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
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洛阳市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
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
洛阳,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这里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
扩展资料:
洛阳的历史文化遗址:
1、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公元1至6世纪中国七代王朝的都城。位于今洛阳城东15公里,北依邙山,南逾洛水,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
它的城市规模在北魏时达到最大,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面积100平方公里 ,是西汉长安城的2.6倍、隋唐长安城的1.5倍,比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大9倍、比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8.2倍。
西周初周公营建洛邑,在此筑城,称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东周时称洛阳。西汉刘邦定都于此。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阳为雒阳。
其后曹魏定都时复改为洛阳。西晋亦以此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迁都于此。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史称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都城里坊制以及中国都城建筑的“建中立极”制在此形成,并为后世都城效仿。
周汉晋魏风云际会,80余位帝王之家,是中国古代到中世纪的社会形态及文化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罗马帝国与古中国仅有的4次交往,3次(包含首次)皆在汉魏洛阳故城中,故有“西罗马,东洛阳”之说;
见证了陆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以及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北宋司马光访汉魏故城时曾发出:“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概叹。
汉魏洛阳故城现存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2、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及近郊。隋唐洛阳城是宇文恺设计建造的,宇文恺将隋唐洛阳城的规划设计完美的和洛阳的山川地貌结合在了一起,真正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
隋唐洛阳城遗址主要分为宫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外郭城三重,此外又分布着上阳宫、神都苑等宫苑建筑。
洛阳隋唐都城的中轴线上,有著名的七天建筑,即:天阙(伊阙)、天街、天门(应天门)、天津(天津桥)、天枢、天宫(明堂)、天堂,南北纵贯隋唐洛阳城中,是中国古代最华丽的都城中轴线。1963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88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邮编是510550,地址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仲恺路501号。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农学、工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优势,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和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大学。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校园集云山之神秀,汇珠水之灵气。
学校于2006年1月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9年1月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校现设有17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和华南地区最大的雅思考点(IELTS);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5个、本科专业55个(其中,省级以上特色专业9个)。
历史沿革
1927年03月,仲恺农工学校成立,首批招生98人,分读三年制蚕丝本科与一年制蚕桑实习科。
1943年1月,校园更名为广东省立仲恺高档农业职业校园。
1954年3月,校园更名为广东省仲恺农业校园。并受教育部托付于1954年9月开端先后接收三批越南留学生。
1984年8月,校园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1991年创立钟村实习农场(番禺教学科研基地),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8年3月,校园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09年以第一完成人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10年10月校园启用白云校区。
2017年,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大学”纳入广东省高校设置“十三五(2016-2020)”规划。
以上内容参考:-仲恺农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