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461000
襄城县位于河南省中部,现辖10镇6乡,448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920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96.5万亩,基本农田面积82.1万亩,总人口87.68万,常住人口68.81万,城镇化率40.44%。境内除汉族外,还有回、满、蒙、瑶、壮等18个少数民族。
201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49.3亿元,增长7.1%;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18亿元,增长21.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1亿元,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5.1亿元,增长5.3%;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45亿元,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5.2亿元,增长12.1%。全县经济社会总体呈现向上、向好的良好局面!襄城主要有五个显著特点:
一是历史文化悠久。襄城县春秋时期称“_”,后因周襄王避难居此,故名襄城。秦统一六国后设襄城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明朝时全国八大书院之一的紫云书院,始建于唐武德年间的“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道教圣地柏宁岗五岳庙,春秋时期留下的古城墙、瓮城,以及文庙、奎壁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文物保护点100余处;其中襄城文庙、古城墙、乾明寺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区位优势突出。襄城位居中原之中,河南的地理中心就在襄城县的十里铺镇,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称。南距煤城平顶山20公里,北距古都许昌40公里、郑州国际机场70公里,东距内陆特区漯河45公里。孟平、平禹铁路贯穿境内,311国道和329、238、103三条省道交汇于县城,许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三是物产资源丰富。襄城九山九岗十六河,形成了峻山秀水阔平原的独特地理风貌,是全省53个资源富县之一,平煤集团的主要煤田,许昌市区的重要水源地。襄城烟叶种植历史悠久,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烟叶王国”,是中国烟草文化之乡和中国烟草文化研究基地;大豆品质最好,蛋白质含量全国最高,被评为“全国大豆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是生产豆制品的首选基地;甘薯种类多、口感佳,白薯若栗子,红薯似枣泥,紫薯如豆沙。畜牧业健康发展,连续9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成功创建“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
四是产业特色鲜明。建有2个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和1个一星级特色商业区,“三区”入驻规上企业达172家。县产业集聚区培育了新能源、装备制造、服装制鞋及卫生用品等主导特色产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又好又快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县级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是国内煤化工产业链条最长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被命名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商业区建设稳步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首山新世纪城市综合体、万汇龙国际装饰城投入运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丹尼斯等一批知名商贸企业先后入驻。2017年,工业经济转型提质,煤基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6亿元,首山化工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高纯硅材料产业主导地位初步确立,已列入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和许昌市战略性新兴产业;3000吨高纯度硅烷气设备安装完成,电子级多晶硅项目中试0成功,4GW高效单晶硅电池片项目一期14条生产线全部投产,日产电池片130万片,日产值1170万元,致力建设1个千亿级硅材料产业集群,打造“中原硅都”。
五是环境宜居宜业。襄城县山水相依,生态优美,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管理精细规范,是省级园林城和省级卫生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秉承“保姆式服务”理念,亲商重商、安商富商氛围浓厚,经济发展环境宽松优良。各项社会事业统筹推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科技进步县、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2020年3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9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襄城县位列第61名。
2020年1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襄城县为2019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9年11月12日,水利部公布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襄城县榜上有名。
2017年5月31日,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名单发布,襄城县上榜。
12月1日渝中区关于调整疫情风险区的通告
邮编:462000
邮编:462000 代码:411102 区号:0395 拼音:Yuanhui Qu
源汇区位于河南省中南部。总面积201.6平方千米。总人口32万人(2004年)。
基本概况
源汇区历史悠久,古老而年轻。古老,是因为源汇区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五帝时代就建有隐阳城,唐朝中期称隐水镇,明朝永乐年间发展成为贸易重镇,称螺湾渡,清朝咸丰二年修建源汇寨,民国初年改称漯河镇。1948年设立县级漯河市。年轻,是因为源汇区是1986年县级漯河市升格为省辖市后成立的,特别是2004年底漯河市新的行政区划调整,使源汇区发生了新的变化,现辖5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109个行政村,18个城市社区,面积扩大到201.6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32万,是漯河市的商贸、经济、文化中心。
发展迅猛,实力强劲。近年来,尤其是新的区划调整以来,源汇区委、区政府紧抓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河南省打造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和漯河市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大开放吸引大投入,以大投入培植大产业,以大产业加快大发展,促进了整体实力不断壮大。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2.6亿元,增长16.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096万元,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增长7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亿元,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22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3955元,增长11.5%。在漯河市2005年度县级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中,源汇区荣获全市两县三区第二名,处于县区发展前列。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作为中原内陆城市漯河市的主城区,这里具有连接南北、承启东西的区位优势。境内交通发达,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南漯高速公路及规划中的郑州至武汉高速客运专线穿境而过,漯宝铁路、漯阜铁路横贯东西,漯河火车站为全国一级编组站,北距郑州国际航空港不足一小时行程,是豫中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商家必争之宝地。
环境优美,功能完备。漯河市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是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源汇区是漯河三区之中唯一位于沙、澧两河之间的城区,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源汇区还是漯河三区之中唯一拥有大型体育场馆、四星级宾馆、图书馆、千亩森林公园和高等院校的城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一流。
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区内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是全国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淡水资源充足,年过境水量27亿立方米,年均可用量达2500万立方米;地下水质良好,澧河水质达到直接饮用标准,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供应充沛。距全国能源基地平顶山仅百里之遥,辖区有豫中南最大的供电枢纽,年售电量近20亿千瓦时,煤电供应充足。区内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适宜发展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突出,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板材加工、医疗化工、棉纺等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产业发达。区内以汇通集团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快速崛起,三剑客奶业公司、豫汇集团等一批食品加工骨干企业迅速发展。尤其是汇通集团已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肉类加工企业50强,年产值突破20亿元,产品远销俄罗斯、香港、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市场健全,商贸繁荣。这里商贸传统厚重,历史上素有商埠重镇、陆陈集散地之称,古人用“舟行此焉簿,贾客南来多;江南百货萃,此处星辰罗”描绘了当时的繁华景象。特别是2004年底区划以后,源汇区商贸物流业在漯河三区之中独具优势,承担着漯河市打造豫中南商贸物流中心的重要任务。全区拥有各类商品市场23个,形成了日用百货、服装鞋帽、蔬菜批发、南方家俱、建材灯具、汽车农机、种子农药等种类齐全、与省会郑州遥相呼应、辐射周边10多个地市的专业市场体系。2005年,源汇区规划建设的总投资12亿元、总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的小胖统领百货、温州国际商贸城、家·盛世国际生活广场、中汇广场、新天地商业步行街、中国名吃休闲一条街、开源花卉市场等七个规模大、档次高的重点市场,已相继开业迎宾,今年五一期间将全部开业。随着这些新型市场的运营繁荣和4.6平方公里的商贸物流园区的开工建设,源汇区豫中南商贸物流中心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加强。
改革超前,开放领先,活力无限。作为省政府确定的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城区,源汇区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发展思路上,提出了打造豫中南商贸物流中心和建设生态宜居城区两大定位,深入实施“商贸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兴农富民、外向带动”五大战略,到十一五末实现全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双翻番”,重点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和市场商品交易额均“超百亿”的宏伟目标。在具体工作中,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战略,全区企业全部完成了转机建制,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90%以上。把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一号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漯河西扩的要求,规划建设了占地4.6平方公里的工贸园区和总面积6平方公里的文景新城,工贸园区内标准厂房建设项目、文景新城内行政办公楼和学校、基础设施等项目将全部采用市场化手段运作。源汇区西部成为漯河市最具开发活力和升值潜力的黄金宝地。把服务引导作为主要手段。对国内外来该区投资的企业,实行领导代理服务制,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两个零接触政策,并把部门职能和服务承诺向社会公开,区政府带头支持企业发展,仅2005年,财政就为企业提供担保募集资金达6000多万元,以优质的服务建立了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吃亏就是解放思想,让利就是转变观念”的服务理念,竭诚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互惠互利,实现双赢。对前来投资的企业,视投资规模,实行不同的土地出让价格,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经营期限10年以上的项目,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土地出让金地方受益部分90%可由财政返还;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且年均税收达到每亩5000元以上的企业租地,生产期内可免收土地租金;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用更加优惠的办法解决企业用地。同时,根据投资额,在规定年限内可以按企业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予以扶持,以优厚的汇报使源汇区成为中原地区最佳投资宝地。
社会事业
教 育 事 业
区划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源汇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94年顺利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2001年被省政府评为“两基”工作先进单位。从“一无所有”到“六配套”建设,从集资建校到校园“四化”,办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师资水平大幅提升,在职教师学历全部合格,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由原来的5%提高到目前的32%,40%的教师获得了中级职称;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区各校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开展教学实验,目前全区学校已普及了计算机和英语教学,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
科技事业
源汇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积极推进“科教兴区”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新机制。科学技术在推动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科技进步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促进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职能不断加强。区委、区政府对科技工作高度重视,一是每年都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工作,并听取科技工作情况汇报。通过采取重点工作合力团,推行干部职工蹲点驻企业和承包科技示范田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科技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二是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目标责任制,制定年度重点工作目标和工作台帐,有效地推动了全区科技与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加强科技工作管理职能,根据职能设置了源汇区科技局,成立了科技服务中心,调整了各级技术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了全区技术创新工作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机构,为源汇区科教兴区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技术创新卓有成效,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围绕“工业兴区、三产兴区、科技强区”的工作思路;强力实施“工业50亿振兴计划”,规划成立了金山工业园、汇东工业园、钛白工业园、民汇工业科技园,引进了一批科技项目和科技型企业。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27家,有11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17家企业分别与26家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系,4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2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基本形成了食品加工、化工生产、纺织印染、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农业科技创新稳步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推动了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发展。全区已规划建成了5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700亩,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285座,引进推广农业新产品120多个。依靠科技,大力发展养殖业。全区养殖业专业村达到19个,规模养殖大户4000多户,形成生猪、肉鸡、奶牛、水产四大养殖基地,7个养殖专业小区。源汇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达到117261万元和130076万元,比上年增长11.5%。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城区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1150万元和1220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分别为9290元和9577元。2001年、2002年第三产值分别达到53529万元和5931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分别为12.3%和10.8%。全员劳动生产率2001年人均50741元,2002年人均62923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分别为7%和19%。
科技进步推动了源汇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2001年、2002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611元和6439元。全区小学校共有33所,在校小学生分别为19341人和19980人,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升学率均达到100%。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区级卫生机构8个,个体医疗卫生服务网点遍布社区,万人拥有医护人员数分别为278人和303人。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覆盖率均为100%。工业三废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均达到排放标准,2001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2.25%、100%和93.3%;2002年“三废”综合治理率分别达到93.1%、100%和95.7%。城区环境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为市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成果硕果累累。本级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占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2001年的1.12%,2002年1.12%;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决算增长比例分别为20%和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比例分别为1.72%和1.83%;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均为48人;获得上级政府科技进步奖励项目分别为2项和1项;10万人专利申请数分别为4.37件和4.86件;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分别为17.8%和18.2%;规模以上工为企业中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的比例分别为3.7%和14.8%。
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取得新成效。两年来,组织实施了多项科普和技术传播项目,先后将30多项实用技术和短平快项目送往农村和基层。每年分别组织三次送科技下乡活动,认真组织了第一、第二届科技活动周、组织实施了节水灌溉、奶牛冷配人工授精、吊架西瓜温室栽培、胚胎移植、沼气工程等农业新技术。在城区认真组织开展了“科技道德进社区、科普知识进万家”活动。这些形式的活动普及了科技知识,倡导了科学方法,传播了科学思想,弘扬了科学精神。
行政区划
源汇区辖4个街道、1个镇、3个乡:老街街道、马路街街道、顺河街街道、干河陈街道、大刘镇、阴阳赵乡、问十乡、空冢郭乡。区人民政府驻老街。
老街街道 面积:1.59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12418人 代码:411102001
位于漯河市中心城区,东至京广铁路,西到五一路,南至马路街,北临沙河堤。2006年,辖4个社区:滨西社区、新华街社区、老街社区、受降路社区。
马路街街道 面积:2.6平方千米 人口:2.7万人 代码:411102002
位于友爱街北段,辖区北至马路街,南至湘江路,东至京广线,西至五一路。原辖5个社区、1个行政村。2006年,辖5个社区:马路街社区、八一路社区、交通路社区、友爱街社区、建设路社区。
马路街社区 辖区:五一路以东,火车站以西,马路街以南,勤俭街、民主路以北。总人口2982人。
友爱街社区 辖区:五一路以东,交通路以北,勤俭街、民主路以南,人民路以北。总人口1571人。
建设路社区 辖区:五一路以东,文化路以西,人民路以南,湘江路以北。总人口8763人。
交通路社区 辖区:交通路以东,京广线以西,人民路以南,湘江路以北。辖区总人口5653人。
八一路社区 辖区:交通路以东,京广线以西,人民路以南,湘江路以北,辖区总人口7889人。
顺河街街道 面积:1.95平方千米 人口:35618人 代码:411102003
位于漯河市区中西部,东起五一路,西至澧河畔,南临湘江路,北傍沙河堤。原辖5个社区、1个行政村。2006年,辖5个社区:五一路社区、泰中路社区、东大街社区、建西社区、戏楼街社区。
干河陈街道 面积:24平方千米 人口:73655人 代码:411102004
位于漯河市区西南边沿,南与西平县接壤。2006年,辖4个社区、15个村委会:湘江中路社区、干西社区、双龙社区、柳江路社区、东吴村、挂刀营村、何王庄村、闫庄村、圪瘩刘村、南关村、毛寨村、丁庄村、马夫张村、干河陈村、丁湾村、小村铺村、大荆庄村、姬崔村、三里桥村。
大刘镇 面积:47.6平方千米 人口:3.5万人 代码:411102100
位于漯河市区西15千米。2006年,辖23个村委会:大刘村、南王村、杜庄村、小曹村、蔡庄村、大陈村、周庄村、闫魏村、陶庄村、师庄村、殿后曹村、皇玉村、前陈村、赵庄村、台头村、塘河北村、板桥村、西刘村、东王村、湾王村、徐庄村、白寺村、彭李村。
阴阳赵乡 代码:411102201
2006年,辖31个村委会:阴东村、阴西村、姬东村、姬西村、大张庄村、二甲刘村、天官村、台坡魏村、李庄村、后寨村、下亭村、前寨村、水坑赵村、下魏村、湾赵村、代庄村、程庄村、大楼魏村、尹庄村、沙郭村、占李村、张王于村、刘湾村、和庄村、顿庄村、大吴庄村、西河村、杨庄村、胡庄村、古城村、井李村。
问十乡 代码:411102202
位于漯河市区西23千米,南接西平,西连舞阳。原辖16个行政村。2006年,辖15个村委会:问十村、董庄村、武庄村、小河王村、前李村、西师村、后李村、宋庄村、陶桥村、宁庄村、望天村、黄李村、骆坡村、曹店村、前问十村。
空冢郭乡 面积:49.3平方千米 代码:411102203
位于漯河市区西部。2006年,辖25个村委会:翟庄村、空冢郭村、大庙王村、大曹村、王官村、寺西杨村、前朱村、西朱村、半坡村、关庄村、邵堂村、李岗村、王会朝村、小于村、洼董村、前袁村、后袁村、杨店村、叶岗村、赵岗村、崔岗村、马店村、指挥寨村、陈岗村、潘庄村。
历史沿革
源汇区成立于1986年5月。
1986年,源汇区辖5个街道、4个乡:老街街道、沙北街道、马路街街道、天桥街街道、顺河街街道、后谢乡、翟庄乡、孙庄乡、干河陈乡。
2000年,源汇区辖4个街道、4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304105人,其中:天桥街街道 45041人、马路街街道 31074人、老街街道 16574人、顺河街街道 28889人、干河陈乡 67746人、孙庄乡 54069人、翟庄乡 37635人、后谢乡 23077人。
2004年9月7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69号):将源汇区的孙庄乡划归郾城区管辖,天桥街街道、翟庄乡、后谢乡划归召陵区管辖;将原郾城县的大刘镇、阴阳赵乡、问十乡、空冢郭乡划归源汇区管辖。调整后,辖干河陈、空冢郭、大刘、问十、阴阳赵5个乡(镇)和顺河街、马路街、老街3个街道办事处,102个行政村、17个社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源汇区辖5个街道、1个镇、3个乡:老街街道、马路街街道、顺河街街道、天桥街街道、干河陈街道(新增);大刘镇;空冢郭乡、问十乡、阴阳赵乡。
2021年3月,源汇区上榜2021中国放心食品百佳县市榜第99名。
2020年9月,河南省政府食安委命名源汇区为第三批河南省食品安全达标县(市、区)。
2016年2月,源汇区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5年3月,源汇区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重庆市渝中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关于调整渝中区疫情风险区的通告
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相关规定,经市、区专家研判和区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研究,并报经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同意,解除渝中区部分高风险区。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解除范围
欧鹏大厦等高风险区点位72个。
二、管控措施
1.继续按照中心城区全域协同防控要求落实管控。
2.实施住宅小区、楼栋人员流动性管控,原则上居家,可以分散到本小区、本楼栋、本单元无疫范围活动,严禁聚集、聊天,严禁到其他小区、楼栋、单元。
3.暂停区域内所有聚集性活动。除医疗机构、药店、物流配送中心等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场所,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前提下继续运营外,其他经营性场所、门店一律暂停营业。严禁跳坝坝舞、堂食。
4.高效有序开展核酸检测,按规定频次参加核酸检测。落实好物资保障、特殊群体就医等服务,居家时做好环境消毒、居室通风等措施。
希望广大市民积极配合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实履行个人疫情防控责任,做好个人防护,按时参加核酸检测,规范居家健康管理,一起努力、共同抗疫,全力争取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后续管控措施将根据疫情形势动态调整。未尽事宜,以渝中区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解释为准。
附件:新调整低风险区名单
重庆市渝中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
2022年12月1日
新调整低风险区名单
解放碑街道
1.大同巷13、14号1—3单元、16、27、28号;
2.莲花池10、37号;
3.欧鹏大厦;
4.新华路105、119、153、337、437、447、449号1—2单元、457、459、483号1—2单元、485号;
5.平安国际;
6.复兴国际;
7.民生大厦;
8.罗汉寺街9号;
9.戴家巷9号;
10.临江支路9号、26号1—2单元;
11.铁板巷6、8号;
12.沧白路17、67号;
13.临江门3、9号;
14.大井巷13号;
15.民生巷17、18、21、83号;
16.西来寺14号1—2单元、30号1—2单元、31号及其附1号;
17.民生路228、318号1—2单元、232号;
18.大同路45号;
19.民生里1—5号;
20.若瑟堂巷1、14—19号;
21.下安乐洞巷26号;
22.五一路96号;
23.邹容路69、85号;
24.高品生活广场A栋;
25.威斯汀酒店;
26.商业大厦;
27.雅兰大厦;
28.合景聚融1单元;
29.民权路88号R3;
30.华庭锦园T1;
31.市政维管处;
32.较场口85号;
33.左营街2号。
朝天门街道
1.大融汇商场;
2.盛隆商场;
3.圣鹏商场;
4.平安商场;
5.银星商场;
6.协信商场;
7.天门商场;
8.恒升一、二、三、五区;
9.省纺市场;
10.金海洋商场;
11.金碧丰商场;
12.海润商场;
13.南楼商场;
14.新重庆小商品市场;
15.港渝广场;
16.信义街9度客栈。
七星岗街道
1.金刚塔12号、128号2单元;
2.枇杷山巷18号1单元,枇杷山正街62号1单元、68号2单元;
3.胜利新村2、4—6、22号;
4.临华路8、14、15、17、19、20、32、39、45号;
5.领事巷1、6—8、12号;
6.天官府47、49、51号;
7.蔡家石堡24、28号;
8.至圣宫4、6号;
9.和平路169、171、175号;
10.尚城华府,兴隆街131号;
11.金汤街80号附7号;
12.和平路244、272、292号;
13.水市巷14、16、17、19号;
14.新民街116、122号;
15.华一坡2、23—27、29、30、208—210、212—214号;
16.华一路16、17、19、20号;华一路49号2单元、67号4—8单元;
17.华一村24、26号;华一村5号1单元、7号1单元、13号2单元、15号2单元、17号1单元、19号1单元;
18.新德村198、199、208、209、250号;
19.捍卫路13—17、52号1单元、56、57、59、70—72号,捍卫路巷25—27号。
大溪沟街道
1.北区路36号;
2.巴蜀俊秀A栋;
3.康田国际2栋。
化龙桥街道
交农村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