孩出生时将酒藏于地下,待女孩成人出嫁时取出饮用,称"女儿红"。取料精良,工艺精湛,水质独特,明、清时已远销海外,驰誉东南亚。20世纪内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1988年起,绍兴加饭、花雕被定为国宴用酒。代表品种有元红、加饭、善酿、香雪4种。目前,绍兴酿酒企业已组成集团公司,除内销外,已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全国黄酒出口量的70%。1990~1996年间,绍兴曾举4届"黄酒节"。?如果有帮到您请给予好评谢谢拉#^_^#祝您愉快
绣花厂的订单来源:
1. 服装厂 - 一般服装厂都会有绣花的订单。
2. 玩具厂 - 巨大多数的玩具都需要绣花。
3. 鞋帽厂 - 鞋帽绣花也非常多。
4. 外贸公司 - 要能从外贸公司接到绣花订单,则为上上策。
通过熟人介绍也好、自己找上门也行,只要你有设备、技术,都能找到业务的,当然,有的发单人会要好处的,也要考虑啊。
外贸公司比较简单一些,只要你质量好就好办,要腿勤,经常跑。
注意,当你去跑业务时,一定要带上你们做的样品,这样才比较有说服力。样品一定要做的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