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海运行业主要上市企业:宁波海运(600798)、中远海特(600428)、长航凤凰(000520)、招商轮船(601872)、渤海轮渡(603167)、中远海发(601866)等
本文核心数据:集装箱吞吐量、市场份额占比、船舶拥有量、海运量、船舶运力、装货量和卸货量
全球海运市场有四大分类形式
海洋运输又称“国际海洋运输”,是提供海上客运或者货运服务的行业,是国际物流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海运可以根据距离远近、经营方式、船舶类型和货物类型分成四大类。其中较为常见的分类方式为货物类型分类,干散货运输、集装箱运输和油品运输是三大运输板块,报告后文将根据货物类型展开分析。
干散货船主要运输大宗干散货,如铁矿石、煤炭、粮食等,货物是装入船舱中进行运输的。油轮主要是原油或成品油的运输,装卸过程是通过管道将原油或者成品油加压装进船内的油罐里进行运输的。集装箱运输是将货物装入统一尺寸的箱子里,再将箱子码在甲板固定卡位,加固,防止海运途中的颠簸造成移动等。
干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为三大运力
《2020全球海运发展评述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初,全球船舶运力总计达206194.4万载重吨;其中干散货船运力最强,运力达到87933.0万载重量,油船位列第二,达到60116.3万载重吨;其次是集装箱船运力为27485.6万载重吨。而油船运力增速最高,同比增长5.79%;其次是干散货船相较于2019年初运力增长3.89%。综合来看,油船和干散货船是海运的主要运输船舶类型,且以较快增速不断增长中。
海上原油运输受疫情原因重挫
2015-2020年,全球海上原油运输量先上升后下降。2018年运输量为近几年最高值。上升的主要原因是2018年原油供需两端担忧的重燃、且美国对伊朗制裁予以多国豁免、全球资本市场大跌拖累油价等,致使需求大幅上涨。2019年之后原油价格趋于平稳,运输量回归常态。2020年以来受到原油供需受到疫情重挫,经过初步估算,装卸货量均出现下滑态势,分别为17.00亿吨和20.20亿吨。
海上干散货运量呈现波动增长趋势
2015-2020年,全球煤炭海运量先上升后下降,铁矿石海运量波动上升。在全球大力推进新能源的背景下,煤炭海运量有所减少;铁矿石需求依旧十分强劲。
随着经济自疫情带来的破坏中复苏,市场对煤炭和铁矿石等原材料的需求将会激增,铁矿石是干散货运输市场快速上涨的一大推动力。而随着北半球冬季的来临,煤炭进口量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激增。
集装箱船运力稳步增长或众望所归
Clarksons
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2017-2020年全球集装箱船运力逐年上升,2020年达到2364.20万TEU,较2019年增长2.9%。这主要因为大型集装箱船舶的规模效益,可以有效实现货物从始发港到目的港的快速运输。集装箱船舶大型化对港口硬件设施的要求随着船公司发展壮大大进程的继续,主要表现在港口水深、基础设施、作业效率等方面。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水运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为什么今年找工作这么难?
东南亚订单荒与国内外贸出口下滑的原因一致,都是因为欧美高通胀经济衰退之下消费萎缩的结果。随着美元的进一步大幅加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金流出本币贬值,消费需求也同样处于收缩周期。这对于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这样的外贸出口型国家而言,相当的不利。
这种情况国内其实在2020年的时候就已经预期到了,且提出了双循环的策略。欧美现在正在失去全球最大市场的地位,我们也不可能在他们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情况下继续用大量的商品来换取他们超印的货币,推动国内消费增长,建设国内大市场,通过双循环来摆脱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就是我们已经选择的应对措施。
目前我们采取的具体措施,比如稳房价,房住不炒,这是为了控制住住房消费对其他消费支出的占用,之所以不敢放任房价暴跌,则是为了金融安全;打击教培行业,实行医疗集采,则是为了降低居民在这些方面的消费支出;共同富裕,暂时不怎么说了,主要是时机与实行难度的问题。还有诸如取消各地市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之类。
效果如何,现在看,并不是很明显。毕竟我们喊着向消费型社会转型,也提了很多年了,但是这个难度显然是非常大的。我们都知道,经济危机的本质,就是供给大于需求,需求不足,是因为利润分配中个人获得比例不足所致。欧洲工业化过程中,是因为向殖民地倾销工业品,解决了需求不足的问题。我们过去20年的快速发展,则是靠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订单的快速增长。
资本主义国家解决不了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的问题,原因就在于他们不可能让劳动者获得合理的收入分配比例。我们的制度,理论上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但是因为国家需要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投入大量资金为工业化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在收入分配比例上,依然出现了个人收入分配比例偏小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事实上国家一直在有意识地增加个人收入分配占比,但居民收入的增长还是没有能够跟上GDP的增长。这一次的全球经济大衰退,将逼使我们不得不加快建设内循环的速度。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
第一点原因是:今年疫情全面开放,不再查验健康码,行程码,行程就不再受影响,并且大多数人都已经阳过,导致年初外出打工的人比往年的多,因为相对于家乡来说,大城市的就业机会还是多一些。去年找不到工作还能甩锅疫情,今年找不到连锅都没得甩了。
第二点原因:受往年疫情的影响,经济萧条,诸多企业倒闭,个体户也因为经营不善关门,导致用工缺口减小,加上大厂裁员(房地产,教育被打击),公司都不愿意多请人,面试都是要求有1-3年经验以上,还要你会的全面,今年能找到工作的基本都是行业里面有比较多经验的人,很多公司节约成本实习生都不请。而且现在很多小老板也加入到找工作的大军中来,这也就是说岗位在减少的同时而找工作的人却在增多。
第三点:随着国内产业化升级,未来会变得更加智能化,原有低端制造业在向东南亚外迁,导致短期内订单量减少,可能现在新能源就业势头较高,但是也是专业对口型人才。另外疫情三年让很多打工人都负债累累,大环境也不太适合投资,让很多人想先进厂过渡。
第四点:外贸出口订单的大幅减少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中国外贸出口大幅减少40%,导致外贸企业订单大幅度减少,从而大幅削减了用工量。出口没订单,进口的来料也减少了,这一来一去,关乎着不少人的饭碗。
其实不止是我国,东盟各国、印度等国都跌,说明亚洲订单都在减少;
就连美国1月的进口有减少但幅度很小,所以,亚洲的订单其实很多的转移到美国墨墨西哥加拿大、欧盟了。
第五点:就业人口的增加
202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909万,2022年为1076万,预计2023年这个数字会飙升到1158万,先不说其它的,2023年,仅大学毕业生就要比2022年多出80多万,算了一下,按照一家企业500人计算,那么这80多万人,就要占据到近两千家企业。所以,大学毕业生的增加,也是今年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今年的工作会难找一点,但是也并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夸张,要不然微信朋友圈里那些个中介招聘的还能天天消息发个不停?等这个春节返工潮一过,工作自然就好找了,所以,还没出去找到工作也没必要慌,在家起码还冻不着饿不着,要是盲目出去的话,一天几十块生活费压力山大不说,估计昂贵住宿费都得让人力不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