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加拿大女作家,1874年11月30日生,擅长小说创作。
代表作品为《绿山墙的安妮》,被誉为“世界上最甜蜜的少女成长故事”。马克·吐温评价道“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
中文名
露西·莫德·蒙格玛丽
外文名
Lucy·Maud·Montgomery[1]
别名
莫德
国籍
加拿大
民族
加拿大人
人物经历
1874年11月30日,露西·莫德·蒙格玛丽(Lucy Maud Montgomery,1874~1942)出生于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的克利夫顿(现的新伦敦)。两岁时,母亲克拉拉·伍尔纳·麦克内尔·蒙哥马利(Clara, Ann woolner, McNeil Montgomery)死于肺结核,作为商人的父亲休·约翰·蒙哥马利(John Montgomery)不久便再婚并搬离了爱德华王子岛,后定居于加拿大的西部地区,小露西则交由外祖父母抚养。从小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在卡文迪许村一所老式的四周都是苹果园的农舍里,参与各种农活的小露西,接受着外祖父母严厉和无情的教育。可幸的是,爱德华王子岛是加拿大最美丽的省份之一,它培育了小露西对大自然的终身热爱,这一点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强烈的诗意表现。自幼喜爱文学的她,九岁时开始写诗,十五岁时写的一篇作文获全加作文竞赛三等奖,并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诗。1890年,露西被送到萨克其万的亚伯特王子城与父亲、继母一起生活,然而在一年后,她便又返回了外祖父母的家,再度与他们一起生活。1893年,露西在卡文迪许完成了学业后,她仅花费了一年的时间便在夏洛特敦威尔斯亲王大学完成了一个预计需要2年才能完成的课程,而且获得了教师职照。在1895年与1896年间,她在新斯科细亚哈利法克斯市的戴尔豪斯大学研习文学。在几个爱德华王子岛上的学校担任教职之后,露西于1898年回到外祖父母位于卡文迪什的家,不过当时她的外祖父已经去世了。1901年与1902年间,她在哈利法克斯的先锋报(Chronicle)与回声报(Echo)工作了一段时间。其间,她的两次热恋经历双双不快告终。在1902年,露西为了照顾外祖母,所以再度回到卡文迪许。在这段时间开始写下她的第一部著作——《绿山墙的安妮》。这部处女作在遭到五次退稿后,终于在1908年被美国波士顿的佩奇出版社慧眼相中,并一跃成为畅销书,一年中重印六次,第二年英国版也印刷了十五次。1906年,露西秘密地跟不久就要去苏格兰进修的牧师埃文·麦克唐纳(Ewan Macdonald)订婚,在1911年7月5日,也就在她的外祖母去世不久之后,两人结婚。因为麦克唐纳任职于安大略利斯克代尔(Leaskdale,位于欧克斯桥地区内)的圣保罗长老会教堂,所以他们举家迁移到安大略。婚后,他们总共有3个儿子:切斯特·卡麦隆·麦克唐纳(Chester Cameron Macdonald,1912年-1964年)、史都华·麦克唐纳((Ewan) Stuart Macdonald,1915年-1982年)与休·亚历山大(Hugh Alexander,1914年)。最小的儿子休·亚历山大于生产时死亡,这件事可能成为了女作家书中安妮的第一个孩子死亡(《梦中小屋的安妮》)的灵感。她在利斯克代尔的牧师住宅中创作了接下来的11本著作。这栋牧师住宅后来被卖给教会,成为了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博物馆(Lucy Maud Montgomery Leaskdale Manse Museum)。在1926年,蒙哥马利全家搬到了位于安大略荷顿山地区的住所(现蒙哥马利纪念花园,可以从7号公路看到这个花园)。1942年4月24日,露西因冠状动脉血栓症病逝于多伦多,享年68岁。丧礼于长老会的教堂举行,在绿山墙农舍守夜之后,被葬于卡文迪许社区公墓。一年后,她丈夫也在此伴之长眠。
?? 共2张
10岁
?
墓地
露西的小说处女作《绿山墙的安妮》俘虏了众多女孩子的心,千百万崇拜者的信如雪片般飞到爱德华王子岛的女作家家里,希望知道“小安妮后来怎么样了?”有趣的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金贵文字也挤在成堆的信件中,老吐温晚年虚弱凄凉,安妮的故事照亮了他的苦境。他激动快乐地写道:“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在读者的鼓励和支持下,露西认真地一本一本地把安妮的故事写成了系列。作为妻子和母亲的露西,除了负责一切家务事外,还担当起牧师太太的所有“社会工作”,如主日学校、圣诞演出、与各种各样的人谈心……在忙碌操劳的漫长岁月里,她每天还坚持挤出几个小时来阅读与写作,一辈子耕耘成果累累,共创作了二十多种长篇小说,以及许多短篇小说、诗歌、自传,还有十卷尚未出齐的私人日记。包括没有被出版的作品在内,露西一生的著作总共超过500部,她主要的著作被收藏在安大略的圭尔夫大学。从1980年代开始,她的所有日记逐渐由牛津大学出版社所出版。
?
个人作品
小说
1908年:《绿山墙的安妮》(Anne of Green Gables)
?
1909年:《少女安妮》(Anne of Avonlea)
1910年:《果树园小夜曲》(Kilmeny of the Orchard)
1911年:《说故事的女孩》(The Story Girl)
1913年:《黄金岁月》(The Golden Road)
1915年:《女大学生安妮》(Anne of the Island)
1917年:《梦中小屋的安妮》(Anne's House of Dreams)
1919年:《彩虹幽谷》(Rainbow Valley)
1921年:《壁炉山庄的丽拉》(Rilla of Ingleside)
1923年:《新月的艾米莉》(Emily of New Moon)
1925年:《艾蜜莉的诗样年华》(Emily Climbs)
1926年:《蓝色城堡》(The Blue Castle)
?
1927年:《艾米莉之恋》(Emily's Quest)
1929年:《玛丽哥尔德的魔术》(Magic for Marigold)
1931年:《纠缠的命运》(A Tangled Web)
1932年:《银色森林的芭特》(Pat of Silver Bush)
1935年:《芭特姑娘》(Mistress Pat)
1936年:《风吹白杨的安妮》(Anne of Windy Poplars)
1937年:《山丘之家的简》(Jane of Lantern Hill)
1939年:《壁炉山庄的安妮》(Anne of Ingleside)
短篇故事集
1912年:《安妮的友情》(Chronicles of Avonlea)
1920年:《安妮的阿冯利记趣》(Further Chronicles of Avonlea)1974年:《永恒的安妮?雪丽》(The Road to Yesterday)
?
1979年:《医生的恋人》(The Doctor's Sweetheart)
1988年:《安妮!与我同行》(Akin to Anne: Tales of Other Orphans)
1989年:《海滨恋曲》(Along the Shore: Tales by the Sea)
1990年:《Among the Shadows: Tales from the Darker Side》
1991年:《After Many Days: Tales of Time Passed》
1993年:《Against the Odds: Tales of Achievement》
1994年:《At the Altar: Matrimonial Tales》
1995年:《Across the Miles: Tales of Correspondence》
1995年:《安妮的圣诞节》(Christmas with Anne and Other Holiday Stories)
著作非小说
1934年:《Courageous Women》
诗
1887年:《蒙哥马利诗集》(The Poetry of Lucy Maud Montgomery)
1916年:《夜巡警卫》(The Watchman & Other Poems)
自传
1917年:《险峻的道路》(The Alpine Path: The Story of My Career)
1889年~1942年:《蒙哥马利日记选集》(The Selected Journals of L.M. Montgomery)
绿山墙农舍
绿山墙农舍坐落在卡文迪许村,它原是《绿山墙的安妮》的创作背景,现建成博物馆,室内再现了安妮、马修、玛丽拉的房间,仿佛他们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女作家的墓在西边不远的地方,墓碑与绿山墙农舍遥遥相望,小说中令人神往的“情人的小径”、“闹鬼的森林”都围绕在墓地周围。入夜,可以听到“闹鬼的森林”的呼啸和“红色的海滨”的涛声。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其中不少是来验证自己读小说时所留下的深刻印象的。一个作家在逝世后如此受人爱戴,一个作家的故乡能因为他笔下人物、景物的迷人魅力而成为一个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这在外国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
寻访露西
作者:李文俊(外国文学专家)
一九八七年我写过一篇介绍一位英国女翻译家的文章,并且套用了一篇流行小说的题目,起名为《寻访康斯坦司·加尼特》。其实我也仅仅是在文字材料上追踪,并没有进行实地考察。一九八九年的六月,我倒真的有了一次寻访一位女作家的机会。这次走得还真够远的,一直去到大西洋西北角圣劳伦斯湾的一个海岛上。这一次我要寻访的是加拿大儿童文学作家,《绿山墙的安妮》(Anne of Green Gables)一书的作者露西·莫德·蒙哥马利(Lucy Maud Montgomery)。
回想起来,我之所以选中蒙哥马利女士作为我考察的对象,很有一点出自打抱不平的动机。我最早知道这位作家的名字,还是得自一九八六年中国某份报纸上的一篇报道。那篇“渥太华来讯”里说:“加拿大青年导演凯文·沙利文将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蒙哥马利的名著《绿山墙的安妮》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该剧在加拿大广播公司电视台播放,收看人数达五百五十万,超过了其它电视片。”报道里还提到:小说《绿山墙的安妮》发表于一九〇八年,写的是一个孤女的故事。马克·吐温读了这部小说后曾说“安妮是继不朽的艾丽丝(指卡罗尔的《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小女主人公)之后最令人感动与喜爱的儿童形象。”我记得,看到马克·吐温的这句评语后我曾停下来沉思片刻。马克·吐温死于一九一年,他说这句话当然是在《安妮》一九〇八年出版之后,当时他已垂垂老矣,心情也不好,但是却如此推崇北方邻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女作家的处女作,可见这本书里总是有不同寻常之处。我也曾翻阅过吐温的文艺论文集与自传、传记,未能查出这句话的出处,直到后来读了蒙哥马利的传记,才知道这是吐温写给她的一封信里的话。老吐温的书简与千百封儿童崇拜者的信件一起涌到蒙哥马利在爱德华王子岛村舍二楼的小书房里,这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一九八八年的夏天,我出乎意料地看到了《安妮》一书的中译本,马爱农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不是在书店的橱窗里,也不是在图书馆的新书架上,而是在一次会议的议事桌上。中国封面设计者笔下安妮的脸出现在一大堆裸露肉体的图像中间。如果有一天我会写自传,大可夸耀生平也曾救过风尘,因为在那次会上我站起来走过去把《安妮》从那堆精神鸦片中捡出来,告诉有关的人这一本绝对不是**小说。我看了看《安妮》的版权页,知道这本一九八七年八月出版的书印数为一万九千九百册,而稍后出版的《玫瑰梦》与《情场赌徒》印数分别为十万册与二十二万册。
我也曾注意过一些书评报刊,却从未见到有文章提到《安妮》的中译本,哪怕是一句。中译本像一片雪花落在初冬的泥地上,落下时是无声无息的,落下后马上就消融了。小安妮在中国的遭遇太可怜了。要知道这本书不但在英语国家是一本历久不衰的畅销书,而且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拍摄成无声、有声**,搬上舞台,又改编成音乐喜剧。难道只有等同名电视剧在中国荧屏上连续播出①,人们才会知道安妮·雪莉这个名字吗?我一直为安妮在中国的命运感到不平,正因如此,在一次加方资助的学术考察活动中,我报了去蒙哥马利故乡参观并写介绍文章的计划。不久之后,加方同意了我的计划,我又一次踏上了分别三年的土地。
也许我应该先用些笔墨介绍这位女作家的生平。为了给我的考察活动作些准备,我动身之前仔细阅读了莫利·吉伦(MollieGillen)所著的蒙哥马利的传记《事务的轮子》(The Wheel of Th-ings,一九七六)一书。下面的叙述基本上都取材于这部著作。
蒙哥马利出生于一八七四年十一月三十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丘吉尔成了大名人后,蒙哥马利有点得意地告诉友人,她的生日与这位英国首相的不但同年同月,而且还是同一天!她出生的地点是加拿大最小的省份爱德华王子岛北部一个叫克利夫顿的小村子。她的父亲是个商人,经常在加拿大中部经商,母亲在小莫德(她不喜欢别人叫她露西,宁愿用当中的名字,我后面也将这样称呼她)二十一个月的时候就去世了。莫德只得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她来到卡文迪许,这也是一个小村庄,离她出生地只有几英里。莫德后来写道:“我的童年与少女时代都是在卡文迪许一所老式的农舍里度过的,我家的四周都是苹果园。”莫德对大自然的热爱贯穿了她的一生,也在她的作品中得到强烈的表现,这是与她在海岛上度过的童年生活分不开的。
母亲早逝,父亲经商在外,她没有兄弟姐妹(后来父亲续弦,又生了几个孩子,可是她们与她不亲),无疑有些孤独,她有时会对着碗柜玻璃门上自己的影子诉说心事。不过外公兼任村邮务所的所长,学校就在路的对面,她并不缺乏小游伴与观察社会的对象。外婆是个朴实的农妇,也很爱她,但是不理解儿童,喜欢用僵硬的宗教信条来约柬天真活泼的心灵。莫德后来说:“在物质方面外公外婆对我是很宽厚的,我也是深深感激的,可是在别的方面他们对待我的态度是不聪明的。”她记得有一次她干了一件小小的淘气事情,外婆罚她跪下祈求上帝原谅,要她承认自己是一个坏女孩。这件事使莫德非常反感。在小学校里,莫德也挨过老师的鞭子,原因是她用了“by the skin of my teeth”这个说法,老师认为她不该用粗俗的口头语。莫德后来发现,早在《旧约》的《约伯记》里这个说法就已经出现了②。她为自己遭到这样不公正的待遇而感到气愤。
小莫德九岁时开始写诗,用的是外公邮务所里废弃的汇单。她把写成的一首咏秋的诗献给父亲。父亲看了以后说这不太像诗。莫德喊道:“这是素体诗!”“是够素的。”她父亲说。
莫德十五岁时写的一篇《马可·波罗号沉没记》在一次全加作文竞赛中得到三等奖。这是她根据亲眼目睹的一次发生在海岛北岸的沉船事故写成的。一八九〇年八月,莫德由外公带着来到父亲经商的艾伯特王子城,继母要她帮着带孩子。她不能上学,自然觉得很痛苦。但是她能通过写作把痛苦化解掉。她写了一首四行一节共三十九节的长诗,投稿后居然被一家报纸头版一整版登出来。当时她还不到十六岁。她继续投稿,报纸上当时已称呼她为“lady writer”(妇女作家)了。不久,她的短篇小说又在蒙特利尔得奖。一八九一年,父亲把她带回到故乡,此后,在父亲一九〇〇年去世前的几年里,父女很少见面。莫德幼年丧母,又得不到父亲的抚爱,她作品中经常出现孤儿形象与孤儿意识,便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了。
莫德回到爱德华王子岛后进了首府夏洛特敦的威尔士王子学院,一八九四年毕业,得到二级师范证书。在岛上教了一年书后,她又进了哈利法克斯的达尔胡西大学学文学。在大学念书时,她仍不断投稿。有一个星期她一连拿到三笔稿费。
一八九五年七月,莫德得到一级师范证书,她教了两年书。一八九八年三月,外祖父去世,莫德为了不使外祖母孤独地生活,回到故乡。从这时起除了当中不到一年在哈利法克斯一家报馆里当编辑兼记者兼校对兼杂差,直到一九一一年外婆去世,她都过着普通农妇的生活,管理菜园、果园,制牛油烛,做家务事——地里的活由一个表兄帮着干,同时还协助外婆做邮务所的事,如今外婆接班当了邮务所长(至今传记辞典她的辞条里还记载着她担任过“助理邮务所长”这一职务)。但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莫德都没有停止写作。她仍然不断向加、美各刊物投稿。有时,发表了一首诗只拿到两元钱。有时,编辑会寄给她一幅画,让她根据画意“配”一篇小说。但是她投稿的“命中率”不断提高。
?
1897年
一九〇七年五月二日,莫德在给友人伊弗雷姆·韦伯写的一封信里说,秋冬写了一本书,在两个月的悬念等待之后总算得到波士顿的佩奇公司的答复,说是愿意接受出版。
其实莫德开始创作这本后来广为人知的《绿山墙的安妮》还是在一九〇四年的春天。它原来是莫德写的一个短篇小说,她把它扩展为一部篇幅不大的长篇小说(合中文二十四万字),到一九〇五年的十月,莫德完成了这一工程。她一次又一次地把它寄给出版社,前四次都只收到一张印好的退稿条,第五次总算收到一封信,里面说审稿者发现作品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并不足以保证能得到读者的欢迎”。莫德沮丧极了,便把手稿扔在壁柜里一只旧帽盒里。她准备闲暇时再把它压成最初总共只有七章的规模,投给某个刊物连载,好换回三四十块钱。
可是一年之后她无意间找出这本手稿,跳着读了一些篇章,觉得写得不算太坏,便重新投寄出去。这一次稿子终于被接受了。
说起《安妮》之所以能写成,还得归功于莫德的记事本,她平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喜欢往本子上涂上几行。有一天她翻记事本,看到两行不知何时写下的字:“一对年老的夫妻向孤儿院申请领养一个男孩。由于误会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女孩。”这两行字启发了她,使她开始写小孤女来到一个不想要她的陌生家庭的故事。莫德把“一对夫妻”改成“两个上了年纪的单身的兄妹”,因为单身者脾气总是有点孤僻,这样,与想象力丰富、快言快语的红头发、一脸雀斑的小姑娘之间的冲突就益发尖锐了。小说的第一、二、三章的标题都是“×××大吃一惊”,使读者莫不为小孤女的遭遇捏了一把汗。小安妮也确实因为性格直率、不肯让步与粗心大意吃了不少苦。但是最终的结局还是令人宽慰的。儿童文学作品总不能没有一个“快乐的结局”嘛。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MONTGOMERY of Alamein, Sir Bernard Law 1887.11.17-1976.3.25),英国陆军元帅,战略家,军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著名的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为其军事生涯的两大杰作。
1887年11月17日出生于伦敦肯宁敦区圣马克教区的一牧师家庭。1901年14岁时才正式上学,文化成绩低劣,但体育成绩极棒。1907年考入了桑德赫斯特英国皇家军官学校。1908年12月任英国驻印度的皇家沃里克郡团少尉排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负重伤。大战结束时任师司令部中校参谋。1920年1月进入坎伯利参谋学院深造。1926年1月调回参谋学院任教官。1930年陆军部选派他担任步兵教令的重编工作。1934年任奎达参谋学院的首席教官。1937年调任第9步兵旅旅长。1938年12月任驻巴勒斯坦第8师师长,参与镇压巴勒斯坦人的武装暴动,被晋升为少将。1939年8月,回国接任以“钢铁师”著称的英国远征军第3师师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蒙哥马利率远征军第3师横渡英吉利海峡,参加了在法国和比利时的战斗,1940年5月德军闪击西欧时,被迫随英远征军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因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电机行动”)中表现优异,受到丘吉尔的高度重视。1941年先后任第5军、第12军军长。12月又奉命调任对德军入侵威胁最大的英格兰东南地区担任司令官,负责选拔,调整,培养各级指挥官,严格训练部队,提高英军军事素质。
1942年7月,在北非沙漠中的英国第8集团军,被“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德国非洲军团击败,退守埃及境内的阿莱曼地区。在英军濒临崩溃之际,1942年8月蒙哥马利正式接管英国第八集团军临危受命接任司令。同年10月至11月间蒙哥马利组织向德军发动了阿拉曼战役,一举击溃隆德国非洲军团,扭转了北非战局。随后又挥师乘胜追击,随后率领第八集团军与盟军配合于1943年5月在突尼斯全歼北非残敌。蒙哥马利由此声誉大振,被人们称之为捕捉“沙漠之狐”的猎手,誉名沙漠之鼠。阿拉曼战役后,蒙哥马利受封为爵士,并因功被提升为陆军上将,同时被授予巴斯骑士勋章。
1943年7月,蒙哥马利率英军在西西里登陆。9月至12月,协同美军实施意大利战役,进军意大利半岛。1944年1月调任盟军第21集团军群司令,参与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计划制定工作,负责指挥盟军全部地面登陆部队。1944年6月率领第21集团军在诺曼底登陆,取得了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胜利。 此后转战西北欧,参与指挥了阿纳姆战役(即“市场花园计划”)和阿登战役。1944年9月1日,蒙哥马利被晋升为元帅。1945年3月,他指挥第二十一集团军横渡菜茵河进入德国本土,之后便日夜兼程,向波罗的海进发。5月,驻荷兰、德意志西北部和丹麦的150万德军向蒙哥马利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任驻德英国占领军司令和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英方代表。
1946年至1948年任大英帝国总参谋长,受封阿拉曼子爵。1948年10月出任西欧联盟各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委员会常任主席。1949年4月,美国与西欧11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12国共同结成防务联盟,就是著名的“北约”。1951年4月2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司令部成立,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任最高司令部司令,蒙哥马利任最高副司令。
1958年,蒙哥马利结束了50年的军旅生涯而退休。他是英国历史上服役最久的将领。
蒙哥马利始终是一位谨慎、彻底的战略家。他坚持在每次出击以前,在人力、物力上做好充分准备,虽然对于战争来讲,虽然延缓了进程,但却稳妥可靠,蒙哥马利治军严格,注重从实战出发训练部队;强调鼓舞部队士气,认为发挥人的积极性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主张做好战前准备,制订周密的作战计划,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蒙哥马利著有《蒙哥马利元帅回忆录》、《通向领导的道路》、《战争史》、《从阿拉曼到桑格罗河》、《从诺曼底到波罗的海》等书。
1976年3月25日,一代名将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病逝于在英格兰的伦敦汉普郡奥尔顿。 享年89岁。
[编辑本段]蒙哥马利访问中国
1960年7月,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受周总理、陈毅邀请请来我国访问。在宴请蒙哥马利时,周总理、陈毅邀请杜聿明作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哥马利是非洲战区地中海战场的指挥官,杜聿明是中国战区中缅战场的指挥官,彼此彼名,互相倾慕。席间,蒙哥马利元帅问他:“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指了指坐在对面的陈毅元帅说:“我都送给他了。”陈毅却摇摇头,笑道:“你没有这样大方,是我们一口一口吃掉的。”事后,杜聿明说:“这当然是说笑话,真正说来,陈毅那句话我只能同意一半,因为国民党军队有一半是败在自己手里的,这方面我有切肤之痛,在心里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就象过去机械化部队的战车,留在泥泞道路上的车辙……”
[编辑本段]蒂姆·蒙哥马利
蒂姆·蒙哥马利
英文名:Tim Montgomery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6.01.28
身高:168cm
体重:68kg
国籍:美国
项目:田径短跑
主要成绩:
1997年世锦赛100米第三名。
1999年世锦赛4x100米接力冠军;
2000年奥运会4x100米接力冠军;
2001年美国男子100米室外冠军,世锦赛男子100米亚军,4x100米接力冠军,室内世锦赛男子60米亚军;
2002年9月14日巴黎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男子100米冠军,并以9秒78打破世界纪录,杰西·欧文斯奖得主;
2003年美国全国室外田径锦标赛第一名
[编辑本段]科林·蒙哥马利
科林·蒙哥马利
国籍:苏格兰
生日:1963年6月23日
住址:苏格兰格拉斯哥
英国苏格兰职业高尔夫球名将。蒙哥马利职业生涯首个冠军是在1989年葡萄牙公开赛上取得的,之后,他又赢得了二十七个欧巡赛冠军。蒙哥马利曾连续七年拿到欧巡赛奖金王。
[编辑本段]蒙哥马利(亚拉巴马州)
美国亚拉巴马州首府,位于该州中部,面积371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8.7万,是阿州第三大城市。蒙市在美国历史上比较有名,是美国内战和人权运动的发生地。
蒙哥马利市距墨西哥湾约257公里,气候温暖适宜,夏季比较长。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0.6摄氏度,七月份平均气温27.8摄氏度。四季降水均匀,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371毫米。偶有龙卷风和暴雨等自然灾害。
蒙市劳动力人口为15.4万,主要就业于政府部门、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采矿业、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蒙市是阿州的一个重要贸易中心和运输中心,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多种经济部门成长很快。年平均家庭收入达到3.6万美元。蒙市医疗保健业发达,是阿州中南地区的医疗中心。有5家综合性医院和多家空军医疗中心,科室齐全,设备先进,能够完成一些包括心脏手术在内的高难度手术。
蒙市交通运输业非常便利,亚拉巴马河流经市区,为该市提供了一条通往墨西哥湾的水路。有两条铁路、两条州际公路和多条环线高速公路。蒙市有一家拥有两条9000英尺长跑道的现代化机场,美著名的三角洲航空公司和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等多家公司均在此经营业务。
蒙市有5家大学,它们是亚拉巴马州立大学、AUBURN大学、FAULKNER大学、HUNTINGDON学院和TROY州立大学,在校学生约1万3千多人。共有80所中学。