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随便就降价
太不专业了!
很少有客户不抱怨价格高的
如果你在核算的时候真的给他核了很高的价格,可以这么说:
Dear Mr./Mrs...
thanks for your suggestion for the price.
after checking with our technoligy dep., we find it is possible to make10% off from the present price, and we hope the deduction of price will enhance our cooperation in the future.
we really do hope to establish a long term business with your company.
thanks and best regards,
.....
如何在国际贸易中与买家讨价还价
外贸业务中的银行结汇费用及在商品成本中所占的份额如何,一向是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但也有人说,做外贸生意嘛,“大买卖”了,区区一点银行费用何足挂齿。可是沿海外向型企业大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风险大、成本高、利润薄,每一元钱都要精打细算,都要用在刀口上,银行的结汇费用自然也不例外。同时,我们也不能偷工减料,降低了银行在安全快速收汇中的作用,从而造成损失。
众所周知,相同的服务品种,外资银行收费率普遍要高于中资银行。如电报费,中资行一般每个电报费为人民币120元,外资行多数超过人民币200元。可是,外商银行也有他们的相对优势,如服务软环境较好,全球结汇网络密,国外分支机构及代理行多等。而内地的一些中资银行,在续做国际结算业务方面,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和2000年初起步的,人才匮乏,国外的分支行及代理行系统尚在筹建之中。因而,无论是收汇的质量、速度,还是在信息上都有差距。
以SWIFT收汇为例,如果有偿付行的话,议付行的出口结汇一般当天就能收汇,也就是说,议付当日货款就能进入卖方账户。而如果收汇路线曲折迂回,不但收汇时间长,而且要经多家代理行辗转,每家代理行雁过拔毛,费用摊算,成本无形也就抬高了。其中收汇时间长所造成的利息损失,尚不计算在内。等到客户来结汇时发觉:“怎么费用这么高”?回答说,是对方银行扣的费,我行只不过收了一点手续费、邮费而已,初入行者大都不理解其中的收费关系。
过去省市级外贸大公司的结汇,多数由熟悉业务的单证财务人员操作,他们对于信用证及汇款项下的索汇路线熟门熟路,一般问题不大。但是,现在多数民营企业初涉外贸结算领域,故而对于某些银行的高费额熟视无睹,以为外贸结汇费用原本就应该是这么高的。
除了在结汇时要挑选合适的银行外,还有就是外汇结算方式与品种的选择也是关键的一步。现在,虽然国际结算的品种不断创新,但主要种类还是汇款、信用证、托收、银行保函等几种。
其中,以信用证结算费用最高,因而,银行承担的风险最大,出口商的收汇保障也最多;托收结算方式的银行收费较为便宜,这是指与信用证结算方法相比而言的;当然汇款结汇方式最为简便,银行承担的风险最少,自然费用也最低。因而,后两种结汇方式,买卖双方都要承担较多的结汇风险。
但是,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法来处理以上各种国际结算方式,运用国际惯例的某些基本特色,补救上述结算方式的不足之处,既少付费,却也能获得相同的安全收付汇保障。
例如,一笔交易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结算方式,即一部分金额做信用证结算;另一部分金额做托收结算方式。譬如,有10万美元货值的进口商品,一部分货款(如60%)由进口商开立信用证,其余部分金额(剩下的40%)由出口商在货物装运后,连同信用证项下的装船单据,一并委托议付银行,通过开证行向进口商以托收结算方式收取剩余货款。
做法是,信用证项下的货款和托收项下的货款,分别开立两张汇票,全套单据附在信用证项下的汇票内,而托收项下的货款则另开立一张光票。为了安全收汇起见,出口商可要求进口商在信用证的条款中规定,开证行一定要在托收的光票款项收妥后,才可以交单。采用这种结汇方式,进口商支付光票票款与否,即成为交单的前提条件。这样做,对于买卖双方都有利,出口商的收汇得到了保障,双方的费用也可以节省许多。
还有一种收汇既安全又省钱的办法,就是汇款与托收并用。例如,有10万美元的货物要出口,卖方可先向买方收取一部分订金,用T/T方式汇入(如30%货款)。等货物装船后,再将全套单据(包括提单)拿到银行去做托收,要求进口商支付了余下的70%货款,才能取得代表货物的整套单据。使用此种方式结汇,如果进口商到时不来赎单,出口商已经有40%的预付款在手,货物还可以转卖给他人或者运回,风险相对就小,改善了托收结算方式对于出口商较为不利的特性。
试着答一答:
外贸过程中,产品价格和质量是决定整个订单成交的核心,几乎所有新客户在第一次与您联系时都会有一个价格周旋的过程。如何缩短/避免这样的价格讨论周旋,建议您在报价前期可以先做如下准备。
一、不要轻易报价
当买家直接询价时,许多外贸人员往往认为自己必须拿出一个固定的报价单。实际是要看具体情况的:如果买家的要求与我们现有产品相似或完全相同,我们能给出一个大致的报价范围或者准确的报价,当然很好。但是如果买家的要求与现有产品有差别,不能给出具体的报价,则要尽量通过问答的形式了解客户具体需求,比如可以问其需要的数量,需要的质量要求,有没有特殊的需求,还要了解客户需要报FOB还是CIF或者其他?当了解清楚具体情况后,建议您可以这样告诉客户:"我需要一些时间准备报价单,请允许我对您的产品要求再进行一次确认。我们的核算部门会对您的产品要求进行详细核算,然后我再把具体报价给您,这样行吗?"显然,大部分买家都不会对此回答做出反对意见。实际上大多数客户都期望您经历这一流程,因为这意味着您的报价不是草率的。
二、讲究报价方式
在报价方式上,我们可以参考以下三点:
A. 报最小单位的价格。例如袜子报价,我们通常报一双袜子的价格($1.2USD),却不报一打的价格(6双,$7.2USD),正是这个道理。因为整件报价不易换算成单价,而且整件价目大,一时之间会给人留下价高的印象。
B. 不报整数价。多报一些类似$1.216USD的价格,尽量少报$1.2USD的价格,一来价格越具体,越容易让顾客相信定价的精确性;二来我们可以在客户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将零头作为一个讨还的筹码,“让利”给对方。
C. 让客户先报价。让客户先行报出可以承受的价格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探价、报价方法。(建议此方法不要以邮件的形式正式发出,可以在与客户通过MSN,Skype等聊天工具进行业务沟通的时候“顺便”询问。)
不管怎样,我们肯定还是会遇到买家抱怨“报价太高”。此类的抱怨有着多种含义。
第一,它可能意味着您提供的报价实际上并不高,但是买家想知道是否能进行进一步的砍价。
第二,买家也许真的没有能力接受您的报价。对于这些资金不足的客户,我们应当友好沟通,礼貌拒绝,不要冷淡怠慢他们。如果有一天,当这些客户有能力重新购买我们所提供的产品时,如果由于我们曾经“粗暴”的对待,相信绝大多数将不会考虑再合作。
第三,买家“恶意”还价。您报了比较实在的价格,每次他都说:”Yougivemeacrazyprice,IknowXXcompanywhoproduceasimilarproduct,theyonlygiveme30%priceasyougave。”这种情况下,你一定心里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会这样答复:”Yes,sir,Idoknowtheygiveyoulowpriceforsimilarproduct,butourproductisdifferenttotheirs。”接着重点讲一下产品特色,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然后表示很遗憾,我们的产品跟您要求的价格相差太远,不过我们还有些便宜的产品(介绍些特价,库存品的情况)。看其答复,如果还是不愿意,或者继续砍价就算了。
做外贸一定要清晰知道自己的目标市场在哪里,我们的销售对象不是所有的人,只要能抓住目标市场的那部分人就足够了。比如某产品市场定位是在$10USD,目前的客户就是能接受$8-12USD产品的人(大概的价格空间),只肯出$1USD买便宜产品或者愿意出$20USD买奢侈品的客户,我们可以把他们从近期重点客户名单中暂时忽略。等到将来他们能接受$10USD产品的价格和质量或者我们也同时提供他们合适价格范围内的产品时,再继续联系。
第四,买家善意还价。比如每次开价后,买家总是还要个10%DISCOUNT。这种客户,一般来说都是想买你的产品的,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不要为了微小利益而把客户得罪。这种情况,需要知道自己的报价权限范围,公司能接受的折扣范围。您可以这样回答:“Dearsir,thepricewegaveisalmostourbottomline,ItriedtogetaXX%discountfrommyboss,hopethiswillmakeyousatisfied.PleasenoteIhavetriedmybest.”或者说“Accordingtoourcompany'spolicy,onlyannualpurchasingamountreachesUSDXXX,wecanonlygivea2%discount.Ireportyourcasetoourtopmanagementandtriedtogetthisdiscountforyouduetoourlongtermrelationship."
总之,即使这个价格您能接受,也要显示出比较委屈和勉强。如果买家一还价,马上就松口,他们会明白肯定还有让价的空间,接下来,价格就会被越压越低。而且,永远不要在客户面前显示出急躁的心态,我们越着急,买家就越会砍价。有的时候,关于价格的谈判,未必要当天回复,可以适当等个1-2天。客户电话给您的时候,也要显得这个问题很难处理,先表示要请示下,才能答复。
总结:总之,与买家讨价还价有时候也是一种心理战,把自己想成是买家,多揣测下买家的心态,换位思考,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2008-0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