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510000
太古仓
海幢寺
海珠湖公园
小洲村
海珠湿地公园
海珠区总面积102平方千米。总人口84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510220。代码:440105。区号:020。拼音:Haizhu Qu。英文:Haizhu District。
基本概况
海珠区是广州老四区之一,古称江南洲,在广州市珠江的南面,2005年全区总面积为90.40平方千米,总人口87.7万人。2005年12月31日起,海珠区辖18个行政街道:赤岗、新港、滨江、素社、海幢、凤阳、龙凤、沙园、瑞宝、江海、南华西、南石头、江南中、昌岗、南洲、琶洲、官洲、华洲。
海珠区古称“江南洲”,处在广州市的中部,由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所环绕,是四面环水的天然良壤。海珠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一个素有广州“南肺”之称的绿色岛区。
海珠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是广州市唯一的岛区,与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番禺各区隔江相邻,江岸线长达47.3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大面积的水网果林风景区,呈现出“山水城市”的格局。海珠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物可考而比较确切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区内遗迹旧址、名人故居和和纪念建筑众多,有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居,有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两次设立的大元帅府旧址,有岭南画派祖师居廉的居所十香园,有建于明代的云桂桥、琶洲塔、赤岗塔,有见证海珠岛地貌形成历史的古海岸遗址等,颇具人文历史底蕴。
海珠区是广州市能通往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和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重要通道。区内河涌密布,水上交通方便,不仅是广州市区内的重要水路航道,还可直通珠江三角洲各内河港口及沿海港口。区内有客运货运码头,船舶可直达汕头、海口、三亚、厦门等沿海城市。陆路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路网遍布全区,12座跨江大桥与市内各区相连,内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和华南大疲乏横贯全区,地铁二三号线通过区内最繁华地段,路桥网络四通八达。
目前,海珠区正致力于建设滨江路具有岭南特色和异国情调的旅游休闲、观光中心,江南大道、江南西路、宝岗大道的大型零售购物、商业服务中心,广州大道南地区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物流商品集散中心,琶洲赤岗地区的会议、信息、商贸服务中心,以中山大学为龙头,新港路沿线的科技中心,围绕万亩果树保护区的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中心。这六大中心已初具规模。
海珠区既有都市的繁华热闹,又有乡村的田园景色。以“江、涌、林、园”为特色的江岛生态系统,使海珠区成为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城区”。
海珠区一贯坚持“经济强区,科教兴区,环境建区,文化立区,依法治区”的发展思路,实施“优先发展服务业,优化提高工业,积极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战略,以房地产为龙头,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仓储运输业和高新技术无污染工业,促进全区经济健康发展。
海珠区已成为广州市新的中心区域,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得到优先重点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国际生物岛等重点项目落户海珠,海珠区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新世纪迎来新机遇,历史悠久的海珠区将焕发更灿烂的光彩。
- 人文历史
海珠史话
二千多年前,一个日暖风馨、锦旗飘飞的日子,在一个绿水环绕的小岛上,任朝廷议郎的杨孚掘开了一小块土,种下了一棵小松树。从此,这块沉默了千百年的土地走进了历史的视野,开始了积淀自己文化、品格的漫漫旅程。
弹指之间,已是千年身!柔情似水却又坚强如松,热情大度亦不乏疾恶如仇,这是怎样的矛盾结合体呢?人们惊讶、赞叹、欣赏。这,就是历史浩瀚长河中的一颗闪亮的海上明珠---广州市海珠区。
在她沧桑的岁月里,多少文人在这里吟咏挥毫,多少英雄在这里拍遍栏杆。古老的传说、悠远的古迹折射着灿烂的海珠文明,它们在深沉地诉说着海珠史话。散布在各处的名胜有如沙滩上的贝壳,串出一道绚丽多彩的海珠风景线。有世界上深入大陆最深远的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和沧海桑田的见证--黄埔古港遗址;体现明清建筑风格的琶洲塔、赤岗塔、云桂桥、利济桥等;著名的道教、佛教、基督教胜地纯阳观、海幢寺和基督教河南堂;岭南画派创始发源地十香圆及诸位革命烈士故居,如邓世昌纪念馆、廖仲恺纪念馆、卫国尧烈士故居等等。
驻立在古迹之前,弥漫上来的是不尽的故人故事。我们穿梭时空的隧道,回荡在一幕幕的历史之间,痛哭涕下,然而又热血沸腾!1847年,洲头嘴人民的抗英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清朝末年,孙中山、廖仲恺、黄兴等革命先驱在"河南"秘密组织反清活动;民国年间,孙中山先后两次在这里建立大元帅府,领导北伐和国民革命。
辉煌的历史,杰出的人物!珠江水象母亲一样哺育着海珠人民,人杰地灵的海上明珠还不断地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艺术、经济、军事等各界的皎皎者。
今天,踏着前人足迹前行的海珠人民,身上仍流淌着奋斗不息、坚韧不拔的热血。如今的海珠,生机昂然,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名校林立,座落着南海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是重要的科教、科研基地,国际会展中心傲然耸立,海珠已成为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聚集中心。
海珠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着新的历史!
平凡的海珠人民创造了海珠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海珠文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海珠人。
"海珠史话"是海珠的史话,更是海珠人的史话。
广州人的“河南地”
广州人称海珠区为“河南”。海珠区建国初称河南区。河南之得名,一般人认为是因其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缘故;但尚有另一种说法,据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所记:“广州南岸有大洲,周回五六十里江水四环,‘河南’,非也河南之得名自孚(杨孚)始。”屈大均否定了“河南”得名是由于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说法,认为“河南”得名来源于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时期杨孚。
杨孚是今广州市海珠区新_镇人,在东汉章帝时期任朝廷议郎,曾提出“创业用武,守业尚文”的主张,著有《岭南异物志》,以诗体记述了岭南地区的物产,被称为“粤诗之祖”。据《广东新语》记述,杨孚从当时的东汉京都河南省洛阳辞官回到下渡村,带回几株洛阳松树,植于住宅前。有一年冬天,松树竟满树白雪,十分壮观,人们觉得很奇怪,都说是杨议郎把河南洛阳的瑞雪也带回来了,于是把杨孚居住的地方称为“河南”。清代陈昙有诗云“议郎宅前栽松柏,带得嵩阳雪意醋;今日万松山下过,不知南雪是河南”。
“河南”的范围在不同的时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从东汉至明代以前,河南泛指整个河南地区,即今海珠地区。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河南地区西北部的开发,城区逐步发展,人们习惯将当时广州珠江南岸西起白鹅潭,东止“河南尾”(今草芳围),面积约3公里的城区称为“河南”。这是狭义上的河南。建国后,“河南”的范围习惯上是指整个海珠地区。
“海珠”得名由来
海珠是现区名,得名于古代广州珠江中的海珠石。海珠石与海印石、浮丘石合称"广珠三石",又称"羊城三石"、"珠江三石"。在古代广州珠江河段中,海珠石居中,海印石在东,今海印桥、海印公园均因在海印石而得名。浮丘石在西。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李调元的《粤东笔记》、范端昂的《粤中见闻》中对"珠江三石"均有记载。
清乾隆年间范端昂的《粤中见闻》记曰"广城南海中,有片石涌出水面,广袤数十丈。相传有贾胡持摩尼球至此,珠飞入水,浦曰沉珠,其石曰海珠"。书中还记述了海珠石上有慈庆寺,种有古榕,清顺治年间筑有炮台等。宋代时海珠石羊城八景之一,"珠海晴澜"。
在1990年编纂的《名城广州常识》一书中的"掌故与传说"中,以一个古老的神话传奇故事,记述了海珠石的来源和珠江的得名。
传说秦汉时期,赵佗在广州建南越国,他有一颗镇国之宝,称阳燧宝珠。赵佗死后这颗宝珠成为陪葬品。当时有一位书生叫崔炜,很想见识一下这颗镇国宝珠,后来他因请神医救活了仙女玉京子,仙女为表谢意,让崔炜到赵佗的墓穴地宫中去探访,赵佗就把宝珠送给了他。后来,这颗宝珠被一位波斯商人重金购得,取名"摩尼珠",并准备把这颗宝珠带回波斯国。有一天,船至广州城南大江,两岸风景秀丽,他情不自禁地拿出宝珠欣赏,突然狂风大作,波浪翻滚,宝珠化作一道白光射入江中,变成一块巨石。到了夜晚,巨石如明珠一样闪闪发光,人们就把巨石称为"海珠石",同时把广州城南的这条大江称为"珠江"。
海珠石因长年受泥沙冲积,渐与珠江北岸陆地部分连接,1928年被辟为海珠公园,民国20年(1931)扩筑新堤(今沿江西路)时,与珠江北岸连成一片。1932~1933年分别修筑建成的海珠路和海珠桥均以此命名。建国后的1960年8月,河南区改名为海珠区,取其"海上明珠"之意。
两千年不衰广州港
广州自古就是中国对外商贸的重要港口中心城市,2000年来兴盛不衰,这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较为罕见的。
黄埔村200多年前曾是远东重要的贸易中心港口。驱车刚下东南环高速公路,远远便看见黄埔村前山上的琶洲塔,据说它曾作为当年进出港口商船的航标。从古黄埔岗码头望过去,只见江面宽阔的水域直通珠江口,码头附近依稀能辩当年繁华时的种种痕迹。据介绍,在18世纪,这里是中国到达欧美各国最近的航线起点,是商船出洋的上好地方。广州属亚热带气候,外国商船只要夏季乘南风而来,秋季借北风而返,便可一帆风顺,十分方便。
在黄埔村里西畴里16号,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清政府为港口所立的公文石碑,石碑上写到"此南社古涌为乡内出水之区"意即这里是出洋的港口,来往的商船都必须在此停泊。据史书记载,1685年清朝在全国分设粤、闽、江、浙等四个海关,到1757年只保留粤海关,广州被定为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后来港口一直南移,经现在黄埔老港直至黄埔新港。
由于古黄埔港得天独厚的优势,18世纪这里出现了外国商船汇集的盛大景象,据《远东国际关系史》记载:1789年"停泊在黄埔的有英国船61艘,美国船15艘,荷兰船5艘,法国船1艘,丹麦船1艘,葡萄牙船3艘,共86艘",在同一时期有6个国家近百艘商船在碇泊,黄埔港昔日之盛况,可以想见。《中国国际贸易史》一书统计,以1817年为例,广东当时年外贸的进口总值为23488440元,其中通过黄埔港进出口值就有19711444元,占广东进口总值的80%以上。
专家在对黄埔老港口进行考证后认为:"像广州这样经历2000年而不衰的港口世界历史上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地中海的亚历山大港。
明清时期黄埔港的繁荣使占尽地利的广州黄埔人纷纷出洋经商,他们与东南亚乃至欧美等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大大加强了广州作为远东中心贸易港口的影响力,清朝时期更是出现了像新加坡著名华侨领袖胡璇泽和留美华侨梁诚等一大批著名侨界知名人士。
黄埔村人胡璇泽作为新加坡著名华侨领袖,一身兼任中国、俄国和日本三国驻新加坡领事,还-为澳大利亚男爵和英国CMG三等宝星爵位,蜚声海外。由于他对新加坡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在新加坡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黄埔先生"。新加坡人为了纪念他,在新加坡圣淘沙历史博物馆树立有他的蜡像,一些学校、街道则以黄埔命名。在新加坡至今还保留有黄埔路、黄埔民众联络所等用"黄埔"命名的地方。
作为从黄埔走出去的中国早期赴美留学生,当时的侨界人物梁诚曾向美国交涉取回庚子赔款余款,在北京兴办了清华学堂。
古桥旧屋老风俗 如今敞门变通途
海珠区小洲村是广州难得一见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村。作为著名的果树之乡,且处于广州的"南肺"而得以幸存。
小洲村以农业为主,盛产闻名的石硖龙眼、红果杨桃,到处可看类似苏南一带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石拱桥下、小河涌上,荡漾着几只小船,岸上是低矮的平房、枝叶繁茂的树木,当地农民在河边树荫下纳凉闲聊,静谧而清新。
由于受污染少,且受珠江水涨潮的时时冲洗,小洲村的河水清得令人羡慕。在这里,不经意间还可看到人与狗共洗一江水的野趣。河里泊着一些显已年久无用的小船,听当地人说,过去村里没有陆路而河涌发达,运水果、货物都是通过这些船,这些年,陆路修起来了,船也渐渐少用。
在河中间,有一个长满青草的小绿洲,外人怎么也想象不出这底下埋着龙舟。原来,龙舟平时只有埋在水底才不会干裂,等龙舟节到来时,村里将举行盛大的起水仪式,才将龙舟挖起。
河上有几座石拱桥,其中一座是明代时的墨翰桥。村里有一棵大榕树,是小洲村的建村树,树根露出,状似麒麟,据说已有500多年历史。
小洲村仍可看到一些古老的房屋和小巷,这种房屋因屋顶有两个像锅耳的突起物而被称为锅耳屋。最老的屋子是西溪公祠、简氏公祠,建于明朝年间。村子里还有一种特殊的屋子叫蚝壳屋,是用蚝壳泮石灰砌墙建成,东暖夏凉,比起青砖屋造价更底。据了解,小洲村就是泥沙伴着壳冲积而成的,现在挖开地下两米,就可见到蚝壳层。不过遗憾的是,曾在村里盛行的蚝壳屋大都在近年改建成水泥屋,现在只剩下一所有100多年历史、仍住着人家的蚝壳屋可以让人观瞻。
小洲村因风景优美,吸引了一批著名的艺术家在这里购地置屋,寻找创作灵感。村中由此建成一个艺术村,由著名画家关山月题词。
从99年5月1日,这个古老神秘的小村才开通了第一部公共汽车--从天平架经广州大道至小洲村。目前,从南方大厦至小洲村的客船也即将开通,到时游客就可以方便地一睹岭南水乡的风采。
旅游景点
海珠区是广州市四个老城区之一,与各区相比,“江、涌、林、园”的江岛生态系统是其独特的环境优势:47公里的环岛江岸线,74条纵横交错的河涌水网,宛如天然氧吧的万亩果园,著名的岭南佳果和历代围海造田所形成的独特田园风光,以及遍布海珠的人文遗迹让每一个海珠人引以为荣。
海珠区是广州市“南肺”,是珠江环抱一个绿岛。区内遗迹旧址、名人故居和纪念建筑众多,文物资源丰富,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两次设立孙中山大元帅府、民族英雄邓世昌纪念馆及故居、岭南画派祖师居廉的居所十香园、建于明代的云桂桥、琶洲塔、赤岗塔,有见证海珠岛地貌形成历史的古海岸遗址,以及海幢寺、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等,这些历史文物古迹是海珠区宝贵的旅游资源。
海珠区有很多由风化剥蚀、海浪侵蚀或堆积而造成的遗迹,如七星岗海蚀遗迹、松岗及赤沙的沙堤、七星岗的丹霞地形和鳞石地形及赤岗塔瓯穴群等。这些遗迹形成很有旅游价值的地貌景观。
海珠区除了推进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外,还通过评选“海珠十景”来加强对该区旅游资源的宣传。该区通过投票选出了包括“帅府华晖”、“会展雄姿”、“海幢春晓”、 “学府风韵”、“瀛洲叠翠”、“双塔竞秀”、“邓祠国魂”、“滨江霓裳”、“漱珠朝斗”、“洲头烟波”等“海珠十景”,其中既有历史文化古迹、也有现代建筑,还有岭南田园的自然景观。
投资环境
海珠区地处广州市中部,全区面积90.45平方公里,总人口123.73万人,现辖18条行政街道。海珠区的城区功能已成功由传统的工业区向以居住为主,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仓储运输业和高新技术无污染工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转变,成为广州市新的中心区域,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得到优先重点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被誉为“海上明珠”。
海珠区综合经济实力已遥遥领先于国内许多大城市中的同级区份。200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78.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8.13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8.49亿元。2003年,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2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全区国税和地税总收入分别为18.24亿元和24.04亿元。
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7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实现工业总产值221.55亿元,增长18.9%;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58.84亿元,增长17.6%;重工业总产值62.71亿元,增长30.6%;轻、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1.7:28.3。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136.51亿元,增长17.7 %。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1.38亿元,增长14.0%。全区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34户,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14.3%,实现的利税总额为29.4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的90.7%。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124.42亿元,增长56.6%,其中连锁超级市场实现商品销售18.06亿元,增长93.6%。全区专业市场137个,全年商品成交额79.3亿元,增长8.8%;其中亿元以上市场18个,全年商品成交额68 .74亿元,增长28.9%;占全区商品成交额的86.7%。
改革开放以来,海珠区商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江南大道商业中心和和三大商圈(江南大道、广州大道南、琶洲会展中心,72个农贸(肉菜)市场),社区有小商业网点,完善了商业网点的布局。
全区实现海关进出口总值5.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3%,其中进口总值2.64亿美元,增长1.5倍;出口总值2.39亿美元,增长25.9%。
海珠区作为广州市惟一的岛区,其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海珠区亮出了“环岛经济”牌。会展经济区是“环岛经济”最闪亮的一颗明珠。2006年,广州举办第100届交易会时,琶洲地区的写字楼、酒店等会展经济将上一个台阶。此外,海珠将利用毗邻广州大学城的优势,探索建设后勤配套服务区和以“万亩果林”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休闲区。
在海珠区滨江路一带,海珠区将重点培育发展滨江经济带,加快建设滨江西路“海珠风情街”和以太古仓为亮点的白鹅潭周边旅游观光休闲购物区。在海珠区岛内,拥有众多科研院校的新港路将建设新港文化科技经济带,推进以海珠科技大楼、中大科技园区为亮点的高新科技园区建设。在地铁沿线,海珠区将引导建设特色购物中心等商业网点(商业街)。
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278.4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69亿元。农业生产以种植业(水果、蔬菜)为主,养殖业(牲猪、家禽)为副。目前,蔬菜面积4000亩,水果面积1.8万亩。
水果种植品种主要有:荔枝1500亩、龙眼5000亩、杨桃5500亩、黄皮3500亩、其他品种(石榴、木瓜、香大蕉、甘蔗等品种)2500亩。1999年,市政府把我区这片果林规划为果树保护区,并划分为一、二、三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为农业生产及农业观光示范区,面积约4000亩。二级保护区为果树生产恢复区,面积约7000亩。三级保护区为果树生态保护区,面积约7000亩。果树保护区是不可替代的城市湿地,对调节广州市气候、净化城区空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喻为广州的“南肺”。
2021年2月,海珠区上榜2021中国县域电商竞争力百强榜第16名。
2020年9月,海珠区上榜2020年中国百强区,名列第38。
2020年9月,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出炉,海珠区位列第38名。
2018年9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8年中国百强区排名,海珠区名列第21位。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邮编号是什么
邮编:510030
黄花岗
广州中山纪念堂
广东美术馆
广州人民公园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越秀区位于广州市中心,总面积33.8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2.63万人,户籍人口115.84万人(2007年)。
区人民政府驻越华路,邮编:510030。代码:440104。区号:020。拼音:Yuexiu Qu。英文:Yuexiu District。
基本介绍
越秀区是广州中最古老的中心城区。是广州的商业中心,秦统一中国后,设南海郡,郡尉任嚣选中了白云山与珠江之间一块负山阻海的地域(在今越秀区域内)作郡治,于公元前214年筑起番禺城(番禺城的遗址就在越秀区内)。此后,沧海桑田,珠江江岸南移,内湖湮没,河涌淤寒,冲积平原不断增大,番禺城在其后各个历史朝代亦不断扩展,如汉代西拓其城,宋代四次扩城(筑子城、东、两翼城和雁翅城),明代跨越秀山筑新城建十三门以及清代临江砌新城等等。
越秀区东起广州大道,与天河区接壤;南临珠江,与海珠区隔江相望;西至人民路,与荔湾区毗邻;北面到白云山山脚,与白云区相邻。是广州市的老中心城区。2005年,越秀区总面积为32.82平方公里,下辖流花、东风、洪桥、六榕、广卫、光塔、诗书、北京、大新、人民、东湖、农林、黄花岗、大东、大塘、白云、珠光、建设、华乐、梅花村、矿泉、登峰22条行政街道,总户籍人口为114万人,人口密度为34735人/平方公里。
越秀区是广州市最古老的中心城区,秦统一中国后,设南海郡,郡尉任嚣选中了白云山于珠江之间一块负山阻海的地域(在今越秀区域内)作郡治,于公元前214年筑起番禺城(番禺城的遗址就在越秀区内)。此后,沧海桑田,珠江江岸南移,内湖湮没,河涌淤塞,冲积平原不断增大,番禺城在其后不断各个历史朝代亦不断扩展,如汉代西拓其城,宋代多次扩城(筑子城、东、西翼城河雁翅城),明初合宋代三城墙跨越秀山而过,清代临江砌新城等等。在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广州城的发展变化主要都是在越秀区域内进行。正由于以上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使越秀区具有如下特点:
自秦朝在此设南海郡治起,在此地,西汉南越王赵陀建南越国宫署,南汉刘称帝广营宫室,历朝自东吴设广州,唐置岭南道,宋改广南东路,元设中书行省,明、清改广东省,相应所设军事、行政中心均在越秀区域内;民国时期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总统府设在越秀山南麓(位于今中山纪念堂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以及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大常委都设在越秀区域内。
三国时虞翻开堂讲学,魏晋南北朝大批海外高僧来华,译经传教皆在光孝寺。唐代开科取仕以来,广州成为省内读书人学习进修之地,至今,越秀区内还保留着众多古老地学宫、书院、学堂地遗迹遗址,如南海学宫、粤秀书院、越华书院、应元书院、西湖书院、庐江书院等,成为广州历史文化和中外文化地最好见证。
由于越秀区基本为广州旧城,所以,广州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多聚集在区内。据1997年底统计,越秀区内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的有5处(7个);光孝寺、怀圣光塔、圣心教堂、广州公社旧址和秦代造船工场遗址、镇海楼、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明代古城墙、“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和中山纪念堂纪念碑;市级的有22处;粤王井、三元宫、大佛寺、濠畔清真寺、城隍庙、绍武君臣冢、王兴将军墓、庐江书院(何家祠)、海员亭、光复纪念亭、黄埔军校校办事处旧址、广东省财政厅大楼、永安堂、爱群大酒店、东亚酒店、中央银行大楼、解放军进城式检阅台旧址(市府合署)、广州解放纪念雕像合简氏祖祠,越秀山的五羊石像、水塔、四方炮台遗址。此外,还有一批内部控制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55处,而其中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越秀区9.16平方公里域内。
广州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早最大的外贸港口之一,也是中国最早设海关官员(唐代的市舶使)和第一个设海关(市舶司)的城市,频繁的对外贸易造就了广州的商业繁荣,唐代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来华贸易,侨居在今越秀光塔路一带,称为番坊。宋代“双门底”以南(今北京路段)发展成为商业闹市,城西南的南濠口、西澳(今诗书街、省中医院一带)是广州最大的外贸码头、市舶司驻地,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之称。明、清时期的濠畔街一带(当时是城濠),秦楼楚馆、商铺林立,堪似南京的秦淮河。广州近代4个商业中心,有3个在越秀区内,即北京路,中山五路、解放中四牌楼、长提——人民南路。1957年以来,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均在越秀区辖内举行。改革开放以来,辖内多条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先后形成,如闻名海内外材料汇集的泰康路、大南路。惠福路,副食品批发市场一德路,纸张、油墨一条街,天成路等等;北京路、中山五路一带逐步成为广州市最繁华的一个商贸中心和古城文化旅游区;流花地方也成为广州市新的商业繁华地带。
2001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之前,越秀区总面积为9.1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29373人,人口密度为47036人/平方公里。越秀区的光塔街、纸行街、诗书街、解放南街的范围是乾隆二十一年(1795)以来,分批从北京、天津调粤驻防的八旗兵及其后代世居的范围。怀圣寺一带古籍称为“番坊”,居住着不少唐宋时期来华贸易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后裔。明代以来,从北方南下的回、满族居民也多集中居住在原小东营寺、南胜寺、濠畔寺一带,故此,越秀区成为广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城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越秀区除汉族以外,还有回、满、壮等26个少数民族共4277人,占广州市区内少数民族总人数的3.08%,占全区人口的1.25%。
经济概况
越秀区是广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区。在2005年广州市行政区大调整后,越秀区成为广州市区域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区。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行政、商贸、金融、文化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特色经济为带动,商贸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区内已形成北京路、海印地区、英雄广场、一德路等一批知名商贸区,中山五路一带已成为广州市最繁华的一个商贸中心和古城文化旅游区;形成了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东风路现代服务、流花会展等各具特色的商务区,区内写字楼云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密集,形成具有特色的“总部经济”,成为华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越秀区内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等各项指标均名列市属各区前茅,商贸中心地位凸显,是广州市的经济强区。
广州是千年商埠。200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南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城市,也是中国最早设海关官员和第一个设海关的城市,频繁的对外贸易造就了广州的商业繁荣。连通广州与东西方沿海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其起点和基地在越秀。南越国时期,这里已成为象牙、翡翠、珠玑等奇珍异宝的集散地;唐宋元代,在越秀光塔路一带形成的“藩坊”,聚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商客达12万;宋代“双门底”以南(今北京路段)发展成为商业闹市,城西南的南濠口、西澳(今诗书街、省中医院一带)是广州最大的外贸码头、市舶司驻地,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之称;明、清时期的濠畔街一带(当时是城濠),秦楼楚馆、商铺林立,堪似南京的秦淮河。纸行街、米市路,是行还是街,是市又是路。昔日濠畔街,有“繁华胜秦淮数倍”之说,可见其盛况。高第街、状元坊,则是商业与文化交相辉映的生动例证。
在越秀,临街商铺平均密度达到90%以上。越秀人在自家屋子开一扇门,摆几个货柜,就可做生意,而且可能这一扇门里已经垄断了某一商品在广州甚至全国的发货权。
商业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突出表征,越秀区是广州商业文化极其发达的缩影。广州近代4个商业中心,有3个在越秀区内,即北京路、中山五路、解放中四牌楼、长提—人民南路。1957年以来,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均在越秀区辖内举行(广州新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后仍有部分项目在旧址举行),更是万商云集,名闻天下,成交额占中国每年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1/3,被视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改革开放以来,越秀区的商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商贸网点约占全市的19%以上,形成了数条知名的特色商业街、如闻名海内外材料汇集的泰康路、大南路、惠福路、副食品批发市场一德路,纸张、油墨一条街天成路等等,以及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知名度的商业名店和专业市场,如广州百货大厦、新大新公司、北京路商业步行街、流花服装市场等;北京路、中山五路一带逐步成为广州市最繁华的一个商贸中心河古城文化旅游区;流花地方也成为广州市新的商业繁华地带。越秀区因此也享有“购物天堂”的美誉。
2005年,越秀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89.38亿元,占全市总量17%以上,居各区之首,同比增长10.00%。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4.67亿元,占全市总量近1/3,居全市各区龙头地位,同比增长9.7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70亿元,同比增长16.73%,二、三产业比例为3.90:96.10。
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79亿元,占全市总量近1/5,同比增长10.06%;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139.67亿元,占全市总量近1/3,同比增长14.86%,两项总量指标均居位全市各区首位。其中,销售超亿元商贸企业达192家,实现销售额1242.41亿元,同比增长 18.86 %,占全区总量的一半以上,占全市总量的1/6;其中销售超5亿元的商贸企业达59家,实现销售额930.51亿元,占全区销售总量近2/5,占全市总量的一成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汽、煤、柴油等石油制品以及纺织品、服装等行业。
全区商品交易市场241家(含186家专业市场、55家综合市场),市场成交额98.82亿元,同比增长15.67%。专业市场中居销售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服装、文化音像(书报杂志)、通讯及家电业,而仅白马服装市场和新大地服装城两家市场成交额就占了全区专业市场成交额的1/3,占本行业成交额近2/3。
全区6000多家现代服务业企业全年实现营业额1642.96亿元,占全区总量的39.68%,同比增长12.21%;实现增加值322.44亿元,占全区总量的36.25%,同比增长11.83%。
总部经济和民营经济已成为越秀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区250家总部企业全年实现营业额2238.67亿元,占全区总量的一半,同比增长11.45%;实现增加值367.25亿元,占全区总量四成多,同比增长10.53%。其中,环市东商务区总部企业93家,占总部企业的37.2%。全区民营企业达1.48万家,占全区企业总量的七成;全年实现营业额1522.72亿元,占全区总量1/3,同比增长14.25%;实现增加值255.32亿元,占全区总量1/4,同比增长14.21%。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415.31亿元,增长3.00 %。
招商引资成效突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955万美元,同比增长33.52%;合同利用外资20961万美元,同比增长37.08%。新批项目154个,其中投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7个。
税收增势明显,财政收入平稳。全年全区税收完成199.27亿元,同比增长20.17%。其中国税完成78.52亿元,同比增长40.03%;地税完成120.75亿元,居全市首位,同比增长10.03%。
行政区划
越秀区辖22个街道(洪桥、广卫、北京、六榕、流花、东风、光塔、诗书、大新、人民、东湖、农林、大东、大塘、珠光、白云、建设、华乐、梅花村、黄花岗、矿泉、登峰)。
历史沿革
越秀区之名始于1950年6月24日(由原西山、德宣和小北3个区合并而成,其范围相当今越秀北部),因区内有羊城名胜越秀山而得名。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同年12月,广州划为28个区并分别成立区人民政府,今越秀区范围有如下7区:西山区、德福区、靖海区、小北区(大部分)、太平区(部分)和永汉区(部分)。1950年6月广州28个区合并为16个区,今越秀区范围含当时德越秀区(今越秀区北部)、惠福区、太平区(部分)和永汉区(部分)。1952年9月,广州重新划分城、郊各区,市统辖东、南、西、北、中、郊和珠江7个区,今越秀区范围,是当时的北区(绝大部分)和中区(一部分)。1960年7月,中区的8个街道(太平、德成、大新、诗书、一德、解放南、大南、泰康)并入北区,北区改称为越秀。后把永汉南、珠光、德政南、大塘、芳草5个街道划归东山区管辖。
1952年9月24日越秀区与永汉区(部分)、惠福区(部分)合并,称为北区(其范围相当今越秀区的惠福东、西路以北和东山区西南部)。1960年7月北区与中区的东部合并,统称为越秀区,次年8月,越秀区的东南部划入东山区后,越秀区的辖区沿袭至2005年初。行政区域:东以麓景路、东濠涌、法政路、德政北路、中山四路、府学西街、北京路为界,与东山区接壤;南以人民路、西华路、荔湾北路、流花路、站前横路、站前路、站西路为界,与荔湾区毗邻;北面以火车站、桂花路、市射击俱乐部、飞鹅岭为界,与白云区、天河区相邻。
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号):撤销广州市东山区;将原东山区的行政区域,白云区的矿泉街道,天河区的登峰街道、天河南街道的杨箕和中山一2个居委会、沙东街道部分区域划归越秀区管辖。越秀区人民政府驻越华路。对新组建的越秀区和荔湾区的部分边界线进行了调整。调整前,越秀区面积8.9平方千米,人口42万(2003年)。
1999年7月1日始,越秀区从原来的19个街道调整为流花、东风、洪桥、六榕、广卫、光塔、诗书、北京、大新、人民10个街道;共设居委会223个。
2000年,越秀区辖10个街道。总人口341422人,各街道人口: 人民街道 34394 大新街道 44760 诗书街道 39090 光塔街道 32665 六榕街道 39785 东风街道 36421 洪桥街道 36166 广卫街道 32265 北京街道 26869 流花街道 1900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越秀区总面积为9.16平方千米,总人口为429373人,人口密度为47036人/平方千米。
2002年,越秀区辖10个街道(洪桥 广卫 北京 六榕 流花 东风 光塔 诗书 大新 人民)
2004年,越秀区辖10个街道:
洪桥街道:辖 德源里、丹桂里、洪庆坊、三眼井、豆腐寮、应元、越秀山、天秀、北园、马庄巷、法政11个社区。
广卫街道:辖 莲花井、雨帽、吉祥、华宁里、昌兴、财厅前、越华大院、都府、长胜里、登云里、福恩里、雅荷塘、仁生里、青莲里14个社区。
北京街道:辖 禺山市、大马站、小马站、流水井、白沙居、龙藏、盐运西、清源巷、仙湖、高第、许地、民星12个社区。
六榕街道:辖 将军东、旧南海县、文园巷、稻谷仓、兴隆东、盘福、清泉、兰湖里、双井、象岗山10个社区。
流花街道:辖 桂花岗、桂花苑、火车站、流花桥、兰圃、花果山6个社区。
东风街道:辖 流花湖、四方塘、德坭新村、盘松苑、彭家巷、第一津、凉亭坊、司马坊、迎寿里、嘉和苑、驷马涌11个社区。
光塔街道:辖 马鞍北、师好巷、诗家里、玉华坊、云台里、回龙里、和义巷、怡乐里、杏花巷、孝友东10个社区。
诗书街道:辖 迎虹里、观绿、馥园巷、七株榕、温良里、白薇、通宁道、枣子巷、三元巷、福地巷、陶家巷、祝寿巷12个社区。
大新街道:辖 魁巷、高第西、石将军、象牙北、庆福里、西华里、大德中、大新中、南华园、玉带濠、濠畔中、三府前、濠畔西、和宁里、大新西、状元坊、一德西、连元巷18个社区。
人民街道:辖 安业里、得元巷、仁济东、兴贤里、盐亭东、海珠石、果菜西、青兰里、靖海门、五仙门、太平通津、太平沙、泰康城、素波巷、水母湾、木排头16个社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越秀区辖22个街道(洪桥、广卫、北京、六榕、流花、东风、光塔、诗书、大新、人民、东湖、农林、大东、大塘、珠光、白云、建设、华乐、梅花村、黄花岗、矿泉、登峰)。
原:东山区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号):撤销广州市东山区,将原东山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越秀区管辖。
东山区总面积16平方千米/17.2平方千米。总人口64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510080。代码:440102。区号:020。拼音:Dongshan Qu。
2000年,东山区辖10个街道。总人口556264人,各街道人口: 东湖街道 70189 农林街道 45899 梅花村街道 55838 黄花岗街道 80881 华乐街道 49575 建设街道 45892 大塘街道 42034 珠光街道 57631 大东街道 71849 白云街道 36476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东山区辖10个街道(东湖 农林 大东 大塘 珠光 白云 建设 华乐 梅花村黄花岗)。
2004年,东山区辖10个街道(东湖 农林 大东 大塘 珠光 白云 建设 华乐 梅花村黄花岗)。
东湖街道:辖 德安、新河浦、培正、小东园、寺贝、寺右、五羊北、五羊东、五羊南、幸福、明月、达道北、达道南、乐景14个社区。
农林街道:辖 中山二路、马棚岗、执信南、竹丝岗、竹丝二马路、新南路、农林下路西、农林下路东、农林上路、东园新村、三育路、东风东12个社区。
梅花村街道:辖 福今、梅花村、水均、共和西、西元岗、共和、共和东、共和苑、中山一、东兴南、东兴中、梅东、东风二、环市东14个社区。
黄花岗街道:辖 永福、科苑、永泰、云鹤、空司、区庄、犀牛北、东环、菜寮、执信、水荫南、水荫西、水荫北13个社区。
华乐街道:辖 青菜岗、青菜东、邮电、螺岗、黄花新村、华侨新村、花苑、淘金、白云、天胜村、麓苑11个社区。
建设街道:辖 六马路、中马路、二马路、横马路、大马路、较场横、黄华南、黄华塘、黄华北、旧北园、麓湖路11个社区。
大塘街道:辖 东平、东皋、北横、越秀北、豪贤、德政北、芳草、东方里、龙腾、越秀中、秉政、德政中、大塘、朝阳、文德15个社区。
珠光街道:辖 东沙角、广舞台、越秀南、定安里、万福东、湛塘路、东园路、福行、珠江园、祖庙前、新福里、清水濠、文德路、文明路、仰忠、厂后、爱家园、海傍18个社区。
大东街道:辖 署前、启明、东华市场、新南、菜园东、长庚门、东川、东源、青龙里、东华西新街、元运街、兴仁里、仁秀新街、仁秀里、三角市、启正、东里、东贤里、荣华南、中山三路20个社区。
白云街道:辖 堤畔、筑南、麟安坊、永胜上沙、东湖新村、湖滨、花园新村、东船上、海印、大沙头、二沙岛11个社区。
2021年3月,越秀区上榜2021中国县域网络购买力百强榜第20名。
2021年3月,越秀区上榜2021中国特色美食百佳县市榜第80名。
2021年1月,越秀区上榜“2020年度中国社会治理百佳示范县市”,位列第96名。
2020年9月,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出炉,越秀区位列第13名。
2020年9月,越秀区上榜2020年中国百强区,名列第13。
2020年9月,2020中国综合生活质量百佳县市榜单发布,越秀区排位第76名。
2020年7月,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出炉,越秀区位列第77名。
2020年,越秀区上榜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名列第50位。
2018年12月,国家民委命名越秀区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18年9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8年中国百强区排名,越秀区名列第9位。
2018年8月,越秀区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邮编:510000
洪秀全纪念馆
梯面红山村
藏书院村
_头古村
紫霞山庄
花都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东连从化,南靠广州,西邻三水,西南连南海,北接清远。总面积961.1平方千米/968平方千米。总人口62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新华街道,邮编:510800。代码:440114。区号:020。拼音:Huadu Qu。英文:Huadu District。
基本概况
花都区位于广州市北部,距广州市中心城区22公里,地处珠江三角洲通往全国的咽喉要道。全区现有常住人口75万人,外来人口30万人,年商旅人口350万人。全年平均气温21.8度,平均年降雨量1753.9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6%,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无霜期365天,地下水位约在1.2-3.5米之间。
花都区现已形成了以体育中心为核心的“体育区”、以新世纪广场为中心的“商业区”和以花都广场为标志的“行政区”三大功能区。获得“全国花木之乡”、“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顿优秀城市”等称号。城区内有雅宝新城、南航碧花园、雅居乐、骏威广场、金菊花等住宅小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实行24小时保安服务;有广州百货大厦、五华购物广场、华润万家购物中心、花都购物中心等大型商场。
1、医疗设施的状况:城区内有医院18所,其中二甲医院3所,一甲医院6所,医疗床位1642张,卫生技术人员2335人,有西门子螺旋、全主动生化分析仪、微创手术医疗器械等先进医疗设施。
2、餐馆、娱乐设施状况:本区有综合性酒店 47 家,可提供 8000 多个床位,3万多个餐位,有新世纪酒店等 8 家星级酒店,可提供中餐、西餐、日本韩国料理、东南亚风味餐等。本区有高尔夫球场 2 家,保龄球 3 家,有歌舞厅、酒吧、沐足、桑拿、茶庄、游泳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健身中心等五十多家运动、娱乐场所。同时,正在建设的五星级酒店有3家、有日本风情小区、欧洲小镇等特色社区,为企业投资提供了良好的配套服务环境。
3、治安状况:本区治安状况良好,花都区公安分局下辖 18 个派出所,1 个巡警大队(4个巡警中队),1 个交警大队(11个交警中队), 1 个治安大队。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连续两年居广州市市首位。
4、区内有广东培正学院、广州交通技术学院、南方经贸学院、广州市政建设学院、广州商学院花都分院等12所大专院校,每年有大中专毕业生2000多人,各种专业齐全;广州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可提供各种高素质的人才。同时,区内专门设立了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学院、谢瑞麟珠宝学校、皮具学校,为企业提供配套人才。
经济:花都区位于广州市北部,地处珠三角通往内陆地区交通要道。由于花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和区域优势,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逐步成为珠三角最具活力的地区。2004年度花都区 国内生产总值251.67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2.11%;工业总产值583.73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0.68%;完成外贸出口5.16亿美元,增长31.72%,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任务;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9.3亿元(新口径),达到12.3亿元;税收总额30.2亿元(不含海关税14.27亿元),增长8.44%,增幅名列全市前列;引进项目1000个,投资总额和注册资金达47.91亿元和23.74亿元,居全市前列;合同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42.23%,实际利用外资2.36亿元,增长171.95%,增幅名列全市前列。
工业及工业的发展
花都区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工业经济规模。汽车、皮革皮具、金银首饰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区的三大支柱产业,空港物流业也得已快速发展,同时我区在电子、建材、制衣、纺织等行业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
气候
各月平均气温: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3.1 14.2 17.6 22.0 25.5 27.4 28.4 28.6 27.1 23.8 19.3 15.0
最小湿度:7%出现在:1973年12月30日
最大湿度:100%
(指相对湿度)1958-2000年有24天出现相对湿度100%
以上数据统计1958-2000年42年资料
新华观测站:东经113°13?
北纬23°38?
投资环境
陆路交通:高速公路方面,本区有广清高速、京珠高速、新机场高速、北二环高速、环珠三角高速等五条高速公路,经广清高速或新机场高速20-25分钟可达广州市中心;经广清高速往南50分钟可达佛山,往北30分钟可达清远;经京珠高速往南90分钟可达珠海,往北60分钟可达韶关;经北二环转广深高速40分钟可达东莞,60分钟可达深圳。国道方面,有105、106、107国道三条国道南北贯穿花都,使花都成为珠三角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区内交通道路方面,区内有两条六车道公路通往各镇,与105、106、107国道、京珠高速形成"井"字形的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利。
铁路运输:广州北站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可达全国各铁路站点。拟建的广州铁路集装箱结点站位于花都区狮岭镇,计划年货运量为1700万吨,是目前在华南地区规划最大的物流中心项目。
航空交通: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和花都区交界处,花都区市中心至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6公里,约10分钟车程。
海运交通:本区有花都港,提供海运方便,年吞吐能力为10万标准箱和85万吨散货,520米口岸线场地5万平方米,水深4米,可同时停泊八艘千吨级货轮。码头有5-45万吨岸吊6台,45吨集装箱重叉3台,50吨汽车吊一台,2.5-7吨叉车11台,拖车90台。曾起吊单重70吨以上机械设备。可行船600-1000吨,旱期600吨,通往香港10-12小时(108海里),通往黄浦港4小时(80公里),属国家二类口岸。并设有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机构。目前正在进行河道和码头的扩建,2007年吞吐能力达到30万标准箱。
出口条件方面,花都区设有海关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4小时通关,为企业提供快捷的通关服务;设有港澳货柜车检查场,主要出运港为花都港。
供水情况
1、该区目前有三间地面水厂和一个地下泵站。其中,巴江水厂日产5万吨、秀全水厂日产4万吨、东部水厂日产10万吨、大华泵站日产1万吨。目前我区用水量日均13万吨,库余能力达7万吨。日供水能力达20万吨,出厂水压为4.5kg,水管直径800-1200毫米,水质等级达国家卫生饮用水指标。供电方面,本区电源取自大电网,有110千伏变电所15座,22万伏变电所1座,输变电容量1340千千伏安,区内企业供电率达100%,日平均供电量为4760000千瓦时;同时区内有1座17.3万KW的火力发电厂。煤气方面,可根据用户要求,安装各种规格的管道煤气。
2、该区正在筹建一间日产8-10万吨的地面水厂,预计2005年能投入使用。届时该区的供水能力将达到30万吨/日。
汽车城日供水能力7万立方米/天,供水主干管直径1.2米。
供电情况
1、花都区现有220千伏花都田心站、220千伏广州郭塘站、110千伏清远石角站(只作应急备用);地方电源为:巴江升压站、华辉升压站。截至2003年初,花都电网有220千伏变电站一座,主变容量2x150兆伏安;110千伏变电站15座,主变压器27台,总容量1080兆伏安;110千伏用户专用变电站一座,主变容量6000千伏安;11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37条,合计492千米。
2、2004年花都区总供电量为232242.25万千瓦时,日平均供电量为636.28万千瓦时。
3、花都电源主要来源于广东省电网,30%来自区火、水发电站,现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15座,主变容量共136千伏安。大宗用户可根据用户需要将双回路高压专线接至用户高压柜。
煤气情况:
汽车城供应能力5--8吨/小时,费用7元/立方米。在花都汽车城飞鹅岭附近拥有一座占地面积为15亩的液化石油气混空储备站,储罐容量500立方米,供气管道内径为300毫米,气化供应能力为7500立方米/小时,燃气低燃质1万大卡,供气压力为0.15Mpa。
劳动力资源方面,花都区每年有大、中专毕业生2000多人,区内有人才交流中心及各种劳动力市场;火车站广州北站位于花都区新华镇,外来人口有30多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
经济状况
花都区实施快速健康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经济规模和经济质量逐步提高,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狮岭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皮具之都"称号,花都区获得"中国花木之乡"称号。
花都工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风神汽车、狮岭皮革、粤花水泥、花都陶瓷、乐高食品、飞达音响、大阳摩托等一批拳头产品畅销全国。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素质得到提高,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方向发展。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7.44亿元,工业总产值419.01亿元,工业产值达361.49亿元。
花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已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农业方向转变, 农业布局得到合理调整,农、林、牧、副、渔业协调发展。花都大力推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 积极发展高质、高产、高效的"三高"农业, 建立了一批商品粮、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水产、禽畜等生产基地, 已成为广东著名的"稻田"、"菜地"和"花乡"。2002年花都的农业总产值为 30.1 亿元。
依托广州新国际机场、铁路集装箱结点站和广州--花都轻轨铁路等大型工程,花都的仓储、货运、商贸物流、旅游和餐饮配送等服务产业正蓬勃发展。
以"山、水、田园为伴",追求高层次居住环境的生活社区正在花都北部崛起。花都山前旅游大道从西到东已有碧桂园、南航碧花园、金碧御水山庄、芙蓉山庄、芙蓉花园、云梯花园、泰湖山庄等19家大型楼盘,这里已成为广州房地产投资的新热点。[1]
旅游景点
花都旅游资源可说是十分丰富。如鸡枕山,王子山、芙蓉嶂、盘古岭、丫髻岭及北部山脉,有“省垣背后屏障”之称。从东部的九龙潭,仙湖,福源.芙蓉嶂、洪秀全、红崩岗水库到西部的集益、三坑等众多水库,其大自然的风光秀丽。颇有观赏价值的花山菊花石、赤坭盆景及炭步香芋,北兴荔枝、李溪龙眼、锦山红柿、京塘莲藕等名特产品,可开发成为旅游商品。
加上目前花都正开发的旅游资源有芙蓉度假村、北兴九龙潭水上世界,梯面综合旅游区等,已建成洪秀全纪念馆,洪秀全故居,盘古圣庙,资政大夫祠、圆玄道观等旅游景点。除此外,正计划投资开发的有中华民族文化大观园,炭步农业观光区。
1、 山水资源特色明显
花都虽然没有名山大川,但不乏秀丽妩媚的山水景观。全区有近200平方公里的山地,湖泊、水库众多,比较有规模和知名的水库有芙蓉嶂水库、九湾潭水库、三坑水库、福源水库、集益水库等。环绕水库的是森林覆盖率高、林相整齐的秀丽山峰,山林与水体有机组合,山奇水秀、环境优美,形成颇具有吸引力的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景观。目前,全区林业用地面积57.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9.7%,已规划有广东王子山森林公园(省级5.8万亩)、广州高百丈森林公园(市级0.85万亩)、广州九龙潭森林公园(市级3万亩)、花都蟾蜍石森林公园(区级2.17万亩)、花都福源森林公园(区级2.26万亩)及花都丫髻岭森林公园(区级1.37万亩)等六个森林公园,总面积15.4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0.7%。
2、历史文化优势突出
花都区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也丰富多彩,有洪秀全故居、洪秀全纪念馆、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盘古王庙、炭步镇朗头村民居古建筑群、花东镇高溪村欧阳庄民居古建筑群等,另外还有宗教文化建筑的圆玄道观,其建筑雄伟,是省内首屈一指的道教圣地。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中,洪秀全故居是高级别的旅游资源,有唯一性,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不但自身有着非常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和潜力,而且其开发能带动全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花都的旅游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景区(点),初步形成了以度假、休闲和观光为代表的系列旅游产品。芙蓉省级旅游度假区自1987年开始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已初步发展成为集旅游、度假、疗养、娱乐、饮食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在广州、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1994年5月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是广州地区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秀全故居是花都最具垄断性的高级别旅游资源;洪秀全纪念馆1991年建成开放,以其丰富的文物和史料价值,与洪秀全故居一起也成为花都旅游乃至广州旅游的特色景点。此外,九龙湖度假村、高百丈风景区、资政大夫祠、圆玄道观、盘古王公园、新科FMA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南方花卉交易中心以及新华镇娱乐活动场所等一大批景区(点)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
行政区划
花都区辖1个街道(新华)、7个镇(梯面、花山、炭步、赤坭、狮岭、花东、雅瑶)。
街道(镇)简介(部分)
新华街道:辖(新民社区 聚贤社区 商南社区 梅园社区 云山社区 福宁社区 富华社区 秀全社区 红珠社区 培英社区 京华社区 凤华社区 金华社区 金联社区 天贵社区 华南社区 丽雅社区 丰盛社区 湖畔社区 茶园社区 光华社区 松园社区 银菊社区 紫薇社区 新街社区 骏威社区 金菊社区 新都西社区 宝华社区 海关西社区)(新街村 大陵村 三华村 九潭村 官溪村 大埔村 乐同村 岐山村 朱村 马溪村 田美村 公益村 三东村 莲塘村 清埔村 广塘村 团结村 东镜村 石塘村 东莞村 新华村 横潭村 五华村 大华村 )
花山镇:位于花都区城区东部,毗邻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总面积116平方千米,下辖26个行政村,1个社区。2004年,全镇总人口75458人,另有外来人口20958人。
炭步镇:位于花都区西南部,全镇总面积113.33平方千米,管辖2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4.8万人。
雅瑶镇:位于花都区南部,总面积为8.64平方千米,下辖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户数3860户,户籍人口10917人,外来人口5000人。
赤坭镇:位于花都区西部,与清远、三水两市接壤。全镇总面积161.5平方千米,人口6.1万。
历史沿革
汉朝属番禺管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以后分属番禺、南海县辖。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两县部份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民国时期,花县主要由省直辖。建国后先后隶属江北专区、珠江专区、粤北行政区、佛山专区。1960年4月划为广州市属县。
1993年6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花县,设立花都市(县级)。
2000年5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花都市,设立广州市花都区,区人民政府驻新华镇。
2000年,花都区辖10个镇:新华、花山、花东、赤坭、炭步、狮岭、北兴、芙蓉、梯面和花侨。总人口713363人,各镇人口: 新华镇 298935 芙蓉镇 17256 梯面镇 10284 花山镇 83334 花东镇 62250 北兴镇 32839 炭步镇 51271 狮岭镇 95431 赤坭镇 54499 花侨镇 7264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花都区辖11个镇(新华、芙蓉、梯面、花山、北兴、炭步、赤坭、狮岭、花东、花桥、雅瑶)。
2004年花都区村(居)名录一览(此处村、居名录由根据《广州市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新华镇:辖 云山、新民、福宁、新街、红珠、商南、聚贤、梅园、秀全、培英、富华、宝华、凤华、金华、松园、紫薇西、新都西、海关西、京华、茶园南、丽雅、丰盛、华南、湖畔、金联、光华、天贵、骏威、银菊、金菊30个居委会;新街、大陵、九潭、官溪、大布、乐同、岐山、朱村、马溪、田美、公益、三东、莲塘、清布、广塘、团结、东镜、石塘、东莞、新华、横潭、五华、三华、大华24个村委会。
芙蓉镇:辖 旗岭居委会;新扬、旗新、新民、新庄、瑞边、集贤6个村委会。
梯面镇:辖 布岭居委会;民安、埔岭、联丰、联民、五联、红山、横坑、西坑8个村委会。
花山镇:辖 两龙居委会;东湖、平东、龙口、新和、小布、平山、平西、洛场、东华、永明、两龙、东方、南村、铁山、五星、和郁、布岗、永乐、花城、城西、儒林、红群、源和、紫西、福源、狮民26个村委会。
花东镇:辖 推广居委会;保良、石角、李溪、凤凰、大塘、永光、七庄、山下、九一、三凤、九湖、天和、高溪、凤岗、南溪、象山、利农、秀塘、河联、塘星、竹湖、联安、珠湖、元岗、大东、阳升、九子、农光、七星29个村委会。
北兴镇:辖 北兴居委会;杨二、杨三、镇东、北兴、大龙、京塘、莘田、莘田二村、水口营、港头、吉星、四联、望顶、鸿鹤、狮前、杨一16个村委会。
炭步镇:辖 炭步居委会;瓦步、鸭湖、民主、水口、平岭头、朗头、东风、新泰、横岗、步云、石南、石湖、红峰、社岗、大坳、布溪、茶塘、石湖山、环山、三联、华岭、藏书院、大涡、骆村、唐美、文一、文二27个村委会。
赤坭镇:辖 赤坭居委会;西边、珊瑚、国泰、东升、白坭、心和、白石、连珠、缠岗、下连珠、横沙、门口坑、荷塘、荷溪、蓝田、鲤塘、莲塘、瑞岭、竹洞、石坑、赤坭、丰群、田心、黄沙塘、皇母、乌石、剑岭、锦山、集益、杨屋30个村委会。
狮岭镇:辖 狮岭居委会;联星、马岭、中心、西头、义山、军田、前进、振兴、联合、合成、益群、东边、石岗、长岗、罗仙、杨一、杨二17个村委会。
花侨镇:辖 洛柴岗、竹湖、湾弓塘、杨荷、华塘、半边山-港头6个居委会。
雅瑶镇:辖 雅瑶居委会;岑境、雅瑶旧村、三向、雅瑶新村、邝家庄5个村委会。
2005年2月4日,广东省民政厅(粤民区[2005]10号)批准撤销广州市花都区北兴镇、花侨镇,并入花东镇;撤销芙蓉镇,并入狮岭镇;撤销新华镇,设立新华街道办事处。5月28日,广州花都区委、区政府正式宣布了花都全区镇级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北兴、花侨、花东三镇,新组建花东镇;撤销芙蓉、狮岭两镇,新组建狮岭镇;撤销新华镇,设立新华街道办事处。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花都区辖1个街道(新华)、7个镇(梯面、花山、炭步、赤坭、狮岭、花东、雅瑶)。
地形气候
花都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丘陵绵亘,中部浅丘台地,南部为广花平原,形成东北向西南斜置的长方形。东有流溪河流经,西有巴江河过境。花都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1.7摄氏度。阳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四季花开。
历史渊源
花都区(原花县)境域,汉朝属番禺管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以后分属番禺、南海县辖。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两县部份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就诞生在这里。民国时期,花县主要由省直辖。建国后先后隶属江北专区、珠江专区、粤北行政区、佛山专区。1960年4月划为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经国家批准,撤县设市,定名为“花都”,由省人民政府委托广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又经国家批准撤市设区,成为广州市花都区。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发布《2020年淘宝村百强县》,花都区上榜,排名第37位。
2020年9月,花都区上榜2020年中国百强区,名列第56。
2020年9月,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出炉,花都区位列第56名。
2020年9月,2020中国综合生活质量百佳县市榜单发布,花都区排位第39名。
2020年8月,花都区入列为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2020年7月,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出炉,花都区位列第97名。
2019年10月,花都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位列第19名。
2019年10月,花都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位列第32名。
2018年9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8年中国百强区排名,花都区名列第3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