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里面铺纸
棺材里面铺纸,人都是会有生老病死的,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当人死了以后是有两种选择的,一种是火化,而另外一种是放进棺材里面土葬,以下看看棺材里面铺纸及相关资料。
棺材里面铺纸1其一:塞紧尸体,免得出殡时,尸体在棺椁内移动;
其二:吸尸水。中国有停尸办丧的习俗(我见过最长的是停尸21天才下葬),长时间停放,尸体会开始腐烂,就会产生尸水,而纸张可以吸水。
棺材禁忌
1、生人过了60虚岁生日后,就可以定制棺材,包括骨灰盒、阴宅公墓等,为自己百年后做好打算,以免给儿孙后代添麻烦。正所谓人活百岁,终究一死,提前选好自己中意的棺材、墓地等,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以免闭眼之后,后悔莫及。
2、已经制作好的棺材在保存时,必须要盖上棺材盖,不可分离摆放,不然则会影响生人寿数,盼其早死。棺材在没有使用之前,如需运输搬动,棺材大头必须朝前,方可搬运,禁忌棺材小头朝前搬运。
3、于60虚岁之后过世的先人,棺材上可绘画《二十四孝》、《山水风景》等;于60虚岁之前过世的先人,棺材上则不可绘画以上图案,以绘画《男寿女福》等图案即可;于30岁之前过世的少亡人,棺材上则正常上色或白皮棺材即可。
4、骨灰盒不可放在棺材内,两者不可双套使用。棺材和骨灰盒只可选一种,不可下双葬。不然极其容易导致犯呼。夫妻过世合葬时,应尽量协调统一,或是都使用骨灰盒,或是都使用棺材,这样更方便夫妻合葬“阴婚搭桥”,后人也更可家庭和睦,子孙兴旺。
5、做梦梦见棺材,常见有两种解法一种是升官发财、大吉大利之吉兆;一种则是重孝临头、霉运缠身之凶兆。故梦后第一时间均应找信得过的师傅具体查看为佳。总之一句话,梦见棺材,非同小可,务必慎重对待为佳。
6、出门遇见出灵车则是好兆头,寓意一路顺风,办事成功;婚车遇见出灵车同样是好兆头,寓意新婚美满,幸福长久;出灵车遇见出灵车则不是好兆头,寓意亡魂有冤,不肯西去,应尽快找堂口师傅查看化解为佳。
7、棺材除了在葬礼中使用之外,在很多仙门法事中也会涉及到,譬如:“埋生基”、“葬阴魂”、“降头术”、“和合术”等都会使用到,有的法事还会要求将法事专用的“小棺材”放在家中。我说这些就是要提醒大家,棺材的使用一定要谨遵师傅的要求去做,千万别随便摆放和佩戴,因为不如法的使用棺材,轻者血光,重者枉死。
棺材里面铺纸2抬棺时的五大禁忌。
其一、抬棺人出门前不能摸门框:因为在人们看来,碰到了门框,就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昌盛和运势,甚至有的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抬棺人眼里,出门前触摸门框是大忌。
其二、抬棺人不能是直系亲属:关于这一点,据传是这样的。直系亲属需要在棺材旁扶灵,或在棺材前带路,亦或是在送葬队伍中哭丧。送葬的途中还要举行隆重的告别仪式,而且这种仪式需要反复进行,直到墓地,因此说逝者的直系亲属不能抬棺。
其三、送葬途中棺材不能落地:众所周知,抬棺是个非常吃力的活。先不说棺木的沉重,单平坦的送葬路上,就足够令人汗流浃背了,更不用说在崎岖的山路上了。想不休息直接抬到墓地,估计是不可能的,那怎么办?毕竟棺材不能放在地上,放地上是不吉利的,也是禁止的。
其四、抬棺时忌说“重”:农村有这样的传统,那就是在抬棺的路上是忌讳说棺木“重”的。不小心说出口可能会生变故,灵柩会变得重逾千斤,更加抬不动,或者棺木坠落,造成大祸。
最后、抬棺人必须是已婚:对于这一点,据说是未婚的男子阳气太重了,容易把死者的阴气给压制住,故抬棺人必须是已婚的人。尽管有些不科学,但祖宗流传下来的风俗,也是值得遵循的。
棺材里面铺纸3民间盖棺材禁忌和讲究
棺材在封合之前有的`地方会有“眼殓”的俗仪,即是在安葬前,停厝在堂,棺材盖不能合缝,用来让亲人最后一睹其遗容,和死者做最后的遗体告别。也有是为了因为亲人远在他乡,回家路途救援等待这些远方的亲人回来再看最后一眼。还有就是因为逝者死因不明,故而也不能封棺让怨气积蓄,要验尸查明死因方你能在行合棺。民间传承千年的盖棺材禁忌,谨记规矩得一生安康!
盖棺是特别有讲究的,要用四颗铁制的寿钉,由木匠用斧头将钉子楔入。其中三根楔到底,铆入棺帮,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是三根为左二右一,如果是女性,则三根钉为右二左一。另一根寿钉成桃形,称主钉。按男左女右楔入棺盖前一侧,诸事完备,亲友玩呗再次瞻视饮泣告别之后,执事的人就可以行盖棺之举。民间传承千年的盖棺材禁忌,谨记规矩得一生安康!
出殡前才刚行盖棺的逝者,棺盖一般多是斜着放置在棺材上,用来方便晚回的亲属瞻视其遗容。盖棺之前,棺口上要蒙上一层白布,谓之“天罩”。盖棺的时辰也多有讲究,一般由有经验的老人和阴阳师傅择定。沿海的一些地方会有俗定在涨潮的是黑客盖棺。民间传承千年的盖棺材禁忌,谨记规矩得一生安康!
盖棺时,亲属以及旁观者需要远离棺材,忌讳人将影子倒映入棺材内,与死者生肖相冲相克的人不能在场,否则对丧家不利,盖棺后即要安钉。盖棺这一事是非常严肃的,很多规矩还是要讲的,一定不要轻易的去触犯,丝毫无犯赢得祖先护佑,一生富贵安康!
老人去逝了几个孝子都在烧的佛纸要放进棺材里嘛
自己找车将棺材运走
火葬场装死者的棺材现在一般都是纸质的(硬壳纸加固),价值不高,因此火化时是连棺材带死者一起由传送带送入火化炉的。
当然,如果你要在火葬场举办告别仪式,肯定会给你提供木质的棺材。不过那个棺材是固定在告别室的,告别完后,遗体会再度放入到纸质棺材中。
殡仪馆那些运尸体的车子直接去接尸体,他们有冰棺专门装尸体,因此基本没有死者家的棺材进入火葬场,死者家属一般都要联系殡仪馆,才会去火化的,就算自己找车,自己用棺材运去,火葬场肯定叫家属弄走或许就地烧毁,不可能留下,人家殡仪馆事实上也是一个单位。
现在市面上出售的棺材是为了遗体搬运更方便。
殡仪馆去丧属家里接运遗体,并不是几个大汉直接装车拉走,而是把遗体装到卫生袋或棺材里。
人死亡后会产生病毒和腐败气体,尤其是有传染病的遗体,对殡仪馆工作人员有巨大伤害。入棺也是一种防护措施。
至于棺材怎么处理,是在火化的时候直接入炉,和遗体一起自然升华了。
所以它也属于一种陪葬品。
如果老人去后要回归本土,建议先带棺火化,之后联系殡仪馆派车将老人遗骨直接运回故乡,再做安葬。
来人间做个人是件不容易的事,在人世生活一辈子,养儿育女,赡养老人,照顾配偶,交往朋友,创造辉煌的事业,最后要永远告别所有的人和事,确实是件非常重大的事。所以,对于他最亲近的人们,一定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悼念他,以告慰死者的亡灵。我们曾店的丧葬习俗一般包括如下一些过程。
盘出:一个人如果病得特别严重,眼看快要不行了,甚至处于弥留之际,家人就要把他从房里抬出来,在堂屋左面的地面上铺上稻草,安个地铺,让他头朝上睡在铺上。
送终:一个人快要死了,只要不是意外突然死亡,一般都有些征兆,所以,周围的亲人尤其是家里人,都要来到他的身边,倾听他的临终遗嘱,亲眼看到他闭上双眼。如果是子女,谁没赶上送终,都是十分遗憾的事,一是没有看上父母最后一眼,二是别人会说某某跟老人没结着缘分,或不孝,老人不要他送终。
遮堂:人死了,家里马上要用簸箕将堂屋供奉的菩萨遮盖起来,意思是不要让死人照了堂不吉利。
洁身:一个人离开阳世,不能让他把不干净的东西带入阴间,所以要象征性的跟他擦澡,擦澡前要由后辈把老人背着坐在扑着的箩筐上,然后由另外一个人规矩是在前面擦七下,在背后擦八下,叫前七后八。
装老:擦完澡就要把事先准备好的装老的新衣服跟他穿上,不管是冬还是夏,死人的衣服都一个样:不穿内衣,只穿黑色棉裤、棉袄,穿上白色袜子和黑色布鞋。头上包一块黑布。
下榻:人如果断了气,就要用两条板凳搁一个铺板,把死者抬到铺板上。不过,这时死者的头部就要放在堂屋下方。待死者身子快冷时用手将嘴唇和眼抹一下,让其合拢。让死者平直地躺在铺板上,腰部系一缕白线腰带,两脚也用一缕白线将双脚带拢,不让分开。铺板下面要用一个碗倒入香油,放上一根灯草,点上长眠灯。
烧落气纸:人一断气,就要在他下榻的铺板头部下方焚烧钱纸,叫烧落气纸。同时还要放鞭炮,以告诉他人这一噩耗。
烧床铺草。人死后,将他睡过的床和地铺上铺的稻草全部搂出去烧掉,叫烧床铺草。烧床铺草时,儿子要从火中大步跨过去,听说这样做可以遮心寒(不生病的意思)。
搭望望台。在本家门前当面的一棵树的主干上一人多高处绑上一叠草纸,叫作望望台,意思是死者的灵魂会在望望台上,传说没过童关的小孩在这台上可以看见死者的灵魂。
接重殇。人死了必须要请八个重殇,他们的职责:一是到死者生前的每个亲朋好友家通知这一噩耗,并接他们在出殡前前来参加悼念:二是给死者下葬的地方挖一个坟坑,叫打井;三是将死者入殓、送火葬厂直至送到坟墓下土为安。重殇应该受到主人的尊重,打井时要送酒菜到坟地让他们过中,坐席时要将第一席留给他们,出殡时,主人要一路给他们作揖甚至磕头,恳求他们把亡者抬平稳,让其一路走好。
请道士乐队。家里死了人,至少要请三个道士。一般还要请一个乐队(有的是喇叭、军鼓军号,有的还加戏班)。
入殓。人死的第二天,重殇就要将死者从铺板抬进棺材,叫入殓。棺材要放在堂屋中间,用方桌或板凳搁着,棺材大头(即死者头部)朝堂屋下方。死者睡在棺材里头部要枕三块瓦片,里面垫上棉絮,盖上棉被,嘴巴上盖一张草纸。棺材下面仍然要点上长眠灯。
带孝。老人去世了。他的后辈们要有带孝的标志。过去一般是孝子孝女全身穿白色孝服,鞋子前面缝上一块白布片。其它后辈们和所有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每人都发一块白布片(称孝布),在出葬时全部盖在头上或围在脖子上,系在手腕上表示孝意。等老人入土后,在回来的时候,都必须将戴孝的服饰取下来。
剃头。老人去世的第一二天,男性后辈们要接理发师到家理发,表示对老人的悼念。并且着次理发必须要等35天过五七时才能再次理发,这叫蓄五七头。
?开路。农村一般在人死后的第二天就请道士开路。道士来后,一是跟死者活着的所有后辈亲属上孝名;二是推算死者的出殡时辰,以及七个七、百日、周年、两年、三年的具体日期并贴在灵堂旁边的墙上;三是跟亡人开路。道士的唱词一般人也不懂,主要意思是为死者进阴间解开一个个结,打通一道到关,铺平道路,让他能在阴间平安生活。反正在家一直唱两天,直到送死者入土、安灵、接望望台才结束。他们分别在堂前、门前稻场和坟地三处做法子和唱和。
唱孝歌。在第二天晚上,道士会为死者唱孝歌,意思是历数死者(一般人)人生经历的十磨九乱,教育后辈要不忘前辈受的苦,对老人要讲孝道。
哭灵。如果请了戏班,唱戏的女角有一个节目叫哭灵。就是戏班走下台来,到死者棺材前下跪边唱边哭,哭老人(一般为通用词)受苦受难,哭得伤心伤意,泪水横流。哭得越伤心越好,让大家产生感情共鸣。当然,前来悼念的主要亲戚(特别是姑娘)要向戏班扔钱(一般50-100)。还有的可以向戏班点歌,点唱一首歌10元左右。
无论是来了悼念的客人还是唱孝歌、哭灵,家中的孝子(尤其是长子)孝女都要跪在棺材前焚烧纸钱、磕头。孝子孝女一般要穿孝服,一个星期内不能走进别人家中。
出殡。根据道士定好的时辰(一般在12点以后),死者就要出堂了。做完一段法子后,就要开始出堂了。其顺序大致是:盖馆,将棺材盖子合上,钉上巴齐(一种两端有齿的U行钉);接着将长眠灯在棺材上用力摔破;再接着是八个重殇将棺材抬出大门外;同时堂屋里留下几人清扫,扫地要用竹扫帚,从堂屋下檐向上扫。揭下神柜上的簸箕。在稻场做法子,孝子孝女等时而长跪,时而跟着道士绕棺数圈;重殇同时将抬棺材的横木绑在棺材上,棺材上方坐一个童子(一般是死者的最小后辈),待道士“起棺”令下,众人一哄而起,将棺材抬起时顺势踢倒搁棺材的板凳,放起身炮,按拿花圈的、孝子(一个怀揣灵牌,一个双手执死者遗像于胸前,在棺材前趟棺:控制速度)、抬棺材的、乐队、送行的队伍顺序向坟地出发。出发前,凡棺材所经路线(一般要绕全村转一圈,意思是死者向村子告别),各家各户都要关闭大门,以防棺材照了堂不吉利。在前进的路上,鞭炮不停地放,棺材所经之处,不管是水沟、田野还是树林池塘,都无所顾忌。不过,孝子会不停地向抬棺材的重殇磕头作揖,请求抬得平稳些。要是死的年轻人,抬棺材的人往往不停地大声呼叫(打窝和)以状自己的威风,压死人的煞气。
下葬。棺材到达坟地后,先放在坟坑前面,所有送葬的人都要面向棺材跪下来,一方面道士继续超度亡灵,另一方面安排人在坟坑里面烧一捆稻草,叫暖坑。然后重殇将棺材抬入坟坑,搁在事先垫在坟坑两头的火砖上,道士拿出罗盘定准棺材是否在坟坑的中间位置,定准后,道士一边超度,一边向四周人群撒稻米,众人都伸着手或牵着衣兜接着米,据说接着这米拿回去吃了可以遮辛寒(不害病)。再接着就是向坟坑填土,做坟,此时送葬的人都取下孝服孝布随乐队一起返回,只留下重殇完成做坟的任务。
孝子回家。老人入土后,孝子就揣着灵牌走直路回家。回家的路上,要一直不停地呼唤着老人:“爸爸(妈妈、爹爹、婆婆等)回家”!只能叫唤,不能往坟墓方向回头望。回家后将灵牌安放在堂屋左上角的灵台(事先设置的小桌,上面放一小匝用绳捆好的草纸,在灵牌里支两根小棍插在草纸上,在其前面点上香、蜡烛,然后由道士举行安灵仪式,孝子们在灵牌前磕头烧纸。
接望望台,回煞。人死第三天下午(往往是出葬的那天),老人入土了,孝子们全体到坟墓去做坟,烧纸磕头,然后回家开始接望望台。孝子们先将仙逝老人的遗物带到绑望望台的地方,全体孝子磕头面对望望台磕头,然后将树上的草纸解下来,点燃,开始烧纸放鞭炮,同时将遗物扔在纸中焚烧。接着每人拿一叠草纸,点燃后从烧望望台的地方出发,接着排着队后退着烧纸,边烧边喊着逝去老人回家,一直延续到灵台前为止。孝子们再次在灵台前烧纸磕头。
守七。人死的前七天,孝子要为老人守七。就是每天晚上要有人在灵堂守夜,特别是老人没出堂的前两天,常常的通液有四个以上的人不睡觉执守。
过七。亡人过世了,每隔七天都要举行一次纪念仪式。很亲的后辈(如儿子、媳妇姑娘、女婿,舅侄等)应该每个七都要参加,特别是头七和五七,并且主人家还要排人去接姑娘女婿来为老人过七。每个七都要在灵牌前烧纸磕头。五七时剃过七头的男性后辈要剃五七头。过五七要到坟前烧纸磕头纪念。家里人再次将老人的遗物清理一次,将清理出的遗物拿到坟前焚烧。
过百日。老人去世一百天也要举行纪念仪式,后辈及亲属们都要前来参加悼念活动,在灵堂前烧香磕头。
过亡年。办丧失事的家庭,在当年要提前几天过大年,就是在腊月26日吃年饭。姑娘女婿不仅要参加,而且还要提前两天为灵牌买一个灵屋,将灵牌罩在灵屋中间。如果没有姑娘,就由其他后辈购置灵屋。
馨香。办丧事人家的第二年正月初一,所有的亲戚朋友和村民都要前来参加馨香活动。仪式很简单,就是在灵堂前放一挂鞭炮,然后烧纸磕头,接着跟主人家拜年就行。主人家还要挽留所有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人们在家里喝酒吃饭,以答谢各位。
过周年。俗话说,守孝三年。去世的前每年后辈和亲属们都要在灵堂亲和坟墓去烧香磕头,举行纪念仪式。在第三年纪念仪式时,就应该将灵堂和灵牌烧毁,表示尽孝期已满。(袁新明)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