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区号027,武汉市邮编430000。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是国际湿地城市,市内江河纵横、百湖密布,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是全国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中国经济地理中心、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机关驻地。
武汉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自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
武汉车牌号是什么字母开头?
武分经绿汉车牌号开头字母是鄂A。湖北省其他地区的车牌分别是:鄂B是黄石、鄂C是十堰、鄂D是荆州、鄂E是宜昌。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邮编是多少
邮编:448000
明显陵
莫愁村
钟祥莫愁湖
明显陵
明显陵
钟祥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版土面积4488平方公里,居湖北省第三位,人口102.19万人,现辖17个乡镇、3个国营农牧场、2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钟祥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全国科技、教育、文化先进县市,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是江汉平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钟祥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它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 有文字记载历史长达2700多年,春秋战国时称郊郢,系楚国陪都,明朝是全国三大直辖府之一承天府所在地。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造就了楚辞文学家宋玉、楚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等一批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明嘉靖皇帝曾发迹于此;境内文物众多,构筑了全国最大的单体帝陵---显陵和气势恢宏的明代建筑群,有“大地博物馆"美称,明显陵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区,国家级大口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特别是黄仙洞2万多平方米的卡斯特地貌为世界罕见。
钟祥是一片肥沃的热土。它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平原、丘陵兼有,孕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磷矿石、累托石、硫铁矿、铝、硅、重晶石等6类27种,尤其磷矿石储量居全国第二,开采量居全国第一,有“中原磷都”之称;丰富的物产和资源为钟祥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全市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六年进入湖北省十强县市之列,农业综合实力曾位居全国第五、湖北第一,小康建设一直名列全省前茅;工业形成轻工、纺织、食品饲料、机械汽车、建材、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箱包、电机、脱水蔬菜、葛粉等17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啤酒酶、北山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必将为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力。交通便利,能源充足,基础设施功能齐全,形成水、陆、空立体运输网络全面开通的格局;水泥路面居全省县市之首,长荆铁路、襄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汉江航运常年通航;邮电通讯实现数字化,乡乡镇镇开通程控直拨,移动通讯网和无线自动寻呼网覆盖全市。
区位地理
钟祥市隶属湖北省,荆门市代管。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江汉平原北端,处北纬30°42'-31°36' 、东经112°07'-113°00' 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00.60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3.50公里,版土总面积4488平方公里,列全省第三位。市人民0驻地郢中,距省会武汉市218公里,东北邻随州市,东接京山县,南连天门,西邻荆门,西北与宜城市接壤。
历史沿革
钟祥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7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钟祥为楚别邑,称郊郢,系楚国陪都。西汉初置县,三国是属吴,称石城。自西晋至清末明初1600多年间,钟祥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因嘉靖皇帝生养发迹于此,御赐县名为“钟祥”,取“祥瑞钟聚”之意。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置承天府,是当时全国三大直辖府(顺天府——今北京、应天府——今南京、承天府——今钟祥)之一,盛极一时,曾是江汉、湖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名仍为钟祥,治郢中,1992年5月撤县设市。
自然资源
农业资源: 全市土地总面积673万亩,其中耕地123.4万亩,可恳荒地50多万亩,林地近200万亩,水域74万亩,草场190多万亩。淡水资源;全市淡水资源总量510.42亿立方米。汉水自北而南纵贯市境144公里,在汉水流域有蛮河、竹皮河、丰乐河、敖河、南北湖河、长滩河等8条水系,已建温峡、石门、黄坡三座大型水库,全市水能蕴藏量大于15.7万千瓦。农产品资源;99年,全市粮食产量86万吨,棉花产量0.7万吨,油料产量10.8万吨,水果产量14万吨,水产品产量7万吨,蔬菜产量74.7万吨,生猪出栏64.5万头,家禽出笼613万只。
矿产资源: 钟祥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6类27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1/6,占全省的1/4。主要有磷矿石、累托石、矿泉水、硫铁矿、石灰岩、耐火粘土、滑石、大理石、煤、重晶石、白云石、金刚石、砂金等。其中磷矿石储量达5.36亿吨,居全国第二位,开采量居全国第一位,素有“中原磷都”之称。境内有国家“八五”重点工程、亚洲最大的磷化工企业——投资近30亿元的大峪口矿肥结合工程,是国家磷化工基地。在石油钻探和航天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用途的累托石矿,全世界仅发现40多处,有开采价值的仅3处,其中尤以钟祥磷矿镇境内储量多、开采利用价值大,储量达20亿吨,为全省之冠。矿泉水主要分布在长滩、客店、长寿等乡镇,目前正在开发利用。发展磷化工业、精细化工、建筑建材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且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
旅游资源: 钟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文化遗产地(明显陵),是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初步形成四大景区:一是郢中风景区。这里是楚辞文学家宋玉、楚格外艺术家莫愁女、明嘉靖皇帝的故乡,是高雅名曲“阳春白雪”的诞生地,历代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在此留有墨迹。先有楚文化遗址19处,历代建筑群3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明代十五陵——显陵,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帝王陵墓,是我国最大的单体明代帝王陵墓,气势恢弘,蔚为壮观。二是云台观景区。区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口森林公园,森林面积达17万亩,森林覆盖率85%。著名景观有云台观、嵩门寺、白鹿寺、弥陀寺、龙泉庵、鹰子洞、乌龙洞、柳门口瀑布等。三是大洪山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茂密,海拔适度(平均海拔700米左右,最高051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区内偶大小溶洞4个,有名山、奇树、温泉多处,其中黄仙洞一其大、奇、雄、美、而远近闻名,洞内2万多平方米卡斯特地貌为世界罕见。现已完成部分开发,年接待游客近1万人次。四是温峡风景区。是以温峡水库为主体的水上风景游览区。
经济发展
预计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4.8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6%。“九五”计划0完成,“十五”计划顺利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98年的35.3:32.6:32.1调整为2003年的25.6:37.8:36.6,二、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03年完成财政收入2.78亿元,年均增长1.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9亿元,年均增长6.7%。
交通条件
钟祥市地处湖北中部,境内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四通八达,汉江黄金水道可直抵武汉,焦枝铁路、长荆铁路贯穿该市东西、南北,基本形成了公路、水路、铁路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1、公路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100公里,其中该市境内高速公路两条,襄荆高速公路已经于2004年建成通车,从该市城区上襄(樊)荆(州)高速公路约需20分钟;另武(汉)至荆(门)至宜(昌)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预计2008年通车,从该市城区上该公路约13公里,至武汉140公里,通车后从该市到武汉约需1个半小时。由高速公路向东通向武汉、合肥、南京;向南通向常德、邵阳、广州;向西通向宜昌、重庆、成都(详细见国家高速公路网)。
2、水路
钟祥市地处汉江中游,境内河流纵横,有航道295.5公里。全市水运常年通航里程210公里,其中汉江航道144公里,为三级航道,可常年通航500吨级船队。
3、铁路运输
焦枝铁路从钟祥市西部的胡集、磷矿、双河3镇通过,境内长44公里,设有王集、胡集、斑竹、双河4个火车站,另有专用线6条,长39公里。
长荆铁路是省部合资修建的一条地方铁路,全长176公里,沿途经过应城、天门、京山、钟祥、荆门五个县市。其中:钟祥境内全长67公里,穿越5个乡镇,目前该市共开通东桥、郢中、冷水三个车站,同时预留有文集、九里两个火车站。“十一五”期间,长荆铁路作为国家“纵横”重点工程之一,随着宜(昌)万(州)铁路的建成开通,货运列车将由目前的6对增加到12对,货运量将由现在的25万吨增加到60万吨。
科技
湖北省钟祥市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科技百强(县)市、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
近年来,市委、市0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钟祥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依靠科技进步,振兴钟祥经济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等10多个相关文件,内容涉及科技奖励政策、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科技开发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等。规定:重奖科技有功之臣,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享受0津贴,姓名及事迹载入市志;优先解决科技人员子女招工、入学、农转非、住房等问题;大学本科毕业生,只要专业对口,来一个安置1个,不受编制限额;凡来钟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贡献大小,按原工资的2-4倍发给报酬;因到钟祥从事科技工作而被原单位辞退的专业技术干部,重新为其办理录(聘)用手续,认可原干部身份,工龄连续计算,准迁粮油户口关系,并优先晋升专业技术职称;鼓励科技人员合理流动,并优先晋升专业技术职称;鼓励科技人员合理流动,发挥专业特长,并为高工配备助手、电脑等。对科技人员坚持做到在政治上培养,在生活上关心,在工作上支持,让科技人才各尽所能,各尽所需,各尽所用。目前,钟祥拥有各类科技人员2.6万人,已成为振兴钟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钟祥科技兴农方兴未艾。为了推动钟祥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效益农业市建设步伐,钟祥与华农大结成了科技联姻、校市共建的对子,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共建活动。先后从华农大、省社科院、省农科院邀请了20多位专家教授,对效益农业示范区的基地开发、品种定向、技术措施、模式选择、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并按照科技农业的要求提出了多项建设性意见,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效益农业市的方案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加快了钟祥市农业产业化和效益农业市建设步伐,全市初步形成了粮、棉、油、畜禽、水产、蔬菜、林果、菌等8大支柱产业。1999年,全市优质稻面积达15万亩,油菜全部实现"双低"杂交化,精细特蔬菜面积达8万亩,高级优质特产养殖比重达40%以上。先后建成了10万亩优质砂梨、5万亩板栗、10万亩精养鱼池、25万亩蔬菜、 1000万桐(袋)香菇、15万亩长寿香米、10万头草食性牛养等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十大农产品基地。占地120亩的郢中蔬菜精品园,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成水泥骨架拱棚55座,钢架大棚3座,日光温室20栋,连栋式大棚4个。按照“大调布局,精调品种,优调模式,重调特色”的要求,从北京、武汉等地引进日本樱桃、蕃茄,以色列青椒、西班牙草莓、泰国架豆王等数十个蔬菜名特优新品种,已成为展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大课堂和开展品种推广、技术合作的中介所,苗种远销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钟祥科技兴工成绩斐然。全市已有2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利用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有利时机,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同时,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管理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市场开发、生产营销等紧密结合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永祥公司技术中心已列为省级技术中心,每年开发20多个新产品,产品达到8大系列、38个规格、160多个型号,其中六大型的旅行箱外观设计获国家专利,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经专家筛选论证,科委组织实施 的各类科技项目达106项,其中列入地市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的共有26项,争取项目投资7077万元。有9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攻关计划、星火计划和成果推广计划,有5个项目被列为省级科技攻关计划、星火基金计划。宇兴公司"振动电机开发"项目列入省级星火计划项目后,及时捕捉国际"双振动"产品发展技术和动态,连续开发了VA系列三相异步电机、ZZ"S"系列直线振动筛,先后荣获省星火科技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公司高级工程师李明质等同志研制开发的VB2 型振动电机、VBB型隔爆振动电机、共振型长距离输送机等产品,据世界联网查新,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九十年代初期先进水平,成为潜代出口、国内各大型钢厂和三峡工程的配套产品。金汉江公司与中国近代化工研究所、武汉化工学院等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开发了800#精制棉,填补了国内空白,列为国家火炬计划。最近,省科技厅批准其为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全国纤维素行业唯一的高新技术企业。
钟祥以科技引导社会发展成效显著。95年12月,钟祥实验区以其鲜明、独特的"四大模式"(建设组团式城市,探索建立农村城市化新模式;发展"节约型"经济,探索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新模式;弘扬历史传 统文化,探索建立现代社会生活新模式;总结长寿经验,探索建立人类长寿幸福新模式)顺利通过了国家实验区协调-小组的严格评审,被批准为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以"四大模式"为主体编制的《钟祥市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纲要》被评为湖北省1996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建区以来,钟祥城市建设、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环境保护、社会治安、邮电交通、电力能源、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医药卫生等工作先后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大洪山生态旅游"项目被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社区计划生育与生殖保健保障技术综合示范项目被纳入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计划生育地理信息网络项目被列为省级科技攻关计划;碾盘山水利枢纽工程被纳入国家南水北调补偿项目;钟祥先后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二次国际高级圆桌会议和河南南阳举行的中瑞地方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参加了在美国、北京昌平、山东烟台等地举办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交流会;1997年12月钟祥作为全国4个国家级实验区代表出席了在中南海举行的国家实验区建设汇报会。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钟祥市上榜。
2020年11月,2020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名单揭晓,钟祥市榜上有名。
2020年8月,钟祥市入列为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2020年6月,钟祥市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鄂豫皖片区)。
2020年3月,湖北省科技厅启动第一批湖北省创新型县(市、区)建设,钟祥市入围。
202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钟祥市为2019年国家园林城市。
2020年,钟祥市入选2019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代表景点为明显陵。
2019年10月,钟祥市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9年3月,钟祥市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湘鄂西片区)。
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认定钟祥市为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8年3月,第一批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出炉,钟祥市入围。
2018年,农业农村部推介钟祥市为第一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05年,钟祥市位列2005年度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第12名。
2004年,钟祥市位列2004年度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第80名。
邮编:443000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位于万里长江风景绮丽的西陵峡口,是三峡明珠宜昌市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和旅游服务功能区,辖六个街道办事处、一个乡和一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8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73万。辖区内有各类科研机构45个、大中专院校10所、中小学校44所、医院12所,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总部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坐落境内。
自然环境
以壮美的西陵峡得名的西陵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相传,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正妃就是在这里养蚕缫丝,晋代文学家郭璞在这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辞书《尔雅注》。随着中华民族解放的隆隆炮声,无数民族英雄、革命战士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丰功伟绩。
蜿蜒起伏的东山与长江呈环抱之势,辖区33条大街和77条中小街纵横交错,高楼林立,花草繁茂,商贾云集。有长江第一楼之称的镇江阁,闻名古今的三游洞,曲径通幽的桃花村,绿色长廊般的滨江公园,市民休闲的夷陵广场,让人流连忘返。
行政建制
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以国函(1986〕188号文批复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宜昌市成立三个市辖区的请示》和湖北省民政厅《关于宜昌市设立三个市辖区调整方案的意见》,同意宜昌市设立西陵、伍家岗、点军3个市辖行政区。
1987年4月3日,成立西陵区筹备组。同年6月2日,成立区人大、政府、政协筹备小组。6月3日,成立中共宜昌市西陵区委员会。在筹建期间,区委设有:办公室、组织人事组、宣传组、政法组;政府设有:办公室、财政科、文教卫科、民政街道科、农业科、城管科、商贸科、企业公司(含劳动人事)。11月18日,在西陵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西陵区第一届人民政府。
2002年11月12日,中共宜昌市委编委办公室同意学院街街道办事处和鼓楼街街道办事处实行整体合并,组建新的西陵区学院街街道办事处,至此,西陵区辖1个乡、1个开发区、6个街道办事处。
人口现状
西陵区是宜昌市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和旅游服务功能区,辖六个街道办事处、一个乡和一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8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73万。辖区内有各类科研机构45个、大中专院校10所、中小学校44所、医院12所,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总部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坐落境内。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给西陵带来了蓬勃生机,工商业发展前景广阔。夷陵广场区域商贸中心、解放路商业步行街、葛洲坝商贸圈“三足鼎立”的商贸经济布局基本形成,区域内各类专业市场和特色街群达50个,葛洲坝集团、清江公司、宜化集团等大企业总部集聚西陵,信息、金融、律师、会计、咨询等现代服务企业竞相入驻,楼宇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餐饮、娱乐、宾馆星罗棋布。区域工业经济以机械制造、轻工日化、医药食品、包装印刷为主,多功能集装箱货轮、船舶柴油机、废旧金属打包液压机、小护士系列护肤品、民康系列药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全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6家,世界500强企业欧莱雅在西陵经济开发区投资兴业。“窑湾蜜桔”成为中国农业国际博览会名牌产品。
区域经济概述
1987年建区以来,作为宜昌市中心城区,我区在经济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并呈现出区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商贸服务中心区位优势明显、市场繁荣活跃、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等鲜明特点。截止2004年,辖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2亿元(不含三峡、葛洲坝电厂和宜昌开发区),同比增长12.8%。全口径财政收入5.19亿元(不含三峡、葛洲坝电厂、宜昌开发区和市独享的六个行业税收)。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45万元。从辖区一、二、三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0.27亿元,第二产业20.66亿元,第三产业30.27亿元,比例为0.53:40.35:59.12 。
农业主要是以优质精品柑桔园、石板花卉苗木园、农家乐项目等为主要形式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迅速。2004年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4301元,同比增长5.6%。城区工业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电子、服装食品、建材等支柱产业为主的都市工业体系。全区包括宜昌船舶柴油机厂、宜昌船厂等中省企业在内的规模上工业企业共19家,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92亿元。全区先后引进了世界500强的欧莱雅集团、香港三亮公司、台湾三荣塑胶等知名企业,培育了“小护士”护肤品、“丽豪”包装材料、“晶石”电子、永兴自控等一批名优产品,并将引进的企业与改制企业和闲置资源结合进来,使一批改制企业再现活力。形成了以恒昌建材、汇腾果品、中南金轮服装、西陵瓷砖建材、珍珠路计算机专业技术等6个年交易额过亿元的专业市场为骨干的各类市场43个。形成了以宜昌国贸大厦等大型购物广场为支撑,以特色街为骨干,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的商贸流通业。辖区旅游服务业迅猛发展,宾馆饭店、休闲娱乐密集、特色餐饮经营红火,有桃花岭饭店、葛洲坝宾馆、清江大酒店、峡州宾馆、夷陵饭店、盈加酒店等30余家星级酒店;有三峡国际旅行社、大三峡旅行社等80余家旅行社;有沙龙宴、红星酒楼、重庆小天鹅水上世界、七十二行民俗酒楼等10余家星级特色餐饮店;新零点迪吧、星光灿烂音乐厅、JJ演艺吧等30余家大中型文化娱乐公司。房地产开发活跃、楼宇经济已显端倪,蓬勃兴起,已有三峡旅游广场、宜昌文化广场等主题型楼宇经济正在建设中。律师、会计、评估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汇集城区。
工业经济概述
工业经济是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发展和工业紧密相联,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省委也提出了推进工业化的思路,市委更提出了工业强市的目标。作为中心城区,必须把工业强区作为发展城区经济的重心,充分发挥工业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西陵区工业是由街、校、乡集体小企业组成并发展壮大。建区以来,经实施系列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工业投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深化企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使全区工业具备了一定基础。“八五”时期,工业总产值大幅增长,快餐面、休闲服装等产品饮誉省内外,成为当家产品,工业支柱逐步形成。“九五”时期是我区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工业经济结构、产业构成趋向合理和完善的重要发展阶段,区属工业以拉大、扩张工业规模为立足点,完成工业技改项目61个,投资1.8亿元,引资0.9亿元,先后引进了汇中宜恒、丽豪、三荣、环亚等一批优秀知名企业落户西陵。其间,分两批接收了20家市直下放企业,壮大了工业规模,提高了工业总体运行质量,全区工业已初步具备了日化、电子、服装、食品等门类。
“十五”期间,西陵工业经济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狠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了民营工业二次创业和都市工业的迅猛成长,形成了区域工业产业较为合理的布局。随着财税体制改革,辖区内的中央及省属、市直企业为区域经济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经济形势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三心一区”的优势不断巩固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场繁荣活跃。西陵工业经济已初步显现出了日化轻工、机械制造、建筑安装、食品、医药、电力电子、服装等新型都市工业雏形。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家,2005年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9532万元,销售收入54645万元,利税3156万元。实施工业技改项目9个,完成技改投资8590万元。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西陵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是:以打造城区经济龙头为已任,以工业强区、推动西陵经济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实施“打破分割、优势互补,整合结构、一体繁荣”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企业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立足自身特点,合理调整工业经济布局,优化结构,加快“一区多园”(西陵经济开发区和多个城区内的都市工业园)建设的步伐,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关联度、多就业、无污染的都市工业,培育和发展一批骨干工业企业和工业产品,扩大现有工业规模,不断提高经济运行速度和质量,力争工业经济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农业经济概述
西陵区农村九村(一场、一所),共40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125公顷,柑橘园354公顷、林业用地1380公顷。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01元,比上年增长329元,辖区内农村人口1.61万人,农村劳动力0.76万人。
农业生产按照稳定传统产业(柑桔),发展新兴产业(花卉苗木),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发展思路,全面发展。计划2005年 “二建三改”(建沼气池、建垃圾池、改厨、改厕、改圈)达到200户。柑橘生产通过无公害生产技术和优质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果品的商品性状,巩固了“窑湾蜜橘”的品牌形象。蔬菜生产抓住近郊优势,大力发展速生菜、叶片菜、时令鲜果,在品种、时间上形成优势,同时大力开展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确保上市蔬菜无公害;花卉苗木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通过三峡花卉苗木大市场的规划建设,促进了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2004年全区过一百万元以上的花木生产企业6家,现已成为宜昌市鲜花、盆景、苗木、观赏植物品种最齐全、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养殖业克服了禽流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稳步发展,农业服务也得到了长促进步。
商贸业概述
地处宜昌市中心主城区的西陵区,是宜昌市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商务中心、旅游服务功能区,对于城区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及发展而言,具有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的极大优势,是宜昌各种生产要素集结、整合与聚变的龙头区域,是宜昌参与资源优化配置的中心舞台,商贸流通不仅历来影响全市,而且辐射渝东鄂西,商贸流通中心的地位十分突出。随着宜昌市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步伐的加快,按照市政府要求,西陵区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商品市场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城区商品市场体系,发挥全市商贸流通业“领头羊”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发展规划
十多年来,西陵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有效发挥西陵区位优势,在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发展过程中迈出了三大步:第一阶段是“九五”初期,提出“三产兴区”战略,使以农贸市场为主体、小商品综合市场为补充的各类市场迅速发展,为搞活地方经济发挥了巨大的桥梁纽带作用;第二阶段是“九五”中期,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大力扶持区域内没有隶属关系的企业“退二进三”办市场,一批大型专业市场相继兴建,为盘活存量资产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阶段是“十五”初期,提出“四个一批”战略,立足现有市场,由注重外延扩张转到注重内涵发展、由“量”的增长转到“质”提高上来,为商品市场的提档升级发挥了巨大的调整作用,从而使西陵区商品市场体系布局趋向合理,功能逐步完善,成为宜昌地区各类商品的汇集地、储备地和辐射地。2004年,西陵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4亿元,约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2%,占城区社区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7%。其主要商品市场业态体系现状可概述如下:
(一)一批综合性大型购物广场落户西陵,构成了商业网点的重要支撑。现有9家大型购物广场(国贸、商场、九州、时代、葛商、赛玛特、东方、武汉工贸家电、中百仓储)在西陵经营,总经营面积达161000平方米,年营销额达10亿元以上。
(二)一批重要市场相继建立,巩固了西陵流通中心地位。西陵市场总量为43个,总建设投资2.5亿元,市场占地总总面积70.9万平方米,市场建筑总面积26万平方米,市场年交易额达25.9亿元。
(三)一批商业特色街的生成,强化了西陵购物功能。现有特色街九条(电脑、精品服饰、音像制品、通信终端、山杂、鱼食、奇石、酒吧、装饰建材),年营销额达9.4亿元。
(四)一批连锁便民超市进入社区,改善了西陵居民采购条件。现有各类连锁便民超市98家,它们与居民生活密切相连,是商品流通中最具活力的经营方式,年经营额约1.5亿元。
西陵区未来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目标是:按照西陵“三心一区”功能定位,全面推动商品市场体系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从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优化整合市场资源,提高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坚持“科学布局、创新业态、优化结构、提档升级”的思路,努力构建以三大商贸圈(解放路、夷陵广场、东湖)为核心、以大型多功能购物广场为支撑、以特色商业街区为载体、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仓储超市为基础、以社区便民连锁店为补充的商贸流通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并积极规范和培育一批人才、信息、技术、产权交易等高新化要素市场,并大力推进区域性商务中心建设,使该区商贸流通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2019年3月,西陵区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湘鄂西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