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淘外贸衣服,最喜欢一把捞起衣服,仔细检查衣服线脚;又或者把针织衫对着日光灯左照右照,寻觅抽丝和漏针的痕迹。一旦挑到“毛病”,就说老板用“次货”糊弄她们。
其实不然。有些漏洞百出的“次货”,偏偏可能是专卖店里那件衣衫的“孪生兄弟”。
一般来说,在国内加工的针织衫成品运到国外后,先要被老外验货。检验员挑出有问题的衣服,在瑕疵旁贴一个小红箭头,打包“遣送回国”。
这样的外贸退货,虽然有时有色差、漏针和抽丝,但用的却是最优质的面料、配料,做工顶级,一穿上身,就能体会到“货真价实”4个字。要是碰上的不过是脱线、掉钮扣这类小问题,那真的是“额骨头碰到天花板”啦。 衣服扣子“货不对版”,也是“好货”标志之一。
大品牌因为恐惧“盗版”,会严格控制原材料进出。下单后,他们按照生产数量向厂家提供衣服的面料以及钮扣、拉链等辅料。
考虑到生产报废率,厂家一定能得到比预计多一点的面料,但配套的辅料就没那么多了。做完订单后,制衣厂通常面料有剩,扣子用光。这时,就有厂家“废物利用”,用多余的那批面料,再随便找点扣子做一批衣服。
这批衣服尽管细节粗糙,但主料挺括,也是外贸货中不可多得的“极品”。 彩条衫、大花面料的裙子,最考验外贸制衣厂的做工。手工精致的衣服,彩条走向、花样排布,事先都会有安排。衣服肩膀、袖口、腰身接口处,左右两边相同颜色的条子正好对牢,走向相同;花朵的每一片花瓣都嵌得“天衣无缝”,拼出一朵完整的花。
这样的做法,不仅要事先设计周全,而且极浪费面料。有些高级成衣面料,1米之内都不会有重复的花样,可想而知,拼出一朵花,要浪费多少料子。
还有,遇到不同面料拼接的外套,最好“考验”一下拉链的“承受力”。质量好的拉链,一气呵成,毫无滞顿;不过关的拉链,拉到两种面料的接口处,会卡在半当中。 那种标牌上不痛不痒打个小洞、剪个小角的,都是哄外行人的“噱头”。
真正被迫销毁的“剪牌货”,一剪刀下去决不会留情。要么是剪个月牙形,把商标上的字全抠掉;要么就是把商标“连根拔”,只剩下两道商标缝线依稀可见。反正不能让你认出来。
了解一下外贸服装厂的工作流程: 1.国外客户传来传真或是EMAIL来确定订单。 2.工厂根据传来的资料做样品并报价。 3.根据国外客人的要求来对样品进行一系列的样品确认事宜。当然这中间包括:初样,确认样,试穿样(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些客户要求做小批样市场销售样)再到最后的修改样品价格等事宜等待客户确认。 4.厂家根据要求买棉纱(不同支的)织布。 5.染色(必须一次染够,否则容易出现色差,这个过程就要做超订单量的预算)。 6.剪裁。 7.印染或刺绣。 8.上机制作。 9.剪线头,挑选,熨烫,包装。 以上就是一张外贸订单的大体流程,这中间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比如织布中出现破洞、印染错误、上机中开线/出现污渍/针线不对等问题。这样工厂开始时就要预先留出一定的备用。比如定单为1万件,计算需要布匹为1万匹,那么织布时就要织1.2万平米左右,而如果控制得好或运气好,则这1.2万平米的布可以做出1.1万件成品。(控制的再好也不可能做得出1.2万件成品的,肯定会在哪个环节出现些小问题的,还有工人捎走块布头等等)而国外是严格按照定单数量来收货的。那多出来的1000件就是尾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