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售“过敏”反应频现,国内市场上演“大撤退”...
社会琐事
3年前
摘要: 互联网电商的高速崛起,揽获了大量消费者。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消费者的线上消费规模,总计超过1万亿美元。这也意味着,消费场景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冲散了实体店的购买力,企业的销售额也会受到相应的冲击,外资零 ...
互联网电商的高速崛起,揽获了大量消费者。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消费者的线上消费规模,总计超过1万亿美元。这也意味着,消费场景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冲散了实体店的购买力,企业的销售额也会受到相应的冲击,外资零售商作为中国市场实体店中的一员自然也深受市场变化的影响。
基于以上原因,乐天玛特、特易购、A-SOS、梅西百货、马莎百货、百思买、家得宝等外资企业,因运营业绩增长压力,已先后撤出中国市场。除此之外,麦德龙、欧尚、星巴克等不少以线下营销为主的外资企业,市场份额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为降低成本,他们开始采取“减法”运营或是关店调整的做法,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而这些行为轨迹都在证明一点,市场环境的改变,让不少外资零售商开始水土不服,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的“过敏”反应。但同时更需要注意的是,市场的改变仅是外资企业水土不服的外部原因,企业的发展决策才是“基因突变”的重要诱因。
一方面,不少外资零售商仍旧处于“俯瞰”状态,产业更新的速度未与市场的发展速度同步,进而出现业绩下滑的状态。
如作为相机行业领军品牌的奥林巴斯,因长期处于自投自产的运营模式,企业的设备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潮流,在智能手机浪潮的冲击下,内外销业务的发展空间被严重压缩,最终还是在去年12月份宣布卖身;而“小车之王”铃木亦是因产业更新迭代速度慢而选择暂停发展中国业务的缩影之一。
另一方面,不少外资零售企业在这个差异化极大的新市场里,依旧套用“千店一面”的运营方式,在中国市场里开展业务。最终,这些企业还是因不能完全本土化,未能成功融入中国市场。其中,梅西百货、玛莎百货、欧尚等企业的发展情况,便是最好的说明。
以梅西百货为例,梅西百货的服装在中国市场具有款式老气、产品单一、上新速度慢等诟病,难以满足本土消费者“多变”的购物需求。再加上,企业宣传力度低、物流慢、邮费高等原因,与国内的电商或是其他实体零售相比优势不明显。仅两年的时间,梅西百货也由最初的“不会离开中国”,走向与中国市场说“再见”的结局。
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