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邮编是多少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邮编为214206,该校地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宜城街道荆邑南路99号,是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党风廉政建设示范高校。
二、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简介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是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美丽富饶、人文荟萃的陶都宜兴。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前身系创建于1958年的陶都工业大学,1959年调整为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其渊源可以追溯到1933年创办的江苏省立宜兴陶瓷科职业学校。1985年更名为江苏省宜兴轻工业学校,2004年升格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走内涵提升的发展道路,办学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学院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专科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以“优秀”通过高职专科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2011年以优异成绩成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4年通过江苏省教育厅专家组验收,以优异成绩成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2015年又以优异成绩通过江苏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院先后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党风廉政建设示范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院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现已成为以紫砂陶为特色,以艺术设计专业群为重点,覆盖电线电缆、眼视光技术、旅游管理、物联网技术等艺工文技相融合的综合性高职院校。现设有陶瓷学院、传媒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艺术与设计学院、时尚艺术与设计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开设专业42个,其中陶瓷设计与工艺、陶瓷制造工艺、美术(雕塑)、电线电缆制造技术、眼视光技术等是省属高职院校中独具特色的专业。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着力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目前拥有全日制在校生近8000人。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施“双元双创双融”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院现拥有央财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专业2个,省品牌专业1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4个,省特色专业2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群4个,省示范重点建设专业3个。近五年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中国轻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以上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奖项19项。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和作品评选活动中频频获奖,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299项,市级170项。
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打造师德高、数量足、结构优、业务精、特色明,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90人,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占36%,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为80%左右。学院拥有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等19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宜兴市十佳青年陶艺家等17人;各级各类教学名师10人;无锡市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3个。
学院占地近1000亩,建筑面积29万余平方米,整个校园依山而建,红瓦白墙,错落有致,是融山水为一体的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的现代江南校园。学院教学设施先进,配套齐全,现建有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182个实训室。图书馆功能齐全,藏书61万余册,电子图书资源600GB。
目前学院是中国陶瓷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大国非遗工匠“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传承基地,与宜兴市政府共建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和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并挂牌成立了宜兴徐悲鸿艺术学院。同时学院也是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江苏省眼镜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拥有多项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资质。
一、淮阴师范学院邮编是多少 淮阴师范学院的邮编为223300,该校地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是一所省属全日制多科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淮阴师范学院简介
淮阴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良校风的江苏省属知名高等学府,坐落在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周恩来总理故乡——江苏省淮安市。
在60多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程中,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淮师精神,始终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为区域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应用型人才,毕业生20余万人。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语言文字示范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节能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目前设有17个二级学院,72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面向1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与 南京师范大学 、 宁夏大学 、 江苏师范大学 等省内外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现有在校研究生100余人。同美国、英国、芬兰、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56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向境外高校派出交换生与双学位学生860余人,接收来自老挝、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学历国际学生共25人,来自韩国、日本等国家长期语言国际学生累计60余人次,英国、法国、乌克兰、芬兰、韩国、日本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我校学习、实习及文化交流的短期国际生330余人。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舍面积5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7亿元。图书馆藏总量达203.3万册,电子期刊近70万册,电子图书近156万册,博、硕士学位论文621.4万册。
淮阴师范学院校园风景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60余人,高级职称专任教师600余人,正高160余人,博士430余人,同时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32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8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4人。有5个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4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10余名教师被聘为兄弟院校硕士和博士生导师。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十二五”省高等学校立项建设重点专业(类)9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31项;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立项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9个,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个,省高等学校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7个;建有省级精品教材、省重点立项教材43部,省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22个。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基本功展示等竞赛中多次获奖。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考研录取率超过12%。学校2002年通过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4年作为省内三所试点评估高校之一,接受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学校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11个。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07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星火计划项目8项,部省级项目178项。出版专(编)著168部,发表论文3636篇,其中被SCI(E)、EI、CPCI、SSCI收录662篇,CSSCI刊载339篇,授权专利991件,获部省级科研奖励33项、厅市级奖励501项。《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建有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低维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现代检测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建设实验室、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等36个服务地方特色鲜明的省市级研发平台与基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近五年,承担省市级“产学研”和科技支撑计划和重点研发项目150余项、横向与“四技”服务课题769余项,签订合作协议563余项。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日报》等十几家国家级、省级媒体集中报道了我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迈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建成国内知名、区域领先,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