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战略变换型 此类公司在公司名称和地址上很肯花心思,×××对外贸易总公司,工业产品(粮油产品)对外经济贸易综合公司,××外贸公司或××对外贸易公司××分公司等名称中不停的变换;而地址不外乎××国贸大厦,××市(县)对外贸易大楼或经贸大楼。
破招初解:
1、样品到达仅几天,即下定单,或是要求过去签合同,对我方公司的基本情况不做调查。
2、定单量比较大,远大于所在行业特点,定货量足够一大型企业使用很长时间,但对方常常称是外贸出口需要。
3、交货条件十分诱人,往往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4、对方往往对我方提出的价格条件漠不关心。
5、购销合同做的十分漂亮。
6、你可以通过当地的电信和税务去查有无此公司。
7、在对话交谈时,要细心的理解对方的心理。
骗子公司骗术曝光
广州市工商局此前曾首次将30家不良信用企业登上黑榜予以公布,本报亦曾报道。其实,这些骗子公司的骗术并不高明,但还是有许多人上当受骗。据了解,仅去年,广州市工商部门就接到此类投诉300多宗,被投诉的公司多达80余家,被骗金额累计多达逾千万元。
那么,这些骗子公司是如何将他人的钱财骗到自己腰包里的呢?据工商部门介绍,他们的骗术大致如下——
黑招数一:打出高科技幌子设陷阱
被黑榜公布的30个骗子公司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打着“高科技”的旗号。这些公司大部分都冠以“科工贸”的称谓,打出骗人的幌子。其实他们成立公司的目的就是要骗钱,根本没有正当业务可做。
记者曾据一位报料人引导,暗访过位于广园路的一家骗子公司。该公司在一座大厦里租了几间套房,在一楼的电梯口就有他们自己雇来的“保安”。“保安”对来人盘查很严,只有说明是来联系加工业务的才肯放行。
这家公司大门对面的墙壁上写着“科技为本,科技就是财富”。当前台接待**问清记者来到广州要找带料加工的活,马上将记者介绍给经理。经理盘问了一番后,又将记者带到所谓董事长兼总经理面前。董事长很年轻,却很老道地与记者开始交谈。
“你是怎么知道我们公司的?”董事长带着审问的口气说。“是看了广告。”“在什么媒体上看到的?”“《××文艺》。”由于记者按事先背好的对答如流,毫无破绽,这个董事长才说他们是科工贸一体的公司,产品都是高科技的,全部出口……例行完开场白式的介绍后,他就直奔主题:“你准备订多少货?今天带钱来了没有?”
黑招数二:用高额回报作诱饵
据记者了解,这些骗子公司所设的圈套中最诱人的环节就是高额回报,而且是零风险。最常见的一种是带料加工珍珠领带、汽车方向盘套。记者暗访过的那家公司就是以此为名进行诈骗的。
据报料人讲,几个月前老家亲戚在杂志上看到广告,就找到他。他就把他们领到广园路的这家公司来,没想到亲戚们带来的1万多元血汗钱被人家骗走了,还白白没日没夜地干了一个多月的活。
记者在暗访时看到了骗子公司与被害人签订的合同书。合同书写得很规范。内容大意是甲方委托乙方带料加工珍珠领带,原料由甲方提供,但乙方需交原料抵押金、风险抵押金,根据加工数量,抵押金在3000~5000元□产品加工完后,甲方负责全部回收,每条领带付给乙方加工费50元,产品回收后甲方将原料抵押金、风险抵押金全部退换乙方。明白其意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只赚不赔的发财机会。
记者从工商部门获悉,该公司在杂志上打着很诱惑人的广告,记者看的广告语是:科技使你致富、机会就在眼前、没有风险的回报等。
黑招数三:让产品永远不合格
在董事长给记者看的那份合同中,有一项条款是他们骗术的命门所在:经公司技术人员检验合格后回收乙方代加工产品……骗子就是利用此条款行骗成功。
受害人梁女士带着哭腔诉说到:我们亲戚4个四处筹钱按广告上的址找到这家公司,当时想人家是一家大公司,又有合同在手,不怕有问题。
没想到一个半月后,我们拿着加工好的领带来找他们交货,他们说先到技术部把货交给一位老工程师验收。我们把货交给了一位戴眼睛的老人,他们都叫他“工程师”,“工程师”拿着我们的货在放大镜前看了半天,最后对我们说产品不合格,拿回去重新加工。
我们只好回去重新加工。结果交了三次货,三次都被退回,后来我们才感觉到上当受骗了。我们提出要将原料退回,加工费不要了,希望他们把押金退还。但他们说合同里没有这样的规定,要依合同办事。
就此类事件,广州市工商局合同处的人士对记者说,这是典型的合同欺诈行为。这些人是利用签订合同的合法形式,在合同中精心设计了陷阱,达到骗取他人钱财的目的,构成了诈骗罪。对于这种故意非法犯罪行为应依法予以制裁。对失信企业进行黑榜公布就是为了打击违法行为,引起公众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据了解,记者曾暗访的那家公司也被查处,但幕后的责任人已事先做好了逃跑的准备,公司已人去楼空。
网络商务防骗八招
第一招:查公司或个人经营资质。首先查看对方是否是正规注册的公司,是否公布营业执照、公司注册号等。如果没有公布注册资料,肯定有问题!其次查对方留下的****,既然违法行骗,都会为自己留有后路。联系地址要么虚假,要么含糊,联系电话以手机,移动小灵通居多。最后,如果是个人在经营,得注意了,是否有约束机制(比如淘宝所采用的支付宝)?因为工商部门对个人商业行为的约束力少得可怜;
第二招:查是否有不良记录。一个正规经营的公司,在互联网上应该能搜索出很到相关信息。包括介绍,新闻,注册等信息,也包括被查处,被投诉的信息;
第三招:查是否是价格陷阱。
1、利益的诱惑,永远都是受骗的开始。合理的利润是公司生存的基础,如果报价低于普通报价一大截,甚至半价,一定是陷阱。任何海关扣留品,水货,清仓品等,都不可能有如此低的价格;
2、促销的一个策略是这里亏点,那里赚点,所以个别低价不足为怪,但如果全部是低价,则是陷阱;
第四招:查最近是否有成交发货记录。任何公司只要正常运营,都有快递或者邮政发货单号,要求该网站提供最近的几个顾客的快递号,或者EMS,根据此号码,可在网上查询是否有成功发送的记录。因为不会显示顾客购物信息,所以没有理由拒绝此查询要求;
第五招:查是否能提供货到付款。货到付款是骗子的要害七寸;
第六招:查是否告知产品真伪、水货、行货识别方法。骗子公司自己采用调换重要配件、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混淆行货水货的伎俩进行获利,所以绝不会清楚告诉顾客识别方法。比如:网上有索尼数码相机价格特别低廉的,低于进价。经查:原配电池300多元,如果改换假索尼电池,只需几十元成本;
第七招:查运输安全和售后服务;
第八招:以低价物品成交第一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尝试性购买低价的商品,获得该公司在销售,质量,发货,服务等方面更多了解,如果满意,就可以逐步购买一些其他的价值高一些的商品,信誉是长期的诚信积累。但骗子只是“钓大鱼”的,没时间来理睬你的“小单”。
骗术大揭秘
骗子公司所惯用的伎俩大家了解的只是“钓小钱”这类。比如说:好处费,商检费,考察费,样品等。其实真正能让厂商损失惨重的是行话称之为“下大货”,就是恶意制造经济纠纷,将骗到手的货物以低价迅速出售。
骗术一 笑里藏刀
看似严谨的上百万金额的合同,其中暗藏陷阱。比如说:货到结帐,结算,结清。都不一样,你稍不留神就会入套。
骗术二 欲擒故纵
明知你的产品在质量份量或包装等方面存在缺陷,还是要订货。一旦货到,你就会接到紧急通知,前来处理赔偿事宜或接受质监部门的处罚。你若逾期或不敢前往你就上套了。
骗术三 瞒天过海
预付30%货款要求厂商派人押货,货到后,偕同厂商一起办理出境手续,让你亲眼看到货物过境。此后,在闭关前又悄悄运回,藏匿再伺机下货。要是相信货已至境外,你就上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