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津工业大学邮编是多少
天津工业大学的邮编为300387,该校地址位于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工业大学。
二、天津工业大学简介天津工业大学总占地面积约19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学校下设20个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名,其中本科生24000余名,研究生4000余名,在校留学生1700余人次。
天津工业大学现有61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其中包括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天津市品牌专业、6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8个、应用型专业12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学科入选天津市“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学科入选天津市“双一流”建设特色学科(群)、12个天津市重点学科;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1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拥有天津市属高校中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离膜与膜过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和天津市工程中心6个、天津市国际联合研究中心6个,天津市技术推广中心1 个,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建有天津市研究中心、天津市膜分离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天津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天津市工业设计中心。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9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市级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3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4个,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天津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2018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天津工业大学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养胸怀经纬、求真务实、品高学优、工勤业精,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努力追求本科教学质量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学校积极推行“分层次、个性化、重基础、强能力、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多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与数十家知名企业开展“第二校园”合作。学校关心支持学生成长成才,设有十多项奖助学金。近年来,学生每年在学科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均超过800项,培养出了以全国道德模范徐伟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大学生和先进集体,是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位居天津市属高校前列。近年先后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天津市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示范校”等称号。学校“创客空间”先后被认定为首批天津市众创空间和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并被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体系。
天津工业大学高度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1600余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800余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领军人才1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名,拥有“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召集人)、国家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科技部“科技创新推进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以及天津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层次人才200余名,特聘两院院士和国外兼职教授50余名。入选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天津工业大学鼓励自主创新,彰显现代纺织和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近年来,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有关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近千项,并取得多项标志性和突破性成果,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13项, 2007-2015年连续九年蝉联11项,获授权专利1000余项。形成了“先进纺织复合材料”、“膜分离技术”、“电机系统及其智能控制”、“功能纤维与技术纺织品”、“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大功率半导体照明技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现代机械装备”和“******跨学科创新智库”等九大特色科研优势,构建了以智能服装与服饰、计算机、信息技术、新能源、大数据、3D打印等方向为重点的支撑领域,确立了文化创意、物联网技术、循环经济、纺织经济、工业工程与管理、国际财会、服饰文化等新兴发展领域。多项科研成果打破国际垄断、应用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高科技产业。
天津工业大学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与德国、英国、瑞士、芬兰、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5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80多所大学或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交流关系。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共建“旁遮普天津技术大学”。与国外院校广泛开展本科“2+2”“3+1”和研究生交流学习、双学位等多种形式的学生交流项目,每年大力选派本科生、研究生到国外留学,同时接收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学生来校学习。
天津工业大学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天津市首批“文明校园”、“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入选文化部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建有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
天津工业大学将秉承“教研相长、学能并进”的办学理念,光大“严谨、严格、求实、求是”的学校品格,弘扬“爱校尚德、励学笃行、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发展战略,为建设具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天津医科大学邮编是多少
天津医科大学 的邮编为300070,该校地址位于天津市和平区气象台路22号,是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市属院校。
二、天津医科大学简介
天津医科大学 积极投身于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事业,是国家最早批准试办八年制的两所医学院校之一,也是首批试办七年制的15所院校之一。学校目前有气象台路与广东路2个校区和7所大学医院。现有本科专业21个,设有19个学院(系),2个教学部。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10100人,其中本科生5208人,硕士生3178人,博士生546人,学历留学生1168人。
包含大学医院在内学校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518人,其中正高级672人,副高级1232人。拥有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1人;青年项目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6人、讲座教授5人、青年学者2人和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人、国家“*”领军人才6人及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人社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人。
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6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25人,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6项。2002年和2008年,学校均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和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2013和2014年分别通过教育部护理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认证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09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2项,二等奖15项。学校于1997年正式成立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国际医学院,留学生生源来自96个国家,留学生教育规模与质量居全国医学院校前列,现有国家级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8门,天津市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5门,“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全英文教学与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教育部在我校成立首个来华留学英语师资培训中心(医学)。
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生导师377人,硕士生导师1123人。
现有国家重点学科5个,天津市重点学科18个;天津市一流学科4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4个;6个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排名前1%;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个,研究所15个,建有天津医学表观遗传学协同创新中心。“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581项,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奖励30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省部级一等奖26项。2016年学校获批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大学医院有13个专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6个专科为天津市临床重点专科。肿瘤医院是全国首批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总医院获批天津市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肿瘤医院获批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校有6所直属医院、19所非直属临床学院。
学校先后与22个国家(及地区)的96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在医学和生物医药领域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聘请151位世界知名医学专家、教授担任学校各学科的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
学校以医学科学为核心,以生命科学为依托,医、理、工、文、法、管协调发展。学校坚持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科学研究为强校之路,努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产出高水平医学研究成果,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培育并传承有特色的大学文化,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而不懈地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