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421000
衡东县位于湖南东部偏南,1966年从衡山县析出新置,坐落于湘江中游的衡阳盆地和醴攸盆地之间,东临攸县,西接衡山,南濒衡南,北连株洲,地广物丰,山水含情,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县域面积为19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50万亩,总人口67万(农业人口58.41万),辖13镇11乡,561个村,25个居委会。地形以丘陵为主, 属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7℃,雨量丰沛。200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44.5亿元,县级地方财政收入11363万元。 2005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49.85亿元,县级地方财政收入20234万元
衡东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衡东地大物博,桃李满园。地面上,千山竞秀,万类峥嵘;地底下,物产丰富,土地生金,现已探明的矿藏有金、银、铜、铁、铅、锌、钨锰、铀、钴、镍、煤、瓷泥、萤石、石英石、重晶石等30余种,同时,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素有“皮影戏之乡”、“花鼓戏之乡”、“剪纸之乡”、“龙舟之乡”、“龙狮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的盛誉。
衡东交通便利。京广铁路从西部纵贯而过,全长59.7公里,设有衡山等5个火车站;1843线、1820线、1815线三条省道与300多条县乡公路联为一体, 密集如网,出入通达;京珠高速公路横贯4镇2乡62.5公里,并在新塘、大浦各设一个互通口,并接长株潭,南联粤港澳,内引外连,是为对外“窗口”;_水四季通航,湘江可行驶千吨级船舶。
衡东水系发达,电力充裕。是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以甘溪、洋塘、望日岩、荣桓四座河坝和德圳、白莲、早禾冲、江东四座中型水库为主体的八大灌区体系,总蓄引提水量达3.89亿立方米,境内大小河流169条,旱涝保收的面积达93%以上。 有人曾统计,若将修水利的土石修成一道高与宽各3米的长城, 可以从衡东一直通到北京。星罗棋布且成龙配置的发达水系,为大办水电提供了资源不断的水能。已建成各类水电站21处,装机70台,总容量4.33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5亿千瓦时, 是全国第二批农村电气化达标县。加上目前电力体制改革,该县小电网并与国家大电网,电力供应更加充裕,可靠。
衡东农业生产基础殷厚,是国家扶持的产粮大县之一。全县年均粮食总产4.2亿公斤, 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县。农副土特产品众多,主要有油茶、藤茶、湘莲、席草、味蛋、柑桔、松脂、竹木、淡水鱼、瘦肉型猪等,其中京湘牌藤茶、金星咸蛋王、优质松脂等农林特产远近驰名。尤其是养殖业,全年出栏牲猪平均每人1.5头,农村形成了“牛羊满山坡, 塘里鱼穿梭,村村有猪场,户户鸡鸭多”的局面,谱出了一曲令人心醉的田园牧歌。
衡东工业发展迅速。全县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成批涌现,竞相发展,其中县级以上的工业企业共39家,初步形成了采矿、机械、化工、陶瓷、中医药等6 大工业基地,“质量意识”、“品牌意识”逐步加强,全县已有10余种产品被评为省优、部优,其中,立德粉、机油泵、日用瓷等不仅饮誉九州,而且打入了国际市场。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近几年,衡东县委、县政府坚持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和工业小区“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小城镇,提高其整体功能,建制镇已增加到13个,域区面积增加到12平方公里。其中城关镇跻身全省经济建设“百强镇”行列,县城滨江小区建设全面启动,新塘镇被列为全省十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之一,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新塘经济开发区,筑巢引风,吸引了四方商贾,已从国内外引进项目95个,引进资金2亿多元。
衡-会事业不断进步。衡东一中被评为“湖南省重点中学”;科技、文化、广电、土地执法工作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医疗卫生达到初级保健标准,先后获得“全省农村卫生先进单位”和“全国环境卫生先进县”的称号,中医工作全省达标,县人民医院为“二甲”医院。
衡东山奇水秀,峰险洞幽,文化源远流长,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山有四峰山、杨山、灵山、二童攻书山,山林深处,斜阳阡陌,福地洞天,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归;水有湘江、_水,亮如明镜,绿如翡翠;洞有锡岩仙洞、六峰岩溶洞,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形容可掬、妙趣横生;峰有晓霞峰、彩霞峰、凤凰峰、金觉峰,峰峰相顾,委迤盘旋,云蒸霞蔚,各具谐趣;遗址有龙山文化遗址、岭茶化石、罗帅故居、柴山洲特别区农民银行旧址、清代状元彭竣的“状元第”牌坊,使人抚昔追今,鉴古思今。
境内还有野生植物900多种,并有水杉、银杏、杜仲, 以及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伞花木等珍贵树种,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1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1.7%。 野生动物有獐、麂、兔、鹿、野生猴面鹰、云豹等20余种。0,风景这边独好。
2020年3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9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衡东县位列第67名。
2019年3月,衡东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湘赣片区)。
2018年2月22日,衡东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邮编:412000
攸县地处湘东南部,罗霄山脉中麓,南通粤港澳,北临长株潭,西屏衡阳南岳,东与江西萍乡、莲花接壤,古有“衡之径庭、潭之门户”之称。全县辖20个乡镇,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总人口76万。
攸县历史悠久,是传承文明的古邑。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攸县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所开发,是中南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式置县,因攸水流贯全境而得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攸县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特色文化,播撒和传承了源远流长的地域文明。
攸县交通便利,是资源丰富的大县。攸县县内水陆交通并济,公路交错纵横,湘东铁路、106国道纵贯全境,北通320国道,西与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相连,运输极为方便。境内气候温和,农业物产品种繁多,是全国商品瘦肉猪、商品粮、速生丰产林和油茶生产基地县;地下矿产资源富集,已查明的矿藏品种20余种,其中以煤、铁矿石、玄武岩、花岗岩、石灰石居多,煤炭储量在3亿吨以上, 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全县拥有劳动力40万人以上,有18万人常年在外经商务工,“攸县的士”成为湖南省十大劳务经济品牌之首。
攸县山川秀丽,是风景迷人的明珠。攸县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有“鸾山配凤岭,金水绕银坑”的美誉。尤其是酒埠江风景区,集山湖、溶洞、地热资源于一体,已被认定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景观奇特多样,有酒仙湖、百丈瀑、温泉等水体景观,古银杏树、红豆杉、方竹等森林景观,宝宁寺、洪秀全纪念馆、红军兵工厂等人文景观,已探明120多个大型溶洞,是南方地区最大的溶洞群,其中长达10公里的禹王洞地下河是我国已发现最长的地下河之一,旅游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攸县经济活跃,是发展提速的热土。攸县工农业发达,商贸繁荣,经济活跃,历来是湘东南、赣西北的经济交流中心。1997年成为湖南省第一批小康县,2000年被更为湖南省五个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县之一。近年来,我们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目标 ,突出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农产品开发、旅游开发四大重点,着力实施民营经济领跑战略,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资源采掘加工、建筑建材、化工为支柱的20多个产业门类,建设了攸州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园区。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333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湖南省十强。
“十一五”以来,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落户攸县,投资105个亿的煤电一体化项目,投资2.5个亿的桐坝水利枢纽工程项目,投资6个亿年产200万吨干法水泥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特别是衡茶吉铁路在攸县设站,将加快推动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对促进湘东南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攸县山川秀丽,名胜古迹甚多。攸州八景之一的灵龟峰,现为株洲市佛教协会圣地。始建于唐代的阳升观,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香火绵绵,钟声不绝。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寝陵,中外驰名的游览胜地井冈山、南岳,与攸县相距仅数十公里,且为必经之途。
攸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湘东铁路和106国道贯穿县境南北,两线沿途形成百里经济发展长廊,水泥、沥青道路已直达各个乡镇;水源丰富,湘江支流氵米水汇集攸水穿城而过。电力充足,通讯发达,全县村村组组通电,乡乡村村通程控电话。
攸县矿藏丰富,物产富集。已探明煤、铁、锰、钨、铀、铜、金、石膏、大理石等矿藏资源20余种,尤以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全县煤炭地质储量达3亿吨,黄兰煤田现已探明工业储量为2.46亿吨,年产原煤400多万吨。攸县历来农业发达,境内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光热充足、冬寒期短,无霜期长达289天,年均气温17.8℃,年降雨量1448.6mm,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尤其适宜稻谷、棉花、油茶、辣椒、生姜、木材、楠竹等。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其中大米、活大猪、分割肉、茶叶、蚕丝、干椒,是该县饮誉海外的传统出口产品。工业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冶金、采掘、机械、建材、化工、纺织、制鞋、造纸、食品加工等产业已初具规模。草席、床单、手套、竹制品、鞭炮烟花、灯泡灯具、氟化纳等畅销国内外,久负盛名;煮酒、松花皮蛋、春晓茶荣获国家金银奖,国际上备受用户青睐。到目前为止,攸县有近100种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1年4月,攸县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攸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攸县榜上有名。
2019年3月,攸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湘赣片区)。
2017年12月,攸县上榜2017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
2017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攸县为2017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6年2月,攸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5年3月,攸县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